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振德(2004)。我國特殊教育評鑑及相關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9, 341-357。王文科、王志弘(2015)。教育研究法,五南,臺北市。
江麗莉、何福田(2006)。學前至高中職教育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評鑑規準之
比較研究。臺灣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研討會論文輯,185-205。
呂錘卿、林生傳(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現況之研究。教育學
刊,17,45-64。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臺北市。
吳清山(2011)。建立教師專業標準的重要性。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26。
吳武典、張芝萱(2009)。資優教育教師專業標準之建構。資優教育研究,9(2),103-144。
吳武典(2006)。我國資優教育的發展與展望。資優教育季刊,100,3-20。吳慎慎(2002)。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純慧、程鈺雄(2009)。花東地區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專業角色知覺及教學效
能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1,53-78。
卓曉園、詹士宜(2013)。高中職資源班教師角色知覺與角色實踐之調查研究。
特殊教育學報,37,61-92。
林玫伶(2013)。臺中市國中體育教師專業認同與社會地位知覺相關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寶貴(2013)。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林詠晟(2011)。花東地區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意
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林素貞(2009)。資源教室方案與經營。臺北市:五南。
林家瑜(2005)。國民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角色期望與角色實踐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林清標(2004)。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工作滿意與專業角色
實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惠芬(2003)。啟智教育教師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7,39-61。
林清江(1996)。教育理念與教育發展,臺北市:五南。
周淑卿(2004)。教師的課程知識內涵及其對師資教育的意義。課程與教學季刊,7(3),129-142。
洪儷瑜(2008)。資源教師方案與臺灣的融合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2,45-68。
高熏芳、陳慧儒(2006)。美國特教教師專業標準對我國特教教師素質提昇之啟
示。屏師特殊教育,12,17-27。
高強華(1992)。樂在學習、樂在工作-談教師的終生學習與專業發展。教師天
地,57,33-36。
陳偉仁、陳明聰、胡心慈(2014)。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建構之研究。特殊教
育學會年刊,75-94。
陳麗如、陳清溪、鐘梅菁、江麗莉(2007)。高中職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評鑑規準
之意見及其選取研究。臺東特教學報,9,125-145 。
陳麗如 、陳清溪 、 鐘梅菁 、江麗莉(2007)。特殊教育教師評鑑之執行與規準
之訂定。臺東特教學報,25,28-37。
陳清溪、鐘梅菁、江麗莉、陳麗如(2007)。國中小特殊教育教師對實施教師專
業評鑑意見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6,139-162。
陳清溪(2004)。淺談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1(4),41-48。陳木金、邱馨儀、陳宏彰(2006)。高中職以下學校教師生涯發展進階之研究。
教育資料與研究,72,17-32。
陳蓉潔、孫淑柔(2014)。國中小啟智班教師知覺專業知能的具備程度及需求情
形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7(2),97-122。
張毓容(2015)。屏東縣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認同與專業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張媛甯、曾偵溶(2014)。高中職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效能之研
究。學校行政,94,80-103。
張蓓莉(2012)。身心障礙教育教師專業標準。取自:
http://www.mo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3339&Page=16938&Index
=14&WID=1112353c-88d0-4bdb-914a-77a4952aa893。
張信堯(2007)。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師大,彰化市。
張新仁(2005)。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工具發展編製,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
鑑的回顧與展望,91-130。臺北市:心理。
張德銳、蔡秀媛、許籐繼、江啟昱、李俊達、蔡美錦、李柏佳、陳順和、馮清
皇、賴志峰(2000)。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郭為藩(1983)。教育的理念。臺北市:文景。
郭丁熒(2001)。臺灣小學教師角色知覺差距因應方式之探討調查、內容分析、
及潛在類別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1),93-
112。
郭丁熒(2000)。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差距的因應方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教育與心理研究,23(2),415-443。
教育部(2013)。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a)。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取自
http://140.111.34.34/moe/index.php。
教育部(2008a)。特殊教育發展報告書。取自 http://163.21.111.100/book_ul/33/
885/特殊教育發展報告書.pdf
教育部(2006)。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取自
http://www.edu.tw/files/ regulation/B0056/950403_ 1.doc
教育部(2005)。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發展評鑑實施計畫。臺北:教育部 。
曾憲政、張新仁、張德銳、許玉齡(2007)。規劃高級中等以下教師專業發展評
鑑規準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黃馨儀(2015)。高中職特教教師對資源班教師角色期望及角色實踐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黃嘉莉(2013)。標準本位師資培育理念與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黃珮瑜(200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生涯滿意度與生涯承諾之關係(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甄曉蘭、陳佩英、胡茹萍、楊世瑞、陳清誥 (2014)。中等學校教師類組專業標
準及專業表現指標相關內涵暨配套措施計畫103 年度結案報告,教育部委
託專案研究計畫結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甄曉蘭(2014)。教師專業標準應用於教師評鑑之實務議題初探。教育研究月
刊,20-34。
楊巧玲(2008)。教育改革對教師專業認同之影響:五位國中資深教師的探索性
研究。師大學報,53(1)。25-54。
楊宗憲(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家長會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玲君(2005)。我的變與辯:一位國小女性代課老師追尋教師專業認同的生命
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潘慧玲、吳俊憲、張素貞、鄭淑惠、陳文彥(2015)。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田野
經驗。臺北市:高等教育。
潘慧玲、吳俊憲、張素貞(2014)。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方案之評估―學校
層級與縣市區域之差異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114,171-203。
潘慧玲(2014)。探思教師專業標準之發展與運用。教育研究月刊,243,5-19。潘慧玲(2014)。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方案之影響評估。當代教育研究,22(1),47-86。
潘慧玲、陳文彥(2011)。中小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全國診斷性後設評鑑之
研究。中等教育,62(3),70-88。
潘慧玲、王麗雲、張素貞、鄭淑惠、吳俊憲 (2010)。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
評鑑之方案評鑑 (II )。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 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
(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
12(4),129-168。
潘慧玲、張德銳、張新仁(2008)。臺灣中小學教師評鑑/專業標準之建構:歷程
篇。載於潘慧玲(主編),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229-279)。臺北市:師大教
評中心。
賴怡玫(2014)。老師,您哪『位』?--國中非考科教師專業認同之探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佳伶、劉惠美(2013)。公立高級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角色期望與角色實
踐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學報,38,83-112。
劉豐盛(2014)。高職教師專業認同與教師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廖永堃、魏兆廷(2004)。花東縣巡迴式資源班經營現況探討。東台灣特殊教育
學報,6,65-88。
戴文青(2005)。從深層結構論台灣幼兒園教師專業認同轉化可能性。南大學
報,39(2),19-42。
蕭金土、陳瑋婷(2009)。高職教師對《高職學校教師專業標準》意見之調查研
究。南臺學報,34(2),71-90。
蕭金土、陳瑋婷(2007)。啟智學校教師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意見之調
查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0(9),219-236。
蕭金土、陳瑋婷(2007)。不同教育階段啟智學校教師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
意見之調查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69-184。
鐘仲億(2004)。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英文文獻
Allport, G. W. (1961).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H.
Holt and. Company.
Burns. E and Bell,S (2011).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 Identity
of Teachers with Dyslexia.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Studies, 27 (5), 952-960.
Beerens, D. R. (2000). Evaluating teachers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California:
Cowin press. Inc.
Beijaard, D., Verloop, N., & Vermunt, J. (2000).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 a personal knowledge
perspectiv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6(7), 749–764.
Carr-Saunders, A.M. & Wilson, P.A. (1933). The Professio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Churchill, W.,J. W. Valentine (Ed.)(199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for effective
teacher evaluation.Boston:Allyn and Bacon.
Danielson, C. (2001). New trends in teacher evalu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8(5), 12-15.
Danielson, C., & McGreal, T. (2000). Teacher evaluation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avis, W. E. (1983). Competencies and skills required to be an effective resource
teacher.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6(10), 596-598.
Erffmeyer, E. S. & Martray, C. R. (1990). A quantified approach to evalu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through a goal-setting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000(003), 0275-0300.
Evans, S. (1981). Perceptuon of classroom teachers, and resource teachers of the
actual and desired of the resource teacher.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y,
14(10),600-603.
Harris, W. J. & Schutz, P. M. B. (1986). The special education resource program.
Columbus, OH: Merrill.
Isore, M. (2009). Teacher evaluation: Current practices in GECD countri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OECD Education Working Paper No. 23. Paris, France:
OECD.
Iwanicki, E. F. (1990). 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Millman, J &
Darling-Hammond, L.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pp.158-174).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Corwin.
Kerri, P. (2008). The Resource Room in Special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ebsco.com.
Kelchtermans, Geert.(2000). Telling dreams: A commentary to Newman from a
European con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3(2000) ,209-211.
Leah, W. M. (2005).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secondary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an age of reform.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6(3), 151-158.
Liberman, M. (1956). 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Luckner, J. L. (1991). Competencies critical to teachers of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14(2), 135-139. doi:
10.1177/088840649101400209.
Namaghi, S. A. O. (2010). A data-driven conceptualization of teacher evaluation, The
Qualitative Report, 15(6), 1505-1522.
Newman, C. S. (2000). Seed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pre-service teachers: A
study of their dreams and goals, 33(2), 123-217.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Ruohotie-Lyhty, M. (2013). Struggling for a professional identity: Two newly
qualified language teachers' identity narratives during the first years at
work.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30 (1), 120-129.
Peterson, K. D. (2000). Teacher evalua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new directions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Sage.
Robbins, Stephen P. (200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Scriven, M. (2003).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 theory. In T. Kellaghan, D. L.
Stufflebeam & L. A. Wingate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part one: perspectives) (pp. 15-31). London: Kluwer Academic.
Strong, J. H., & Tucker, P. D. (2003). Handbook on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Íng
and lmproving Performance. Larchmo,NY: Eye On Education.
Stough, L. M., Palmer, D. J., & Sharp, A. N. (2001). Teacher’s reflections on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cognitions: An expert-novice.
Sarbin, T. R.(1968). Role In D.L.Sills(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Vol.13. New York: Macmillan & The Free Press.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3.
The American Evaluation Center. (2002). Nature of evalu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24, 2012, from
http://www.wmich.edu/evalphd/?s=Nature+of+evaluation&x=40&y=16
Ysseldyke, J. E., Algozzine, B., & Thurlow, M. L. (2000). Critical issues in special
education (3rd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
Zeichner, K. M. (2003). The adequacies and inadequacies of three current strategies to
recruit, prepare, and retain the best teachers for all student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5(3), 4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