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王亦穹(2013)(譯)‧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兩億人的家教課,跟比爾.蓋茲的孩子一起學習(原作者:薩爾曼.可汗)‧臺北市:圓神出版。
田美雲(2013)‧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 介紹‧國立台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90期。
何榮桂(2001) ‧如何實施九年一貫新課程之資訊教育‧輯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電腦融入教學(頁3-5)。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余肇傑(2014)‧淺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臺灣教育月刊,3(5),122-125。
呂冠緯(2009)‧透過雲端平台,結合「翻轉教室」,提供「均等、一流」的啟發式教育給每一個人‧2016年5月19日取自www.junyiacademy.org。
李文瑞(1980)‧介紹刺激學習動機的阿課思(ARCS)模式教學策略‧臺灣教育月刊,479,22-24。李政勳(2015,4月1日)‧備課,備什麼?觀課,觀什麼?議課,議什麼?‧2016年5月19日取自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blog-detail?id=1076。
李隆盛、黃同圳(2000)‧人力資源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李嘉齡、陳盈足、洪照明、孔俊傑、鄭志宗(2007)‧Vygotsky近側發展區(ZPD)的理論意涵及其在教學研究上的啟示‧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第105 期國小主任儲訓班專題研究,307-318。
周興隆(2010)‧Google Earth融入地理教學對國中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林思伶(1993)‧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約翰.凱勒(John. M. Keller)ARCS模式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4(5),45-53。林清南(2013,10月5日)‧清南校長Blog:學習共同體105-備觀議課‧2016年5月19日取自http://140.111.1.192/minister/case/911226.html。
侯正琪(1997)‧雙向互動電子教學傳輸系統中學生學習狀況研究以交通大學遠距教學之參與學生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雄聯盟(2016,3月)‧多人線上戰術擂台(MOBA)遊戲‧2016年5月19日取自官網https://lol.garena.tw/。
孫豔玲、何源、李陽旭(2011)‧從範例學SPSS統計分析與應用‧臺北市:博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臺北:五南。
康家馨(2000)‧「心智圖教學法」對學生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市三民國中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計畫書。康軒版編輯群(2012)‧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七年級上學期第一冊、下學期第二冊‧台北,康軒出版社。
張文嘉(2003)‧學校環境與教師個人背景對資訊融入教學之影響研究-以南投縣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張沼澤(2005)‧我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臺北市:東華。
張輝誠(2013,10月23日)‧學思達翻轉教學法-我的十五年教學生涯之後的全新改革‧2016年5月19日取自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0CiDc-A6fLiYjcwaFdzS3ZpOWh0aXhHUEN3RnllU0Q4bnFn/edit。
張瓊文(2011)‧數位多媒體教學對國中生歷史學習成就之探討‧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動畫遊戲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莊文忠(2011)(譯)‧SPSS在社會科學的應用(原作者:Ciaran Acton、Robert Miller、John Maltby、Deirdre Fullerton)‧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許淑玫(1999)‧ARCS動機設計模式在教學上之應用‧國教輔導,38(2),16-23。
部落衝突(2012,8月2日)‧兼具攻、守城及養成元素之遊戲‧2016年5月19日取自官網http://supercell.com/en/games/clashofclans/。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郭郁智(2000)‧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陳立蘋(2006)‧企業數位學習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正昌(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明溥、吳鐵雄(1990)‧資訊教育教學媒體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教學媒體研究,375-385,台北:五南。
陳帝安(2013,10月6日)‧遊戲化(Gamification)案例分析與建議:PaGamO‧2016年5月19日取自http://sdachen.blogspot.tw/2013/10/gamification-pagamo.html。
黃政傑(2014)‧翻轉教室的理念、問題與展望‧臺灣教育通識月刊,3(12),161-186。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郁倫、鐘啟泉(2012)(譯)‧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楊世瑩(2006)‧SPSS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維忠、張甜(2013)‧SPSS統計分析與應用學習實務‧臺北市:上奇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葉丙成(2015,1月7日)‧BTS無界塾:教出具備引領風潮、改變世界能力與格局的新世代‧2016年5月19日取自http://www.fliptw.org/#!bts0/c1xh。
廖怡慧(2012)‧教學新思維-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教師發展與教學資源中心教與學電子報,36期。
廖真瑜(2005)‧國中學生自我效能、目標導向、課業任務價值與學業延宕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劉怡甫(2013)‧2013「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篇」‧2016年5月19日取自http://ocw.fju.edu.tw/elearnin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54:2013&catid=28:current-users&Itemid=55。
歐用生(2014)‧「協同學習」在通識教學上的應用‧通識教育學刊,52期。
歐姵君(2013)‧個人目標、學習興趣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關係:檢驗課室目標的調節效果‧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振昆(2001)‧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動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親子天下》雜誌編輯部(2013)‧翻轉教育: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學校、未來的孩子‧臺北市:天下雜誌。
《親子天下》雜誌編輯部(2014)‧翻轉教育2.0:從美國到台灣─動手做,開啟真學習‧臺北市:天下雜誌。
臉書(FACEBOOK,2010,12月)‧聯繫朋友、工作夥伴、同學或其他社交圈之間的社群軟體‧2016年5月19日取自官網zh-tw.facebook.com。
薛韶葳(2009)‧國中生學習興趣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岱陵(2003)‧國中生四向度目標導向之中介效果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嚴致榮(2014)‧運用學習動機理論ARCS於數位邏輯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蘇美惠(2007)‧資訊媒體融入社會領域鄉土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Instagram(2010,10月)‧免費提供線上圖片及視訊分享的社交應用軟體‧2016年5月19日取自官網https://www.instagram.com/。
LINE(2012,2月)‧隨時隨地傳送免費訊息‧2016年5月19日取自官網http://line.me/zh-han。
二、英文文獻:
Alesandrini, k. (1985). The Instructional Graphic Checklist: A Look at The Design of Graphics in Coursewa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a at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nnumiations and Technoloagy, CA.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Van Nostrand.
Bishop, J., & Verleger, M. (2013). The Flipped Classroom: A Survey of the Researc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3 ASEE Annual Conference. Atlanta, Georgia.
Classroom Window (2012).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and teacher satisfaction in one Flip of the classroom. Retrieved Aug 31, 2015, from http://flippedlearning.org/cms/lib07/VA01923112/Centricity/Domain/41/classroom windowinfographic7-12.pdf.
Hamdan, N., McKnight, P., McKnight, K., & Arfstrom, K. (2013). A review of flipped learning. Retrieved AUG 31, 2015, from http://www.flippedlearning.org/cms/lib07/VA01923112/Centricity/Domain/41/LitR eview_FlippedLearning.pdf.
Johnson, L., Adams Becker, S., Estrada, V., & Freeman, A. (2014). NMC Horizon Report: 2014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Keller. J. M. (1987).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motivation to learn. Perfomance & Instruction, 26(8), 1-7.
Kirkpatrick, D. L. (1959),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13(11), 3-9.
Kirkpatrick, D. L. (1996), Great Ideas Revisite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50(1), 55-57.
Kirkpatrick, D. L., & Kirkpatrick, J. D. (2005).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Pintrich, P. R., Smith, D. A., & McKeachie, 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Michigan: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NCRIPTAL), University of Michigan.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M. Cole,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 and E. Souberman, e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ygotsky, L. S. (1986). Thought and language. (A. Kozulin ed. and tran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Walter A. Wittich and Charles F. Schulle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ifth edition, Harper & Row, Publishers, New York, San Francisco, London, 1973, p.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