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08: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宋玉雯
研究生(外文):Sung, Yu-Wen
論文名稱:蝸牛在荊棘上——路翎及其作品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nail on the Brier: A Study of Lu Ling and His Works
指導教授:洪子誠洪子誠引用關係劉人鵬劉人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ong, ZichengLiu, Jen-Peng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9
中文關鍵詞:路翎現實主義七月派胡風個人/群體革命國際主義愛國主義
外文關鍵詞:LU LingRealismJuly MagazineHUFengthe collective/the individualrevolutionInternationalismPatrioti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7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設想 5
第二節 研究現況 7
第三節 章節安排 10
第二章 PASSION:受難/激情的時代印記
第一節 寫作歷程 17
第二節 在俄蘇文學的天空下 26
第三節 羅曼.羅蘭與紀德所寓示的兩條道路 34
第四節 藝術特徵 50
第三章 時代青年的道路:《財主底兒女們》
第一節 並讀《約翰.克利斯朵夫》 59
第二節 知識分子的二重性 71
第三節 青春的詩 82
第四章 前夜:四十年代作品
第一節 荊棘上的蝸牛:底層的復仇與幻想 95
第二節 雲雀翔過天空:落伍的故事與壞情感 109
第三節 我們都是老鼠:後街人物,怪誕及其他 119
第五章 前夜之後:五十年代作品
第一節 工人形象的變化 131
第二節 朝鮮前線戰爭書寫 139
第六章 「我不反革命」:1955 年之後的作品
第一節 關押不住的春光:詩歌創作 150
第二節 一生兩世?——小說與散文 165
第七章 結語:但塵埃沒有說話 174
參考書目 179
附錄:路翎著作年表 204
一夜黎明 240
路翎主要相關著作(作品集、書信集、傳記、研究資料集)
1. 《饑餓的郭素娥》(中篇小說),桂林:南天出版社,1943 年3月。
2. 《青春的祝福》(短篇小說集),重慶:南天出版社,1945 年3月。
3. 《財主底兒女們》(上)(長篇小說),重慶:希望社初版,1945 年12 月;上海:希望社再版,1948 年2 月。
4. 《蝸牛在荊棘上》(中篇小說),上海:新新出版社,1946 年3月。
5. 《求愛》(短篇小說集),上海:海燕書店,1946 年12 月。
6. 《財主底兒女們》(下)(長篇小說),上海:希望社,1948 年2 月。
7. 《雲雀》(劇本),上海:希望社,1948 年11 月。
8. 《在鐵鍊中》(短篇小說集),上海:海燕書店,1949 年8 月。
9. 《燃燒的荒地》(長篇小說),上海:作家書屋,1950 年9 月。
10. 《朱桂花的故事》(短篇小說集),天津:知識書店初版,1950年10 月;北京:作家出版社再版,1955 年3 月。
11. 《迎著明天》(劇本),北京:天下出版社,1951 年8 月。
12. 《英雄母親》(劇本),上海:泥土社,1951 年9 月。
13. 《平原》(短篇小說集),上海:作家書屋,1952 年1 月。
14. 《祖國在前進》(劇本),上海:泥土社,1952 年1 月。
15. 《板門店前線散記》(報告文學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年6 月。
16. 《初雪》(短篇小說集),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1 年9月。
17. 《財主底兒女們》(上、下)(長篇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3 月。
18. 《戰爭,為了和平》(長篇小說),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5 年12月。
19. 《路翎劇作選》(劇本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 年2 月。
20. 《路翎小說選》(短篇小說集),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 年3 月。
21. 《燃燒的荒地》(長篇小說),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年10 月。
22. 《饑餓的郭素娥 蝸牛在荊棘上》(中篇小說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年2 月。
23. 《路翎文集》(四卷本),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 年2 月。
24. 張業松、徐朗編:《路翎晚年作品集》,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 年3月。
25. 魯貞銀、張業松編:《路翎批評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 年10 月。
26. 張業松等編:《路翎全集》(11 卷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年
6 月。〔說明:上編六卷包括小說、話劇、特寫、書信和文論;下編四卷包括詩歌、散文與晚年小說,另有附卷《路翎生平及研究資料》。下編出版中。〕
27. 朱珩青編:《路翎》(短篇小說集),香港:三聯書店,1994 年10 月。
28. 朱珩青編:《旅途》(作品集),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年10 月。
29. 張以英編註:《路翎書信集》,桂林:灕江出版社,1989 年2 月。
30. 曉風編選:《胡風 路翎文學書簡》,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年5月。
31. 徐紹羽整理:《致胡風書信全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年4 月。
32. 張業松編:《路翎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年12 月。
33. 朱珩青:《路翎:未完成的天才》,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 年4 月。
34. 朱珩青:《路翎傳》,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年11 月。
35. 楊義、張環、魏麟、李志遠編:《路翎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年1 月。

專書(學術專著與文學作品集等)
1. 大衛.洛吉(英)(David Lodge Gay),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The Art of Fiction),台北:木馬文化,2013 年7 月初版18 刷。
2. 止庵、王世家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二十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7 月。
3. 王燁:《二十年代革命小說的敘事形式》,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 月。
4. 王麗麗《在文藝與意識形態之間:胡風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年1 月。
5. 北京魯迅博物館編:《胡風主編期刊彙集》(五冊),北京:國家圖書出版社,2010 年5 月。
6. 瓦爾特.本雅明著(德),潘小松譯:《莫斯科日記 柏林紀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年4 月。
7. 安德烈.紀德(法),朱靜、黃蓓譯:《訪蘇聯歸來》,廣州:花城出版社,1999 年7 月。
8. 安德烈.紀德著(法),余中先譯:《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年11 月。
9. 安德烈.紀德著(法),鄭超麟譯:《從蘇聯歸來──附:答客難》,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年1 月。
10.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年4 月。
11. 宋學智:《翻譯文學經典的影響與接受──傅譯《約翰.克里斯朵夫》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年10 月。
12. 彼得.蓋伊(Peter Gay)、梁永安譯:《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 從波特萊爾到貝克特及其他》(Modernism: The Lure of Heresy. From Boudelaire to Beckett and Beyond),台北:立緒文化,2009 年12 月。
13. 法捷耶夫著(俄),魯迅譯:《毀滅:新人誕生的詩》,台北:慧明文化,2001 年12 月。
14.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俄),磊然譯:《窮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年1 月。
15. 哈羅德.布魯姆著(美),朱立元、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板橋:駱駝出版社,1992 年11 月。
16. 契訶夫(俄),焦菊隱譯:《契訶夫戲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 年1月。
17. 姚一葦:《姚一葦劇作六種》,台北:書林出版社,2012 年10 月。
18. 施淑:《理想主義者的剪影》(新地論叢1),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0年4 月。
19. 施淑:《歷史與現實》,台北:人間出版社,2012 年7 月。
20. 洪子誠:《1956:百花時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1 月。
21.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1 月。
22.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概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1 月。
23. 洪子誠:《中國當代新詩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1 月。
24. 洪子誠:《作家姿態與自我意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1 月。
25. 洪子誠:《我的閱讀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4 月。
26. 洪子誠:《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講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1 月。
27. 洪子誠:《當代文學的概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1 月。
28. 胡風:《胡風全集》(十卷本),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29. 胡風:《胡風評論集》(三卷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年。
30. 胡風,張曉風整理:《致路翎書信全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年4月。
31. 韋勒克與沃倫(R. Wellek& A. Warren):《文學理論》(Theory of Literature),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年9 月。
32. 茨威格著(奧),楊善祿、羅剛譯:《羅曼.羅蘭》,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 年8 月。
33. 馬良春、張大明編:《三十年代左翼文藝資料選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年11 月。
34. 高爾基著(俄)、夏衍等譯:《母親》,台北:光復書局,1998 年8 月。
35. 張若名:《紀德的態度》,北京:三聯書店,1997 年8 月第二版。
36. 張新穎:《20 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北京:三聯書局,2001年。
37. 梅志:《往事如煙:胡風沉冤錄》,台北:曉園出版社,1990 年2 月。
38. 理定等著(俄)、魯迅譯:《豎琴:蘇聯同路人小說選》,台北:慧明文化,2002 年4 月。
39. 程抱一:《天一言》,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年12 月。
40. 舒允中:《內線號手:七月派的戰時文學活動》,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12 月。
41. 舒蕪:《舒蕪集(第一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年12 月。
42. 賀桂梅:《轉折的時代:40-50 年代作家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 年。
43. 黃曉武:《馬克思主義與主體性——抗戰時期胡風的「主觀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年11 月。
44. 賈植芳:《歷史的背面:賈植芳自選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45. 楊根紅:《論路翎文本創作的文人機緣與現代意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年7 月。
46.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
47. 綏拉菲摩維支著(俄)、曹靖華譯:《鐵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9 月北京第3 版(1951 年4 月北京第1 版,1957 年10 月北京第2 版)。
48. 趙園:《艱難的選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6 年9 月。
49. 趙園:《中國現代小說家論集》,台北:人間出版社,2008 年10 月。
50. 趙園:《論小說十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年11 月。
51.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金的文化轉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1 月。
52. 魯迅研究室:《魯迅研究資料》,澳門:爾雅社,1979 年3 月。
53. 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魯迅先生紀念集》,上海:上海書店,1979 年12月。
54. 魯迅:《魯迅雜文全編(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年6 月。
55. 魯迅著、止庵、王世家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7 月。
56. 曉風:《九死未悔:胡風傳》,台北:業強,1996 年4 月。
57. 曉風主編:《我與胡風──胡風事件三十七人回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 年1 月。
58. 曉風編:《我與胡風(增補本)》,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 年12 月第2 版、2004 年1 月第一次印刷。
59. 曉風選編:《胡風家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年4 月。
60.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初版。
61. 謝冕、洪子誠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料選1948-1975》,北京:北京大學,1995 年12 月。
62. 謝慧英:《強力的「掙扎」與主體性「突圍」——路翎創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12 月。
63. 羅大岡編:《認識羅曼羅蘭──羅曼.羅蘭談自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年7 月。
64. 羅曼.羅蘭著(法),傅雷譯:《約翰.克里斯朵夫》,台北:遠景,1978年9 月。
65. 羅曼.羅蘭著(法),袁俊生譯:《莫斯科日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年6 月。
66. 嚴家炎:《中國現代各流派小說選》,北平:北京大學,1986 年6 月。
67.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年8 月。

評論與研究論文(期刊論文、專書論文、會議論文)
1. A.紀德(法):〈描寫自己〉,《譯文》第1 卷第2 期,頁117,1934 年。
2. Sigmund Freud, “The Uncanny,”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i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XVII, ed. and trans. James Strachey. London: Hogarth Press, 1955.
3. 丁玲:〈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前前後後〉,《新文學史料》第2 期,頁37-47,1982 年。
4. 山村房次(日):〈紀德和蘇聯〉,《世界知識》第6 卷第4 號,頁214-215,1937 年。
5. 中澤臨川、生田長江著(日),魯迅譯:〈羅曼羅蘭的真勇主義〉,《莽原》第1 卷第7/8 期,頁254-288,1926 年。
6. 中澤臨川、生田長江著(日),魯迅譯:〈羅曼.羅蘭的真勇主義〉,《莽原》第7-8 期,頁254-288,1926 年。
7. 尹瑩:〈路翎筆下的重慶「邊緣世界」〉,《安徽文學》第11 期,頁256-257,2010 年。
8. 巴人:〈讀《初雪》——讀書隨筆之一〉,《文藝報》第2 號,1954 年。
9. 巴赫金:〈人文科學方法論〉,巴赫金:《文本對話與人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6 月,頁378。
10. 戈寶權:〈羅曼.羅蘭的生活與思想之路〉,《文壇》第3 期,頁72-86,1946 年4 月19 日。
11. 戈寶權:〈羅曼羅蘭的七十誕辰〉,《申報週刊》第1 卷第9 期,頁213-215,1936 年。
12. 文小燈:〈論五十年代文學的「真實性」〉,《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第13卷第4 期,頁50-52,2008 年8 月。
13. 文天行:〈路翎小說的主觀色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 期,頁296,1986 年。
14. 文貴良:〈路翎的歐化:語言創傷與生命開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5 期,頁149-162,2009 年。
15. 方長安,紀海龍:〈冷戰期間美英對中國「十七年文學」內容的言說〉,《湘潭大學學報》第34 卷第6 期,頁96-100,2010 年11 月。
16. 毛燦月:〈現代家庭小說中三代人結構模式〉,《中國文學研究》第2 期,頁100-105,1988 年。
17.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口頭政治報告〉,《毛澤東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8 月,頁303-355。
18. 毛澤東:〈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毛澤東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8 月,頁342-346。
19. 王小環:〈路翎小說中的「原始強力」解析〉,《作家雜誌》第9 期,頁11,2009 年。
20. 王地山:〈直面現實的困惑──試談《莫斯科日記》與《從蘇聯歸來》〉,《四川省幹部函授學院學報》第2 期,頁55-58,2005 年。
21. 王志禎:〈路翎:瘋狂的敘述〉,《文學評論》第3 期,頁103-112,2000年。
22. 王志禎:〈論路翎小說主人公的「瘋狂」〉,《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頁136-149,2000 年。
23. 王攸欣:〈路翎、張愛玲小說審美內蘊比較論〉,《浙江學刊》第4 期,頁76-86, 2013 年。
24. 王建:〈人性世界的藝術審視與再現──路翎小說藝術新探〉,《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2 期,頁71-78,頁94,1989 年。
25. 王建:〈試論路翎小說的思想內涵〉,《山東師大學報》第6 期,頁83-86,1989 年。
26. 王秋月:〈路翎及當代作家筆下的飢餓主題〉,《文學教育》(下)第4 期,頁26-27,2010 年4 月。
27. 王淑芹:〈創傷與治療:對讀蘇聯作品看中國十七年戰爭文學〉,《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第20 卷第6 期,頁82-85 與頁96,2008 年11 月。
28. 王鳳仙:〈「每一個人都是為了自己」──從存在哲學視域看《財主底兒女們》中的「衝突」〉,《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4 期,頁97-101,2011 年7 月。
29. 王學松:〈論路翎小說藝術世界的構建要素〉,《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32 卷第1 期,頁153-155,2011 年2 月。
30. 王曉初:〈路翎《飢餓的郭素娥》與魯迅文學精神的聯系〉,《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 期,頁95-97,2010 年12 月。
31. 王鍾陵:〈典型論在十七年及文革時期的演化與論爭〉,《江蘇社會科學》第3 期,頁118-125,2003 年。
32. 王麗華:〈路翎「個體對群體」生命存在意義的探索〉,《遼寧科技學院學報》第14 卷第2 期,頁29-30 與頁68,2012 年6 月。
33. 王麗麗:〈路翎與重慶〉,《文學評論》第2 期,頁60-65,2011 年。
34. 北塔:〈紀德在中國〉,《中國比較文學》第2 期,頁116-32,2004 年。
35. 白明寬:〈路翎《財主底兒女們》中的父與子〉,《文學教育(上)》第8期,頁128-129,2012 年8 月。
36. 白虹:〈主觀性.內向性.抒情性──陀思妥耶夫斯基與路翎比較〉,《武漢教育學院學報》第11 卷第44 期,頁45-51,1992 年12 月。
37. 白樺:〈克利斯篤夫與悲多汶──羅曼羅蘭的新英雄主義〉,《黃鐘》第1卷第7 期,頁1-4,1932 年。
38. 石川湧:〈說述自己的紀德〉,《譯文》第1 卷第2 期, 1934 年。
39. 企霞:〈一部明目張膽地為資本家捧場的作品──評路翎的《祖國在前進》〉,《文藝報》第6 號,頁6-11,1952 年。
40. 朱珩青:〈路翎小說新論〉,《海南師院學報》第5 卷第3 期,頁54-57,1992 年。
41. 朱晶、曠新年:〈打開塵封的記憶──讀董之林《熱風時節──當代中國「十七年」小說史論》〉,《枣庄學院學報》第26 卷第3 期,頁141-144,2009 年6 月。
42. 朱慶芳:〈拂去歷史的沉沙──紀德的《訪蘇歸來》與中國〉,《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第6 卷第2 期,頁71-74,2006 年6 月。
43. 朴貞姬(韓):〈《窪地上的「戰役」》的寓言解讀〉,《藝術廣角》第1 期,遼寧:遼寧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頁22-24,1997 年。
44. 江倩:〈在民族主義主流話語中對個人主義的執著──論《財主底兒女們》中蔣純祖形象的意義〉,《名作欣賞》第23 期,頁77-79,2009 年。
45. 佚名:〈《窪地上的「戰役」》是一篇好作品〉,《文藝理論研究》第1 期,頁190,1981 年。
46. 吳永平:〈《泥土》全目及其他〉,《新文學史料》第4 期,頁157-162,2011年11 月22 日。
47. 吳永平:〈1950 年,胡風為何要尋找「張明東」〉,《博覽群書》第7 期,頁107-109,2010 年7 月1 日。
48. 吳永平:〈史料在手,也得細讀,還須考證〉,《新文學史料》第3 期,頁197-199,2011 年。
49. 吳永平:〈更正〉(〈舒蕪胡風交往簡表〉),《新文學史料》第2 期,頁170,2010 年。
50. 吳永平:〈胡風為何要批評路翎的小說〉,《博覽群書》第5 期,頁93-96,2010 年5 月。
51. 吳永平:〈胡風與《起點》文學月刊〉,《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31 卷第3 期,頁35-39,2011 年6 月。
52. 吳永平:〈胡風與《螞蟻小集》的復刊及終刊〉,《閱江學刊》第4 期,頁106-111,2009 年12 月。
53. 吳永平:〈張業松編《路翎批評文集》之誤植〉,《博覽群書》第2 期,頁39-42,2012 年2 月。
54. 吳永平:〈幾近被忘卻的「荒雞文藝叢書之一:天堂的地板」〉,《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 年第6 期。
55. 吳永平:〈舒蕪胡風交往簡表〉,《新文學史料》第1 期,頁26-38,2010年2 月22 日。
56. 吳永平:〈試析胡風對路翎短篇小說《泡沫》的不滿〉,《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9 卷第4 期,頁26-29,2009 年8 月。
57. 吳向北:〈談路翎《青春的祝福》〉,《重慶師院學報》第1 期,頁20-28,1983 年。
58. 吳向北:〈簡論路翎《飢餓的郭素娥》〉,《重慶師院學報》第3 期,頁3-11,1983 年。
59. 吳倩:〈評路翎的短篇小說集《平原》〉,《人民文學》第9 期,1952 年。
60. 呂東亮:〈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批評:論1954 年批評界對路翎的批評〉,《汕頭大學學報》第25 卷第2 期,頁11-22,2009 年。
61. 呂熒、傅履冰:〈關於「客觀主義」的討論〉,《萌芽》第1 卷第4 期,頁2-10,1946 年。
62. 呂熒:〈藝術與政治〉,《萌芽》第1 卷第1 期,頁7-9,1946 年。
63. 宋之的:〈錯在哪裡?──評路翎的小說《窪地上的「戰役」》〉,《解放軍文藝》第8 期,頁33-40,1954 年。
64. 岑小雙:〈人性的遊走與復歸《窪地上的「戰役」》重讀〉,《文學界》第3 期,頁107-108,2011 年。
65. 李公昭:〈朝鮮戰爭:被遺忘的戰爭與未被遺忘的文學〉,《外國文學》第1 期,頁70-78,2008 年1 月。
66. 李永東:〈故事情節的仿效與中俄家族敘事的分野──《財主底兒女們》與《戰爭與和平》的比較〉,《湘潭大學學報》第33 卷第6 期,頁119-123,2009 年11 月。
67. 李春林、高翔:〈20 世紀、30 年代:魯迅、紀德與蘇聯和共產主義──紀念魯迅誕辰125 周年、逝世70 周年〉,《魯迅研究月刊》第11 期,頁18-26,2006 年。
68. 李春林、臧恩玉:〈論路翎的《谷》──兼及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穀》中的印痕〉,《河北學刊》第1 期,頁63-68,1996 年1 月20 日。
69. 李曉娜:〈三本訪蘇日記引發的思考──論本雅明、羅蘭和紀德的分歧〉,《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第1 期,頁111-117,2003 年。
70. 李曉偉:〈《財主底兒女們》與《罪與罰》中的瘋狂主旋律〉,《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1 卷第2 期,頁41-43,2011 年4 月。
71. 李曉偉:〈「獨立」與「合群」──簡論《財主底兒女們》中蔣純祖的超越之路〉,《雞西大學學報》第10 卷第3 期,133-134,2010 年6 月。
72. 李曉輝:〈從紀德訪蘇遊記看史達林時期的蘇聯社會〉,《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30 卷第2 期,頁64-66,2008 年4 月。
73. 杜云南、熊沛軍:〈瘋狂與悲壯的交錯盤結:路翎筆下人物淺析〉,《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第31 卷第1 期,頁63-65,2006 年1 月。
74. 邢彩霞:〈路翎小說的「異質性」──無法規避的傳統〉,《保定學院學報》第25 卷第5 期,頁73-76,2012 年9 月。
75. 周維東:〈重慶「場域」與《飢餓的郭素娥》〉,《紅巖》第1 期,頁75-78,2010 年。
76. 周燕芬:〈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側影──路翎和《財主的兒女們》〉,《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第2 期,頁171-178,2009 年2 月。
77. 周燕芬:〈舒蕪《倒戈》及其思想探源〉,《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0 卷第3 期,頁97-104,2011 年5 月。
78. 周顯波:〈曖昧文本的「縫合」重讀──《洼地上的「戰役」》〉,《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第25 卷第2 期,頁177-179,2012 年12 月。
79. 孟繁華:〈大時代與知識分子的心底波瀾──重評《廢都》〉,《小說評論》第5 期,頁64,2010 年。
80. 昌切:〈路翎的小說世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 期,頁306-307,1990 年。
81. 昌切:〈路翎的小說世界〉,《文學評論》第1 期,頁102-112,1990 年。
82. 昌切:〈趙樹理與路翎:現實主義小說潮流中的兩脈流向〉,《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3 期,頁48-54,1992 年。
83. 易惠霞:〈瘋癲與顛覆──路翎小說創作中的「瘋癲」透視〉,《文史博覽》第14 期,頁21-23,2006 年。
84. 邵荃麟:〈羅曼.羅蘭的《搏鬥》──從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的道路〉,荃麟等著:《論批評》(大眾文藝叢刊第四輯),頁63-77,香港:大眾文藝叢刊社,1948 年9 月。
85. 邵燕祥:〈《路翎小說選》評點〉,《文藝評論》第1 期,頁90-92,1988年。
86. 金永平:〈略論現代心理小說的流變──從郁達夫到施蟄存再到路翎〉,《語文學刊》第5 期,頁8-11,2005。
87. 金名:〈路翎要切實地改正錯誤〉,《文藝報》第9 期,1952 年。
88. 金彥河:〈《飢餓的郭素娥》:瘋狂與藝術的張力〉,《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頁58-62,2001 年。
89. 金彥河:〈路翎的文學世界與瘋狂主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頁65-92,2002 年。
90. 金春蓮:〈路翎《財主底兒女兒們》、金學鐵《激情時代》語言風格比較〉,《中國城市經濟》第1 期,頁210-211,2011 年1 月。
91. 侯金鏡:〈評路翎的三篇小說〉,《文藝報》1954 年第12 號,頁28-32,1954 年6 月30 日。
92. 侯桂新:〈《大眾文藝叢刊》與中國現代文學的轉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 期,頁120-131,2009 年。
93. 俎賓:〈從路翎的小說看五四精神在四十年代的困境〉,《大眾文藝》第4期,頁157, 2010 年。
94. 施淑:〈歷史與現實──論路翎及其小說〉,施淑:《理想主義者的剪影》(新地論叢1),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頁111-162,1990 年。
95. 段美喬:〈論1940 年代中國文壇的「紀德熱」與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境遇〉,《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 卷第2 期,頁21-27,2006 年5 月。
96. 洪子誠、靜矣:〈五六十年代文學的意義──洪子誠訪談錄〉,《思想者訪談》第7 期,頁51-57,1998 年。
97. 洪子誠:〈百花時代下的《文藝報》風雨〉,《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頁33-37 與頁40,1999 年1 月12 日。
98. 洪子誠:〈材料與注釋:張光年談周揚〉,《文學評論》第4 期,頁143-153,2014 年。
99. 洪子誠:〈思想、語言的化約與清理──「我的閱讀史」之《文藝戰線兩條路線鬥爭大事記》〉,《文藝爭鳴》第3 期,頁69-74,2010 年。
100. 洪子誠:〈從周揚的「兩面派」說起──當代批評家的道德問題〉,《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頁32-38,2011 年5 月。
101. 紀蔚然:〈古典的與現代的:論姚一葦的戲劇藝術〉,「姚一葦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研討會,1998 年4 月11 日,見「姚一葦學術網」的討論連結:http://yaoyiwei.tnua.edu.tw/docu/conf02.htm,最後瀏覽日期2016 年5 月10 日。
102. 胡芊:〈胡風文藝思想與七月派小說創作的文藝風範〉,《求索》第6 期,頁51-53,2012 年6 月。
103. 胡勇:〈路翎對魯迅「心靈寫實」現實主義作精神的繼承與探索〉,《江西社會科學》第6 期,頁83-86,2007 年6 月。
104. 胡風:〈羅曼.羅蘭斷片〉,胡風等著:《羅曼.羅蘭》,上海:新新出版社,頁8-21,1946 年5 月。
105. 胡輝杰、黃曉華:〈癲狂:「生」的拷問──論蔣蔚祖瘋狂形象的哲學意蘊〉,《湘潭大學學報》第28 卷第2 期,頁51-55,2004 年3 月。
106. 胡繩:〈評路翎的短篇小說〉,荃麟、乃超等著:《文藝的新方向》(大眾文藝叢刊第一輯),頁61-72,香港:大眾文藝叢刊社,1948 年3 月。
107. 茅盾:〈永恆的紀念與景仰〉,《抗戰文藝》第10 卷第2/3 期,頁5-8,1945年。
108. 茅盾:〈夜讀偶記──關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及其它〉,《茅盾全集》第25 卷,頁121-228,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年。
109. 倪海燕:〈「原始強力」與川東地域文化的關係──從一個角度解讀路翎早期的創作〉,《重慶評論》S1 期,頁62-68,2010 年。
110. 唐明明:〈路翎小說美學風格芻議〉,《開封大學學報》第26 卷第3 期,頁39-40,頁43,2012 年9 月。
111. 唐明明:〈論路翎式個人主義文學觀念的生成〉,《開封大學學報》第32卷第3 期,頁17-20,2012 年9 月20 日。
112. 唐湜:〈詩的新生代〉,《新意度集》,北京:三聯書店,頁21-4,1990 年9 月。
113. 夏炎德:〈和平主義者羅曼羅蘭〉,《讀書雜誌》第3 卷第5 期,頁475-496,1933 年。
114. 夏錦乾:〈一部應該重新評價的小說〉,《讀書》第10 期,頁32-34,1985年。
115. 孫海龍:〈域外戰爭中的「她者」──50 年代中國抗美援朝文學中的朝鮮半島女性敘事〉,《東疆學刊》第31 卷第3 期,頁34-39,2014 年7 月。
116. 孫斐娟:〈50 年代路翎小說創作的轉型〉,《黃岡職業技術學校學報》第15 卷第1 期,頁77-81,2013 年2 月。
117. 孫曉忠:〈當代文學中的馮雪峰──以《文藝報》為中心〉,《文學評論》第3 期,頁86-98,2005 年5 月15 日。
118. 孫曉燕:〈論路翎50 年代的浪漫悲情戰爭小說〉,《當代文壇》第4 期,頁117-120,2011 年4 月。
119. 時國炎:〈傳統與現代:病態女性的兩極表徵──路翎與俄蘇文學創作中的女性形象比較論〉,《大理學院學報》第5 卷第11 期,頁50-53,2006年11 月。
120. 海澀愛(Heather Love),林家瑄譯:〈活/死他者〉(Living (and Dying) in the Other),劉人鵬、宋玉雯、鄭聖勳、蔡孟哲編:《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頁73-84,新北市:蜃樓,2012 年12 月。
121. 涂慧:〈克利斯朵夫形象在中國的百年詮釋嬗變〉,《教研天地》第1 期,頁64-67,2011 年1 月。
122. 秦弓:〈論40 年代中後期路翎的小說創作〉,《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5 期,頁116-120,2000 年。
123. 素梅:〈路翎:反抗絕望〉,《中學生》第2 期,2010 年。
124. 耿庸:〈枝蔓叢叢的回憶〉,曉風編:《我與胡風(增補本)》,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頁640,2003 年12 月第2 版、2004 年1 月第一次印刷。
125. 荃麟:〈饑餓的郭素娥〉,《青年文藝》(桂林)第1 卷第6 期,頁40-43,1944 年。
126. 荃麟:〈對於當前文藝運動的意見:檢討.批判.和今後的方向〉,荃麟、乃超等:《文藝的新方向》(大眾文藝叢刊第1 輯),頁5-19,香港:大眾文藝叢刊社,1948 年3 月。
127. 記者:〈全國文協組織第二批作家深入生活〉,《文藝報》第24 號(總第77 期),頁14,1952 年12 月25 日。
128. 郝亦民:〈胡風的主觀戰鬥精神和路翎的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 期,頁54-72,1988 年。
129. 郝明工:〈陪都重慶與路翎的小說書寫〉,《重慶評論》S1 期,頁59-61,2010 年。
130. 郝魁鋒:〈抗戰初期《風雨》周刊研究〉,《平頂山學院學報》第1 期,頁70-74, 2010 年。
131. 馬克思(俄):〈議會的戰爭辯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頁188,1962 年。
132. 高阿蕊:〈原始強力與高貴心靈的完美融合──略論路翎抗戰時期作品中的人物〉,《紅巖》S1 期,頁69-74,2010 年。
133. 高阿蕊:〈高貴的心和原始的力──論路翎解放前的中短篇小說創作〉,《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 卷第6 期,頁119-122 與頁126,2010 年11月。
134. 高遠東:〈《故事新編》的讀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2 期,頁174-178,2012 年。
135. 高遠東:〈歌吟中的復仇哲學──《鑄劍》與《哈哈愛兮歌》的相互關系讀解〉,《魯迅研究月刊》第7 期,頁37-41,1992 年。
136. 高遠東:〈論七月派小說的群體風格(節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 期,頁293-294,1988 年。
137. 高遠東:〈論七月派小說的群體風格〉,《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 期,頁34-44,1988 年。
138. 崔琳:〈從趙樹理、路翎的文學創作看40 年代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東方企業文化》第17 期,頁128,2012 年9 月。
139. 常彬、楊義:〈百年中國文學的朝鮮敘事〉,《中國社會科學》第2 期,頁185-199,2010 年。
140. 常彬:〈北朝鮮作家筆下的朝鮮戰爭──1950 年代中國報刊刊載一瞥〉,《河北大學學報》第37 卷第6 期,頁8-14,2012 年11 月。
141. 常彬:〈抗美援朝文學敘事中的政治與人性〉,《文學評論》第2 期,頁59-6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2007 年。
142. 常彬:〈敘事同構的中朝軍民關系──抗美援朝文學論〉,《河北學刊》第33 卷第1 期,頁99-103,2013 年1 月。
143. 常彬:〈戰爭中的女人與女人的戰爭──抗美援朝文學論〉,《河北大學學報》第39 卷第4 期,頁43-48,2014 年7 月。
144. 張以英編註:《路翎書信集》,桂林:灕江出版社,1989 年2 月。
145. 張如法:〈從文藝的視角論析《河南》的價值〉,《平頂山學院學報》第1期,頁67-70,2010 年。
146. 張若名:〈小說家的創作心理〉,《新思潮》第1 卷第2 期,頁11-16,1946年。
147. 張若名:〈安德烈.紀德給張若名的信〉,《紀德的態度》,頁1-2,北京:三聯書店,1996 年5 月。
148. 張若名:〈紀德的介紹〉,《新思潮》第1 卷第4 期,頁16-19,頁24,1946年。
149. 張彩紅、胡景戰:〈非理性世界中的瘋癲圖景──路翎小說中的瘋癲人物透視〉,《河南社會科學》第9 卷第6 期,頁137-140,2001 年11 月。
150. 張華:〈本體性探尋中的生命悲歌──從《雲雀》到《風雪夜歸人》〉,《戲劇文學》第6 期,頁55-59,2010 年。
151. 張傳敏:〈胡風的「沉重」與七月派的裂痕──由胡風的一封信談起〉,《粵海風》第4 期,頁21-27,2011 年。
152. 張業松、黃美冰、劉云採寫:〈魯煤談路翎〉,《新文學史料》第2 期,頁144-51,2006 年。
153. 張業松:〈「一生兩世」與強制遺忘──關於「路翎敘述」的敘述〉,《當代作家評論》第4 期,頁62-69,1997 年。
154. 張業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批評〉,《文藝理論研究》第1 期,頁13-20,1997 年。
155. 張曉東:〈中國現代知識者的身分識別──以朱自清為個案〉,《中州學刊》第3 期,頁215-220,2011 年5 月。
156. 張靜:〈論路翎小說中的「原始強力」〉,《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6 期,頁46-47,2009 年12 月。
157. 張叢皞:〈形神兼備的家族悲劇──談《財主底兒女們》的「紅樓神韻」〉,《名作欣賞》第23 期,頁112-114,2011 年。
158. 梁如如、王晶:〈人生轉變並非創作轉型──辨析路翎創作轉型視野中的「一生兩世」〉,《文學評論》第9 期,頁39,2012 年9 月。
159. 梁敏兒:〈原始強力再議:以《飢餓的郭素娥》為中心〉,《重慶評論》S1期,頁53-56,2010 年。
160. 許鈞:〈相通的靈魂與心靈的呼應:安德列.紀德在中國的傳播歷程〉,《江海學刊》第3 期,頁181-188,2007 年。
161. 郭沫若:〈東平的眉目〉,《沫若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年9 月,頁390-395。
162. 郭建磊:〈病態與崇高:梁如如、高覺新、祁瑞宣、隋抱樸悲劇人格縱論〉,《齊魯學刊》第3 期,頁21-29,1992 年3 月。
163. 郭龍俊:〈人性深處的探索梁如如重讀路翎的《窪地上的「戰役」》〉,《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30 卷第6 期,頁42-44,2013 年11 月。
164. 野艾:〈對一個熟悉的陌生人的問候梁如如向路翎致意〉,《讀書》第2期,頁87-92,1981 年。
165. 陳方競:〈胡風與路翎「理論與創作」互動性表現的再認識〉,《福建論壇》第7 期,頁114-120,2012 年。
166. 陳奔:〈路翎長篇小說人物的主觀精神世界〉,《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頁53-58,1989 年。
167. 陳亮、楊羅:〈紀德研究述評〉,《湖北函授大學學報》第23 卷第4 期,頁143-144,2010 年8 月。
168. 陳涌:〈我們從《窪地上的「戰役」》裡看到什麼?〉,《人民文學》第5期,頁102-110,1955 年。
169. 陳棽:〈荒原感與原始生命強力──簡析《財主底兒女們》中的「曠野」意象〉,《廣西教育學院學報》第4 期,頁120-122,2009 年。
170. 陳傳芝:〈《財主底兒女們》舞蹈著的心靈〉,《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頁24-28,2012 年。
171. 陳傳興:〈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與1960 年代〉,《人間思想》第10 期,頁4-27,2015 年8 月。
172. 陳嬋:〈路翎小說的身體敘述〉,《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第10 卷第4 期,頁64-66,2009 年12 月。
173. 陳廣根:〈路翎小說中重慶底層民眾形象淺論〉,《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第9 卷第3 期,頁54-57,2009 年9 月。
174. 陸希治:〈歪曲現實的「現實主義」〉,《文藝報》1952 年第9 號,頁25-28,1952 年5 月10 日。
175. 惠雁冰:〈複合視角、女性鏡像、道德偏向──論抗美援朝文學中的「朝鮮敘事」〉,《人文雜誌》第4 期,頁110-117,2007 年。
176. 程光煒:〈茅盾建國後的文藝理論和批評〉,《南都學壇》第24 卷第1 期,頁63-69,2004 年1 月。
177. 舒蕪:〈致路翎的公開信〉,《文藝報》1952 年第18 號,1952 年。
178. 舒蕪:〈羅曼.羅蘭的「轉變」〉,胡風等著:《羅曼.羅蘭》,頁5-7,上海:新新出版社,1946 年5 月。
179. 華然:〈文苑繁茂憶園丁──胡風編輯活動紀略〉,《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第3 期,頁112-118,1987 年。
180. 賀桂梅:〈「延安道路」中的性別問題──階級與性別議題的歷史思考〉,《南開學報》第6 期,頁16-22,2006 年。
181. 賁曉霞:〈封建思想的衛道士──《英雄的舞蹈》重讀〉,《語文天地》第5 期,頁26-27,2011 年。
182. 陽纓、周穎學:〈一支輕輕彈奏的鋼琴曲:讀路翎新作《鋼琴學生》〉,《語文學刊》第4 期,頁33-34,1987 年。
183. 馮仰操:〈戰爭與情感的兩樣敘述──比較帕烏斯托夫斯基《雪》與路翎《初雪》〉,《名作欣賞》第22 期,頁50-52,2013 年。
184. 黃源:〈羅曼羅蘭七十誕辰〉,《作家》第1 卷第1 期,頁332-336,1936年。
185. 敬隱漁:〈蕾芒湖畔〉,《小說月報》第17 卷第1 期,1926 年1 月。
186. 敬隱漁譯:〈若望.克利思朵夫〉,《小說月報》第17 卷第1-3 期,1926年。
187. 楊人楩:〈羅曼羅蘭〉,《民鐸雜誌》第6 卷第3 期,頁1-15,1925 年。
188. 楊文忠:〈政治-社會批評體系下的價值取向──胡繩與路翎的批評比較〉,《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8 卷第10 期,頁59-61,2012 年10 月。
189. 楊文忠:〈胡風文學編輯思想和七月派的形成與發展概述〉,《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 卷第6 期,頁36-37,2009 年11 月。
190. 楊文忠:〈路翎對啟蒙思想的文學繼承〉,《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3 卷第5 期,頁151-152,2006 年9 月。
191. 楊洪軍:〈對命運既定性的抗拒──路翎與俄蘇文學創作中的英雄形象比較論〉,《名作欣賞》第26 期,頁144-146,(山西:北嶽文藝出版社),2010 年。
192. 楊秋帆:〈紀德所成就的〉,《魯迅風》第1 期,頁324-325,1939 年。
193. 楊茂義:〈路翎小說:生命原始強力的極端釋放〉,《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第21 卷第4 期,頁83-87,頁99,2012 年10 月。
194. 楊朔:〈與路翎談創作〉,《文藝報》第5 號,1955 年。
195. 楊根紅:〈知識分子愛的悲劇:路翎劇本《雲雀》細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1 期,頁75-81,2012 年。
196. 楊根紅:〈論路翎小說中的複調性因素〉,《長治學院學報》第25 卷第4期,頁36-39,2008 年8 月。
197. 楊根紅:〈靈魂的飛翔:路翎晚年詩歌評述〉,《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6 卷第1 期,頁50-55,2011 年1 月。
198. 楊嵐、龍媛媛:〈外國文學與路翎撞擊的火花──外國文學對路翎創作的影響〉,《安徽文學》第10 期,頁362,2009 年。
199. 楊義:〈故事新編的生命解讀〉,《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 期,頁55-63,2014 年3 月。
200. 楊義:〈路翎──靈魂奧秘的探索者〉,《文學評論》第5 期,頁114-127,1983 年。
201. 楊義:〈路翎傳略〉,《新文學史料》第1 期,頁193-204,1987 年。
202. 楊靜:〈路翎筆下的重慶書寫〉,《安徽文學》第6 期,頁17-18,2013 年。
203. 葉凡:〈路翎小說楔入人物心靈的審美特色〉,《大連大學學報》第1 期第2 卷,頁48-52,1991 年6 月。
204. 葉德浴:〈尊重真實還是褻瀆真實〉,《粵海風》第6 期,頁40-43,2011年。
205. 賈延祥:〈路翎批判中的組織化批判模式與語體特徵〉,《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6 卷第3 期,頁48-51,2009 年9 月。
206. 賈霽:〈劇本《迎著明天》歪曲和汙衊了中國工人階級〉,《人民戲劇》第3 卷第8 期,頁7-11,1951 年。
207. 雷巖嶺、黃蕾:〈溫柔的光影:抗美援朝文學中的女性形象解析──以魏巍、路翎的創作為例〉,《名作欣賞》第26 期,頁54-56,2013 年。
208. 夢遙:〈心理分析──路翎小說的魔力〉,《吉首大學學報》第11 卷第4期,頁64-67,1990 年12 月。
209. 綠原:〈路翎走了〉,張業松編:《路翎印象》,頁155-157,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年12 月。
210. 蒲慧寧:〈《戰爭,為了和平》對於路翎其人及對於文學史的意義〉,《北方文學》第12 期,頁6-7,2011 年12 月。
211. 趙偉:〈路翎四十年代小說中下層勞動女性形象簡論〉,《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 期,頁44-45,2010 年。
212. 趙園:〈知識者「對人民的態度的歷史」──由一個特殊方面看三、四十年代中國現代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 期,頁15-39,1984年。
213. 趙園:〈路翎小說的形象與美感〉,《論小說十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89-211,2014 年11 月。
214. 趙園:〈蔣純祖論〉,《艱難的選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頁321-342,1986 年9 月。
215. 趙園:〈駱賓基在四十年代小說壇〉,《北京社會科學》第1 期,頁68-75,1986 年。
216. 趙雙花:〈現實鬥爭中的激進與迴旋:路翎抗戰小說新論〉,《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8 卷第6 期,頁214-217,20110 年11 月。
217. 劉大任:〈路翎的悲劇〉,《冬之物語》,台北:印刻出版社,頁240-246,2004 年12 月。
218. 劉再復,朱寨,丹晨,樂黛云,嚴家炎,繆俊杰,呂林,樊駿,陳全榮,王富仁,蔣守謙,高遠東:〈關于胡風文藝思想的反思(座談會發言)〉,《文學評論》第5 期,頁4-23,1988 年。
219. 劉成才:〈困頓中的退守與堅持──論「十七年」文學中的路翎小說〉,《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7 卷第1 期,頁62-66,2010 年2 月。
220. 劉俊:〈「毀滅意識」和「力的文學」──論路翎《財主底兒女們》〉,《許昌師專學報》第1 期,頁59-63,1991 年。
221. 劉康:〈一種轉型期的文化理論──論巴赫金對話主義在當代文論中的命運〉,《中國社會科學》第2 期,頁161-176,1994 年。
222. 劉康:〈路翎的長篇小說《財主底兒女們》中的混合文體〉,《現代中國文學》第7 期,1993 年。
223. 劉雲:〈抗美援朝文學的歷史功績〉,《軍事歷史研究》第3 期,頁78-82,2013 年。
224. 劉增杰:〈新發現的一批七月派史料──《中國時報》文學副刊一瞥〉,《平頂山學院學報》第1 期,頁62-66,2010 年2 月。
225. 劉衛東:〈當年對路翎的批評及路翎的反批評〉,《粵海風》第1 期,頁46-49,2008 年。
226. 劉錦翠、時國炎:〈路翎與俄蘇文學創作中的女性形象比較論〉,《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 期,頁41-43,2006 年12 月。
227. 劉豔琳:〈走向毀滅的道路:金素痕論〉,《中國文學研究》第1 期,頁123-125,2007 年。
228. 樂麗君:〈一幅人生存的圖景〉(此文談飢餓的郭素娥),《青年文學家》第14 期,頁20,頁38,2010 年。
229. 樓適夷:〈記鄭超麟──為《玉尹殘集》的出版〉,《新文學史料》第1期,頁30-31,1989 年。
230. 鄧姿:〈胡風早期理論形成與丘東平的創作實踐〉,《魯迅研究月刊》第2期,頁55-60,2011 年。
231. 鄧姿:〈新世紀以來的七月派小說研究述評〉,《求索》第7 期,頁142-144,2012 年7 月。
232. 鄧姿:〈論七月派小說的癲狂敘事〉,《吉首大學學報》第31 卷第3 期,頁101-105,2010 年5 月。
233. 鄧姿:〈論路翎小說中的瘋子形象〉,《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24 卷第4期,頁67-70,2003 年7 月。
234. 鄧姿:〈魯迅精神:七月派小說創作的關鍵詞〉,《魯迅研究月刊》第8期,頁44-50,2012 年。
235. 鄧騰克(美),張達譯:〈路翎的文學技巧:《飢餓的郭素娥》中的神話和象徵〉,《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 期,頁250-260,頁40,1993 年10 月。
236. 鄧騰克(美),張達譯:〈路翎的文學技巧:《飢餓的郭素娥》中的神話和象徵〉,《《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30 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上),頁37-44,2009 年10 月。
237. 鄧騰克:〈路翎筆下的蔣純祖與浪漫個人主義話語〉,《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 期,頁89-94,2010 年12 月。
238. 魯迅:〈《十月》首二節譯者附記〉,止庵、王世家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 拾(一九二九甲)》,頁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7 月。寫於1929 年1 月2 日,另據《魯迅全集》第十卷註釋:此篇連同《十月》第一、二節譯文一同刊載於1929 年1 月20 日《大眾文藝》月刊第一卷第五期,後未收入單行本。《十月》原著作於1923 年,魯迅於1929 年初開始翻譯,1930 年夏末譯完,1933 年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為魯迅編《現代文藝叢書》之一。
239. 魯迅:〈女吊〉,止庵、王世家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 貳拾(一九三六)》,頁255-6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7 月。著於1936 年9 月19-20日,原載《中流》半月刊第1 卷第3 期(1936 年10 月5 日),後收錄於《且介亭雜文附集》。
240. 魯迅:〈我怎麼做起小說來〉,止庵、王世家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 捌(一九二七年)》,頁75-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7 月。著於1933年3 月5 日,最初見於《創作的經驗》(上海:天馬書房,1933 年6 月)一書,後收入《南腔北調集》。
241. 魯迅:〈陀思妥也夫斯基的事──為東京三笠書房版『陀思妥也夫斯全集』普及本作〉,《海燕》第二期,1936 年2 月20 日。
242. 魯迅:〈娜拉走後怎樣〉,止庵、王世家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 伍(一九二三至一九二四)》頁236-4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7 月。1923年12 月26 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講,原載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1924 年《文藝會刊》第6 期,經魯迅訂正後在上海《婦女雜誌》第10 卷第8 號轉載(1924 年8 月1 日);初收錄於1927 年3 月北京未名社《墳》。
243. 魯迅:〈朝花夕拾.小引〉,止庵、王世家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 捌(一九二七年)》,頁101-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7 月。寫於1927 年5 月1 日,原載1927 年5 月25 日《莽原》半月刊第2 卷第10 期。
244. 魯迅:〈隨感錄 五十九 「聖武」〉,止庵、王世家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 叁(一九一八至一九二○)》,頁181-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7 月。原載1919 年5 月《新青年》第6 卷第5 號,署名唐俟。
245. 魯迅:〈鑄劍〉,止庵、王世家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 捌(一九二七年)》,頁58-74,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7 月。1926 年10 月作,1927 年4月25 日、5 月10 日發表於《莽原》第2 卷第8、9 期題作〈眉間尺〉,副標「新編故事之一」,1932 年3 月收入《魯迅自選集》時改題〈鑄劍〉,後另收入1936 年1 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版之《故事新編》。
246. 黎烈文、陳占元、姚克:〈後記:法蘭西與羅曼羅蘭的新遇合〉,《譯文》新1 第2 期,頁503-507,1936 年。
247. 冀汸:〈哀路翎〉,張業松編:《路翎印象》,頁186-222,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年12 月。
248. 曉立:〈從《瓦甘諾夫》聯想到《窪地上的「戰役」》〉,上海《文藝月報》5 月號,頁43-44,1954 年。
249. 蕭軍:〈大勇者的精神〉,《抗戰文藝》第10 卷第2-3 期,1945 年6 月。
250. 錢中文:〈現代主義創作原則中的幾個問題──兼論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特徵〉,《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 期,頁143-156,1984 年。
251. 錢中文:〈複調小說:主人公與作者──巴赫金的敘述理論〉,《外國文學評論》第1 期,頁30-40,1987 年。
252. 錢林森:〈巴爾扎克與中國作家〉,《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5 期,頁37-42,1993 年。
253. 錢理群:〈《大眾文藝叢刊》研究〉,《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40 期,頁101-109,1997 年4 月。
254. 錢理群:〈文體與風格的多種實驗──四十年代小說研讀劄記〉,《文學評論》第3 期,頁49-60,1997 年。
255. 錢理群:〈毛澤東與胡風事件〉,《炎黃春秋》第4 期,頁73-77,2013 年。
256. 錢理群:〈建國前夕對《論主觀》的批判和胡風的反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 期,頁33-45,2013 年。
257. 錢理群:〈胡風、舒蕪與周揚們(上)〉,《書城》第2 期,頁5-17,2013年2 月。
258. 錢理群:〈胡風、舒蕪與周揚們(下)〉,《書城》第2 期,頁12-22,2013年2 月。
259. 錢理群:〈胡風的回答──1948 年9 月〉,《20 世紀中國文藝縱橫》第5期,頁51-61,1997 年。
260. 錢理群:〈探索者的得與失──路翎小說創作漫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 期,1981 年。
261. 錢理群:〈精神界戰士的大悲劇──說《路翎──未完成的天才》〉,《讀書》第8 期,頁39-43,1966 年。
262. 霍巧蓮:〈瘋狂躁動:路翎四十年代小說的外在審美特徵〉,《十堰職業技術學校學報》第21 卷第3 期,頁84-87,2008 年6 月。
263. 戴夏燕:〈路翎《財主底兒女們》的現代性〉,《時代文學(下半月)》第3 期,頁185-186,2010 年。
264. 戴望舒:〈法國通信〉,《現代》第3 卷第2 期,頁305-308,1933 年6 月。
265. 戴望舒:〈紀德從蘇聯回來〉,《宇宙風》第39-44 期,1937 年。
266. 謝剛:〈政治話語、啟蒙意識、古典結構──路翎《窪地上的「戰役」》文本的複雜性〉,《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第25 卷第5 期,頁85-90,2009年10 月。
267. 謝剛:〈關於聶紺弩與《七月》雜誌的終刊──與吳永平先生商榷〉,《粵海風》第1 期,頁28-33,2011 年。
268. 謝偉民:〈路翎小說二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 期,頁154-160,1990 年。
269. 謝慧英:〈「心靈危機情境」:路翎小說的情節結構模式──以《王炳全的道路》為例〉,《龍岩學院學報》第27 卷第1 期,頁42-46, 2009 年2月。
270. 韓軍:〈激情、愛情、溫情與悲情──路翎《窪地上的「戰役」》之情感話語的後革命語境解讀〉,《名作欣賞》第2 期,頁22-24,(山西:北嶽文藝出版社),2010 年2 月。
271. 魏寧:〈兩個相似的背影──探析梵高繪畫與路翎文學創作的關系〉,《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 卷第12 期,頁56-60,2011 年12 月。
272. 魏巍:〈紀律──階級思想的試金石〉,《解放軍文藝》1955 年第3 期,頁37-42,1955 年3 月。
273. 羅文珍:〈從《饑餓的郭素娥》中的浮雕式語言談路翎小說的風格〉,《青年作家(中外文藝版)》第10 期,頁23-24,2010 年。
274. 羅飛:〈重提舒蕪關於「講話」的一篇文章〉,《粵海風》第3 期,頁69-71,2012 年。
275. 羅曼.羅蘭著(法),亦光譯:〈我走來的道路〉,《質文》第4 期,頁10-14,1935 年。
276. 羅曼.羅蘭著(法),陳占元譯:〈向高爾基致禮〉,《譯文》新1 卷第2期,頁321-324,1936 年。
277. 羅曼.羅蘭著(法),陳占元譯:〈論個人主義和人道主義:給F.格拉格特珂夫和I.些爾文斯基的信〉,《譯文》新1 卷第2 期,頁325-8,1936年。
278. 羅曼.羅蘭著(法),端木環譯:〈向過去告別〉,羅大岡編選:《認識羅曼.羅蘭──羅曼.羅蘭談自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47-83,1988 年7 月。
279. 羅曼.羅蘭著(法),魏蟠譯:〈七十年的回顧〉,《質文》第5-6 期,頁15-19,1936 年。
280. 羅曼.羅蘭著(法),鶴逸譯:〈七十自述〉,《時事類編》第11 期,頁110-114,1936 年。
281. 羅曼.羅蘭著(法):〈向過去告別〉,《歐羅巴雜誌》,1931 年6 月15 日。
282. 羅曼.羅蘭著(法),夏伯銘譯:〈羅曼羅蘭小傳〉,《莫斯科日記》,頁181-19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12 月。
283. 羅曼羅蘭著(法):〈和高爾基告別〉,《譯文》新1 卷第6 期,頁1055-1057,1936 年。
284. 羅曼羅蘭著(法),明旦譯:〈悼高爾基〉,《通俗文化:政治、經濟、科學、工程半月刊》第4 卷第1 期,頁9-10,1936 年。
285. 羅曼羅蘭著(法),金滿成譯:〈混亂之上〉,《莽原》第1 卷第7/8 期,頁332-354,1926 年。
286. 羅曼羅蘭著(法),秦似譯:〈憶高爾基〉,《野草》第2 卷第4 期,頁9-10,1941 年。
287. 羅曼羅蘭著(法),陶雄譯:〈別高爾基〉,《時代論壇》第1 卷第11 期,頁547,1936 年。
288. 羅曼羅蘭著(法),葆煦譯:〈悼高爾基特輯:悼高爾基〉,《中蘇文化雜誌》第1 卷第3 期,頁26-27,1936 年。
289. 羅曼羅蘭著(法),鶴逸譯:〈七十自述〉,《時事類編》第4 卷第11 期,頁110-114,1936 年。
290. 羅曼羅蘭著(法):〈「約翰·克里斯多夫向中國的弟兄們宣言。」〉,《十月風》第1 卷第3-4 期,頁6,1947 年。
291. 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多夫向中國的弟兄們宣言〉,《讀書與出版》複1,頁8,1946 年。
292. 羅曼羅蘭著(法):〈羅曼羅蘭告法國知識分子書:我爲列寜的蘇聯和孫逸仙甘地的亞洲辯護〉,《讀書雜誌》第1 卷第9 期,頁199-207,1931年。
293. 羅蘭著(法)、陳占元譯:〈向高爾基致禮〉,《譯文》新1 卷第2 期,頁324,1936 年。
294. 嚴家炎:〈複調小說:魯迅的突出貢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頁1-20,2001 年。
295. 嚴家炎:〈論七月派小說的風貌和特徵〉,《北京大學學報》第5 期,頁13-24,頁27,1989 年。
296. 嚴家炎:〈魯迅與表現主義──兼論《故事新編》的藝術特徵〉,《中國社會科學》第2 期,頁141-153,1995 年。
297. 嚴靖,楊聯芬:〈論《從蘇聯歸來》在1930 年代中國的譯介與影響〉,《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第3 期,頁60-64,頁76,2012 年。
298. 蘇敏逸:〈個人、家族與集體的糾葛和矛盾:論路翎《財主底兒女們》〉,《淡江中文學報》第15 期,頁153-188,2006 年12 月。
299. 露珠:〈談紀德〉,蕭愷等著:《論文藝統一戰線》(大眾文藝叢刊第三輯),頁35-43,香港:大眾文藝叢刊社,1948 年7 月。

學位論文
1. 丁明秀:《深沉而悲愴的生命旋律──論現代家族小說中的長子形象》,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5 月。
2. 卜善芬:《家族題材小說〈財主底兒女們〉與〈卡拉馬佐夫兄弟〉比較研究》,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5 月。
3. 于佳:《生命與學術的交匯──論趙園的學術研究》,復旦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4 月10 日。
4. 毛瑞江:《路翎:抗爭絕望之魂──論路翎40 年代的小說創作》,陝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年5 月。
5. 王中坤:《路翎及其作品中的英雄情結》,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4 月。
6. 王宗燕:《50 年代小說中的婚戀書寫》,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4 月。
7. 王虎:《路翎小說的現代意蘊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5 月。
8. 王海燕:《啟蒙立場中的生命關懷──路翎小說(1939-1948 年)論》,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年5 月。
9. 王晶晶:《現代人及其精神困境──對〈紅樓夢〉、魯迅和〈財主底兒女們〉的探討》,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5 月。
10. 王微:《四十年代路翎小說的悲劇文化結構研究》,西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5 月。
11. 王曉樂:《巴金與路翎的家族小說比較──以〈激流三部曲〉與〈財主底兒女們〉為個案》,西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6 月。
12. 成美:《6.25 戰爭時期朝鮮戰爭題材小說──以短篇小說人物形象塑造為中心》,中央民族大學朝鮮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6 月。
13. 吳海琴:《論路翎小說的悲劇意識》,揚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4 月。
14. 李偉:《生命蜿蜒與個體承載──論七月派小說的悲劇精神》,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年5 月。
15. 李陽:《價值崩頹時代的主體建構──路翎和他的〈財主底兒女們〉》,上海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4 月。
16. 李燁恒:《苦難靈魂的悲歌》,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5 月。
17. 杜雲南:《瘋狂與悲壯的精神歷程──論路翎小說的複調》,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4 月。
18. 汪振軍:《獨立精神的堅守與失落──四五十年代知識者題材小說研究》,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 年4 月。
19. 沈平:《人之妻的悲劇──論現代文學中家族女性》,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6 月。
20. 周坤:《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家族小說中的「廢墟」意象》,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4 月。
21. 周明敏:《無法游離在國家文學制度之外的悲劇》,溫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5 月。
22. 周榮:《超拔精神與淒美命運──路翎小說研究》,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 年6 月2 日。
23. 周潔:《命運之契──現代傳媒與路翎40 年代的文學寫作》,廣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6 月。
24. 宗秋月:《從〈財主底兒女們〉看羅曼羅蘭對路翎創作的影響》,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 年5 月。
25. 林慧芳:《簡論中國現代小說兩種主要敘事類型》,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5 月。
26. 武新軍:《反抗異化的執著探索──路翎與羅曼.羅蘭人本價值理想之比較》,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年5 月。
27. 姚康康:《「組織寫作」與當代文學的「一體化」進程──以抗美援朝文學為例》,西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6 月。
28. 范攄驪:《中國現代文學的「蠻性」書寫》,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
29. 倪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小說中的基督徒形象──以巴金、路翎和張愛玲為中心》,復旦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年5 月。
30. 倪海燕:《路翎與北碚》,西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4 月。
31. 孫亞卿:《魯迅的啟蒙傳統與路翎的小說創作》,河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5 月。
32. 時國炎:《俄蘇文學視野下的路翎研究論綱》,華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5 月。
33. 涂慧:《羅曼.羅蘭在中國的接受分析──以《約翰.克利斯朵夫》為中心》,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 年5 月。
34. 袁昊:《曠野中的主體構建──路翎前期(1937-1949)小說主題探究》,四川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4 月。
35. 高阿蕊:《狂飆與撕裂》,西南師範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5 月。
36. 崔軍:《多重視野下的路翎前期小說人物研究》,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4 月。
37. 張弛:《父親形象和父子關係研究──以〈財主底兒女們〉為例》,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3 月。
38. 張紹利:《論「十七年」的朝鮮戰地文學》,河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7 月。
39. 張晶晶:《奴役與反抗──論路翎前期小說中的啟蒙意識》,四川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4 月。
40. 張夢瑤:《路翎小說「歐化」問題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5 年4 月。
41. 張靜:《生命意志的追詢──論路翎40 年代小說創作》,安徽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5 月。
42. 張艷:《舉起整個生命呼喚──路翎小說的生命意識》,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4 月。
43. 郭子娟:《七月派文學批評研究》,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6 月。
44. 郭德亮:《苦難中的生命抗爭──論路翎小說的生命意識》,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6 月。
45. 郭龍俊:《抗美援朝小說研究》,貴州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年5 月6 日。
46. 閆永霞:《路翎創作心理研究》,河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4 月。
47. 閆麗娜:《抗美援朝文學研究──以1950 年代〈解放軍文藝〉為個案》,河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6 月。
48. 陳宇紅:《路翎小說的異類形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年6 月7 日。
49. 陳剛:《北碚文化圈與1940 年代文學》,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 年6 月5 日。
50. 陳廣根:《路翎小說與抗戰時期的重慶文學》,重慶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年4 月。
51. 傅異星:《超越獨白──論魯迅、胡風、路翎與複調小說》,廣西師範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4 月。
52. 景春雨:《紀德現代性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5 年4 月。
53. 舒小紅:《絕望的呼喊──論路翎小說的悲劇性》,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5 月。
54. 黃曉華:《在文明與理性的邊緣──論中國現代文學的癲狂意象》,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3 月。
55. 楊根紅:《論路翎小說的現代意識》,江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5 月。
56. 葉啟良:《論七月派小說創作》,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 年5 月。
57. 賈延祥:《〈窪地上的「戰役」〉批判現象解讀》,蘇州大學文藝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5 月。
58. 鄒雪梅:《論路翎小說中的悲劇精神》,四川外語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6 月。
59. 熊志琴:《路翎〈財主底兒女們〉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年。
60. 蒲慧寧:《「獨禱」抑或「合唱」──路翎晚期創作研究》,西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6 月。
61. 趙文靜:《陪都小說中「重慶人」性格研究》,重慶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4 月。
62. 趙偉:《趨同與分歧──四、五十年代文化轉型中的路翎》,西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6 月。
63. 趙鵬:《抗美援朝運動初期《人民日報》宣傳方式分析》,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系碩士論文,2009 年6 月13 日。
64. 劉小容:《論七月派小說的死亡敘事》,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4 月。
65. 劉云:《為生命而戰──路翎前期(1937-1949)小說中的生命意識淺析》,復旦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4 月25 日。
66. 劉宇:《論路翎抗美援朝文學作品中的朝鮮形象》,延邊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5 月。
67. 劉宏芳:《論路翎小說的現代意識》,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6 月。
68. 劉寧:《論路翎抗美援朝文學作品中的朝鮮形象》,延邊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
69. 劉艷琳:《女性生存的真與痛──中國現代家族母題文學中毀滅型女性形象系列研究》,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4 月。
70. 樊麗:《論路翎重慶時期的小說創作》,重慶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4 月。
71. 歐娟:《主流敘事與另類話語──1949~1955 年的《人民文學》初探》,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5 月。
72. 鄧俊慶:《七月派小說論》,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年10 月20 日。
73. 閻麗娜:《抗美援朝文學研究》,河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6 月。
74. 霍巧蓮:《「狂」與「悲」的生命歌哭──試論路翎四十年代的小說創作》,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4 月。
75. 謝波:《〈文藝報〉研究(1949-1966)》,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年5 月。
76. 謝雪花:《路翎創作心理論》,福建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6 月。
77. 韓楓:《家族的解體與知識分子的漂泊──路翎和他的〈財主底兒女們〉》,西南交通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6 月。
78. 魏霜霜:《歷史悖論中的悲劇生命抗爭》,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年5 月25 日。
79. 羅執廷:《作家視野和心境的藝術表現──試論十七年中短篇小說的視角與敘述人問題》,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年5月。
80. 譚旭虎:《生命的舞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5 月。
81. 蘇存娣:《奴役與反抗──論路翎四十年代的小說創作》,西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6 月。
82. 闞功安:《傳承與接受──從抗戰時期路翎小說看民族文學的傳承與蘇俄文學的影響》,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年4 月。
83. 饒虹:《路翎小說複調敘事研究》,南昌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6 月。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60905)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