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銘通(1989)。中國國文教學法研究。臺北市:五南。
王萬清(1990)。創造性閱讀與寫作教學。高雄市:復文。
王瓊珠(2010)。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市:心理。
王玟晴(2010)。國小六年級情境作文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仇小屏、李靜雯、張春榮、陳佳君、黃淑貞、楊如雪、顏智英(2007)。新式寫作教學導論。臺北市:萬卷樓。
吳錦釵(1990)。寫作歷程探討與其在教學上的意義。台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上冊,257-268。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吳怡靜(2007)。搶救被忽略的寫作力。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 ,教出寫作力:寫作該學什麼?如何學? (30-34頁)。臺北市:天下雜誌。
杜淑貞(2001)。小學作文教學探究。臺北市:文津。
李清筠(2011)。咀嚼生活的滋味─從生活中提煉寫作素材。飛揚雙月刊,72,2-4。
林建平(1997)。創意的寫作教室。臺北市:心理。
周慧菁(2007)。因為寫作真的很重要。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 ,教出寫作力:寫作該學什麼?如何學? (82-87頁)。臺北市:天下雜誌。
林天佑(2011)。認識研究倫理。取自http://web.ntpu.edu.tw/~tsair/2Research/MasterThesis/Conducting.htm
周慶華(2001)。作文指導。臺北市:五南。
周慶華(2004)。創造性寫作教學。臺北市:五南。
袁汝儀(2010)。哈佛魔法 : 從Do Harvard到Do World的哈佛人領袖性教育民族誌。臺北市:遠流。
陳滿銘(1994)。作文教學指導。臺北市:萬卷樓。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
陳正治(2003)。國小作文教學應教什麼。北市師院語文學刊,7,111-145。陳怡如(2008)。以藝術進行思考教學之行動研究 : 以十三行博物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榮(2008)。作文教學風向球。臺北市:萬卷樓。
張友漁(2014)。糟糕,我扮鬼臉了!:開啟創意思考與想像力的寫作訓練書。臺北市:親子天下。
張德銳等(2014)。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新仁(1994)。寫作的心理歷程。教育文粹,23,112-153。梁雅晴,張景媛,張雨霖(2012)。創意讓文學更有魅力--「創意文學營」教學模式之建構與寫作表現之評估。創造學刊,3(2),85-114。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黃政傑(2005)。課程思想。臺北市:冠學。
程升達(2008)。小學作文教學法淺探。小學教學研究,302,11-12。
彭震球(1991)。創造性教學之實踐。臺北:五南。
葉靖雲等(2002)。國小、國中階段有效作文能力指標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3-H-018-021),未出版。
葉家妤(2009)。國小三年級記敘文寫作教學之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廖玉蕙(民99年1月21日)。經驗與真誠,寫好作文不二法門。台灣立報。取自http://enews.tp.edu.tw/paper_show.aspx?EDM=EPS20100121152317KEP
蔡雅泰(1995)。國小三年級學童實施引導式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雅泰(2006)。從創作本質談作文教學策略。師友月刊,467,96-99。潘慧玲(2005)。教育研究的取徑 : 槪念與應用。上海市:東華。
劉子鍵(民95年5月2日)。讓寫作活動回歸溝通的本質:網路科技之寫作教學應用。桃園縣政府教育局電子報。取自http://game.tyc.edu.tw/e_paper/index.php?show_topic_detail=yes&topic=5&num=296&PHPSESSID=eac6a67a2976d302ebe76acdc931dc40&PHPSESSID=eac6a67a2976d302ebe76acdc931dc40
顏福南(2005)。國小三年級創造性作文教學實施歷程與結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顏擇雅(2007)。如何培養言有序、言有物的能力?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 ,教出寫作力:寫作該學什麼?如何學? (132-135頁)。臺北市:天下雜誌。羅秋昭(1999)。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莊靖(譯)(2008)。看藝術學思考: 看得不一樣,想得更靈活的創意思考技術(原作者:Perkins, D.)。臺北市:原點。(原著出版年:1994)。
二、英文部分
Barahal, S. L. ( 2008). Thinking About Thinking: Preservice Teachers Strengthen Their Thinking Artfully. Phi Delta Kappan, 90(4), 298-302.
Draper, V. (1979). Formative writing: Writing to assist learning in all subject area (Curriculum Publication No.3).Berkeley: Bay Area Writing Projec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Elbow, P. (1973). Writing without teacher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lower, L., & Hayes, J. R.(1981). A cognitive process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4), 365-387.
Hull, T. H., Balka, D. S., & Miles, R. H. (2011). Visible thinking in the K-8 mathematics classroom.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erkins, D., Tishman, S., Ritchhart, R., Donis, K., & Andrade, A.(2000). Intelligence in the Wild: A Dispositional View of Intellectual Traits. Educational Psycology, 12(3).
Ritchhart, R., Perkins, D. (2008). Making Thinking Visibl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5(95), 57-61.
Rohman, D. G. (1965). Prewriting --the stage of discovery in the writing process.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16, 106-112.
Ross, J. (2013, spring). An Artful Thinking Classroom. [Unboxed:online]
Retrieved from http://www. hightechhigh.org/ unboxed/ issue10/
Artful_thinking_classroom/
Smith, E.(1987). Writing is for reading:a creativewriting program in the primary school. Gifted Child Today, 10(4), 8.
doi:10.1177/107621758701000404
Stout, C. J. (1995). Critical Conversations about Art: A Description of Higher-Order Thinking Generated Through the Study of Art Criticism.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6(3), 170-188.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Task Force on the Project Zero. (2006). Final Report: Artful Think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pz.
harvard.edu/resources/final-report-artful-thinking
Tishman, S. & Palmer, P. (2007). Works Of Art Are Good Things To Think About. In Centre Pompidou (2007).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Arts and Cultural Education (pp. 89-101). Paris, France: La documentation.
Turner, V., and Turner, E. (1978).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