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03: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何孟樺
研究生(外文):Ho,Meng Hua
論文名稱:台灣民主化與沒有歷史的人
論文名稱(外文):Democratization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in Taiwan
指導教授:姚人多姚人多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o,Jen-t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台灣民主化黨外運動台灣民族主義民進黨
外文關鍵詞: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tangwai movementnationalism of Taiwan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24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將試圖突破以往台灣民主化偏重政治菁英的研究,將視角轉向以往研究中所忽略的「基層參與者」。透過口述訪談與史料搜集,重現這些基層參與者在台灣民主化運動中的面貌。

本文的問題意識為:這些基層參與者是誰?他們如何集結?被什麼理念號召?集結之後又有什麼樣的行動?他們又是如何與政治菁英產生連結?共同推動台灣民主化的產生?民主化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麼?台灣民主化是否存在什麼特殊性?

本研究提出有別於以往民主化的論述:一、這些基層參與者在地方上形成有別於政治菁英的「基層黨外運動圈」,使基層群眾能夠集結。他們所認知的理念除了以往文獻中所熟知的運用台灣意識及建構台灣民族主義作為訴求手段之外,會結合他們自身日常生活經驗「轉譯」這些民主理念,把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公義和打倒國民黨政權產生實質的連結。這些「基層黨外運動圈」以公職人員服務處及民進黨成立之前的黨外次級團體的方式出現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之中。

二、這些基層參與者不像政治菁英以「論述」的方式參與黨外運動,而是「行動」。這表現在他們選擇跟隨的政治菁英與願意參與的黨外活動,他們最積極參與的活動是街頭活動,這是一個他們可以直接表現與國民黨對抗理念的場域。這樣的積極參與也使剛創立的民進黨能採取群眾策略,加速台灣自由化的過程,這是以往民主化研究所忽略的。
最後,本研究也指出,他們對於民主化運動的認知與政治菁英有很大的出入,像是以往被視為民主轉型核心的民進黨創黨,對於這些基層參與者而言意義與不大。而政治菁英運用台灣民族意識作為號召,也使這些基層參與者始終認為自己參與的是台獨運動,這樣的歷史玩笑顯現出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特殊性,由一群推動民主化的政治菁英與一群相信自己參與台灣獨立運動的群眾一起完成。

This research aims 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 trying to depict the non-elite participants in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Who are they and why did they join the movement? What role did they play in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At last, through their stories, can we find any uniqueness in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study are textual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and the findings are as below, Firstly, the non-elite participants could make “local spaces”, which were different form the network of the elites
discourses like the elite participants are in the movement. Rather, they participate with “action.” With firm attitude and substantial action, the movement was greatly strengthened. Among all forms of resistance, the non-elites were in favor of taking on the street, which is the most direct way they could.resist the KMT government. On the contrary to the former studies that focus on discourses and elites, which were only one side of the story, this study depict the importance of the role of non-elites in the process of liberalization.

Finally, this research also depicts the way the non-elites come to interpret the whole movement,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elitesThey believed the goal of movement was the independency of Taiwan instead of, democratization, it was also the reason they joined the movement. On the contrary, the elitebelieved democratization was the goal. The two different actors, with contrast dreams in mind, came together and realize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 While made one’s dream come true, the irony of history turned that of the other’s down.

第一章、研究緣起 2
第一節、前言 2
(ㄧ)民進黨的社會基礎 3
(二)反對運動的組織與串連 5
第二節:文獻回顧 6
(ㄧ)民主化理論 6
(二)台灣的民主化研究 9
(三)民進黨創黨相關研究 11
(四)政黨認同研究 12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15
(一)口述訪談與史料搜集 16
(二)研究對象的選擇 17
(三)章節安排 19
第二章、基層反對運動圈的形成 21
第一節、 群眾在哪裡? 22
(一)選舉 22
(二)街頭演講 24
(三)可以聚集的地點 25
(四)運用黨外雜誌 27
(五)四處打聽 29
小結 29
第二節、從集結到行動 31
(ㄧ)聊天的內容 32
(二)政治菁英的加持 37
(三)組訓 39
(四)感性動員 40
小結 42
第三節、國家監控下的日常生活 44
小結 47
第三章、縱向串連:與政治菁英的互動 48
第一節、 從游擊到組織 48
雜誌的作用 50
小結 51
第二節、誰是老大? 52
權力的翻轉 53
小結 56
第三節、串連之後?黨外運動的轉變 57
對於基層而言的路線之爭 58
政治菁英的組織工作 60
政治中心地區的特殊性 65
小結 67
第四章、屬於他們的黃金年代 68
第一節、街頭運動的戰場 69
群眾策略成為可能 70
街頭之外 76
據點營運 78
抗爭的代價 79
小結 82
第二節、揭開面紗,走下歷史舞台 83
民進黨的基層到底是誰? 83
生命意義的反抗經驗 86
勇氣的形塑 87
與黨的衝突 90
第五章、 結論 94
第一節、「非政治菁英行動者」的主體性 94
屬於基層的反對運動文化 94
用「行動」而非「論述」的參與方式 95
街頭運動在台灣民主化的重要性 96
第二節、民主化的認知與意義 97
歷史的玩笑? 99
第三節、研究限制與建議 100
研究侷限 100
實務建議 100
附錄、受訪者名單 102
一、創黨黨員 102
二、其他受訪者 102
參考文獻 103
一、英文文獻 103
二、中文文獻 104
三、報紙雜誌 107
四、網路資料 108
五、影像資料 109


一、英文文獻
Acemoglu, Daron, and Robinson, James A. (2005) 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eng,Tun-jen(1989)Democratizing the Quasi-Leninist Regime in Taiwan. World Politics 61(4): 471-99.

Levine, Daniel H.(1988)Paradigm Lost: Dependence to Democracy. World Politics, Vol. 40, No. 3 ,pp. 377-394.

Lipset, Seymour Martin(1959)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53, pp.69-105.

Passerini, Luisa(1987) Fascism in Popular Memory: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of the TurinWorkingCla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rzeworski, Adam, and Limongi, Fernando (1997) Modernization: Theories and Facts. World Politics , Vol.49, No.2, pp.155-183

Rueschemeyer, Dietrich、Stephens, Evelyne Huber and Stephens, John D. (1992)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cott, James C. (1990)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 Yale University Press.

Wu, Nai-The(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二、中文文獻
Daniel K. Berman(1992)筆桿裡出民主—論新聞媒介對臺灣民主化的貢獻,李連江譯。臺北:時報文化。
Goffman,Erving(201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徐江敏等譯。台北:桂冠。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 劉軍寧譯。台北:五南。
Moore, Barrington, Jr.(1966)民主與獨裁的社會起源, 蕭純美譯。台北:遠流。
O’Donnell, G. and Schmitter, P. (1986)威權統治的轉型—關於不確定民主的試探性結論,景威、柴绍锦譯。北京:新星出版社。
Potter, David、Goldbalt, David、Klloh, Margaret and Lewis, Paul (1997)民主化的歷程, 王謙等譯。台北:韋伯。
Thompson,E.P.(1963) 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賈士蔚譯。台北:麥田。
Wolf , Eric R. (2003)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賈士蔚譯。台北:城邦。
王甫昌(1994)族群同化與動員:台灣民眾政黨支持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7期,頁1-34。
王甫昌(1996)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129-210。
王甫昌(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1990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二期,頁1-45。
王振寰(1989)臺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頁71-116。
民主進步黨(2007)尋找創黨精神: 民主進步黨臺北縣20年 : 1987-2007。臺北縣板橋市 : 民進黨臺北縣黨部。
江蓋世(1997)我走過的台灣路。台北:前衛。
何明修(2000)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1986-1998)。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呂政達(1995)謝長廷:人生這條路。台北:大村文化。
吳乃德(1989)搜尋民主化的動力。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頁145-161。
吳乃德(2000)人的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台灣民主化。台灣政治學刊,第4卷,頁57-104。
吳乃德(2013)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臺北:衛城出版。
吳介民(1990)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1980年代。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時(2004)一九九○年代的基層臺獨運動—一個社會運動的觀點。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四期,頁229-285。
吳陞銘(2008)民主進步黨組黨之研究(1978-1987)。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李筱峰(1995)國家認同的轉向──戰後台灣反對人士的十個個案。台灣,我的選擇!:國家認同的轉折,頁1-72。台北:玉山社。
林佳龍(1988)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台灣選民政黨支持的比較分析(1983-1986年)。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龍(1989)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臺灣社會研究第2卷1期,頁117 -143。
林佳龍(2000)台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菁英與群眾的選舉連結。台灣政治學刊第四期,頁3- 55。
胡慧玲(2013)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三)民主的浪潮。臺北:衛城出版。
范雲(1994)民主進步黨地方黨部的組織與動員網絡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火炎(1993)選舉競爭與政治分歧結構的變遷:國民黨與民進黨勢力的消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六卷第一期,頁37-75。
高明輝(1995)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台北:商周。
康寧祥/論述, 陳政農/撰(2013)台灣,打拼:康寧祥回憶錄。台北:允晨文化。
張以忠(2013)台灣非暴力抗爭的歷史考察。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炎憲(2008)民主崛起—1980’s台灣民主化運動訪談錄。台北:五南。
張富忠、邱萬興/編著(2005)綠色年代1975~2000:台灣民主運動25年。台北:財團法人綠色文教基金會。
陳世宏(2009)戒嚴時期對民主運動的壓制。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頁267-296。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陳信行(2004)我的野百合--一個1990年三月學運參與者的自我批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4期,頁253-276。
陳信傑(2000)民主進步黨的創黨過程:外省菁英分子所扮演的角色。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順珍(2007)民主進步黨創黨過程中首任黨主席江鵬堅的角色分析。師大政治論叢7/8 2007.02,頁111-200。台北:
陳詩瑜(2004)我國政黨重組之研究--從一九七七年到二OO五年。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琳淞(2004)黨外雜誌與台灣民主運動。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頁693-782。台北:國史館。
游盈隆(1996)民意與臺灣政治變遷:1990年代臺灣民意與選舉政治的解析。台北:月旦。
湯志傑(2006)重探台灣的政體轉型:如何看待1970 年代國民黨政權的「正當化」。台灣社會學,第12期,頁141-190。
湯志傑(2007)勢不可免的衝突:從結構/過程的辯證看美麗島事件之發生。台灣社會學,第13期,頁71-128。
馮建三(1983)政論雜誌讀者型態的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芬(2005)政治社會化與政治認同之變遷──以「外獨會」為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1999)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
楊祖珺(1992)玫瑰盛開: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台北:時報文化。
葉欣怡(2001)台獨論述與民進黨轉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春嬌(2010)國族認同的轉折:台灣民眾與菁英的敘事。台北:稻鄉。
董建輝、徐雅芬(2011)底層民眾與政治權力—西方政治人類學視野中的弱勢群體研究述評。國外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頁18-24。
劉義周(2001)解嚴後台灣政黨體系的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89-118。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
歐陽晟(1994)臺灣民主轉型期政黨競爭形態的社會基礎(1986-1992)。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阿勤(1999)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臺灣社會學研究第3期,頁1-51。
賴昭呈(2004)台灣政治反對運動:歷史與組織分析(1947-198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雄(2013)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之實踐與逆轉。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三、報紙雜誌
民進報週刊第六號,19870409。
民進黨機場事件緊急聲明(1986)新觀點週刊第37期。
呂儀(1987)亮出底牌走上街頭──全面支持民進黨「六一二行動」。九十年代第12期。
戒嚴尚未解除,同胞仍須努力──「519綠色行動」大家談。民主時代週刊第114期。
李淑華(2011)國民黨呼喚失聯黨員盼回娘家。中央社2011年6月10日。
林明炎(1986)黨外聯合參選踏出成功一步。政治家雜誌第139期。
桃園機場事件二十五日執行(1988)新聞時代週刊第213期。
陳明遠(1987)民進黨的草根大戰—地方黨部籌組形勢分析。自由時代週刊第167期。
硯文(1986)走上街頭總比坐在家中好──陳萬富通往牢獄之路。自由台灣週刊第11期。
賁馨儀(1986)我們,分享了民主的盛宴—記第二屆民主實踐研究班。新觀點週刊第33期。
項江(1986)綠色風潮四地起──記全國五場「五一九說明會」。民主時代週刊第120期,頁49。
楊遠薰(2012)愛與非暴力運動的推手:林哲夫教授的故事。太平洋時報2012年2月8號。
葉安安(1985)點燃民主的火種 加深黨外的光明—記第一屆民主實踐研究班。新路線週刊第12期。
趙樹清(1986)司法魔爪指向民眾。新觀點週刊第29期。
黨外公共政策研究會報第3期,19861018。
黨外公共政策研究會報第5期,19861018。
四、網路資料
大渡山學會
http://www.tunghaiwatch.org/?p=1381
民主進步黨官方網站
http://www.dpp.org.tw/index.php
民主進步黨維基百科條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民主進步黨
李筱峰教授個人網站: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
http://www.jimlee.org.tw/history_detail.php?articleSN=8716
黃耀明個人部落格:政治、經濟、軍事、社會觀察、家族記事─隨筆記錄人生百態
http://blog.yam.com/taiwansansui
掌握時代潮汐 認識新潮流系 歷史戰役篇(何榮幸)
http://forums.chinatimes.com/special/DPP_new/

五、影像資料
綠色小組(1987)從戒嚴到國安法。套帶「台灣就是這樣長大的」12卷之6。台北:民進週刊。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