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書籍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1994),頁249。
王世德,《美學辭典》(北京:知識出版社,1986)。
王熙元,汪中、曾永義編,李白七言樂府〈將進酒〉《革新版唐詩三百首》(台北:地球,1989)。。
王鈺婷等作,《台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台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
王德威,《小說中國──一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
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等,《現代台灣文學史》(遼寧:遼寧大學,1987)。
古遠清,《台灣當代新詩史》(台北:文津,2008.01)。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7年1月增訂再版)。
古繼堂,《台灣文學的母體依戀》(北京:九州出,2002)。
朱天心,《古都》(臺北,印刻,200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書店,1980)。
朱芳玲,《六O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頁211。
沈奇,《沈奇詩學論集‧卷3(修訂版)》。
李癸雲,《結構與符號之間: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之意象研究》(台北:里仁,2008)。
李瑞騰,《新詩學》(板橋:駱駝出版社,1999)。
余光中,《天狼星》(台北:洪範,1976)。
余光中,《余光中詩選1949-1981》(台北:洪範,1984.07八版)。
余光中,《蓮的聯想》(台北:時報文化,1980.10.20初版)。
余光中,《掌上雨》 (台北:時報化,1986.12.16二版一刷)。
余光中,《逍遙遊》(台北:時報文化,1985)。
余光中,《分水嶺上》,(台北:純文學,1986)。
余光中,《隔水觀音》(台北:洪範,1987.2四版)。
余光中,《夢與地理》,(台北:洪範,1990)。
余光中,《安石榴》,(台北:洪範,1996)。
余光中,《五行無阻》後記(台北:九歌,1998)。
余光中,《敲打樂》(台北:九歌,1998.10)。
余光中,《藍墨水的下游》 (台北:九歌,1998)。
余光中,《憑一張地圖》 (台北:九歌,1999)。
余光中,《隔水觀音》(台北:洪範,2008)。
余光中,《白玉苦瓜》(台北:九歌,2008)。
余光中,《藕神》 (台北:九歌,2008)。
余光中,〈論朱自青的散文〉,《青青邊愁》 (台北:九歌,2010.03)。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92.11)。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楊智文化,1998)。
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中國詩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6)。
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中國詩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0再版)。
陳之藩,《旅美小簡》(台北:大林書局,1957)。
陳芳明,〈窺探余光中的詩學工程〉《台灣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34》(台南:國立台文館,2013)。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台北:聯經,2011)。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下,(台北:聯經,2011)。
陳芳明編選,《余光中六十年詩選附錄》(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2008)。
陳義芝,《現代詩人結構》 (台北:聯合文學,2010)。
黑格爾著.朱孟實譯,〈藝術美或理想〉第1冊第3章《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3),頁215、393。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1976)。
黃椿昇,《藝術導論 談美》(台北:全威圖書,2003)。
黃維樑編,《璀燦的五采筆》(台北:九歌,1994)。
黃維樑編著,《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台北:純文學,1986)。
黃維樑,《文化英雄拜會記文化英雄拜會記:錢鍾書、夏志清、余光中的作品與生活》(台北:九歌,2004)。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2008.06)。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13)。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權力的空間化──Michel Foucault作品討論〉至〈空間、知識與權力──與Michel Foucault對談〉《空間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2002)。
席慕蓉,《成長的痕跡》(台北:爾雅,1983) 。
席慕蓉,《有一首歌》(台北:洪範,1987)。
席慕蓉,《江山有待》(台北:洪範,1991)。
席慕蓉,《黃羊‧玫瑰‧飛魚》(台北:爾雅,1996)。
席慕蓉,〈出塞曲〉,《席慕蓉‧世紀詩選》(台北:爾雅,2000)。
席慕蓉,《迷途詩冊》(台北:圓神,2002)。
席慕蓉,《我的家在高原上》(台北:圓神,2009.10)。
席慕蓉,《七里香》(台北:大地,1987)。
席慕蓉,《在那遙遠的地方》(台北:圓神,1988)。
席慕蓉,《邊緣光影》(台北:圓神,2006)。
席慕蓉,《金色的馬鞍》(台北:九歌,2008.2.10)。
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爾雅,2003)。
楊明,《鄉愁美學──1949年大陸遷台作家的懷鄉文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楊淑華等譯,Mile Crang著,《文化地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2007)。
齊邦媛,〈時代的聲音〉,《千年之淚》(台北:爾雅,1990)。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批評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3)。
樓肇明,《八十年代台灣散文選》(中國友誼出版社,1991)。
劉紀蕙,〈故宮博物院vs.超現實拼貼〉,《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出版社,2000.5)。
鍾玲,《現代中國繆思──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1989)。
蕭蕭,《現代詩縱橫觀》 (台北:文史哲,1991)。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2)。
叢甦,《中國人》(台北:時報文化,1985)。
大陸
沈奇,《沈奇詩學論集‧卷三(修訂版)》(中國科學出版社),2005,230-237。
陳劍暉《中國現當代散文的詩學建構》(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11)。
學術期刊
山口守,《白先勇小說中的現代主義──《台北人》的記憶與鄉愁》,中文摘要載於《台灣文學報》(第14期,2009.06),頁1-18。
李玉珍(Yu-Jane Lee),〈意在筆先--一個詩論的探索與範例〉,《中華技術學院期刊》第29期(2003.12),頁299-306。
李癸雲,〈窗內,花香襲人──論席慕蓉詩中花的意象使用〉,《國文學誌》第10期(2005.06),頁1-5。邱貴芬,〈尋找「台灣姓」: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2003.09),頁60-61。陳芷凡,〈鄉愁作為一種位置──試探利格拉樂‧阿塢、里慕伊‧阿紀書寫中的家族寓言〉,《世新大學中文研究集刊》第3期,(2007),頁127-148。
陳秀玲,〈古國琴人之回歸主題:以榮格原型理論為分析框架〉《台灣文學研究》(第3期,2012),頁257-282。
陳明成,《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頁40。陳政彥,〈「席慕蓉現象論爭」析論〉《台灣詩學學刊7號,2006),頁133-151。
趙晨妤,〈席慕蓉詩主題與花意象的觀察使用〉,《逢甲中文學刊》(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01),頁157-170。
簡政珍,〈台灣都市詩的空間意象與隱喻〉,《台灣詩學學刊》6號(2005.11),頁8。
龍協濤,〈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余光中作品鄉國情的文化解讀〉《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5期,(1996.6),頁9-26。謝世宗,〈遇見他者──余光中的旅美詩作與其國族認同的形塑〉《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1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頁113-138。
譚惠文,〈從褶疊的愛到鋪展的愛──論席慕蓉的原鄉書寫〉,《東吳研究集刊》13期(2006.06),頁229-244。
專書論文
王道,〈武典律的脫出與再現構──施達樂「台客武俠」析論,《第12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台灣文學場域的生成與典律反思》(新竹:清大人文社會學
院,2015.10.24-25),頁2-21。
李有成,〈余光中詩裏的火燄意象〉,載自黃維樑編著《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台北:純文學,1986),頁147-163。
李翠瑛,〈鄉愁與解愁──解讀台灣女詩人席慕蓉詩中的歷史圖象〉《雪的聲音──台灣新詩理論》(台北:萬卷樓,2007),頁37-77。
余光中,〈中國結〉《夢與地理》(台北:洪範,1990),頁46-47。
余光中,〈迴旋曲〉《蓮的聯想》(台北:時報文化,1980.10.20初版),頁92-94。
余光中,〈車過枋寮〉《余光中六十年詩選附錄》(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2008.06),頁167-168。
余光中,〈老來多夢〉《高樓對海》(台北:九歌,2000),頁160-164。
余貫榮選註,〈敕勒歌〉《樂府詩選》(台北:華正,1954),頁134。
沈奇,〈邊緣光影佈清芬──重讀席慕蓉兼評其新集《迷途詩冊》於《邊緣光影》(台北:圓神,2004) ,頁159-174。
吳萱人,〈多妻的能言鳥〉《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台北:純文學,1986),頁379-390。
流沙河〈讀蜀人贈扇記〉附錄,錄自陳芳明選,余光中,〈讀蜀人贈扇記〉《余光中六十年詩選》, (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2008),頁260-262。
溫任平,〈析長城謠〉,載自黃維樑編著《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台北:純文學,1986),頁264-267。
陳芳明〈冷戰年代的歌手〉載自黃維樑編著,《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台北:純文學,1994),頁90-120。
陳素琰,〈不敢為夢終成夢──席慕蓉的藝術魅力〉席慕蓉,《席慕蓉‧世紀詩選》(台北:爾雅,2000),頁12-32。
黃維樑,〈詩:不朽之盛事──析白玉苦瓜〉,載自黃維樑編著《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台北:純文學,1986),頁274-292。
陸健鴻,〈碧海掣鯨:「白玉苦瓜」詩集上賞析〉載於黃維樑編著《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台北:純文學,1986),頁239-256。
游社煖,〈余光中的創作道路〉《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台北:純文學,1986),頁121-146。
溫任平,〈析「長城謠」〉,《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台北:純文學,1986),頁26-267。
簡政珍,〈余光中:放逐的現象世界〉,載自黃維樑編,《璀燦的五采筆》(台北:九歌,2006),頁88-124。
應鳳凰,〈五六零年代女性小說的性別與家國話語──比較琦君與林海音〉,收錄於李瑞騰主編,《永恆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
央大學中文系琦君研究中心,2006),頁79-99。
蕭蕭,〈余光中中結台灣結──夢與地理的深情〉,載自黃維樑編著《璀燦的五采筆》(台北:九歌,2006),頁173-185。
博碩士論文
朱嘉雯,《離亂中的追求: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吳奇穆,《席慕蓉愛情詩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在職專班,2010)。
林翠真,《台灣文學中的離散主題:以聶華苓及於梨華為考察對象》(台中: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林秀華《余光中鄉愁詩修辭美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2011)。洪子喬,《席慕蓉詩歌的藝術探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柯雅文《眷村文學之認同困境與鄉愁意識──以蘇偉貞與張啟疆作品為主》(台中:靜宜大學台文系碩士論文,2010)。翁柏川,《鄉愁主題在台灣文學史的變遷─以解嚴以後(1987年-2001年)返鄉書寫為討論核心》(新竹:清華大學中所博士論文,2006)。莊文福,《大陸旅台作家懷鄉小說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論文,2003)。曹雅芝,《席慕蓉鄉愁詩中的離鄉與還鄉──從文化視角的論析》(台北:私立銘傳應用中文學系碩士班,2013)。陳明成,《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蔡佩容,《鄉愁成果──試論琦君、王童以女性為主的離散敘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2014)。
蔡雅薰,《台灣旅美作家之留學生小說及移民小說研究1960-1999》(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鄭禎玉,《余光中與中國的古典詩歌》(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班,2007)。謝嘉琪,《余光中詩中的文化認同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班,2003)。羅春菊,《余光中《蓮的聯想》中國典故意象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大陸
辛豔,《把歲月沈澱的美鐫刻成永恆──席慕蓉作品解讀》(青島:青島大學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頁14。
一般期刊
汪其楣,〈探索席慕蓉與瓦歷斯‧諾幹「想念族人」詩作中的「邊緣光影」(上)〉,《藍星詩學》13期(2002.03),頁211-223。沈奇,〈重新解讀「席慕蓉現象」〉《文訊》(2002.07),頁10-11。李圓珠,〈我讀席慕蓉的「鄉愁」〉《文藝月刊》(252期,1990.06),頁26-27。
吳當,〈平易與深沉的旋律──讀席慕蓉世紀詩選〉,《明道文藝》第299期(2001.02),頁54-59。孟樊,〈「台灣大眾詩學(上)──席慕蓉詩集暢銷現象〉《當代青年》,第1卷第6期(1992.01),頁48-52。胡錦媛:〈繞著地球跑(上)〉《幼獅文藝》第517期(1996.11》,頁24-28。
紀弦,《現代詩》13期(1956.2)封面。
唐捐,〈生命的苦瓜,藝術的正果──〈導讀余光中的白玉苦瓜──故宮博物院所藏〉〉《幼獅文藝》(台北:聯合,2004.9),頁104-107。陳芳明,〈面對台灣歷史的傷口 一個歷史與文學的角度(上)〉,《文訊》,352期,頁18-22。陳芳明,〈詩意的完成〉,《聯合文學》第284期,24卷第8期,頁6-13。
陳金國,〈回歸與反叛──余光中、洛夫詩歌創作的相互疏異〉《藍星詩學》第8期(2000.12), 頁148-154。焦桐,〈台灣心和中國結──余光中詩作裡的鄉愁〉《幼獅文藝》(1998.6),頁50-55。
喬家駿〈淺論席慕蓉「詩畫一體」的詩歌特色〉《問學》第10期(2006.6),頁235-249。楊宗翰,〈詩藝之外──詩人席慕蓉與「席慕蓉現象」《竹塹文獻雜誌》第18期(2001.01),頁64-76。劉裘蒂,〈論余光中詩風的演變〉收錄黃維樑編,《璀燦的五采筆》(台北:九歌,2006),頁45-87;〈第二屆現代詩學研討會──論余光中詩風的演變〉,《文訊》第25期,(1986.08),頁128-150。簡政珍,〈如何讀詩──以詩閱讀人生〉,《誠品好讀月報》試刊3,2000.06,頁5。蕭蕭,〈綻開愛與生命的花街──評席慕蓉詩集七里香〉,《明道文藝》第69期(1981.12),頁90-93。大陸
卞華明,〈席慕蓉詩歌的現代意識和古典情懷〉,《山東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2003),頁65-66。
唐寶珍,〈淺析席慕蓉詩歌藝術〉,《景德鎮高專學報》第14卷第1期(1999.03),頁69-71。
張中宇,〈席慕蓉詩歌的民族個性及其影響〉,《重慶工商學報》第30卷第1期(重慶:重慶師範大學,2013),頁122-126。
鄒建軍,〈席慕蓉抒情詩創作綜論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0),頁83-87。
趙煒,〈漂泊與尋根──席慕蓉詩作的鄉愁〉,《牡丹》第4期(2008年),頁100-103。
英文書籍、文章
Dear,Michael J.and Steven Flusty.Ed.The Spaces of Postmodernity.Oxford:Blackwell,2002,pp.140-141.
Lippard L, 1997 Th Lure of the Local:Senes of Place in a Multicultural Soceity The New Press,,New York.
Mato,Daniel, 1996,“On the Theory ,Epistemology,and‘ Polic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lutural Identities’in“The Age of Globalization:Introductory Remarks to Ongoging Debates ”Idendities 3(1-2):67-72‧
Stuart Hall,“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in identity: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ed. Jonathan Rutherford(London: Lawrence&Wishart,1990.07)。
譯作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3),頁148-149。
Raymond Wiliams著,王志弘編譯,考雷蒙‧威廉斯《性別、身體與文化譯文選》(台北:明文書局,1995.09),頁193-200。
龔卓軍、王靜慧譯,巴舍拉,《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1997)。
韋克勒、華倫原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意象,隱喻,象徵,神話〉《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 (台北:志文,2000再版)。
段義孚著(Yi-Fu Tuan),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
報紙
羊牧〈動聽的真話──為《有糖衣的毒藥》喝采〉《台灣時報‧副刊》(1984.4.23)。
非馬,〈有糖衣的毒藥〉《台灣時報‧海洋副刊》(1984.8.10)
徐如宜,〈余光中的鄉愁〉《聯合報》A3版(2003.12.9)。
張瑞麟,〈我讀《有糖衣的毒藥》〉《台灣時報‧副刊》(1984.4.18)。
渡也,〈有糖衣的毒藥──評席慕蓉的詩〉《台灣時報‧副刊》(1984.04.8、9)。
賈化,〈我讀《有糖衣的毒藥》〉《台灣時報‧副刊》(1984.4.27)。
網路:
文化主體的「賤斥」,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mworks/kristeva/abjection.htm,2015/5/29。
民初思韻網,王維〈雜詩〉,www.rocidea.com/roc-13318.aspx,2015/5/27。
同化與涵化 - 朝陽科技大學,www.cyut.edu.tw/~rtchang/assimilation.doc,2015/10/14‧
余光中──Digital Culture Center,dcc.ndhu.edu.tw/essay/yu-guangzhong,104/11/9。
《讀書劄記》《安石榴》讀後,向良閱讀誌-blog.udn.com/miliader/19647,201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