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7 20: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彭蔚然
研究生(外文):Peng,Wei-Ran
論文名稱:傅增湘古籍版本學建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Fu Zeng-Xiang's Establishment in Ancient Bibliography
指導教授:王國良王國良引用關係盧錦堂盧錦堂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Kuo-LiangLu Chin-Tang
口試委員:王國良丁原基趙飛鵬
口試委員(外文):Wang,Kuo-LiangTing,Yuan-ChiZhao,Fei-Peng
口試日期:2016-05-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7
中文關鍵詞:傅增湘古籍版本學版本鑒定校勘學善本觀《藏園羣書題記》《藏園群書經眼錄》《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
外文關鍵詞:Fu Zeng-XiangAncient BibliographyTextual CriticismInscription on Books in Recluse GardenA Review of Books in Recluse GardenBibliography of Amending ShaoTing Legacies in Recluse Gard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傅增湘(1872-1949)(下文省稱為傅氏),四川江安人,為近代著名之藏書、目錄、版本、校勘學家。傅氏嗜書如命且愛書成癡,經常為了搜購書籍而南北奔波,故其藏書極夥,質量亦高,篋中所藏乃高達二十萬餘卷以上,並收有為數頗豐之宋、金、元刻本,以及明清時期之精刻、精校、舊鈔、名鈔、稿本等善本,係繼清末四大藏書家之後再次興起的藏書名家,所撰著作如《藏園羣書題記》、《藏園群書經眼錄》、《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等,皆能充分地展現出其在古籍版本學上的非凡成就與價值。雖然關於傅氏版本學之研究,在臺灣與中國大陸方面,已有為數不少的專書、論文等,對其進行過考證與論述,但就學生所知,目前尚無專文是從「建構」的觀點出發,以對其進行分析與研究,故拙文便趁機見縫插針,擬從「建構」之視角,對傅氏的古籍版本學進行一系列較為深入且細緻的討論。
拙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部分,乃專就研究動機與價值、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相關研究成果等進行討論與述評。第二章為「傅增湘建構古籍版本學之因緣」。此章第一節旨在探究相關歷史背景,如清代考據學之背景(學術風氣改變之因,考據學興盛之因,考據學與藏書之關聯性,以及傅增湘與考據學之關係等),與清末民初之社會動亂對傅氏的影響。第二節係探討傅氏與當代藏書家之交往情形。第三節則論述傅氏於聚書上使用之方式及其成果的大致展現。第三章為「傅氏校書工作述要」。主要為考辨傅氏在校書上之大致情形,如校書版本的來源、校書前的準備工作、校書的態度及方法、校書之精神與校書成果等。
第四章為「傅增湘古籍版本學建構之主要內容」。此章首先探究傅氏與前代校讎學家之承繼關係,接著討論傅氏之善本觀,最後則闡述其在考訂版本源流、確立版本價值、辨別版本真偽等方面之大致成果。第五章為「傅增湘古籍版本鑒定方式析例」。此章先將傅氏版本鑒定之方式,約略分成「直觀法」、「考證法」、「對勘法」等三類,後於其下再細分為小類,冀望能藉此較為全面且系統性地梳理,並總結出傅氏在版本鑒定上常用的方式。第六章為「傅增湘古籍版本學之『得』、『失』評價及其影響」。此章乃客觀性地考論傅氏在古籍版本學上之優劣狀況與其對後世之大致影響,以彰顯傅氏在古籍版本學上之學術價值與地位。第七章為「結論」。乃綜合拙文之研究所得,並對其作一全面性的總結。

Fu Zeng-Xiang (1872-1949), a bibliographer born in Jiang An Si Chuan, is famous for his achievement in bibliography, edition and textual criticism. Fu searched and rushed for books all his life with great devotion and thus he had a fabulous book collection. The collection is amazing both in quality and quantity amounted more than 200 thousand volumes. Within his abundant possession, there are engraving editions produced in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y, refined engraving, refined proofreading, archaic transcripts and precious books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y. Following four great bibliographers in late Qing Dynasty, Fu scaffolded criteria in bibliography for modern researchers. Fu is also a copious writer. His Inscription on Books in Recluse Garden; A Review of Books in Recluse Garden and Bibliography of Amending Shao Ting Legacies in Recluse Garden are essence of his accomplishments in Ancient Bibliography. Though in Taiwan and China, lots of articles and theses were conducted to this great scholar and his masterpiece, yet none of them applied the method of constructional analysis to do the research. With the view of better understanding how Fu constructed his approaches to ancient bibliography, this study elaborates the processes step by step to acquire the appreciation to this scholar.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involved research motivation, purpose, comparisons and discussions. Chapter Two presents Fu’s causes and principles in Ancient Bibliography while establishing. In this chapter, three subtitles respectively show history background, Fu’s social connection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application afterwards. Chapter Three outlines Fu’s dedication in editions, how he verified the originals, and what his attitude and spirit was in proofreading ancient books. Chapter Four depicts the contents of Fu’s construction, his inheritance, his opinions toward ancient bibliography as well as his assertion of ancient version value from those of forgeries. Chapter Five focuses on Fu’s three significant categorizing methods with which Fu enabled himself to distinguish the ancient bibliography. Some illustrations are offered in compliance to help systematically tease these methods in application. Chapter Six evaluates Fu’s influences and achievements in academic contribution. Chapter Seven, the last chapter, poses the conclusion of all my comprehension by studying the brilliant scholar Fu Zeng-Xiang.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價值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第三節 相關研究成果 4
一、相關專著 4
二、學位論文 7
三、單篇論文 10
第二章 傅增湘建構古籍版本學之因緣 19
第一節 相關歷史背景探究 19
一、清代考據學之背景 19
二、清末民初的社會動亂 30
第二節 與當代藏書家之交往 40
第三節 傅氏聚書方式、精神與成果論述 45
一、聚書之方式 45
二、聚書之精神 59
三、聚書之成果 70
第三章 傅氏校書工作述要 74
第一節 校書版本的主要來源 75
一、向友人借書以校勘 75
二、根據自己藏書以校勘 77
三、根據參與藏園祭典之書校勘 78
第二節 校書前的準備工作 79
第三節 校書的態度及方法 82
一、校書的態度 82
二、校書的方法 88
第四節 辛勤不懈的校書精神 93
第五節 校書成果的總體展現 98
第四章 傅增湘古籍版本學建構之主要內容 102
第一節 與前代校讎學家之承繼關係 102
一、承繼前人之學說 102
二、承繼前人之活動 108
第二節 傅氏本人的善本觀 111
一、賞鑒角度的善本觀 112
二、校勘角度的善本觀 118
三、主觀角度的善本觀 125
第三節 古籍版本現象論述 129
一、考訂版本源流 129
二、確立版本價值 131
三、辨別版本真偽 134
第五章 傅增湘古籍版本鑒定方式析例 140
第一節 運用「直觀法」進行推敲 141
一、審查裝幀形式 143
二、鑒別版式特徵 144
三、考辨紙墨特色 147
四、考證字體刀法 149
五、辨別字體特徵 152
第二節 採取「考證法」進行鑒定 153
一、利用序跋 154
二、審定封面 157
三、查考牌記 158
四、參酌避諱 161
五、考證刻工姓名 164
六、鑒別藏章印記 168
七、觀察古籍題跋 171
八、搜羅書內佐證 172
九、參考歷代目錄 176
十、尋求其他旁證 182
第三節 使用「對勘法」進行比較 183
第六章 傅增湘古籍版本學之「得」、「失」評價及其影響 193
第一節 關於「得」之評價 193
一、謹慎鑒定版本 193
二、精心撰寫題跋 195
三、改正他人訛誤 198
四、增補前人不足 205
五、推動善本流傳 207
第二節 關於「失」之評價 216
一、版本鑒定錯誤 216
二、版本著錄闕誤 218
三、考證工作欠妥 221
四、過誇版本價值 223
第三節 重要影響述要 224
第七章 結論 227
參考文獻 231
一、傳統文獻(依作者時代先後排序) 231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234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依作者時代先後排序)
1.〔宋〕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收入嚴一萍輯選《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二十九冊《知不足齋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1968年)。
2.〔宋〕葉夢得:《石林燕語》,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歷代筆記小說大觀》)。
3.〔宋〕朱弁:《曲洧舊聞》,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4.〔宋〕洪邁:《容齋隨筆‧三筆》,收入《叢書集成三編‧文學類》第七十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5.〔明〕屠隆:《陳眉公考槃餘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卷一一八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沈氏尚白齋刻陳眉公訂正祕笈本影印)。
6.〔明〕祁承㸁等:《澹生堂藏書約(外八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7.〔明〕高濂:《遵生八牋‧燕閒清賞箋》,收入任繼愈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化學卷》(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
8.〔清〕錢曾:《錢遵王述古堂藏書目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第九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清錢氏述古堂抄本影印)。
9.〔清〕孫從添:《藏書記要》,收入〔明〕祁承㸁等撰《澹生堂藏書約(外八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10.〔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三四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11.〔清〕盧文弨:《鍾山札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一一四九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抱經堂叢書本影印)。
12.〔清〕吳翌鳳撰,吳格點校:《遜志堂雜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13.〔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8月)。
14.〔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7月)。
15.〔清〕黃丕烈撰,〔清〕潘祖蔭輯:《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收入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第六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5月,清光緒十年吳縣潘祖蔭滂喜齋硃印本)。
16.〔清〕黃丕烈撰,余鳴鴻、占旭東點校:《黃丕烈藏書題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
17.〔清〕黃丕烈撰,〔清〕繆荃孫輯:《士禮居藏書題跋記續》卷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5月)。
18.〔清〕黃丕烈撰,王大隆輯:《蕘圃藏書題識續錄》,收入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第八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5月,民國二十二年秀水王大隆學禮齋藍印本)。
19.[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訂補:《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20.〔清〕莫友芝:《持靜齋藏書紀要》,收入嚴靈峯編:《書目類編》第七十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據清同治六年蘇州護龍街中文學山房刊本影印)。
21.〔清〕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收入韋力編:《古書題跋叢刊》第十九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6月)。
22.〔清〕黎庶昌輯:《古逸叢書》,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七十五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據清光緒十年遵義黎氏日本東京使署刊本影印)。
23.〔清〕張之洞:《輶軒語》,收入嚴靈峯編《書目類編》第九十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據清光緒元年刊本影印)。
24.〔清〕張之洞撰,來新夏、韋力、李國慶匯補《書目答問匯補》(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4月)。
25.〔清〕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一二○卷、《續志》四卷(據光緒八年壬午冬月十萬卷樓藏印影印本,現藏於臺灣國家圖書館)。
26.〔清〕陸心源撰,馮惠民整理:《儀顧堂書目題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
27.〔清〕繆荃孫:《藝風堂友朋書札》(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
28.〔清〕繆荃孫:《藝風堂藏書記‧續記》(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8月)。
29.〔清〕江標撰,王大隆補,馮惠民點校:《黃丕烈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30.〔清〕江標:《宋元本行格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
31.〔清〕葉德輝:《藏書十約》,收入〔明〕祁承㸁等撰《澹生堂藏書約(外八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32.〔清〕葉德輝:《書林清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
33.〔清〕梁啟超著,夏曉虹點校:《清代學術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34.〔清〕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
35.〔清〕劉承幹編:《嘉業堂善本書影》,與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善本書影》合刊,收入《珍稀古籍書影叢刊》第四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6月)。
36.〔清〕瞿良士輯:《鐵琴銅劍樓藏書題跋集錄》,收入《中國歷代書目題跋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現代專書
1.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
2.內藤湖南、長澤規矩也等著:《日本學人中國訪書記‧長澤規矩也篇》(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
3.卞孝宣、唐文權編:《民國人物碑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9月)。
4.卞孝萱、唐文權編:《辛亥人物碑傳集》(北京:團結出版社,1911年10月)。
5.毛春翔:《古書版本常談(插圖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
6.王欣夫:《文獻學講義》(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
7.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與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
8.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
9.王森然:《近代名家評傳》(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11月)。
10.王肇文:《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11.王錦民:《古典目錄與國學源流》(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月)。
12.王蕾:《清代藏書思想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
13.王獻唐編述:《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之過去現在》(臺北:中央圖書館複印,1983年)
14.史革新:《晚清學術文化新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15.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2月)。
16.任繼愈主編:《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珍品圖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9月)。
17.任繼愈主編:《中國藏書樓》(全三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18.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古籍整理出版叢談》(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7月)。
19.余嘉錫:《目錄學發微》與《古書通例》合刊出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9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本)。
20.吳唅:《江浙藏書家史略》(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月)。
21.李春光:《古籍叢書述論》(遼寧:遼瀋書社,1991年10月)。
22.李致忠:《文苑英華史話》(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9月,《中國珍貴典籍史話叢書》)。
23.李致忠:《古書版本鑒定(修訂本)》(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8月)。
24.李致忠:《古籍版本知識500問》(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年3月)。
25.李致忠:《宋版書敘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6月)。
26.李朝正:《清代四川進士徵略》(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6年4月)。
27.李瑞良:《中國目錄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中國文化史叢書》)。
28.杜澤遜:《文獻學概要》(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8月)。
29.汪學群編:《清代學問的門徑》(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1月)。
30.來新夏:《古籍整理講義》(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年11月,《名師講義叢書》)。
31.來新夏主編:《清代目錄提要》(山東:齊魯書社出版社,2007年1月)。
32.周生杰:《古典文獻基礎知識答問》(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33.孟憲鈞、陳品高:《紙潤墨香話古籍》(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8月)。
34.屈萬里、昌彼得撰,潘美月增訂:《圖書版本學要略》(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2009年4月)。
35.林申清編:《中國藏書家印鑒》(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11月)。
36.林申清編著:《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10月)。
37.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
38.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5月,《中國文化史叢書》)。
39.姚伯岳:《中國圖書版本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40.姚伯岳:《版本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41.姚伯岳:《黃丕烈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
42.柳和城、宋路霞、鄭寧著:《藏書世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
43.洪湛侯:《中國文獻學要籍解題》(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44.胡楚生:《中國目錄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10月)。
45.胡樸安輯:《國學彙編》(臺北:國學研究社,1972年12月)。
46.范鳳書:《中國私家藏書史(修訂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47.范鳳書:《中國著名藏書家與藏書樓》(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年3月)。
48.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與葉昌熾《藏書紀事詩》合刊出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49.孫殿起:《琉璃廠小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50.孫毓修:《中國雕板源流考》,與陳彬龢、查猛濟:《中國書史》合刊以插圖本出版,並收入《古籍版本基本知識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3月)。
51.孫曉主編:《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彙編‧史記》(全十冊)(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11月)。
52.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2月)。
53.徐良雄主編:《中國藏書文化研究》(寧波:寧波出版社,2003年11月)。
54.徐凌志:《中國歷代藏書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55.徐鐵猊:《名人與圖書館(續篇)》(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7月)。
56.時永樂:《古籍整理教程》(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
57.高尚榘主編:《文獻學專題史略》(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2月)。
58.高路明:《古籍目錄與中國古代學術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中國古文獻研究叢書》)。
59.國家圖書館特藏文獻組編輯:《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2015年8月)。
60.崔文印:《古籍常識叢談》(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月)。
61.張元濟、傅增湘著:《張元濟傅增湘論書尺牘》(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
62.張元濟:《涉園序跋集錄》,收入韋力編:《古書題跋叢刊》第二十六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63.張元濟:《張元濟日記》(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64.張元濟著,商務印書館編:《涵芬樓燼餘書錄》,收入《明清以來公藏書目彙刊》第二十七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6月,影印1951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65.張元濟撰,張樹年、張人鳳導讀:《校史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蓬萊閣叢書》本)。
66.張忱石:《永樂大典史話》(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67.張家璠、閻崇東主編:《中國古代文獻學家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68.張豈之主編:《民國學案》(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69.張國剛等著:《中國學術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
70.張舜徽:《中國文獻學九講》(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4月)。
71.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72.張樹年主編:《張元濟年譜》(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12月)。
73.戚福康:《中國古代書坊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7月)。
74.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4年11月)。
75.許逸民:《古籍整理釋例(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7月)。
76.郭康松:《清代考據學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1年8月)。
77.陳正宏、梁穎編:《古籍印本鑒定概說》(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5月)。
78.陳垣:《史諱舉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7月)。
79.陳垣:《校勘學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2月)。
80.陳祖武、朱彤窗:《乾嘉學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81.陳智超:《陳垣來往書信集》(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82.陳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83.傅增湘:《靜嘉堂文庫觀書記》,收入韋力編:《古書題跋叢刊》第二十八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6月,據日本大正十三年1924鉛印本影印)。
84.傅增湘:《藏園老人遺稿》,收入韋力編:《古書題跋叢刊》第二十八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6月)。
85.傅增湘:《藏園羣書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
86.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87.傅增湘:《雙鑒樓善本書目》,收入韋力編:《古書題跋叢刊》第二十九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6月)。
88.傅增湘撰,王菡整理:《藏園羣書校勘跋識錄》(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2月)。
89.傅璇琮、謝灼華主編:《中國藏書通史》(寧波:寧波出版社,2001年2月)。
90.喬衍琯:《陳振孫學記:直齋書錄解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91.喬衍琯撰:《書目三編敘錄》(臺北:廣文書局,2012年4月)。
92.曾貽芬、崔文印:《古籍校勘說略》(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1月)。
93.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典藏篇》(山東:齊魯書社出版社,1998年4月)。
94.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版本編》(山東:齊魯書社出版社,2001年6月)。
95.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校勘編》(山東:齊魯書社出版社,1998年4月)。
96.黃永年:《古籍整理概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9月)。
97.黃玉淑、于鐵丘編著:《趣談中國藏書樓》(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8月)。
98.黃愛平:《樸學與清代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中國傳統學術與社會叢書》)。
99.楊立誠、金步瀛合編,俞運之校補《中國藏書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4月)。
100.葉樹聲、許有才:《清代文獻學簡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101.董康:《書舶庸譚》(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9月)。
102.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103.熊小明:《中國古籍版刻圖志》(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104.管錫華:《校勘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
105.趙飛鵬:《圖書文獻學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0月)。
106.劉兆祐:《中國目錄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3月)。
107.劉尚恒:《古籍叢書概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
108.劉薔:《〈天祿琳琅〉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
109.潘吉星:《中國造紙史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3月)。
110.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增訂本)》(全二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111.鄭偉章:《文獻家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112.鄭騫:《宋刊施顧註蘇東坡詩提要》(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1970年4月)。
113.蕭同慶:《國家秘藏100年中國書》(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2年7月)。
114.蕭東發主編:《中國私家藏書》(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115.錢仲聯主編:《廣清碑傳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2月)。
116.錢基博:《版本通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4月,《萬有文庫》)。
117.駱兆平:《書城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118.謝國楨:《瓜蒂庵文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119.謝國楨:《江浙訪書記》(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9月)。
120.羅炳良:《清代乾嘉歷史考證學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2月)。
121.羅積勇等著:《中國古籍校勘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3月,《中國圖書文化史》)。
122.嚴佐之:《近三百年古籍目錄舉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123.蘇精:《近代藏書三十家(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8月)。
(二)學位論文
1.何曦:〈傅氏《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訂補之訂誤〉(保定:河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2.李素紅:〈《藏園群書題記》研究〉(保定:河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3.李覺元:〈傅增湘文獻學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4.孫英愛:〈傅增湘年譜〉(保定:河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5.孫榮耒:〈近代藏書大家傅增湘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6.張麗艷:〈《藏園群書經眼錄》研究〉(保定:河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6月)。
7.陳金英:〈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7年)。
8.趙惠芬:〈傅增湘藏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0年5月)。
(三)期刊論文
1.丁延峰:〈《藏園群書經眼錄》補正(續)〉,《圖書館雜志》2010年第3期(2010年3月),頁95-96。
2.丁延峰:〈傅增湘與海源閣遺書〉,《國家圖書館學刊》2006年第4期(2006年10月),頁67-73。
3.仇正偉:〈博採善本考辨源流《藏園群書經眼錄》〉,《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第3期(1985年3月),頁215-216。
4.王惠榮:〈民國時期的考據學風與其興盛之原因〉,《江漢學術》2006年第5期(2006年7月),頁87-92。
5.王菡:〈周叔弢傅增湘藏書校書合璧舉隅〉,《文獻月刊》2009年第3期(2009年3月),頁118-127。
6.王菡:〈重慶圖書館藏傅增湘捐書管窺〉,《國家圖書館學刊》2012年第2期(2012年),頁103-105。
7.王菡:〈傅增湘以古寫本校勘《南華真經注》〉,《文學遺產》2008年第4期(2008年8月),頁49。
8.王菡:〈傅增湘與顧鶴逸交往事略舉隅〉,《新世紀圖書館》2013年第5期(2013年5月),頁77-78+73。
9.王菡:〈藏園校書所用敦煌遺書、吐魯番文書〉,《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年第4期(2008年),頁95-98。
10.王菡:〈藏園校勘子書叢錄〉,《中國典籍與文化》2010年第1期(2010年),頁92-96。
11.王瑋:〈傅增湘日本訪書考略〉,《圖書館情報工作》2004年第3期(2004年3月),頁12-15。
12.王義耀:〈簡評《藏園群書經眼錄》〉,《書目文獻》1985年第3期(1985年7月),頁272-275。
13.田正平、閻登科:〈民國三任教育總長傅增湘〉,《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2012年),153-161頁。
14.石瑩麗、丁延峰:〈藏園群書經眼錄補正七則〉,《圖書館雜志》2006年第8期(2006年8月),頁72-74。
15.朴子:〈傅增湘、鄭鎔書籍交往之又一證〉,《文獻》2006年第4期(2006年10月),頁50。
16.江濤:〈傅增湘與雙鑒樓〉,《教育》2013年第2期(2013年1月),頁56-57。
17.何芳:〈生死書叢一蠹魚——論藏書家傅增湘先生及其在文獻史上的地位〉,《赤峰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2010年2月),頁111-112。
18.佚名:〈把徐悲鴻送出國門的教育總長〉,《老年教育(書畫藝術)》2014年第7期(2014年8月),頁26-27。
19.李小文、孫俊:〈文友堂藏傅增湘手札〉,《文獻》2007年第4期(2007年10月),頁153-160。
20.李明杰:〈宋人版本鑒定方法考略〉,《新世紀圖書館》2004年第4期(2004年7月),頁67-69+66。
21.李衍翎:〈傅增湘先生藏書思想探析〉,《山東圖書館季刊》1992年第2期(1992年7月),頁72-75。
22.李寒光:〈《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訂誤〉,《圖書館雜志》2012年第9期(2012年9月),頁95-96+112-113。
23.李寒光:〈《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條辨〉,《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年第12期(2013年12月),頁82-85。
24.李麗君:〈傅增湘生平與圖書館學成就考察〉,《河南圖書館學刊》2013年第4期(2013年4月),頁129-131。
25.杜雲虹:〈傅增湘致王獻唐書札六通〉,《文獻》2010年第3期(2010年),頁162-170。
26.初昌雄:〈清代在版本鑒定上的成就〉,《圖書館學刊》1995年第2期(1995年4月),頁57-59。
27.周君平:〈傅增湘所藏六種宋版書覆刻初印藍本〉,《文物世界》2006年第2期(2006年),頁52-54。
28.芮文浩:〈傅增湘與百衲本二十四史‧史記成書〉,《宿州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2011年3月),頁40-42。
29.邱居里:〈傅增湘與明抄本《吳正傳先生文集》〉,《歷史文獻研究》2009年第1期(2009年3月),頁325-336。
30.邵勝定:〈洪亮吉藏書分等說質疑〉,《圖書館雜誌》1984年第4期(1984年12月),頁10-13。
31.故宮博物院:〈傅增湘與善本〉,《紫禁城》2008年第8期(2008年8月),頁70。
32.韋力:〈芷蘭齋藏藏書家墨跡敘錄(之一)傅增湘——役書而不為書所役〉,《紫禁城》2011年第3期(2011年3月),頁94-95。
33.孫英愛:〈傅增湘藏書獻書探究〉,《科教文匯》2011年第8期(2011年8月),頁97-98。
34.徐雁平、武曉峰:〈傅增湘先生的版刻藝術鑒賞〉,《四川圖書館學報》1995年第1期(1995年),頁66-68+72。
35.徐雁平、武曉峰:〈傅增湘先生對蜀中文獻的收集與傳播——兼談《宋代蜀文輯存》的編輯出版〉,《四川圖書館學報》1995年第3期(1995年),頁72-77。
36.時永樂、任慧芳:〈《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失誤七例〉,《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年第12期(2013年12月),頁85-88。
37.崔春青:〈雙鑒樓主傅增湘〉,《閱讀與寫作》2003年第8期(2003年8月),頁25-26。
38.康世明:〈大藏書家傅增湘〉,《四川统一戰線》2006年第3期(2006年3月),頁43-45。
39.康世明:〈著名藏書家傅增湘〉,《縱橫》2006年第3期(2006年3月),頁38-41。
40.張志強:〈晚清藏書家、目錄學家傅增湘〉,《江蘇圖書館學報》1993年第2期(1993年4月),頁39-40+43。
41.張家榮:〈乾嘉學術氤氳下的藏書活動與出版事業〉,《書目季刊》39卷第4期(2006年3月),頁73-85。
42.張騫文、黎新軍:〈傅增湘對檔案文獻的貢獻〉,《陝西教育》2012年第12期(2012年),頁12-16。
43.陳建男:〈古籍鑑定專題講座紀實〉,《國家圖書館館訊》第133期(2012年8月),頁20-24。
44.陳建忠:〈乾嘉學者與清代江南私家藏書〉,《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6年第3期(2006年7月),頁56-58。
45.傅熹年:〈記先祖藏園老人與北京圖書館的淵源〉,《北京圖書館館刊》1997年第3期(1997年),頁49-52。
46.馮至:〈始之以鑒存繼之以校勘卒之以傳播——論傅增湘的藏書思想及實踐〉,《四川圖書館學報》2005年第3期(2005年6月),頁69-72。
47.黃岳年:〈也說傅增湘〉,《人物》2010年第3期(2010年3月),頁85-87。
48.黃裳:〈傅增湘〉,《讀書》1983年第7期(1983年4月),頁123-129。
49.楊先讓〈徐悲鴻為傅增湘畫像始末〉,《中國教育報》2010年第004版(2010年9月),頁1-2。
50.楊自然:〈傅增湘與《藏園群書經眼錄》〉,《鄭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1994年6月),頁72-76。
51.葉樹聲:〈乾嘉校勘學概說〉,《安徽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1989年12月),頁99-107。
52.漆永祥:〈乾嘉考據學新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2013年6月),頁104-111。
53.漆永祥:〈乾嘉學術成因新探〉,《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2期(1991年4月),頁53-58。
54.趙飛鵬:〈黃丕烈之版本學與校勘學〉,《成大中文學報》1998年第6期(1998年5月),頁149-181。
55.趙惠芬:〈上窮碧落下黃泉——綜述藏書家傅增湘聚書之途徑〉,《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2013年第140期(2013年5月),頁40-56。
56.趙惠芬:〈傅增湘與《四部叢刊》〉,《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2006年第52期(2006年1月),頁20-34。
57.趙雲利:〈藏書大宗傅增湘與圖書館〉,《蘭台世界》2010年第13期(2010年7月),頁34-35。
58.趙濟武:〈傅增湘簡介〉,《河北圖苑》1991年第2期(1991年7月),頁23。
59.劉薔:〈論《天祿琳琅書目》對後世版本目錄之影響〉,《國家圖書館學刊》2011年第4期(2011年7月),頁90-95+64。
60.鄭偉章:〈一代藏書校書宗師傅增湘〉,《中國圖書館學報》1994年第6期(1994年11月),頁22-30。
61.鄭淼文:〈藏書宗師傅增湘研究〉《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2011年6月),頁63-64。
62.謝冬榮:〈傅增湘與永樂大典〉,《四川圖書館學報》2007年第1期(2007年2月),頁68-70。
(四)論文集論文
1.王菡:〈感受“於青燈黃卷中”——藏園群書校勘跋識之文獻意義芻議〉,沈乃文主編:《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二輯》(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12月),頁79-92。
2.向輝:〈藏園書魂永不散——傅增湘先生與國家圖書館及館藏善本書之淵源考略〉,沈乃文主編:《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四輯》(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頁407-421。
3.艾思仁:〈蒲立木敦與傅增湘〉,沈乃文主編:《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二輯》(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12月),頁93-97。
4.沈乃文:〈藏園落英在北大〉,沈乃文主編:《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二輯》(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12月),頁15-47。
5.郭立暄:〈明洪武蜀藩刻書三種〉,沈乃文主編:《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四輯》(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頁261-269。
6.陳垣:〈書傅藏永樂大典本南臺備要後〉,收入本社編輯部編:《藝林叢錄》第五編,(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9月)。
7.曾紀剛:〈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天祿琳琅」版本考辨〉,國家圖書館特藏文獻組編輯:《鑑藏——兩岸古籍整理與維護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2015年8月),頁170-194。
8.稻畑耕一郎:〈傅增湘與蓬山話舊——追憶似水年華〉,沈乃文主編:《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二輯》(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12月),頁67-78。
9.橋本秀美、陳捷:〈傅增湘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紀念展東京會場紀事〉,沈乃文主編:《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二輯》(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12月),頁48-66。
(五)網站
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製作:《中國歷代藏書印記檢索系統》,網址為http://120.126.128.164:82/LSS/Default.aspx。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3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