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及期刊、會議、學位論文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
于省吾,〈釋兩〉,《古文字研究》第10輯,1983年,頁1-9。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
卞覺非,〈漢字教學:教什麼?怎麼教?〉,《語言文字應用》1999年第1期,頁71-76。
尤浩杰,《非漢字文化圈學習者掌握漢字情況分析》,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1。
王玉新,《漢字部首認知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王亞麗,〈漢語傳統語言學的語義場──字族〉,《宜賓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頁96-98。
王建勤,〈歐美留學生漢字認知與習得的實驗報告〉,《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頁413-416。
王衍軍,〈20世紀50年代以來對外漢語精讀教材用字情況調查──以五套對外漢語精讀教材為例〉,《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華文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2期,頁51-59。
王粲,〈對外漢字教學方法研究述評〉,《學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頁38-45。
王粲,《「部件-整字-字族」對外漢字教學方法探索》,西南大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12年。
王寧,〈漢字的優化與簡化〉,《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1期,頁69-80。
王寧,〈漢字構形理據與現代漢字部件拆分〉,《語文建設》1997年第3期,頁4-9。
王寧,〈王寧從漢字改革史看漢字規範和「簡繁之爭」〉,《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月,頁1-6。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台北:三民書局,2013。
王寧,〈再論《通用規範漢字表》發布的背景和制定的意義──兼論漢字規範保持穩定的重要性〉,《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11月,頁1-5。
王漢衛、蘇印霞,《基於定量分析的對外漢字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王駿,〈留學生漢字習得的相關因素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1期,頁9-16。
王麗、朱宏,〈認知結構理論視角下的對外漢字教學探討〉,《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7期,頁80-81。
四川省井研縣教育局課題組,〈「字族文識字」教學實驗研究〉,《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頁49-53。
田艷,〈關於對外漢字教學層次性原則的思考〉,《漢字文化》2009年第1期,頁85-88。
石定果,〈漢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1997,頁552-559
石定果、萬業馨,〈關於對外漢字教學的調查報告〉,《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年第1期,頁36-48。
安雄,〈談對外「理性識字法」的構造〉,《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第2期,頁87-93。
安雄,〈集中識字經驗與對外漢字教學的新嘗試〉,《世界漢語教學學會通訊》2011年第1期,頁32-33。
江惜美,《華語文漢字教學研究》,台北:新學林出版社,2015。
江莉,《十九世紀下半葉來華西方人的漢語研究》,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5。
江新、趙果,〈初級階段外國留學生漢字學習策略的調查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4期,頁10-17。
江新,〈不同母語背景的外國學生漢字知音和知義之間關係的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6期,頁51-57。
江新、柳燕梅,〈拼音文字背景的外國學生漢字書寫錯誤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第1期,頁60-70。
江新等,〈外國學生漢語字詞學習的影響因素〉,《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2期,頁14-22。
江新,〈「認寫分流,多認少寫」漢字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第2期,頁91-97。
江新,《對外漢語教學的心理學探索》,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8。
吳世雄,〈認知心理學的記憶原理對漢字教學的啟迪〉,《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年第4期,頁85-94。
呂必松,《華語教學新探》,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2。
呂必松主編,《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宋建華,《漢字理論與教學》,台北:新學林出版社,2009。
李大遂,〈中高級漢字課教學新模式實驗報告〉,《語言文字應用》2011年第3期,頁118-125。
李大遂,〈突出系統性 擴大識字量──關於中高級漢字課的思考與實踐〉,《語言文字應用》,2004年第3期,頁112-119。
李大遂,〈對外漢字教學回顧與展望〉,《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頁58-62。
李大遂,〈漢字的系統性與漢字認知〉,《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頁13-21。
李大遂,〈漢字表義偏旁形成發展與造字法演進〉,《漢字文化》2004年第4期,頁50-53。
李大遂,〈漢字理據的認識、利用與維護〉,《華文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2期,頁9-16。
李大遂,〈簡論偏旁和偏旁教學〉,《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頁27-33。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李宗焜,《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
李香平,〈當前留學生漢字教材編寫中的問題與對策〉,《漢語學習》2011年第1期,頁87-95。
李香平,〈對外漢字教學中的「新說文解字」述評〉,《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2期,頁31-34。
李香平,〈對外漢字教學中的字理闡釋〉,《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頁30-36。
李香平,《漢字教學中的文字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
李倩,〈字族式探究性識字教學初探〉,《上海教育新研》2002年第8期,頁56-58。
李娜,〈集中識字法在中高及對外漢語中的應用〉,遼寧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論文,2012。
李運富,〈漢字的特點與對外漢字教學〉,《世界漢語教學》2014年第3期,頁356-367。
李燕、康加深,〈現代漢語形聲字形符研究〉,原載《現代漢語用字信息分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又收錄於《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北京:語文出版社),頁29-36
李燕等,〈現代漢語形聲字研究〉,《語言文字應用》1992年第1期,頁74-83。
李蕊,〈留學生形聲字形旁意識發展的實驗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4期,頁52-58。
李蕊,〈對外漢字教學研究綜述〉,《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年第9期,頁105-107。
李蕊,〈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形聲字表義狀況分析〉,《語言文字應用》2005年第2期,頁104-110。
李蕊,〈漢字學習策略的介入性研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9年9月,頁39-42。
李蕊,〈語文分進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初探〉,《學術探索》2012年第4期,頁171-173。
李蕊,〈聲旁規則性對留學生形聲字輸出能力的影響〉,《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8年11月,頁9-14。
李蕊,《外國人漢字習得與教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
李蕊、葉彬彬,〈語文分進的教學模式對漢字能力的影響──針對非漢字文化圈學習者的實驗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013年第4期,頁98-106。
沙宗元,《文字學術語規範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邢紅兵,〈(漢語水平)漢字等級大綱漢字部件統計分析〉,《世界漢語教學》2005年第2期,頁49-55 。
周健,《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季旭昇(2002),《說文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上冊)、2004(下冊);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台北:藝文印書館,2014。
季旭昇,《甲骨文字根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岳嵐,《晚清時期西方人所編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15。
邵鴻、邵冠勇,《簡化漢字解說》,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姚孝遂,〈甲骨文形體結構分析〉,《古文字研究》第20輯,2000年,頁263-285。
施正宇,〈論漢字能力〉,《世界漢語教學》1999年第2期,頁86-92。
柯維盈,《唐蘭「甲骨文自然分類法」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柳燕梅,〈從識記因素談漢字教材的編寫原則〉,《漢語學習》2002年第5期,頁63-67。
柳燕梅、江新,〈歐美學生漢字學習方法的實驗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第1期,頁59-67。
柳燕梅,〈漢字教學中部件策略訓練效果的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2期,頁61-66。
柳燕梅,〈漢字策略訓練的必要性、可教性和有效性的實驗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9年第2期,頁280-288 。
胡文華,《漢字與對外漢字教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胡雲鳳,〈由簡化字看漢字形聲結構的變化〉,《育達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2012年7月),頁181-212。胡雲鳳,《形聲字研究與教學》,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
胡雙寶,《漢字史話》,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濟南:齊魯書社,1981。
孫德金主編,《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徐通鏘,〈「字」和漢語研究的方法論──兼評漢語研究中的「印歐語的眼光」〉,《世界漢語教學》1994年第3期,頁1-14。
徐通鏘,〈「字本位」和語言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6期,頁1-11。
徐富昌,〈從甲骨文看漢字構形方式之演化〉,《台大文史哲學報》64期,2006年5月,頁1-40。
殷淩燕,〈論對外漢字教學中的部件教學〉,《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3月,頁8-10。
秦建文,〈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教學模式的建構〉,《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8年9月,頁1-6。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馬燕華,〈論漢字教學的性質、類型、特徵對不同類型語言材料中的漢字選擇〉,《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2006年,頁463-473。
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委員會辦公室考試中心,《漢語水平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修訂本),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崔永華,〈漢字部件和對外漢字教學〉,《語言文字應用》1997年第3期,頁49-53, 62。
崔永華,〈關於漢字教學的一種思路〉,《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114-118。
崔永華,〈基礎漢語教學模式的改革〉,《世界漢語教學》1999年第1期,頁3-8。
崔永華、陳小荷,〈影響非漢字圈漢語學習者漢字學習因素的分析〉,《海外華語教育》2000年第1期,頁50-53。
崔永華,〈重新認識漢字教學〉,《漢字文化》2014年第5期,頁11-12。
張旺熹,〈從漢字部件到漢字結構──談對外漢字教學〉,《世界漢語教學》1990年第2期,頁112-120。
張朋朋,〈詞本位教學法和字本位教學法的比較〉,《世界漢語教學》1992年第3期,頁222-223。
張朋朋,〈談「字本位」的內涵〉,《漢字文化》2005年第4期,頁7-10。
張朋朋,〈語文分開、語文分進的教學模式〉,《漢字文化》2007年第1期,頁64-68。
張朋朋,〈語言和文字不屬於同一類事物──論語言的自然屬性和文字的人造屬性〉,《漢字文化》2008年第2期,頁61-64,53。
張金蘭,《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之漢字習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博士學位學程論文,2013年。張書岩等編著,《簡化字溯源》,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
張莉萍,〈華語詞彙分級初探〉,第六屆漢語辭彙語義學研討會,中國廈門,2005年4月20-24日。
張莉萍,〈對外漢語字集〉,2008年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花蓮:慈濟大學,2008年11月1-2日。
張翔、張詩亞,〈漢字字源識字教學資源庫的設計與實現〉,《電化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頁57-73。
張德鑫,〈從「詞本位」到「字中心」──對外漢語教學的戰略轉移〉,《漢語學報》2006年第2期,頁33-39。
張學濤,〈基本字帶字教學法應用於外國人漢字學習〉,《漢字文化》1997年第4期,頁47-52。
張曉濤,〈基於認知規律的漢字教學研究〉,《漢字文化》2008年第6期,頁43-45。
梁彥民,〈漢字部件區別特徵與對外漢字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4期,頁76-80。
莫為中,《非漢字背景初級學習者漢字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許芳沂,《現代中國漢字簡化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許長安,〈實事求是地評價簡化字——紀念《漢字簡化方案》公布35周年〉,《語文研究》1991年第1期,頁27。
連曉霞,〈認知理論觀照下的對外漢字教學〉,《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10月,頁40-42。
郭于禎,《由簡化字辨識傳統字研究及教學應用──以印尼籍華語學習者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郭洪丹、蔡永貴,〈漢字字族的起源與發展研究〉,《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3年7月,頁96-99。
郭玲,《漢字構形闡釋與對外漢字教學策略探討》,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12。
陳昭容,〈漢字家譜的理論與實務──甲骨文字根分析對學習漢字的重要性〉,《「甲骨文與文化記憶」世界論壇》會議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0年8月28-29日。
陳昭容,〈談西周早期虞芮兩國位於汧河流域的可能性〉,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與芝加哥大學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主辦「近二十年新出土中國古代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
陳昭容,〈從記音到專義──從簡牘及識字教材看戰國秦漢時期漢字發展的大趨勢〉,歐洲漢語語言學學會第八屆研討會主題演講講稿,2013。
陳偉,《沈兼士字族理論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98。
陳夢家,《中國文字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
陳瑩漣,《對外漢字教學中的「同聲旁字組」分析與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陳曦,〈關於漢字教學法研究的思考與探索──兼論利用漢字「字族理論」進行漢字教學〉,《漢語學習》2001年第3期,頁70-75。
傅曉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研究綜述〉,《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年3月,頁31-46。
彭華生,〈字族文教學法的心理規律〉,《四川師範學院學報(高教研究專號)》第3期,1996年5月,頁6-8。
彭萬勇,〈教學對外漢語漢字字源教學法論略〉,《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1月,頁110-111,124。
彭萬勇,〈關於對外漢字教學研究的思考和探索──兼論「字源理論」在對外漢字教學中的應用〉,《現代教育論叢》2009年第2期,頁55-59。
曾文璇,〈華語八千詞詞彙分級研究〉,《華語學刊》,2014年第1期,頁22-33。舒兆民、林金錫,〈多媒體正體漢字之策略教學實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第五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221-232。
費錦昌,〈現代漢字部件探究〉,《語言文字應用》1996年第2期,頁20-26。
費錦昌,〈對外漢字教學的特點、難點及其對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119-127。
雲惟利,《漢字演進過程中聲化趨勢的研究》,南洋大學研究院亞洲人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73年。
黃天樹,〈論漢字結構之新框架〉,《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頁131-136。
黃天樹,〈殷墟甲骨文形聲字所佔比重的再統計──兼論甲骨文「無聲符字」與「有聲符字」的權重〉,《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出土材料與新視野》(台北: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頁28-136。
黃天樹,《說文解字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黃沛榮,《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樂學書局,2005。
黃沛榮,〈漢字的審思〉,《華語文教學研究》第3卷第2期,2006年,頁1-28。黃德寬,《漢字理論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黃德寬等,《古漢字發展論》,北京:中華書局,2014。
楊琰,《字理識字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以雲南大學留學生美國佛蒙特大學來華留學生為例》,雲南大學碩士論文,2015。
楊潤陸,〈《文始》說略〉,《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頁43-52。
萬業馨,〈略論形聲字與漢字表意性〉,《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頁89-93。
萬業馨,〈形聲化──漢字結構方式的簡化〉,《語文建設》1996年第11期,頁24-26。
萬業馨,〈漢字字符分工與部件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年第4期,頁32-41。
萬業馨,〈略論形聲字聲旁与對外漢字教學〉,《世界漢語教學》2000年第1期,頁62-69。
萬業馨,〈文字學視野中的部件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1期,頁13-19。
萬業馨,〈從漢字識別談漢字与漢字認知的綜合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2期,頁72-79。
萬業馨,〈從漢字研究到漢字教學〉,《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第2期,頁40-48。
萬業馨,〈從漢字研究到漢字教學──認識漢字符號體系過程中的幾個問題〉,《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第1期,頁5-15。
萬業馨,〈略論漢字教學的總體設計〉,《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5期,頁59-65。
萬業馨,《萬業馨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2。
萬業馨,《應用漢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萬業馨,〈如何打破漢字教學的「瓶頸」──以《中國字.認知》為例談漢字教材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15年第1期,頁130-142。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賈穎,〈字本位與對外漢語詞彙教學〉,《漢語學習》,2001年第4期,頁78-80。
趙果、江新,〈什麼樣的漢字學習策略最有效──對基礎階段留學生的一次調查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002年第2期,頁79-85。
趙金銘,〈初級漢語教學的有效途徑──「先語後文」辯證〉,《世界漢語教學》2011年第3期,頁376-387。
劉又辛、李茂康,〈漢語詞族(字族)研究的沿革〉,《古漢語研究》,1990年第1期,頁1-9。
劉姝,〈初級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字感」的培養及漢字教學〉,《漢語和漢語教學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頁191-197。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
劉翔,《漢字生成系統構件探索》,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11。
劉麗群,〈《文始》初文、准初文的來源構成──兼談章太炎對出土文字材料的態度〉,《漢字漢文教育》第33輯,頁397-418 。
潘先軍,〈論對外漢字教學的層次性〉,《漢字文化》2005年第2期,頁55-57。
潘德孚,〈論漢字拆分的系統性〉,《漢字文化》2002年第4期,頁26-30。
蔡永貴,〈漢字字族探論〉,《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9月,頁1-19。
蔡永貴,《漢字字族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蔡娜,《一種漢字偏旁教學的設想──以HSK考試大綱一至三級常見偏旁為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蔡富有,〈小學識字教學理論探微──兼論「字族文識字教學法」的理論基礎〉,《語言文字應用》1996年第4期,頁55-60。
鄭錦全,〈從計量理解語言認知〉,《漢語計量與計算研究》,香港城市大學,1998年,頁15-30。
鄭繼娥,〈漢字的理據性與漢字教學〉,《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頁89-92。
魯川,〈漢語的根字和字族──面向知識處理的漢語基因工程〉,《漢語學習》2003年6月,頁1-10。
賴明德,〈華語漢字教學〉,收錄於《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三民書局,2008。
謝慧君,《基於部件認知的漢字教學案例》,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嚴彥,〈拼音文字背景初級學習者習得漢字的認知方式和加工單元調查〉,《漢語學習》2013年第3期,頁77-83。
蘇培成,〈簡化字與繁體字的轉換〉,《語文研究》1993年第1期,頁16-21。
蘇培成,〈現代漢字的部件切分〉,《語言文字應用》1995年第3期,頁52-55。
蘇培成,〈「表外字不類推簡化」不是國家的政策〉,《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4期,頁118-119。
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綱要》(第3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二、對外漢字教學教材
李蕊主編(2010),《漢字輕鬆學.起步篇》,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萬業馨(2014),《中國字.認知》(漢英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三、數位資料庫
小學堂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http://www.ihp.sinica.edu.tw/~bronze
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http://chardb.iis.sinica.edu.tw/system_intro.jsp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index.html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漢典 http://www.zdic.net/
漢語多功能字庫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