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1.15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2 02: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逸琦
研究生(外文):CHANG,YI-CHI
論文名稱:高中職生參與運動性社團之動機與阻礙因素研究--以國立鹿港高級中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Motivational and Obstructive Factors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School Sport Clubs: A Study of National Lukang Se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李炳昭李炳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PING-CHAO
口試委員:李國維湯添進
口試委員(外文):LEE,KUO-WEITAN,TIEN-CHIN
口試日期:2016-07-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1
中文關鍵詞:國立鹿港高中學校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阻礙因素
外文關鍵詞:National Lukang Senior High Schoolschool sport clubparticipating motivationobstructive fact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
  • 點閱點閱:4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高中職生參與運動性社團之動機與阻礙因素研究
--以國立鹿港高級中學為例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生參與學校運動性社團之動機與阻礙因素現況。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以彰化縣國立鹿港高中參與運動性社團學生為對象,共計發放412份問卷,有效問卷343份,並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 檢定進行資料分析。此外,透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蒐集質性資料,採「立意抽樣」方式進行訪談,受訪者包括:學生8名、社團行政人員1名,以及社團指導老師2名。研究發現:1. 影響高中職生參與運動性社團動機前三項依序為:藉由增加運動的時間讓身體健康、增強體能促進健康、藉由參與運動性社團讓自己心情開朗。2. 影響高中職生參與運動性社團阻礙因素前三項依序為:運動場地使用者太多、學業壓力繁重、運動技巧無法突破造成挫折。3. 不同性別高中職生在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上有顯著差異存在。4. 影響高中職生參與運動性社團動機五大構面:心理因素需求--以想解除煩悶達到心情開朗及本身興趣喜歡;健康適能需求--以達到身體健康、達到塑身效果、有良好的體能為其需求;成就需求--希望獲得他人肯定,從中獲得課業以外的成就感;人際需求--父母親的支持、同儕陪同參與、指導老師鼓勵等;運動發展需求--提升運動技巧、學習新的運動技能為主要需求。5. 影響高中職生參與運動性社團阻礙因素三大構面:個體內在阻礙--怕運動傷害、表演練習壓力大、運動專業知識缺乏等;人際間阻礙--家長與教師不支持、缺乏同儕陪同、社團幹部與社員之間的衝突等;結構性阻礙--缺乏時間、場地不足、使用者太多、學業壓力大、社團員額的控管等影響其參與意願。

關鍵詞:國立鹿港高中、學校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阻礙因素

Motivational and obstructive factors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school sport clubs: A study of National
Lukang Se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be into the motivational and obstructive factors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school athletic clubs. The study is condu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which research subjects are students from National Lukang Senior High School who participate in sports clubs. Totally, 412 copies of the questionnaire were distributed and 343 effective copies retrieved, which were analyzed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independent-samples t-test. In attrition to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using the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conducted in “purposive sampling.” The interviewees include eight students, namely, one administrative staff member of club, and two instructors of club.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top three motifs for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athletic clubs are- to get healthy by increasing the time for exercise, to enhance physical fitness to promote health, and to enjoy a cheerful mood by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clubs. 2. The top three obstacles for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too many users in the same sports space, heavy academic pressure, and frustrating experiences in having breakthroughs in sport skills. 3.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in terms of their motivational and obstructive factor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clubs. 4. Five facets which influenc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motivations to take part in athletic clubs are listed below. (1) Psychological needs: to be relieved from unpleasant feelings and thus reach a cheerful mood, and personally have an interest in the sport. (2) Health fitness needs: to be healthy, to get in shape, and to boost physical strength. (3) Achievement needs: to look for recognition from others, and to gain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outside schoolwork. (4) Interpersonal needs: supports from parents, companion participation, encouragements from the instructors, etc. (5) Athletic development needs: to enhance motor skills, and to learn new motor skills. 5. Three facets of the obstructiv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willingness for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clubs are identified. (1) 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 fear for sport injuries, stress from stage performance and practice, and lack of sports expertise. (2) 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 unsupportive parents and teachers, lack of companions in the club, conflicts between club officers and members. (3) Structural constraints: lack of personal time, lack of sports space, too many users at a time, heavy academic pressure, member amount control and so on.

KEYWORDS: National Lukang Senior High School, school sport club,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obstructive factor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我國學校運動性社團發展現況 5
第二節 運動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 9
第三節 運動參與阻礙因素相關研究 2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31
第四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41
第肆章 資料處理與分析 57
第一節 高中職生參與學校運動性社團之動機因素 57
第二節 高中職生參與學校運動性社團之阻礙因素 7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6
參考文獻 98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11
附錄二 受訪者同意書 113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14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18






















表目次
表2-1-1 各級學校運動社團設立平均個數比較表 8
表2-2-1 運動參與動機相關因素 21
表2-3-1 運動參與阻礙相關因素 27
表3-3-1 受訪者一覽表 36
表3-3-2 社團種類暨人數圖 37
表3-4-1 相關領域專家學者評估內容效度 41
表3-4-2 問卷內容效度專家學者名單一覽表 43
表3-4-3 預試抽樣問卷回收一覽表 43
表3-4-4 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量表項目分析表 44
表3-4-5 運動性社團學生參與動機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46
表3-4-6 運動性社團學生參與動機量表重新命名構面與題項 48
表3-4-7 運動性社團學生參與動機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50
表3-4-8 運動性社團參與阻礙因素量表之項目分析表 50
表3-4-9 運動性社團學生參與阻礙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53
表3-4-10 運動性社團學生參與阻礙量表重新命名構面與題項 54
表3-4-11 運動性社團學生參與阻礙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56
表4-1-1 參與學校運動性社團之學生基本資料各變項分析統計表 59
表4-1-2 參與動機各題項之平均數、標準差分析 62
表4-1-3 不同性別參與動機之獨立樣本t考驗 64
表4-1-4 參與運動性社團動機之訪談內容分析簡要表 76
表4-2-1 參與阻礙因素各題項之平均數、標準差 79
表4-2-2 不同性別參與阻礙因素之獨立樣本t考驗 81
表4-2-3 參與運動性社團阻礙之訪談內容分析簡要表 90






圖目次
圖 2-1-1 各級學校學生運動社團參與多年比較圖 8
圖 2-2-1 Maslow 需求層次 13
圖 2-3-1 三種類型休閒參與阻礙關係圖 23
圖 2-3-2 休閒參與阻礙層級模式 24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29
圖 3-2-1 研究流程圖 31





參考文獻
王宗吉 (1992)。體育運動社會學。臺北縣:銀禾文化。
王宗吉 (2000)。體育運動社會學。臺北縣:銀禾文化。
王明傑、陳玉玲 (2002)。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學富文化。(Robert E. Slavin, 2000)
王淑玲、謝筑虹 (2007)。青少年運動友誼與運動參與。中華體育季刊,21(2),54-60。
王志全、連惟昱、連建勝 (2011)。嘉義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交大體育學刊,1,49-58。
王雲東 (2012)。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王文科、王智弘 (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鍵慰、徐美惠、黃素珍 (2011)。大專學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蘭陽學報,10,74-80。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結果。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委員會。
朱柔若 (譯) (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市:揚智。(Neuman W.Lawrence, 1994)
江澤群、林國瑞 (2001)。臺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 北體學報,9,105-117。
呂淑美 (2005)。大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國立宜蘭大學學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奎延 (2006)。臺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彩華、方進隆 (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139-148。
李仁佐 (2007)。臺中縣高中職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仁佐 (2011)。探討參與休閒運動之阻礙因素--以臺中市高中職學生為例。休閒保健期刊 ,5,23-35。
李亭儀 (2012)。臺北市國小學童游泳團隊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素箱、楊文廣、林志偉、陳坤厚 (2013)。國中生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學習成效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3),13-34。
行政院 (2002)。挑戰2008 國家重點發展計畫。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7)。國民體育法。臺北市:作者。2015/7/4取自(全國法  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20001。
沈莉青 (2002)。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因素調查--以德明技術學院運動社團為例。德明學報,19,479-492。
汪美伶、陳玉蓮 (2014)。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之影響--社會支持之調節作用。東吳經濟商學學報,86,61-91。
何炳輝 (2008)。不同成就目標的內涵及其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宋美妹 (2001)。大專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文忠等譯 (1997)。運動心理學。臺北市:五南。(Joe D. Willis & Linda Frye Campbell, 1992)
吳明隆、涂金堂 (2006)。SPSS與應用統計分析 (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邵瑞珍、皮連生 (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周業謙、周光淦 (譯) (1999)。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David Jary, & Julia Jary, 1991)
周紹忠、岑漢康 (2000)。體育心理學。臺北市:亞太圖書。
周甘逢、劉冠麟譯 (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華騰文化。(Robert J. Sternberg & Wendy M. Williams, 1960)
林靖斌 (2001)。國中學生規律運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宜蘭縣文化國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國泰、洪國峰 (2003)。高職學生社團活動之教育功能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3,47-51。
林曉怡 (2005)。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建良 (2007)。社會化媒介對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5,298-313。
林建興 (2009)。國小學童巧固球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佳慧 (2010)。長跑運動者參與動機和社會支持之關係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43-67。
林子恩、劉照金、李晉豪、蔡鋒樺、陳志明、李森源 (2012)。運動員參與運動之社會化過程與動機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5,394-406。
邱秀霞 (2002)。探討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關係。大專體育,64,33-39。
邱連煌 (2007)。成就動機:理論、研究、策略與應用。臺北市:文景書局。
邱皓政 (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PASW) 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俞國良、辛自強 (2004)。社會性發展心理學。合肥市:安徽教育。
施致平 (2010)。運動傳播學。臺中市:華格納企業有限公司。
洪嘉文 (2000)。社會化與運動關係初探。中華體育季刊,14(2),1-9。
洪嘉文 (2003)。學校體育之未來展望。學校體育,75,5-13。
洪基庭、康龍豐、洪煌佳 (2009)。大專劍道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4,79-92。
洪煌佳 (2010)。影響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發展之因素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2,15-26。
洪鯤豪、陳宛玲、黃秀卿、張家銘 (2015)。重要他人及利他行為對大學運動志 工之參與意圖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1),154-167。
范麗娟 (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教育研究,7,327-339。
徐永億、許弘毅、李政道 (2006)。學生參與規律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研究--以南開技術學院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2),31-39。
徐維辰 (2007)。新竹市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徐維辰、邱文信 (2008)。社會支持--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體育態度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2(3),50-56。
徐茂州、葉明如、林益弘 (2012a)。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運動社團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運動管理,18,32-50。
徐茂洲、葉明如、林益弘 (2012b)。影響國小學童運動社團參與動機之因素分析。運動管理,15,51-68。
馬信行 (1999)。教育科學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馬啟偉、張力為 (2001)。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高俊雄 (2008)。運動休閒管理。臺北市:華都文化。
高立學 (2011)。青少年運動態度及行為社會化過程。運動知識學報,8,36- 50。
高立學、廖慶華 (2013)。國中學生及家長對課業及運動態度之差異比較。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1(2),83-100。
國立鹿港高級中學 (2016a)。校史大事記、學制規模。國立鹿港高級中學。http://www.lksh.chc.edu.tw/bin/home.php。
國立鹿港高級中學 (2016b)。運動性社團成立種類與社團時間。彰化市:作者。
張少熙 (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孝銘 (1996)。運動與社會化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0(2),34-41。
張良漢、蘇士博 (2000)。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經營管理之探討--以運動性社團為例。大專體育,51,140-147。
張少熙、梁伊傑 (2005)。臺北市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傾向之調查研究。體育學報,38(2),109-120。
張春興 (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版)。臺北市:東華。
張仲豪、季力康 (2011)。父母社會化模式與兒童運動社團參與行為。中華體育季刊,25(1),82-90。
張清源 (2010)。大學生參與健身運動的行為及影響因素:以校園健身中心為例。大專體育學刊,12(1),65-73。
張培安 (2011)。從政策網絡觀點探討我國學校體適能政策之執行--以臺中市中小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俊一、林呈樺 (2012)。臺北市國小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休閒運動保健學報,3,23-38。
教育部體育司 (2000)。國民中小學體育促進會實施要點。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 (2002)。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 (2003a)。學校運動團隊暨規律運動人口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 (2003b)。增加學生運動時間方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 (2004)。 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計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 (2007)。快活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 (2008)。97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3)。100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4a)。SH150方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4b)。101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5a)。102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5b)。102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章宏智 (2007)。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選手運動社會支持因素對運動價值觀之影響。北體學報,15,29-39。
章宏智、李佩樺 (2007)。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因素對運動價值觀之影響--以新生國小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4),192-204。
許義雄、陳皆榮 (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惠英 (2004)。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許樹淵 (2012)。體育運動社會學。臺北市:師大書院。
郭家彰 (2007)。運動社會化媒介對足球運動參與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進財、高俊雄 (2008)。休閒阻礙、課業壓力、運動休閒調適策略與運動休閒調適結果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論叢,19(1),1-18。
陳敬能 (1998)。周休二日對運動休閒教育之啟示。大專體育季刊,40,31-135。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皆榮 (2002)。運動與青少年發展。國民體育,132,74-80。
陳麗玉、王宗進 (2004)。東海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2,57-72。
陳月琴 (2009)。高雄市國小學生課後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淑芬 (2009)。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運動社會化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淑芬、章宏智 (2010)。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社會化媒介關係之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29-42。
陳銘鐘 (2011)。中部地區大學生參與排球運動阻礙因素研究,靜宜體育,5,1-6。
陳淑華 (2012)。中部地區大專院校男性教師的運動參與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祖瑞、張志銘、詹正豐 (2014)。以社會支持為干擾變項探討運動性社團對學業成績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9(1),1-21。
陳雅玲、林哲瑩、陳永欽 (2014)。參與運動社團對國中生的人際關係之影響。運動與觀光研究,3(1),1-10。
彭懷真 (2009)。社會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曾瑞怡 (2006)。臺北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行為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瑞成 (2007)。推動快活學校的思維與機制。學校體育,17(101),18-27。
曾宗渭、蔡明昌 (2011)。參與運動性社團對國小學童在課間運動參與動機與知覺運動阻礙因素之影響。100年度大專體育專刊,158-163。
黃瑞琴 (1999)。質性教育方法。臺北市:師大書院。
黃國彥 (2000)。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274/。
黃郁琦、王清欉 (2003)。不同技能水準大專學生運動參與動機與運動阻礙因素之分析研究。政大體育研究,15,25-36。
黃俊龍、蔡俊傑 (2008)。學校排球運動代表隊組訓阻礙因素之探討。排球教練科學,12,17-20。
黃省路、鍾潤華、劉榮華、葉丁嘉 (2015)。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運動社團動機與阻礙之實證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9(4),18-35。
葉重新 (2005)。教育心理學。臺中市:作者。
楊欽城、柳立偉、房世昕、馮育豪 (2014)。臺中市國小棒球運動代表隊之參與動機、阻礙因素與運動承諾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 (1),99-109。
溫庭傑、謝鎮偉 (2011)。大專學生網球運動參與動機與運動行為之影響。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0,178-192。
葉至誠 (2001)。社會學概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葉憲清 (2005)。學校體育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廖清海 (1995)。臺灣報紙職業棒球新聞報導內容分析。體育學報,20,136。
廖清海 (2007)。媒體體育運動內容中呈現性別差異情形。中華體育季刊,21(3),94-102。
廖淑兒 (2014)。競技運動員運動參與的促進與阻礙--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輕艇隊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蒲逸生 (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管幸生等編著 (2006)。設計研究方法。臺北市:全華。
劉惠琴 (1994)。臺北地區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對通識教育相關之研究。國科會八十三年度科學教育專題研究計畫 (NAC8209364-5200)。臺北市:國家科學委員會。
劉宏裕等 (譯) (2005)。運動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Barrie Houlihan, 2003)
劉宏裕、葉怡矜、楊宗文、洪毓美、石明宗 (譯) (2007)。運動研究方法。臺北市華都文化。(Chris Gratton & Ian Jones, 2004)
劉岳旻、蔡貴蘭 (2015)。大專院校學生參與網球休閒運動之動機、阻礙暨滿意度分析之研究--以明新、清大、交通大學為例。運動健康休閒學報,6,23 - 31。
劉秀美 (2015)。高雄市立高中學生課後休閒活動參與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 (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俊賢 (2000)。青少年體育育樂營的規劃與實施。國民體育季刊,29(3),15-22。
蔡國強 (2002)。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學生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佳和 (2009)。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謦任、季力康、游鎮安 (2012)。青少年不同運動階段中社會支持的差異:來源與形式的探討。體育學報,45(1),31-41。
鄭賀珍 (2011)。大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1),167-174。
錢家慧 (2007)。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盧俊宏 (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盧非易 (1995)。有線電視無限文化。臺北市:幼獅。
盧俊宏、卓國雄、陳龍弘 (2005)。健身運動心理學:理論與概念。臺北市:易利。
賴雅馨 (2005)。父母親的運動期望價值信念及行為涉入、兒童知覺父母涉入的品質與兒童的運動期望價值信念及運動參與行為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謝臥龍 (2004)。質性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謝智謀、賴家馨 (2005)。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臺北市大學生為例。公民訓育學報,16,1-18。
鍾志強 (2000)。大學生之運動社會支持研究。體育學報,28,101-110。
魏家廉 (1997)。淺析大專院校運動性社團活動之休閒教育功能。大專體育,34,91-95。
簡春安、鄒平儀 (2005)。社會工作研究法 (二版)。臺北市:巨流。
羅思嘉 (2001)。引用文獻分析與學術傳播研究。中國圖書館學會學報,60,73-85。
譚子文、董旭英 (2013)。國中生運動行為、運動社會支持及衝動性格與學業適應問題之關連性。體育學報,46(4),363-382。
鍾孟玲 (2013)。探索健身運動樂趣來源--以質性研究的途徑。國際休閒遊憩與運動管理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232-246。
鐘瓊珠 (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臺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Atkinson, J.W. (1965). The mainsprings of achievement oriented activity. in J. W. Krumboltz (ed.) Learning and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Chicago: Rand McNally.
Atkinson, J. W. (1974).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New York: Halsted Press.
Bandura, A. (1977). Self 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u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oothby, J., Tungatt, M. F., & Townsend, A. R. (1981). Ceasing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y: Reported reas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1-14.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erg, B. L.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Boston: Allyn & Bacon.
Brown, L. V. (2007). Psychology of motivation.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Chubb, M., & Chubb, H. (1981). One-third of our time?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Franken, D. A. & Van Raaij, W. F.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337-352.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Crawford, D. W., Jackson, E., & Godbey, G. C. (199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 13(4), 309-320.
David. D. (2011). Social Motivation. New York: The Psychology Press
Edwards, W. (1954). The theory of decision making. Psychology Bulletin, 51, 380-417.
Eitzen, D. S. & Sage, G. H. (1989). Sociology of North American sport. Dubuque, 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Howard, D. R., & Crompton, J. L. (1984). Who are the consumers of public park and recreation services? An analysis of the users and non-users of three municipal leisure service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2, 33-48.
Freud, S. (1915). The Unconscious. In Strachey. J. (1957) (Ed),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14, (pp. 159-215).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Freud, S. (1920).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Boni and Liveright.
Fontana, A. & Frey J. H. (1998).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science.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Material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Fredricks, J. A., & Eccles, J. S. (2005). Family socialization, gender, and sport motivation and involvement.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7, 3-31.
Fawcett, L. M., Garton, A. F., & Dandy, J. (2009). Role of motivation, self-efficacy and parent support in adolescent structured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61(3), 175-182.
Green, K. (2002). Lifelong particip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work of Ken Roberts. 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 7(2), 167-182.
Hull, C. (1943). Principles of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Theory.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Iso-Ahola, S. E. & Mannell, R. C. (1985).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traints on leisure. In M. G. Wade (Ed.), Constraints on leisure, 111-151.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Justine, B. Allen. (2003). Social motivation in youth sport.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5, 1-17.
Kathryn W. R., Ann B., Shannon R.L., & Lisa L. B. (2010). Social supports from teachers and peers as predictors of academic and social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5(3), 193-202.
Karageorghis, C. I., & Terry, P. C. (2011). Inside Sport Psycholog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Leonard, Wilbert Marcellus II. (1988).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sport.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Murray, H. 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Clelland, D. C. (1953). How motives, skills, and values determine what people do.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7), 812-825.
McPherson, B. D., Curits, J.E., & Loy, J. W. (1989).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por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arshell, C. & Rossman, G. (1989).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Sage Publication.
Norman, A., & Bente, W. (1992). Parental and peer influences on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ng Adolescents. Research Quarterly and Sport, 63(4), 341-348.
Skinner, B. F. (1938). 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
Skinner, B. F. (1948). Superstition in the pige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8, 168-172.
Skinner, B. F. (1951). How to teach animals. San Francisco: Freeman.
Skinner, B. F. (1953). 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earle, M. S., & Jackson, E. L. (1985). Recreation non-participation and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Consider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creation delivery systems.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3, 23-35.
Scanlan, T. K., & Lewthwait, R. (1986).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he competitive sport experience for male youth sport participants. IV predictors of enjoymen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25-35.
Sallis, J. F., Grossman, R. M., Pinski, R. B., Patterson, T. L., & Nader, P. R.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scales to measure social support for diet and exercise behaviors. Preventive Medicine, 16, 825-836.
Sallis, J. F., & Nader, P. R. (1988). Family determinants of health behaviors. In D. S. Gochman (Ed.), Health behavior: Emerging research perspectives, 107-124. New York: Plenum press.
Sallis, J. F., Hovell, M. F., Hofstetter, C. R., & Barrington, E. (1992). Explanation of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two years using social learning variables. Soc. Sci. Med, 34(1), 25-32.
Shogan, D. (2002). Characterizing constraints of leisure: A foucaultian analysi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tudies, 21, 27-38.
Thorndike, E. L. (1898). Animal intelligence: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associative processes in animals.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2(4), i-109.
Wold, B., & Aderssen, N., (1992). Health promotion aspects of family and peer influences on sport particip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3, 343-359.
Woolger, C., & Power, T. G. (1993). Parent and sport socialization: Views from the achievement literature.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6(3), 171-18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淑玲、謝筑虹 (2007)。青少年運動友誼與運動參與。中華體育季刊,21(2),54-60。
2. 王志全、連惟昱、連建勝 (2011)。嘉義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交大體育學刊,1,49-58。
3. 王鍵慰、徐美惠、黃素珍 (2011)。大專學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蘭陽學報,10,74-80。
4. 江澤群、林國瑞 (2001)。臺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 北體學報,9,105-117。
5. 李彩華、方進隆 (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139-148。
6. 李仁佐 (2011)。探討參與休閒運動之阻礙因素--以臺中市高中職學生為例。休閒保健期刊 ,5,23-35。
7. 李素箱、楊文廣、林志偉、陳坤厚 (2013)。國中生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學習成效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3),13-34。
8. 沈莉青 (2002)。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因素調查--以德明技術學院運動社團為例。德明學報,19,479-492。
9. 汪美伶、陳玉蓮 (2014)。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之影響--社會支持之調節作用。東吳經濟商學學報,86,61-91。
10. 林國泰、洪國峰 (2003)。高職學生社團活動之教育功能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3,47-51。
11. 林建良 (2007)。社會化媒介對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5,298-313。
12. 林佳慧 (2010)。長跑運動者參與動機和社會支持之關係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43-67。
13. 林子恩、劉照金、李晉豪、蔡鋒樺、陳志明、李森源 (2012)。運動員參與運動之社會化過程與動機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5,394-406。
14. 邱秀霞 (2002)。探討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關係。大專體育,64,33-39。
15. 洪嘉文 (2000)。社會化與運動關係初探。中華體育季刊,1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