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王東源、莊連東、陳建發、葉宗和,《臺灣當代水墨特殊技法》,台北:全華圖書,2013。
伊迪‧沃爾夫朗(Eddie Wolfram)著,傅嘉琿譯,《拼貼藝術之歷史》,台北:遠流出版,1992。
朱剛,《20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200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圖書,1985。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邱瑞鑾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2013。
何政廣,《卡莎特》,台北:藝術家,1999。
何政廣,《台灣美術全集 第2卷》,台北:藝術家出版,1992。
何恭上、沈以正,《歷代美人畫選》,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84。
余思穎,《多重視角下的藝術觀照 現代及當代美術評析》,台北:田園城市,2012。
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1990。
克里斯多福‧強森(Christopher Johnson)著,劉亞蘭譯,《德希達》,台北:城邦文化,1999。
吳清桂,《台灣花布-收藏台灣最美麗的情感與記憶》,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10。
李敦朗,《在虛無飄渺間 潘信華-2010北京個展》。北京:亞洲藝術中心有限公司,2010。
李維菁,《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議題篇-商品、消費》,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2000。
亞瑟‧丹托(Arthur C.Danto)著,林雅琪、鄭慧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 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人文,2004。
林曼麗,《意象與美學-台灣女性藝術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88。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台北:遠景出版,2005。
金維諾,《中國美術全集‧卷軸畫(一)》,北京:黃山書社,2010。
俞明德,《台灣水墨-潘信華水墨個展》,台中:靜宜大學藝術中心,2005。
思高聖經學會譯,《聖經》,台北:佳播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夏綠莫(Jean-Luc Chalumeau)著,王玉齡、黃海鳴譯,《藝術解讀》,台北:遠流出版,1996。
夏黎明、胡文青、王存立,《你不知道的台灣古地圖》,台北:遠足文化,2014。
徐婉禎,《台灣當代大系-虛擬、實擬》,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
秦孝儀,《仕女畫之美》,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館,1988。
耿幼壯,《女性主義‧西方後現代藝術流派書系》,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高宣揚,《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台北:五南圖書,2003。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出版,1993。
張晴文,《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議題篇-遊戲、互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
莊連東,《逆滲透》,台北:五南圖書,2015。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下)》,台北:三民書局,1993。
陳泰松,《穿越縫合-台灣當代藝術 自我與他者》,台北:聯豐藝術,2009。
陳瑞文,《美學革命與當代徴候評述》,台北:北市美術館,2002。
陸蓉之,《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
陸蓉之,《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台北:三藝文化,2002。
游擊女孩(The Guerrilla Girl)著,謝鴻均譯,《游擊女孩床頭板西方藝術史》,台北:遠流出版,2000。
湯恩比(A. Toynebee)著,陳曉林譯,《歷史研究》,台北:遠流,1984。
黃光男,《美感與認知-美術論文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
黃海鳴,《台灣現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3。
楊容,《解構思考》,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
葉至誠、葉立程,《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1999。
漢斯‧利希特著,吳瑪俐譯,《達達藝術和反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8。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1997。
劉克峰,《純粹主義美學的現代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潘襎,《台灣現代美術大系-寫景造境水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
諾瑪‧布羅德(Norma Broude)、瑪麗‧葛拉德(Mery D. Garrard),陳香君、汪雅玲、余姍姍譯,《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台北:遠流出版,1998。
謝佩霓,《袁旃戲古幻今袁旃創作25年歷程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2。
謝佩霓,《戲古幻今袁旃創作25年歷程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2。
謝鴻均,《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議題篇-陰性‧酷語》,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
羅思瑪莉‧東恩(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1996。
二、期刊論文:
李振明,《匯墨高昇:國際水墨大展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2。
孫翼華,《幽微裡的象徵:當代水墨創作意象中的陰柔氣質與指涉意涵》博士論文,台北,2010。莊連東,《穿透‧游移-時間感應中圖像與空間對話的水墨創作思考》博士論文,台北,2010。
陳建發,《疏離‧延異-當代水墨畫的黑白語彙創作探討》博士論文,台北,2013。三、工具書:
台灣中華書局編輯委員會,《辭海》,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4。
周何,《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圖書,1990。
商務印書館編審部,《辭源正續編合訂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7,頁卯95。
四、雜誌書報文章:
王嘉驥,〈形‧意‧質‧韻─東亞當代水墨藝術新貌〉,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策展論述,2008。
何政廣,《藝術家》,第492期,台北:藝術家,2016。
林建榮創作自述,〈歡樂迷宮〉,台北:台北當代藝術館,2001。
殷允芃,《天下雜誌-姐的時代》,第593期,台北:天下雜誌,2016。
梁云繻、梁云繻,〈淺彩墨˙風俗化-潘信華訪談記〉,台北:中央大學 ,2010。
五、網路資訊:
巴爾札克,〈高老頭〉,http://www.writesprite.com/32780,2016/4/23瀏覽。
吳嘉瑄,〈用自己的步伐走古人走過的路:袁旃人生七十才開始〉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646/1186,2016/4/16瀏覽。
林洪錢,〈隱形的存在:童年意識的劇場景觀〉,http://hounchanglin.com/statements/%E9%9A%B1%E5%BD%A2%E7%9A%84%E5%AD%98%E5%9C%A8%EF%BC%9A%E7%AB%A5%E5%B9%B4%E6%84%8F%E8%AD%98%E7%9A%84%E5%8A%87%E5%A0%B4%E6%99%AF%E8%A7%80/,2016/6/6瀏覽。
夏芸,〈姿態藝術:讀賈剛的新唐人繪畫〉,http://blog.xuite.net/sgirl324/twblog/126682744-%E3%80%8A%E7%99%BC%E8%A8%80%E9%9C%80%E8%A6%81%E6%9C%89%E5%8A%9B%E9%87%8F%E3%80%8B%E5%A7%BF%E6%85%8B%E8%97%9D%E8%A1%93%E5%AE%B6%EF%BC%9A%E8%B3%88%E5%89%9B+(1974~+)+%E7%B0%A1%E6%AD%B7%E3%80%82%E4%BD%9C%E5%93%81%E8%A9%95%E8%AB%96%E3%80%82%E4%BD%9C%E5%93%81%E6%AC%A3%E8%B3%9E(28%E5%9C%96),2016/6/3瀏覽。
國家教育研究會,〈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996353/?index=1,2016/6/12 瀏覽。
教育百科,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99%BD%E5%B1%85%E6%98%93,2016/06/18瀏覽。
教育部重編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036752,2016/7/10瀏覽。
梁廣義,〈紅的氾濫-游雯迪創作個展>,《陽明電子報》http://www.ym.edu.tw/ymnews/240/a1_5.html,2016/6/5瀏覽。
數位故宮,http://digital.npm.gov.tw/Article.aspx?Lang=1&SNo=02000095&P=4,2016/6/1瀏覽。
謝鴻均,(西洋藝術中的少女的命運〉,http://www.aerc.nhcue.edu.tw/paper/juingirl.htm,2016/4/3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