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份
王克先(1975)。發展心理學新論(三版) 。臺北:正中書局出版。
江文慈 (2012)。大學生人際互動情緒表達壓抑的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3(3) ,
457-677。
行政院(2006)。海洋政策白皮書。臺北: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何佩玲(2007)。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群科課程規劃之個案研究—以臺南海事
水產群水產養殖科課程發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嘉義縣。
吳子萸(2014)。海事水產科系大學生復原力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調查研究。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基隆市。
吳旭明(2013)。海事水產職業類科與高中學生寬恕態度與自尊之調查研究。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基隆市。
吳素真(1997)。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欠佳兒童社交技巧
之效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市。
吳靜吉(1988)。青年人的四個大夢 。臺北:大眾。
吳靜吉(1994)。寂寞、害羞、愛。臺北:遠流。
呂協昌(2011)。基隆市九年級國中生選讀海事水產類科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
調查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基隆市。
李宏翰、趙崇蓮(2004)。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基於心理健康的分析。廣西師範
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 ,116-121。
李宜賢(2002)。兒童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永大。
李國添、周耀杰(1980)。海事教育之現況及課題---我們的志業在海洋。技職
教育試刊,第 2 期,32-40。
李昭興(2011)。臺灣海洋教育的現況與未來。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103-110。
林君昱(1999)。情緒雙極性的檢驗。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
新北市。
林佩儀、陳筱瑀 (2008)。孤寂感的概念分析。 澄清醫護管理雜誌,4 (4) ,
45-49。
林和逸(1998)。 情緒狀態的覺察與引發來源類別對情緒調適的影響。輔仁
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新北市。
林俊彥、林文昌 (1990)。當前海事教育。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9,26-32。
林淑惠(2006)。技職校院大一新生生氣表達、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美和
技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未出版,屏東縣。
林欽榮(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揚智文化。
林榮春(1998)。靜坐對企業員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臺北市。
邱發忠(2009)。軍紀營規促發、正向情感特質對創造力表現的影響。復興崗
學報 , 95,151-172。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邱瓊瑩(2002)。社交技巧訓練團體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之影響
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大學輔導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市。
侯菊鸝(2003)。臺北地區單身老年榮民憂鬱症狀、孤寂感與社會支持之探討。
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侯慧明(2004)。長期照護機構老人憂鬱狀態社會支持與孤寂感相關性之探討。
中國醫藥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未出版,臺中市。
侯慧明、陳玉敏(2008)。長期照護機構老人孤寂感及相關因素探討。實證護理,
4 (3),212-221。
洪縑德(1999)。 21世紀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
洪蘭(2003)。 真實的快樂。臺北: 遠流。
贺典(1992)。淺析臺灣海運現狀及其發展。航海技術(6),頁 68-71。
徐翠玲(2006)。兒童孤寂感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桃園縣中正國小為例。國立中正
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東華。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張宏文、邱文芳(1996)。實用人際關係學。臺北:商鼎。
張長芳(1982)。大一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其自我觀念及歸因特質的關係。教育與
心理研究,5,頁 1-46。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 。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 。臺北:東華。
張美惠(1996)。 EQ(Emotional Intelligence)。臺北:時報。
張珮甄(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出生序、家庭結構、情緒、創意個人
特質與其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張素紅、楊美賞(1999)。老人寂寞與其個人因素、自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之
相關研究。高雄醫學雜誌,15 ,337-347。
張惟亮(2003)。人際關係之班級輔導活動實施效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大學
輔導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市。
張煥庭、李放、張燕鏡 (1989)。教育辭典 。南京:江蘇教育。
張慧珍(2004)。情緒感染與同理心對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實踐大學學生
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莊元妤(2002)。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兒童電腦遊戲行為與創造力寂寞感之相關
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許明欽(2006)。臺灣海事高職之困境與未來。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0,51 -66。
許基祥(2007)。海事水產職業學校導師班級經營風格與學生班級氣氛相關之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許惠珠(1997)。人際關係。臺北:華幸。
郭明珠、甘怡群(2010)。中文正性負性情緒量表-擴展版在660名大學生中的
信效度檢驗。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4(7),頁 524-528。
郭美善(2014)。海事水產職業學校學生時間觀與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國立
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基隆市。
陳世芬(2007)。加護病房護理人員之非理性信念、情緒特質與情緒管理對人際
關係影響路徑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陳得興(2009)。海事水產職校策略聯盟之產學携手計畫個案研究。國立屏東
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屏東縣
陳淑萍(2000)。大學生電子郵件的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探討,東吳大學企業
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陳皎眉(2004)。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臺北:雙葉書廊。
陳聖謨(1996)。兒童早期境遇與其氣質、社會能力相關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
9,181-212。
陳鉉文、劉欣芸(2008)。員工正負向情感對轉換型領導與員工創造力績效之
干擾效果探討。建國科大學報,28(1),81-94。
陳嘉皇(2013)。數學學習情感反應、自我調整能力與成就表現關係之研究。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理工類,27期,頁1-28。
陳幗眉、洪福財(2001)。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陳麗婉(1989)。自我意識、自我坦露與寂寞感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曾愛淑(2003)。公務人員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游淑芬(1993)。母親親職壓力與兒童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一般兒童與先天性
心臟病兒童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程景琳(2012)。國中生關係受害經驗與心理孤寂感之關聯及調節因子之檢驗。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8期,頁1-25。
黃冠盈(2001)。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
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未出版,花蓮縣。
黃素菲(1991)。情緒的本質、功能及處遇。學生輔導通訊,51 期,頁 74-79。黃舜隆(2012)。海事水產類科高職學生之生涯不確定、堅毅性格與自尊之調查
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基隆市。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均典(2001)。住院之精神分裂症患者靈性、寂寞感及希望之相關探討。慈濟
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未出版,花蓮縣。
楊宜音、張志學(1997)。 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 (上)。 臺北: 遠流。
楊國樞(1984)。青年的人際關係。中國論壇,204,10-26。
楊雅惠(2003)。依附、負向情緒調適預期和壓力因應對情緒經驗的影響歷程之
探討: 以大四學生的生涯抉擇壓力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楊錦登(1998)。國軍軍事院校學生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
政治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葉在庭(2003)。焦慮與憂鬱情緒現象之探討─ 檢驗情緒三領域模式。中華心理
衛生學刊,16 (2), 87-111。
雷飛鴻(2006)。辭海 。臺南:世一。
廖宏啟(1999)。大學生人際行為之測量及其相關變項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蔡其瑩(2004)。國小中年級受同儕歡迎兒童與被同儕拒絕兒童其社會行為之
研究-以三年級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研究所,未出版,臺中市。
蔡培村(2000)。人際關係。高雄:復文。
蔡進松、曹逢甫、余玉照(2003)。文馨當代英漢辭典。臺北:文馨。
蔡憲國、林聖峰(2006)。運動與情緒的調適。大專體育,82,141-145。鄧閔鴻、張素凰 (2006)。廣泛性焦慮疾患與憂鬱疾患共病現象的階層病理模式。
中華心理學刊,48(2),203-218。
鄭乃連(2013)。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人際效能與正負向情感性之
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鄭政宗、賴昆宏(2007)。臺中地區長青學苑老人之社會支持、孤寂感、休閒
活動參與及生命意義之研究。朝陽學報,12 ,217-254。
鄭淑俐(2001)。幼兒遊戲與角色取替能力、正負向社會行為與同儕關係之相關
研究。臺北市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鄭森雄(1991)。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海洋技術職業教育之現況,技術及職業
教育,3期,頁7-12。
鄭雅婷(2006)。臺灣海事高職之困境與未來。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0,
51 -66。
蕭文(1977)。國中學生人際關係欠佳之輔導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1),
73-90。
賴英娟(2011)。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臺灣大學生自尊、生活目標、希望感及
校園人際關係對憂鬱情緒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2卷4期,頁677-699。
顏元叔(2005)。時代英英、英漢雙解大辭典 。臺北:萬人。
魏雪卿(2005)。懷舊團體治療於護理之家老人對寂寞、生命意義、生活滿意之
前驅性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醫護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關秉寅(2001)。青少年處理人際糾紛之方式初探。應用心理研究,11(秋),
141-173。
嚴淑娟(2015)。高職學生對學校運動會功能認知與滿意度之調查-以臺南海事
水產職業學校學生為例。遠東科技大學創新設計與創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臺南市。
二、 英文部分:
Beck, J. G., Novy, D. M., Diefenbach, G. J., Stanley, M. A., Averill, P. M., & Swann,
A.C. (2003). Differentiating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s with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5(2), 184.
Clark, L. A., & Watson, D. (1991). General affective dispositions in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Handbook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21, 245.
Devito, J. A. (1997).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ddison-Wesley.
Duck, S., & Sants, H. (1983). On the origin of the specious: Ar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really interpersonal stat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1), 27.
Ebesutani, C., Smith, A., Bernstein, A., Chorpita, B. F., Higa-McMillan, C., &
Nakamura, B. (2011). A bifactor model of negative affectivity: fear and distress components among younger and older youth.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3(3), 679.
Feldman Barrett, L., & Russell, J. A. (1998). Independence and bipolarity in the
structure of current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4), 967.
George, J. M. (1992).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life: Issues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8(2), 185-213.
Gordon, S. (1976). Lonely in America: Simon and Schuster. Suzanne Gordon.
Greenglass, E. R., & Fiksenbaum, L. (2009). Proactive coping, positive affect, and
well-being: Testing for mediation using path analysis. European Psychologist, 14(1), 29-39.
Helmreich, R., & Stapp, J. (1974). Short forms of the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an objective measure of self-esteem. Bulletin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4(5), 473-475.
Killeen, C. (1998). Loneliness: an epidemic in modern society.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8(4), 762-770.
Kleinginna Jr, P. R., & Kleinginna, A. M. (1981). A categorized list of emotion
definitions, with suggestions for a consensual defini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5(4), 345-379.
Liaw, G. F., Cheng, M. J., & Wang, Y. S. (2005). A Study of Negative Affectivity
Influenc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ocial Support, Stressor of Role and Job Burnout.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5(4), 155-180.
LIN, S.-L., OU, W.-H., & CHEN, S.-T. (2006). The Effects of Extraversion on
Employee Positive Affective Delivery: The Role of Emotional Labor. As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Humanity Sciences, 1(3), 453-469.
Lyratzopoulos, G. (2015). Epidemiology: Cancer survival: global variation and
long-term trends.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12(4), 191-192.
Merriam, W. (1998).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
Springfield, MA.
Moody, R. F. (2007). Safety culture on hospital nursing units: Human performance
and organizational system factors that make a difference. ProQuest Information & Learning.
Parrott, W. G., & Hertel, P. (1999). Research methods in cognition and emotion.
Handbook of cognition and emotion, 61-81.
Peplau, L. A. (1982). Loneliness: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Vol. 36): John Wiley & Sons Inc.
Robinson, L. C. (2000).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young adulthood: A
gender analysis. Adolescence, 35(140), 775.
Rook, K. S. (1984). Research on social support, loneliness, and social isolation:
Toward an integration. Review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Russell, D. W. (1996). UCLA Loneliness Scale (Version 3):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6(1), 20-40.
Russell, J. A., & Carroll, J. M. (1999). On the bipolarity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1), 3. Schutz, W. C. (1958). FIRO: A 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Sharon Shiovitz-Ezra.﹐&Liat﹐A. (2012).Use of Direct Versus Indirect Approaches to
Measure Loneliness in Later Life. Research on Aging.34(5) ﹐PP.572–591
Steptoe, A., Shankar, A., Demakakos, P., & Wardle, J. (2013). Social isolation,
lonelines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men and wome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15), 5797-5801.
Watson, D. (2002). Positive affectivity.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06-119.
Watson, D., Clark, L. A., & Carey, G. (1988).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ivity and
their relation to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7(3), 346.
Watson, D., Clark, L. A., & Tellegen, A. (198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the PANAS sca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6), 1063.
Watson, D., & Tellegen, A. (1985). Toward a consensual structure of moo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219.
Weiss, R. S. (1973). Loneliness: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isolation.
Wentzel, K. R., & McNamara, C. C. (1999).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motional
distres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middle school.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9(1), 114-125.
Westbrook, R. A. (1987). Product/consumption-based affective responses and
postpurchase process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58-270.
Young, J. E. (1982). Loneliness, depression and cognitive therap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Loneliness: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379-406.
Zevon, M. A., & Tellegen, A. (1982). The structure of mood change: An
idiographic/nomothetic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1), 111.
Zhang, J., & Jin, S. (1998).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suicide ideation in China.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124, 79-94.
Zunin, L., & Zunin, N. (1973). Contact: The first four minu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