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16: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佳瑛
研究生(外文):KUO,CHIA-YING
論文名稱:敘事取向團體諮商對於青少年人際困擾行為改變效果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Adolescents' Interpersonal Problems via Narrative-oriented Therapy Group
指導教授:連廷嘉連廷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EN,TING-CHIA
口試委員:顏姿吟、吳麗雲
口試日期:2016-06-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敘事取向團體諮商人際困擾治療性因素
外文關鍵詞:Narrative-oriented Therapy Groupinterpersonal problemsgroup therapeutic facto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13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6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敘事取向團體諮商對青少年人際困擾行為的立即性諮商效果和團體治療性因素。本研究採等組前後測控制組實驗設計,以16名有人際困擾之大學生為對象,分派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其中實驗組接受為期兩個月,共計八次,每次兩小時的敘事取向團體諮商。
本研究以「人際互動評量表」為評量工具,對成員進行前測、後測之測量,實驗組成員於團體結束後加測「團體治療性因素量表」,參與團體期間填寫單元回饋單、團體總回饋單。團體結束兩周內,邀請實驗組成員進行個別訪談,以瞭解大學生參與團體的人際困擾改變情形,作為研究結果之佐證和補充。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敘事取向團體諮商對青少年的人際行為未具有立即性的諮商效果。
二、 參與敘事取向團體諮商之成員,知覺到六項具有中等以上助益程度的治療性因素,依平均得分排序為「對團體的正向感覺」、「行動力的引發」、「認知性的獲得」、「利他性」、「自我坦露與分享」、「建議的提供」。
三、 質性資料結果顯示,成員普遍對於團體感到滿意且正向,參與團體為成員的人際困擾帶來正向的影響,包含:增進自我了解、提升人際希望感和行動的可能性。
最後,本研究依據上述結果,並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敘事取向團體諮商、人際困擾、治療性因素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mmediate counseling effects of adolescents’ interpersonal problems via Narrative-oriented Therapy Group. In addition, the study also concerned with the therapeutic factors of group. The study was a pretest-posttest equivalent-group design. There were 16 undergraduates who have interpersonal problems were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lso, these research objects were divided to 2 groups -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ssigned to receive group counseling for 16 hours (8 times in 2 months, 2 hours per time). In the other hand, the control group didn’t receive any treatment during the study.
In the Study, all of the research objects were required to take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of “Inventory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Besid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to fill out “the feedback forms of group” during the group counseling, and “Group Therapeutic Scale-Short Form” after the end of group counseling. Furthermore, the member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invited to have an interview in 2 weeks after the end of group counseling. The information of the interviews also considered to be the important proofs of the study.
Overall,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show as follows:
1. There are no immediate effects on adolescents’ interpersonal problems via Narrative-oriented Therapy Group.
2. The member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erceived six effective therapeutic factors of group: “positive feeling toward the groups”, “solicitation of action abilities”, “cognitive gains”, “altruism”, “self-disclosure and sharing”, and “imparting suggestions”.
3. Most of Narrative-oriented therapy group members felt satisfied and helpful with group counseling. They also felt the group could brought them positive effects such as improving self-understanding, enhancing hope, possibility of action and so on.
Eventuall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assumed feasible and concrete suggestions to the related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 Narrative-oriented Therapy Group, interpersonal problems, group therapeutic factors.

謝 辭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 次 v
表 次 vii
圖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人際困擾之內涵及其相關研究 6
第二節 敘事取向團體諮商相關研究與介入策略 10
第三節 團體治療性因素之內涵及相關研究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6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1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1
第四節 團體方案設計與內容 26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29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3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4
第一節 敘事取向團體諮商之人際困擾立即諮商效果 34
第二節 團體治療性因素 36
第三節 團體回饋單和訪談內容之分析 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6
第一節 結論 56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59
參考文獻 62
一、中文部分 62
二、西文部分 64
附錄一 面談篩選大綱 67
附錄二 團體單元回饋單 68
附錄三 團體總回饋單 69
附錄四 團體成員訪談大綱 71
附錄五 單次團體方案 72
附錄六 團體諮商同意書 82
附錄七 團體諮商錄影同意書 83
附錄八 研究工具使用同意書(1) 84
附錄九 研究工具使用同意書(2) 85
附錄十 人際互動評量表(1) 87
附錄十一 團體治療性因素量表(2) 90



一、中文部分
方紫薇、馬宗潔(譯)(2001)。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Yalom, I. D.)。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5)
王沂釗、蕭珺予、傅婉瑩(譯)(2014)。團體諮商-歷程與實務(原作者:Corey, M. S., Corey, G., & Corey, C.)。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2010)
王麗斐、林美珠(1998)。團體治療性與反治療性重要事件之分析。中華輔導學報,6,35-59。
王麗斐、林美珠(2000)。團體治療性因素量表之發展與編製。中華輔導學報,9,1-24。
朱惠瓊(2003)。從網路成癮症談青少年網路人際互動特質。諮商與輔導,206, 35-40。
吳姝俐、王孟心(2014)。團體沙盤治療對於人際困擾大學生之成效探討。諮商與輔導,348,26-29。
吳麗雲(1998)。人際歷程取向團體諮商對不安全依附類型大學生人際困擾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宋妍潔(2014)那些夢告訴我的事-Ullman讀夢團體療效因子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
宋歌(2011)。從168例諮詢個案分析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現狀。教育探索,9,138-140。
李侑恩(2013)。認知行為團體諮商之家庭作業與團體凝聚力對人際困擾大學生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汪珊妃(2001)。具人際困擾傾向大學生之生活型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周志建(2002)。敘事治療與現實治療之比較。諮商與輔導,200,18-22。
易之新(譯)(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原作者:Freedman, J. & Combs, G.)。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96).
林宥伶(2015)。希望理論取向團體諮商對青少年憂鬱程度降低與希望感提升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邱珍琬(2016)。團體諮商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金辰卉、魏凡涓(2014)。焦點解決取向團體的運用-以人際困擾的大學生為例。諮商與輔導,339,28-31。
洪佳琳、劉同雪(2013)。以壓力生成模式與素質壓力模式探討大學生之人際行為、人際困擾與憂鬱症狀。輔仁醫學期刊,11(2),85-99。
張虹雯、陳金燕(2005)。十年來中部地區社區諮商當事人之人口特徵與求助問題演變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8,37-76。
陳志賢、徐西森、連廷嘉(2008)。團體諮商對大學生人際行為困擾輔導效果及. 其治療性因素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1),1-25
陳皎眉(2013)。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台北市:雙葉書廊。
陳增穎(2003)。敘事治療在焦慮與緊張個案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13,9-11。
曾正奇、陳信昭(2004)。運用敘事治療取向處理青少年偏差行為-以偷竊行為為例。諮商與輔導,226,7-10。
程小蘋、黃慧涵、劉安真、梁淑娟(譯)(2007)。團體諮商策略與技巧(原作者: Jacobs, E. E., Harvill, R. L., & Masson, R. L. )。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2006).
黃靜婷(2010)。 團體療效因子量表之編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楊昕瑜(2014)。大學生參與敘事取向結合心理位移書寫團體之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楊惠娜(2013)。敘事治療團體對新住民子女自我認同與親子關係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廖宏啟、廖鳳池(1999)。人際行為量表之編製及其相關變項之研究。諮商輔導文粹,4,55-95
劉仿桂(2010)。臺灣兒童與青少年人際關係團體輔導成效之後設分析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2,69-121。
劉淑慧、田秀蘭、陳淑琦、張勻銘、黃莉惟、廖書糸堇、陳慧甄(譯)(2009)。諮商研究法(原作者:Heppner, P. P., Wampold, B. E., & Kivlighan, D. M.)。台北: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07)
劉雅君(2010)。阿德勒取向團體-運用於人際困擾傾向大學生。諮商與輔導,293,12-16。
蔡孟倫、陳信昭(2006)。敘事治療處理青少年拒學個案的實例。諮商與輔導,247,38-41。
蔡宛靜(2013)。阿德勒取向團體諮商對於大學生社會興趣與人際困擾之諮商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衛生福利部(2014年06月25日)。102 年國人死亡統計結果。取自:http://www.mohw.gov.tw/news/455845347
鄭惠君(2005)。焦點解決網路即時諮商對大學生人際困擾輔導成效及相關議題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賴佳嫈(2011)。團體中的人際行為與團體氣氛對大學生人際困擾諮商效果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彰化市。
謝燕燕(2013)。大學生人際關係行為困擾與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校園心理,1,58-59。
鐘美芳(2007)。 敘事治療團體對高職學生人際失落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二、西文部分
Benton, S. A., Robertson, J. M, Tseng, W. C., Newton, F. B., & Benton, S. L. (2004). Changes in Counseling Center Client Problems Across 13 Yea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4, 66-72.
Cashin, A., Browne, G., Bradbury, J., & Mulder, A. (2013). The Effectiveness of Narrative Therapy With Young People With Autism. Journal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ic Nursing, 26(1), 32-41. doi:10.1111/jcap.12020
Corsini, R., & Rosenberg, B. (1955). Mechanisms of group psychotherapy : processes and dynamic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406-411.
DeVito, J. A.(1983).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3th ed.). New York: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Freedman, J. & Combs, G. (1996). Narrative Therapy: The socialconstruction of preferred realities. New York: WWNorton.
Hannen, E., & Woods, K. (2012). Narrative therapy with an adolescent who self-cuts: a case exampl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ractice, 28(2), 187-214. doi:10.1080/02667363.2012.669362
Mattingly, B. A., Lewandowski, G. W., Jr., & McIntyre, K. P. (2014). You make me a better/worse person: A two-dimensional model of relationship self-chang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1, 176–190. doi: 10.1111/pere.12025.
Morgan, A. (2002). Beginning to use a narrative approach in therapy. Clinical Psychology, 17, 37-42.
Prinstein, M. J., Boergers, J., Spirito, A., Little, T. D., Grapentine, W. L. (2000). Peer Functioning, Family Dysfunction,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n a risk factor Model for Adolescent Inpatients’ Suicidal Ideation Severity.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29(3), 392-405.
Ricks, L., Kitchens, S., Goodrich, & Hancock, E. (2014). My story: The use of narrative therapy in individual and group counseling. Journal for Creativity in Mental Health, 9, 99-110. doi:10.1080/15401383.2013.870947
White, M. (2007). Maps of narrative practice. New York, NY: W. W. Norton.
Winslade, J., & Monk, G. (2007) Narrative counseling in schools: Powerful and brief.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Yalom, I. D, & Leszcz, M. (200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5th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麗斐、林美珠(1998)。團體治療性與反治療性重要事件之分析。中華輔導學報,6,35-59。
2. 王麗斐、林美珠(2000)。團體治療性因素量表之發展與編製。中華輔導學報,9,1-24。
3. 朱惠瓊(2003)。從網路成癮症談青少年網路人際互動特質。諮商與輔導,206, 35-40。
4. 吳姝俐、王孟心(2014)。團體沙盤治療對於人際困擾大學生之成效探討。諮商與輔導,348,26-29。
5. 周志建(2002)。敘事治療與現實治療之比較。諮商與輔導,200,18-22。
6. 金辰卉、魏凡涓(2014)。焦點解決取向團體的運用-以人際困擾的大學生為例。諮商與輔導,339,28-31。
7. 洪佳琳、劉同雪(2013)。以壓力生成模式與素質壓力模式探討大學生之人際行為、人際困擾與憂鬱症狀。輔仁醫學期刊,11(2),85-99。
8. 張虹雯、陳金燕(2005)。十年來中部地區社區諮商當事人之人口特徵與求助問題演變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8,37-76。
9. 陳志賢、徐西森、連廷嘉(2008)。團體諮商對大學生人際行為困擾輔導效果及. 其治療性因素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1),1-25
10. 陳增穎(2003)。敘事治療在焦慮與緊張個案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13,9-11。
11. 曾正奇、陳信昭(2004)。運用敘事治療取向處理青少年偏差行為-以偷竊行為為例。諮商與輔導,226,7-10。
12. 廖宏啟、廖鳳池(1999)。人際行為量表之編製及其相關變項之研究。諮商輔導文粹,4,55-95
13. 劉仿桂(2010)。臺灣兒童與青少年人際關係團體輔導成效之後設分析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2,69-121。
14. 劉雅君(2010)。阿德勒取向團體-運用於人際困擾傾向大學生。諮商與輔導,293,12-16。
15. 蔡孟倫、陳信昭(2006)。敘事治療處理青少年拒學個案的實例。諮商與輔導,247,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