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專書
(一) 作家專書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1—看海的日子》(台北:聯合文學,2014.4.15)。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2—兒子的大玩偶》(台北:聯合文學,2014.2.6)。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3—莎喲娜啦.再見》,(台北:聯合文學,2012.9.5)。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4—放生》(台北:聯合文學,2014.5.3)。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5—沒有時刻的月臺》(台北:聯合文學,2013.10.15)。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6—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台北:聯合文學,2013.2.10)。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7—九彎十八拐》(台北:聯合文學,2009.5.15)。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8—大便老師》(台北:聯合文學,2013.9.25)。
(二) 其他專書
方雲記錄整理,楊澤主編,〈會議現場討論計實(四)〉,《從40年代到9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 江寶釵、林鎮山主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台北:聯合文學,2009)。
肖成,《大地之子:黃春明的小說世界》(台北:人間出版社,2007)。 艾略特,杜國清譯,〈傳統和個人的才能〉,《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64)。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1978)。
李瑞騰寫,楊澤主編,〈筆尖所及正在社會脈動上-我看黃春明的小說〉,《從40年代到9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
李瑞騰,〈序〉,《放生》(台北:聯合文學,2014.5.30)。
阿爾方司˙西耳伯曼注,魏育青、于汛譯(《文學社會學引論》,中國: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高天生,〈開創鄉土文學的新紀元的黃春明〉,《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85.5)。
高準,《文學與社會(1972-1981)》(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10)。
尉天驄,〈鑼的現實和鑼的道路〉,收入陳義芝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下冊(台北:聯經出版,2011)。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詞彙》(台北:東華,2000.12)。黃春明、李潼主講,邱阿塗主持,宋隆全主編〈鄉土小說的文化背景〉,《文學對話錄:與蘭陽作家有約》(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9.5.21)。
黃春明著,林海音編,〈我滿懷由衷的感謝〉,《剪影話文壇》(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
劉春城,《愛土地的人──黃春明前傳》(台北:圓神,1987)。
劉雨,《寫作心理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3)。
楊懋春,《中國家庭與倫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
蔡詩萍,〈空氣中的哀愁〉,《放生》附錄(台北:聯合文學,2014.5.30)。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1999.6)。
二、 論文
(一) 期刊論文
王任君,〈腳下的地理˙有情的人生〉黃春明先生訪談錄,《國文天地》19卷8期(台北:萬卷樓,2004.1)。阮忠義,〈攝影美學初探:與黃春明對談影像語言的領域(上)〉,《雄獅美術》193期(台北:雄獅,1987.3)。
李美枝,〈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1998)。
林如萍,〈祖孫互動之現況全國民意調查〉(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教育部,(2009)。
邱珍琬,〈國中生在隔代教養下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第八期,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2010.6)。柯喬文,〈老人顯影:黃春明小說集《放生》的老人群像〉,《生死學通訊》第8期(2002)。陳麗欣、翁褔元、許維素與林志忠,〈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分析 (下)〉,《成人教育通訊》(2000.4,頁51-66)。
梁竣權,〈黃春明《放生》〉,《文訊》第180期(1990.10,頁36)。
(二) 學位論文
王怡菁,〈愛土地的人───黃春明作品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朱義全,〈文化、社會與心境的投射---黃春明小說《放生》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江欣憶,〈黃春明筆下兒童形象的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江麗美,〈黃春明小說悲劇意識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李虹靜,〈簡媜散文之親情主題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7)。 李雅鈴,〈《黃春明童話》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李天嬋,〈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得獎作品中祖孫議題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13)。呂靜娟,〈廖玉惠散文之親情主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林佳樺,〈臺灣家庭題材少年小說之研究─以臺灣省兒童文學創作獎作品為例〉(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林惠敏,〈慶榮堂──談台灣戰後家族生命史中〉(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7)。 林士煉,〈故事型廣告效果之研究-以客委會為例〉(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 吳貴美〈臺灣少年小說中隔代教養家庭祖孫關係之書寫-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紀雅雯,〈論圖畫書對「老人」的詮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吳姿蓉,〈承繼與開創-周芬伶女性散文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徐秀慧,〈黃春明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徐曉放,〈九O年代少年小說中的台灣家庭問題-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梁竣瓘,〈黃春明及其作品研究--文學、社會和歷史的交互考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符明珠,〈蕭麗紅小說的文化記憶書寫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陳佩君,〈黃春明《放生》小說藝術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陳玉芬,〈黃春明小說中的老人書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陳怡村〈琦君懷鄉散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陳美麗,〈從海洋建構生命哲學︰論廖鴻基文學作品〉(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陳靜儒,〈劇情短片《阿嬤,妳還記得嗎?》創作理念和製作說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碩士論文,2013)。 許芳玉,〈黃春明小說社會意識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許嘉文,〈《為你點首歌》創作理念與製作說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碩士論文,2013)。 張碩芬,〈兒童圖畫書中祖孫關係之分析〉(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黃芷筠,〈圖畫書的「群體領域」主題探究—以「好書大家讀」年度好書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黃鳳英,〈黃春明小說中的家庭主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黃薇靜,〈簡媜老年書寫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劉早琴,〈原鄉、北進、回溯--黃春明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廖惠玲,〈琦君散文中的慈悲護生書寫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蔡佳佳,〈流動與跨界書寫:黃春明生命歷程及其創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 盧炳堯,〈圖畫書中的隔代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賴育秀,〈圖畫書中成功老化長者之形象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戴景尼,〈黃春明小說藝術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1)。 簡僑緯,〈家:一個必須離開的地方——從《生命無限公司》、《冏男孩》、《第四張畫》探討家的意象〉(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韓孝婷,〈台灣閩南諺語反映的親子文化〉(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蕭立馨,〈林良散文研究──以家庭書寫為對象〉(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蘇慾娟,〈黃春明小說中人物性格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三) 研討會論文
李瑞騰訪問,林思甄編改,《老者安之少者懷之-黃春明的人生關懷》(國家台灣文學館演講廳, 2004.11.27,頁17)。
戴華萱,〈黃春明跨文類的成長主題研究〉,2008第三屆經典人物-「黃春明跨領域」國際學術 研討會(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主辦,2008.5.31)。
三、 報紙雜誌
巴金,〈祝賀與希望〉,《文藝報》,1983,頁11。
李獻文,〈黃春明小說的文化品格〉,《中州大學學報》第1期,2000.3。
陳素香,〈從小說到電影〉,《婦女雜誌》184期,1984.1。
黃春明,〈不感動的不寫〉,《中國時報》,1994.3.18,34版。
黃春明主講,〈「文學系列演講」-一個不良少年的成長與文學〉,《中央日報》,
2000.5.30,25版。
黃春明主講,史玉琪記錄整理,〈憨猴搬石頭 台灣目前漁農村社區特徵〉,《自由時報》,2000.1.21,39版。
楊照,〈每一滴眼淚中都帶著嘴角的微笑──讀黃春明的小說《放生》〉,台北:光華雜誌,2000.1,第25卷第一期。
四、 電子媒體
卜韻霏,〈黃春明:幸福的阿公生活〉。(來源:http://www.dgnet.com.tw/articleview.php?article_id=5605&issue_id=1125,2015.11.21)。
石磊,〈家庭、家族與社會-排灣、日本與中國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親屬研究學術研討會」,1998年,6月12日,頁2。(來源:http://c.ianthro.tw/sites/c.ianthro.tw/files/da/df/404/404871_0001.pdf,2015.10.2)。 百果樹紅磚屋咖啡館網頁。(來源:http://www.bigfish.org.tw/a5.htm,2015.11.21)。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資訊「平安戲」。(來源:http://www.ihakka.net/hv2010/december_2/,2015.11.18)。
李琢(整理報導),〈人口高齡化,社會福利大挑戰〉,外交部 NGO 國際事務會網頁。(來源:http://www.taiwanngo.tw/files/13-1000-9962-1.php?Lang=zh-tw, 2015.9.28)。
林明德,〈我對民俗技藝的一些看法〉。(來源: http://www2.thu.edu.tw/~trc/1-epts/1-class/1.4.2.2.pdf,2015.11.18)。
柯金寅,〈文學家黃春明專題演講論述「臺灣人文大地震」〉,大紀元2月15日訊。(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6/2/15/n1223910.htm,2015.6.10)。
唐澄暐,〈黃春明談「祖父母」文化〉,《科學人》9月新刊, 2011年8月29日 。(來源: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0308,2015.11.15)。
國家文化資料庫,(來源: http://nrch.culture.tw/query.aspx?keyword=%E9%BB%83%E6%98%A5%E6%98%8E&advanced=&dobject=0&tp=0,2015.11.30)。
國家圖書館「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來源: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2016.1.2)。
國家圖書館「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來源: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k9ofC/record?r1=1&h1=1,2015.12.11)。
國家文藝基金會黃春明的介紹。(來源:http://www.ncafroc.org.tw/award-prize.asp?ser_no=2&Prize_year=1998&Prize_no=%A4G&prize_file=Prize_Production,2015.7.1)。
參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集棒」網頁。(來源:http://www.ncafroc.org.tw/artsup/active01_show2.asp?tp=2&id=616,2016.5.3)。
國立空中大學教材,第六章〈祖孫關係〉,《老人與家庭》,頁4。(來源:http://www.nou.edu.tw/~prompt/web/sno426/content/h08/pdf/ch06.pdf,2015.9.22)。
尉天驄,參考東元獎頒獎大會手冊、蘭蘇老師的語文領域,2006年10月14。(來源: http://www.sulanteach.net/2006%E8%A1%8C%E4%BA%8B/95%E6%9D%B1%E5%85%83/951014%E6%9D%B1%E5%85%83%E7%8D%8E%E9%A0%92%E7%8D%8E/%E5%A4%A7%E6%9C%83%E6%89%8B%E5%86%8A.htm ,2015.6.30)。
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來源:http://manu.ncl.edu.tw/nclmanuscriptc/nclmanukm?@@2100759448,2015.11.30)。
陳芳明主講,紀錄二博張美眉、二愛劉羿伶,修訂李明慈老師、黃琪老師 ,彙整陳智弘老師,〈寬容比愛強悍──談黃春明文學,等待一朵花的名字——悅讀黃春明〉,中山女中「黃春明文學月」專題演講, 2005年10月28日10:20~12:00。(來源:http://www.csghs.tp.edu.tw/~chic/page_2/941028_speech.htm,2015.6.30)。
彭蕙仙,〈黃春明:我要專心寫小說〉。(來源:http://www.taiwan-panorama.com/tw/show_issue.php?id=201560406040C.TXT&cur_page=5&table=0&distype=&h1=5pWZ6IKy5paH5YyW&h2=5paH5YyW5YKz5om/&search=&height=&type=&scope=&order=&keyword=&lstPage=&num=&year=2015&month=06,2015.11.15)。
黃春明談《大甲媽祖回娘家》的拍攝紀錄片口述歷史記錄,訪談者李道明,訪談時間1998年05月15日。(來源: http://mypaper.pchome.com.tw/ssn1700/post/1239802857,2015.7.3)。
黃春明專訪草稿,草擬標題〈深耕人文,創意科技才能向善發展〉。(來源:http://www.sulanteach.net/2006行事/95東元/15年專刊/,2015.6.10)。
黃春明,〈國峻不回家吃飯〉。(來源:http://host.dljh.tyc.edu.tw/~chinese/file03/file0304.htm,2015.6.10)。
黃春明,〈但是已經很完美了〉。(來源:http://aprillirqa.blogspot.tw/2009/02/blog-post_07.html,2015.6.10)。
黃春明主持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記者邱淑珍,發佈者林 周龍,宜蘭新聞網藝文生活,2015年10月02日 20:19。(來源:http://www.travelnews.tw/news/黃春明主持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1.2)。
黃春明及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於宜大召開,記者邱淑珍,發佈者林 周龍,宜蘭新聞網在地新聞,2015年10月16日 21:13。(來源:http://www.travelnews.tw/news/黃春明及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於宜大召開/,2016.1.2)。
黃國峻facebook網頁,〈黃春明:部分傳統文學不符人性〉,2013年5月30。(來源:https://zh-tw.facebook.com/huang.guo.jun/posts/598988900119288,2015.11.15)。
曾琬淇,〈介紹祖父母節〉,《台灣老年學論壇》第 23 期(TAIWANESE GERONTOLOGICAL FORUM, VOLUME20),2014 年 8 月。(來源: http://www.iog.ncku.edu.tw/riki/riki.php?id=TGF23&CID=1,2016.3.20)。
智庫百科,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來源:http://wiki.mbalib.com/zh-tw/%E7%A4%BE%E4%BC%9A%E7%BB%93%E6%9E%84#_note-d,2016.4.29)。
維基百科「中華文化」。(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6%96%87%E5%8C%96,2015.11.18)。
維基百科「喪禮」資訊。(來源: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1%AC%E7%A4%BC,2015.11.18)。
維基百科「風水」資訊。(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2%A8%E6%B0%B4,2015.11.18)。 賓靜蓀,〈如何加強祖孫互動〉,《親子天下雜》23期,2011年5月,頁1。(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19949-%E5%A6%82%E4%BD%95%E5%8A%A0%E5%BC%B7%E7%A5%96%E5%AD%AB%E4%BA%92%E5%8B%95%EF%BC%9F/?page=5,2015.9.22。)
蔡依恬、劉冠吟,〈台灣七十年代鄉土文學-台灣為學國寶大師:黃春明〉。(來源:http://life.fhl.net/ic975/RegionalLiteratures/HuangChunMing/01.htm,2015.9.28)。
五、 英文文獻
Beland, R. M., & Mills, T. L. (2001). Positive portrayal of grandparents in current children's literatur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2(5), 639-651.
Levinger,G.(1983).Development and change.In H .H. Kelley et al.(Eds.)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Gongla, P. A., & Thompson, E. H. (1987). Single-parent families. In M. B. Sussman & S. K.Steinmetz (Eds).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pp. 397-418). London: Plenum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