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孔繁雲(1999)。湖濱散記。台北市:志文。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光林(2006)。美國的梭羅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38(6),99-117。
史志康(1998)。美國文學背景概觀。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王清宇(2007)。尚美 簡樸 超越—從道家自然觀看梭羅的生活追求。南京林業大
學學報,7(4),48-53。
王溢嘉(2012)。莊子陪你走紅塵。台北市:有鹿文化。
王炎(2014)。論梭羅超驗主義的自然書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4,67-69。
方永泉(2002)。當代思潮與比較教育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牛紅英(2012)。高貴的野蠻人:梭羅的另類烏托邦。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8,52-58。
朱炎(1975)。梭羅看人類的新生。美國研究,5(2),49-61。
朱立民(1962)。美國文學1607~1860。台北市:聯合書局。
朱立民(2000)。美國文學1607~1860 修訂版。台北市:書林。
伍厚愷(1999)。寂寞啊,盧梭!:一個孤獨的散步者。台北市:牧村圖書。
江蘭貞(2014)。生命意義的自覺與實踐。2014 年第十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手冊,
127-145。
李家祺(1981)。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作家—梭羅。大學雜誌,148,31-39。李家祺(1981)。研究梭羅生活的重要專著。大學雜誌,150,44-47。
李家祺(1981)。梭羅的思想發展。大學雜誌,151,36-38。
李家祺(譯)(1982)。梭羅的論著(一)。大學雜誌,159,48-50。
李家祺(譯)(1982)。梭羅的論著(二)。大學雜誌,160,37-39。
李家祺(譯)(1982)。梭羅的論著(三)。大學雜誌,161,47-49。
李家祺(譯)(1982)。梭羅的論著(四)。大學雜誌,162,37-39。
李瑋(2000)。盧梭。台北市:婦女與生活社文化。
李永毅(2006)。“自願貧窮”的傳統與梭羅的意義。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
季刊,88(2),131-134。
李永嬋(2015)。詩意棲息 回歸之路—感悟《瓦爾登湖》中的“天人合一”。聯
大學報,4,65-69。
何欣(譯)(1993)。愛默生散文選。台北市:協志工業。
呂健忠,李奭學(1996)。近代西洋文學~新古典主義迄現代。台北市:書林。
吳武雄(1999)。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10-15。吳素真(2000)。自然與靈性:梭羅《湖濱散記》與《莊子》內篇之比較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台北縣。
吳清山、林天祐(2000)。解釋名詞---生命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98。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市:學富文化。
吳清山(2013)。生命教育與十二年國教。黎建球(主持人),生命教育與十二年國教。
2013 年第九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
辛巴(譯)(2002)。康考特牧歌~重回梭羅的華騰湖。台北市:新新聞。
吴迪(2007)。解讀梭羅的簡樸生活。文教資料,28,50-51。
余德慧(2007)。臺灣生命教育的社會文化介面及其論述的生產。教育資料與研
究,專刊,117-128。
李遠哲(1999)。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載於林治平(主編),生命教育集思:2001
年海峽兩岸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5-32 頁)。台北市:聯經。
李崗(2008)。生命教育的概念分析。載於銘傳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編),教育部97
年度發展卓越師資培育計畫「認識新興重要教育議題」專刊。台北市:教育部。
李瑞珊(2008)。梭羅《湖濱散記》教育蘊義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靜(2009)。從梭羅看人與自然的關係。北京交通大學學報,8(1),84-88。
周伯乃(1982)。近代西洋文藝新潮。台北市:文開。
林耀福、梁秉鈞(編譯)(1990)。山即是心—史耐德詩文選。台北市:聯合文學。
林鶯譯(1999)。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J. Donald Walters 原著。
台北市:張老師。
林語堂(2006)。老子的智慧。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林薰香(2009)。後現代主義之理性與非理性問題---以尼采與傅柯的的觀點為例。
東海哲學研究集刊,14,119-139。
邱正祥(2004)。亨利‧大衛‧梭羅之《湖濱散記》中的勞動、個體性與自然:
以馬克思主義論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永祥(2010)。南投縣幼兒園生命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袁哲生(1994)。生活的雕塑家:梭羅《湖濱散記》之禪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台北縣。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
與實務,6。台北市:寰宇。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
實務,1-22。台北市:寰宇。
孫效智(2009)。臺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12(3),1-26。孫效智(2013 年10 月)。生命教育與十二年國教。黎建球(主持人),生命教育與十二
年國教。2013 年第九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
心。
涂成吉(2009)。梭羅的文學思想與改革意識。台北市:威秀資訊科技。
涂成吉(2010)。由疏離到關懷—梭羅的文學與政治。台北市:威秀資訊科技。
徐遲(2012)。湖濱散記:樹林中的生活。新北市:遠足文化。
哲空空(譯)(2015)。梭羅的極簡智慧。北京:時代出版。
徐美鈴(2001)。生命的體會與反省。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39-50。台
北市:心理。
徐超聖(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小學階段生命教育內涵研究。第九屆生命教育學
術研討會手冊,141-172。
徐宜修(2015)。由《瓦爾登湖》與《莊子》看梭羅與莊子人生觀的契合。台州學
院學報,37(1),42-45。
教育部(2013)。生命教育推動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草案)。台北市:教育部。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 年5 月5 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草案)說
明手冊。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6033, c639-1. php?Lang=zh-tw
梁實秋(主編)(1968)。英美文學叢書。台北市:遠東。
梁實秋(主編)(1982)。梭羅。台北市:名人。
梁永安(譯)(1997)。孤獨。新北市:立緒文化。
陳長房(1991)。梭羅與中國。台北市:三民。
陳鼓應(1992)。悲劇哲學家‧尼采。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元音(1997)。禪與美國文學。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陳鼓應(2009)。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
陳英豪(2000)。為什麼實施生命教育。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
32-41。臺北市:寰宇。
陳立言(2001)。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內涵。屏東教育季刊,8,6-9。
陳芳郁(譯)(2003)。道德系譜學。台北市:水牛圖書。
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台灣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31(9),22-23。陳立言,孫效智(2005)。台灣推動生命教育之概況。生命教育,49-69。澳門:澳門大
學。
陳錫琦(2007)。生命教育探索---生命覺醒取向:後記---直觀人生。台北:心理。
陳錫琦(2012)。東方人文、正念與生命教育。2012 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手冊論文集序。
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
陳錫琦(2013)。十二年國教生命教育課程概觀與反思。國民教育,53(3),1-6。陳立言,李茂榮(2014)。從終極關懷的觀點論述生命教育中「信仰與人生」課程之內
涵。玄奘大學102 學年度通識教育教學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私立玄奘
大學。
連志展(2010)。勇氣,在山盡頭:全球七頂峰攀登紀實。台北市:天下文化。
張文亮(1999)。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台北市:文經社。
張志雄(2002)。《湖濱散記》與《溫和不服從論》中的正/負面孤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張達聰、秦希廉(譯)(2014)。威廉‧華茲華斯的水仙。取自
http://oursogo.com/forum.php?mod=viewthread&action=printable&tid=1732223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 年5 月5 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草案)說
明手冊。取自
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6033,c639-1.php?Lang=zh-tw
景翔(1985)。梭羅日記。台北市:林白。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傅佩榮(1995)。自然的魅力:盧梭、席勒、柏格森、德百進。台北市:洪建全教
育文化基金會。
傅佩榮(2006)。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傅佩榮(2011)。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台北市:聯經。
傅佩榮(2014)。莊子:以自在之心開發無限潛能。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曾煥堂(2001)。社會關懷教育與生命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6,131-152。
曾煥堂(2003)。生命教育---生命意義的探索與追尋。「生命教育教學資源建構計畫啟航
工作坊研習」發表之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黃德祥(2000)。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臺灣中等學校輔導通訊,55,6-10。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
實務》(頁241-253)。台北市:寰宇。
黃政傑(2002)。生命觀之生成與建構。載於高雄圓照寺(主編),生命教育研習營專題
研習手冊---得度鼓鐘(89-101 頁)。高雄市:九華圖書。
黃俊傑(2013 年10 月)。21 世紀生命教育新願景:教育新課題及其核心價值。黃榮村
(主持人),生命教育與十二年國教。2013 第九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台灣
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
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的哲學反思。哲學與文化,31(9),54。彭健銘(2004)。探討《湖濱散記》的中譯概況及發展趨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彭海瑩(2010)。天涯旅思/在湖畔邂逅華茲華斯。曠野雜誌,169,取自
http://www.cap.org.tw/W/w-169-7.html
黃進發(2004)。梭羅《湖濱散記》中的道家思想(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黃月狄(2012)。不同種類及功能之副文本探究:梭羅《湖濱散記》之翻譯(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
葉惠敏(2009)。自願簡樸:亨利‧大衛‧梭羅《湖濱散記》中的環保實踐(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葉浩(2015)。拒絕退隱「內在碉堡」的公民---梭羅的政治思想導讀。載於謝孟
宗、陳倉多(譯),我所嚮往的生活—亨利‧梭羅的公民不服從和他的政治書寫
(頁5-28)。台北市:商周。
董曉銻(譯)(2012)。一個人的遠行/亨利‧梭羅著。新北市:自由之丘文創:遠足文
化。
楊琳(2013)。梭羅與陶淵明的“隱”文化及其生命關照意義。汕頭大學學報,
29(3),90-94。
葦岸(1998)。我與梭羅。山東文學,10,52。
趙可式、沈錦慧(合譯)(2012)。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市:光
啟文化。
鄧運林(2001)。認識生命教育。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21-23 頁)。臺北
市:心理。
鄧伯宸(譯)(2014)。梭羅:綠色先知。新北市:立緒文化。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林思伶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
務》。台北市:寰宇。頁47。
劉怡芬(2011)。《湖濱散記》中兩個中譯本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劉粹倫(譯)(2012)。公民,不服從!梭羅最後的演講。台北市:紅桌文化。
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9,18-20。蔡錚雲(2006)。另類哲學---現代社會的後現代文化。台北市:伍南圖書。
錢永鎮(1999)。如何推行生命教育---理論篇。臺灣教育,580,25-28。應瑪俐(1985)。《湖濱散記》原型意象的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
學,台北市。
謝力延(1990)。梭羅《湖濱散記》中表現之儒家思想(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院,台北市。
蘇瑞德(1996)。從尼采的“精神三變”看陳獨秀的思想轉折。哲學與文化,
23(8),1920-1934。
蘇福忠(2014)。梭羅論人生。上海市:世紀出版集團。
維基百科(2010)。浪漫主義。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AA%E6%BC%AB%E4%B8%BB%E4%B9%89
英文部分
Alcott, A. Bronson. (1872). Concord Days [M].Boston:Roberts Brothers.1872:12-
13.
Alan D. Hodder. (2001). Thoreau’s Ecstatic Witness. New 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
Babbitt, Irving. (1919). Rousseau and Romanticism. Boston and New York .
Baumeister, R. F. (1991). Meanings of life. New York:Guilford.
Cavell, S. (1982). The Sense of Walden. 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zago Press.
Charles Widilliam Johnson, Jr. (1991).What Thoreau Said:“Walden” and Unsayable
Moscow:University of Idaho Press.
Frederick Garber. (1977). Thoreau’s Redemptive Imagination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Fabry, J. (1980). Use of the transpersonal in logotherapy. In S. Boorstein (Ed),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Plao Alto, CA:Science and Behavuor Books.
Hyman, S. E. (1946). Henry Thoreau in Our Time. Walden and Civil Disobedience:
Authoritative Texts Background Reviews and Essays in Criticism, Edited by Owen
Thomas (W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1996), 321.
Peck, H. Daniel. (1990). Thoreau’s Morning Work:Memory and Perception in “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 ” , the Journal , and “Walde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Hedlund, D. E. (1977). Personal meaning:The problem of educating for wisdom.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55(10), 602-604.
Hahn, Stephen. (1999). On Thoreau. Belmont[J].CA:Cengage Learning.
Joseph Wood Krutch (1948). Henry David Thoreau. New York, p.286.
James Mclntosh. (1974).Thoreau as Romantic Naturalist:His Shifting Stance toward Nature(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4). P.53;p.2;p.124.
James R. Lowell, “Thoreau”, in Walden and Civil Disobedience:Authoritative Texts Background Reviews and Essays in Criticism, Edited by Owen Thomas, p285.
Lyman V. Cady. (1961) . “Thoreau’s quotations form the confucian books in Walden.” American Literature 33.1(Mar. , 1961), pp.20-32.
Lawrence Buell. (1973). Literary Transcendentalism:Style and Vision in the American Renaissance.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Leo Marx. (1964). The Machine in the Garden:Technology and the Pastoral Ideal in America.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n Yu-tang.(1998).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8:125.
McIntosh, James. (1974). Thoreau as Romantic Naturalist:His Shifting Stance toward Nature[M].Ithaca:Cornell UP,1974:147.
Ovid.(1922). Metamorphoses [M]. Trans. Brookes More. Boston:Cornhill Publishing Co., 1922.
Russell, Bertrand. (1945).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M].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Robert Milder. (1995). Re-imagining Thoreau.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elley, P. B. (1931). Poetry and Prose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ley Cavell. (1972). The Senses of Walden. New York:The Viking Press.
Sharon Cameron. (1985). Writing Nature:Henry Thoreau’s Journal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oreau, H. D. (1906). Paradise to be Regained [A]. The Writings of Henry David Thoreau[C].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
Thoreau, H. D. (1950).Walden and Other Writings. New York:Modern Library.
Thoreau, H.D. (1973). “Reform and the Reformers”, The Higher Law:Thoreau on Civil Disobedience and Reform, edited Wendell Glick,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horeau, H. D. (1995).Walking. American Literature, 5th edition, Vol. I, Ed. Nina Bayum, New York:W.W. Norton & Company.
Thoreau, H. D. (2004). “Paradise to Be Regained” , The Higher Law :Thoreau on Civil Disobedience and Reform, edited Wendell Glick,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horeau, H.D. (2004). 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Torry B, Allen F H, et al. (1906). The Journal of Henry David Thoreau[C].Houghton Mifflin, 1906, Boston, Vol.11.275.
Temmer, Mark J. (1961).Rousseau and Thoreau. Yale French Studies , 28(2):
112-121.
Wordsworth, William. (1933). Poetry and Prose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