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圖書:
薛益忠,《都市地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2006。
章英華,蔡勇美主編,《臺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77。
編者:Renald V. Urick 譯者:沙亦群,《疏離感-個人問題?社會問題?》,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74。
L.E. Harrison and S.P. Huntington著,李振昌等譯,《為什麼文化很重要》臺北市:聯經,2003。
林信華,《社會學與生活》,臺北市:五南圖書,2008。
A.Giddens著,鄭武國譯,《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台北:聯經,1999。
J.Slevin著,王樂成等譯,《網際網路與社會》,台北:弘智,2002。
F.Webster著,馮建三譯,《資訊社會理論》,台北:遠流,1999。
賈寇博,《城市大街 : 景觀街道設計模式與原則》,台北:地景2006。
林信華,《社會學與生活》,臺北市:五南,2008。
張汝倫,《意義的探究:當代西方釋義學》,台北新店市:谷風,1988。
町村敬志,《都市的社會學:會顯露表象的時刻》,新北市:群學,2013。
周梅雀,《社會學槪論》,台中:華格那,2013。
鄭惠美,《空間造境陳其寬》,台北:雄獅,2004。
胡懿勳,《陳其寬築意繪》,台北:史博館,2008。
潘襎,《陳其寬東西美術交會的水墨畫先知》,台北:藝術家,2007。
池澤寬,《都市街道景觀》台北:地景,1996。
蘇毓德,《從城市形態學觀察臺北城市發展的形態與道路之互動關係》,台北:詹氏,2006。
徐訏,《無題的問句徐訏先生新詩》,香港:夜窗,1993。
鄭晃二,《城意市象街道是生活劇場簡簡單單就是美》,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7。
王秀雄,《藝術批評的視野》,台北:藝術家,2006。
黃致陽,《黃致陽1988-2008》,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8。
蔡昭儀,《家中的小城市臺灣製造第十四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台中:台灣美術館,2014。
苟彩煥,《美學與藝術生活》,新北:新文京開發,2013。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台北:誠品股份有限公司,2014。
二、論文:
洪文慶,2007,《陳其寬繪畫中的建築空間美學》,台中: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三、電子資料:
徐冰工作室(2009) 。《文字寫生》系列。
http://www.xubing.com/index.php/chinese/texts/wen_zi_xie_sheng/(2015年3月20日)瀏覽。
王嘉驥(2015)。《賦形與顯靈─關於黃致陽形象美學的探討》(2015年5月16日)瀏覽。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7/286
維基百科(2014)。(2015年5月25日)瀏覽。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90%E5%86%B0
伊通公園(2015)。黃致陽,創作自述。(2015年5月16日) 瀏覽。http://www.itpark.com.tw/artist/index/91
四、報紙:
《經濟日報》,(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