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3 05: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游佳琳
研究生(外文):You, Jia-Ling
論文名稱:探索教育活動實施對提升國中班級團隊凝聚力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ction Research on EmployingAdventure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lass Cohesion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王嘉陵王嘉陵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Chia-Ling
口試委員:張正杰梁雲霞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Cheng-ChiehLiang, Yun-Hsia
口試日期:2016-07-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9
中文關鍵詞:探索教育國中班級團隊凝聚力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adventure educationjunior high schoolclass cohension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68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透過探索教育活動方案的實施,以增進國中班級團隊凝聚力。採用行動研究法,將實際的教學設計,應用於國中八年級班級中,探討其實施歷程與問題,並觀察此方案實施後班級團隊凝聚力之變化情形。實施時間為八年級下學期,共計 7個活動,8堂課,每堂課45分鐘,共計360分鐘。
  基於上述進行研究,得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中八年級學生的探索活動方案可依據APPLE模式規劃
 (一)建立各階段的班級團隊凝聚力之學生行為目標,以利規劃課程
 (二)善用探索活動類型,有助於突破班級團隊凝聚力之阻礙
二、探索教育行動方案能提升國中班級團隊凝聚力
 (一)探索教育活動課程方案有助於提升整體班級團隊凝聚力
 (二)探索教育活動課程方案有助於「團隊合作」向度之提升
(三)探索教育活動課程方案有助於「人際親和」向度之提升
 (四)探索教育活動課程方案有助於「團隊適應」向度之提升
 (五)探索教育活動課程方案有助於「人際吸引」向度之提升
三、行動研究的歷程促使教師專業成長。
 (一)能持續將探索教育融入班級經營與課堂教學
 (二)教導與引導同時並行,師生一同「做中學」
 (三)探索教育的增能與自我省思的實踐,能持續帶給學生感動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對於探索活動方案規畫與運用及未來後續研究,提出相關之建議。

  This study adopts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o promote the class cohension, this study implements the instructional project of Adventure Education. This study implements the instructional project of Adventure Education in the eighth grade, explores the process of the execution and problems and observes the difference of the cohesiveness of the class after the implement of instructional project of Adventure Education. The project which includes 7 activities and 8 sessions, implements during the second of eighth grade.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project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in eighth grade can be planed in light of APPLE model.
(1)Building the goals of students’ behavior of cohesiveness of the class in different stages is beneficial to plan the programs.
(2)Making good use of suitable activitie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can contribute to break obstacles of class cohension.
2. The project of adventure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class cohens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1)It can promote the class cohension.
(2)It promotes the team cooperation.
(3)It promotes the human-relational harmony.
(4)It promotes the group adaptation.
(5)It promotes the human-relational attraction.
3.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action research can promote the resear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This project integrates the adventure education into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2)Both teaching and guilding can work concurrently. Teacher and students experience “learning by doing” together.
(3)The enhancement of adventure education and implement of self-reflection will make students feel touch continuousl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the program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planning and further study.

摘要…………………………………………………………………………………………………………………………………………Ⅰ
Abstract……………………………………………………………………………………………………………………………Ⅱ
目次………………………………………………………………………………………………………………………………………Ⅲ
表次………………………………………………………………………………………………………………………………………Ⅴ
圖次………………………………………………………………………………………………………………………………………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範圍…………………………………………………………………………………………………………8
 第五節 研究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探索教育的內涵…………………………………………………………………………………………11
 第二節 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理論……………………………………………………………………………22
 第三節 探索教育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33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35
 第三節 研究對象………………………………………………………………………………………………………38
 第四節 課程設計………………………………………………………………………………………………………4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5
 第六節 研究倫理………………………………………………………………………………………………………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3
 第一節 探索教育活動規劃與實施歷程……………………………………………………………53
 第二節 班級團隊凝聚力之變化情形…………………………………………………………………83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與成長……………………………………………………………………………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3
 第一節 結論……………………………………………………………………………………………………………113
 第二節 建議……………………………………………………………………………………………………………116
參考文獻…………………………………………………………………………………………………………………………117
附錄一 探索教育活動教案……………………………………………………………………………………121
附錄二 活動觀察紀錄表…………………………………………………………………………………………134
附錄三 教學省思札記………………………………………………………………………………………………135
附錄四 同儕評量表……………………………………………………………………………………………………136
附錄五 班級團隊凝聚力量表…………………………………………………………………………………138
附錄六 探索活動回饋表…………………………………………………………………………………………140
附錄七 家長同意書……………………………………………………………………………………………………142
附錄八 專家審查表……………………………………………………………………………………………………143
附錄九 訪談時間表……………………………………………………………………………………………………149
一、中文文獻
天下雜誌編輯部(2008)。如何讓孩子在玩中學。天下雜誌。
王加微(1990)。行為科學(初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江玉群(2009)。實施探索教育方案對國小高年級班級氣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桃園市。
池榮尉(2004)。國民小學教師團隊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啄木鳥教師團隊為例。中原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淑青(2011)。探索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六年級班級團體動力與班級士氣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系,新竹市。
李慕台(2005)。「探索教育」對培養國小兒童團隊精神之研究─以台北市仁愛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詩鎮(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譯關係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隆盛、賴春金(2006)。團隊建立與團隊合作。飛訊第50期,國家文官培訓所出版。
李義男(2003)。 探索教育與諮商治療。台北:水牛。
吳兆田(2006)。企業培訓實務-探索學習的第一本書。台北市:五南。
吳兆田(2013)。引導反思的第一本書(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吳璟均(2010) 。探索教育對班級團隊凝聚力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系,雲林縣。
吳慧卿(2002)。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1-63。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復文。
岳斯平(2001)。以合作學習教學法改善學生對高中物理的解題能力及學習態度之合作式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吳明隆(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台北市:五南。
張志成 (1997)。自我效能和集體效能與團隊凝聚力的相關研究,暨不同凝聚力組型輸贏歸因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臺北市。
許珍瑜(2013)。學校本位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探索教育方案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市。
康淑惠(2006)。探索教育在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運用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高雄市。
郭託有、廖淑惠、施慧怡(2010)。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華督文化。
郭託有、陳伃柔、鄭伊庭、游廷煒(2015)。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2版。台北市:華督文化。
黃金柱(1985)。體育社會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施。臺北:漢文。
黃曼麗 (1980)。國中二三年級學生具體操作及形式操作之推理能力研究。教育學院學報,(5)。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鳳嬌(2013)。探索教育課程對國中班級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系,高雄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其昌(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理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星貝(2008)。少子化對大專院校畢業生進入社會的影響。國家政策基金會。 教文(析)097-015 號,http://www.npf.org.tw/post/3/4554。
陳祝筠(201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生團隊建立影響之研究-以台北某國中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市。
陳雅惠(2012)。運用探索教育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班級凝聚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新竹市。
陳伯璋(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33-48。台北:揚智。
陳俊宏(2012)。探索教育融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石碇國小中年級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市。
陳姵妏(2010)。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班級團體動力與士氣之影響。國立台東教育 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康淑惠 (2007)。 探索教育在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運用之行動研究。 國立中山 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莊豔惠 (1997)。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及內在動機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楊琬萍(2007)。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任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體育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賈馥茗(1987)。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楊純碧 (1998)。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氣氛與教練─選手關係滿意度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溫景財(2012)。體驗教育工作者的三個觀察。體驗教育學報,6,203-209。
賈馥茗、楊深坑(民77)。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廖炳煌 (2001)。探索活動的意義與發展。童軍探索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1-3。
廖炳煌(2006)。從探索教育課程設計實務發展國民中學班級經營模式。中等教育,57(1),36-63。
廖炳煌(2008)。探索教育課程目標與內容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市。
廖炳煌(2013)。能力,是探索出來的:體驗式學習與「探索教育」推手廖炳煌的故事。台北市:城邦商業週刊。
蔡居澤、廖炳煌(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台南市:翰林。
蔡居澤、廖炳煌(2006)。探索教育引導技巧手冊。桃園縣: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蔡居澤、廖炳煌(2007a)。將探索教育帶回學校。桃園縣: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蔡居澤、廖炳煌(2007b)。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3版)。桃園縣: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蔡居澤、(2001)。童軍探索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台北: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蔡居澤(1999)。活動課程評鑑的探討--以美國探索教育活動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報,8,283-294。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硏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硏究新論。臺北市:五南。
盧素娥(1995)。大專籃球選手的知覺動機氣候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智謀、王怡婷(譯)(2003)。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原作者:Clifford E. Knapp)。台北市:幼獅文化。
謝智謀、王貞懿、莊欣瑋(2007)。體驗教育:從150個遊戲中學習。桃園縣:臺灣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簡郡瑩(2011)。運用探索教育課程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人際互動與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二、英文文獻
Carron,A.V.,Widmeyer,W.N., & Brawley,L.R.(1985).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cohesion in sport teams: The Group Enviro nment Questionnaire.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7,244-266.
Kolb, D.A.(1984).Experiential: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dlopment.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Tuckman(1965), B, W.(1965).Developmental sequence in small groups.Psychological Bulletin,63, 384-399.
Weinberg,R.S.& Gould,D(2005).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nd ed) Champaign,IL:Human Kinetic.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