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23: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江明潔
研究生(外文):Ming-Jie Jiang
論文名稱:中央體育行政機關組織變革之研究:歷史制度論觀點
論文名稱(外文):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Taiwan''s Sports Administration: A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Perspective
指導教授:彭錦鵬彭錦鵬引用關係邱榮舉邱榮舉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陳金貴黃一峯
口試日期:2016-07-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14
中文關鍵詞:組織改造中央體育行政機關歷史制度論教育部體育署制度變遷
外文關鍵詞:government reformcentral sports administration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Sports AdministrationMinster of Educa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6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我國為解決行政院組織疊床架屋及如何提升我國競爭力等問題,民國76年開始推動組織改造,其中87年成立,與教育部體育司共同職掌體育事務的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行政院研考會自91年先後研議其與文建會、教育部合併。99年組改四法通過後,確立體委會併入教育部,體委會與教育部體育司於102年1月1日合併改制為教育部體育署。
為了解組改前後制度變遷的動態過程,及制度與行為者如何相互影響,本研究採歷史制度主義觀點分析,並藉由文獻檢閱、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法,探討體委會改制為教育部體育署之過程中,行為者如何形塑新的制度;改制後之組織型態、業務權責、人事配置、組織文化、隸屬關係、府際關係、與民間團體關係等制度變遷對行為者有何影響;以及改制結果是否符合組改目的等問題。
經本研究發現,體委會併入教育部係因我國體育事務長期於教育體系中推動,與教育部體育司有利事權統一,改制後仍以體育署之獨立機關方式存續,組織及業務尚無重大變遷;惟人事配置則因二級機關與三級機關之規定不同而有人員安置、職等減列等情形,組織文化亦因體委會與教育部體育司合併而有衝擊。
另體委會改制為體育署後,上級機關由行政院改隸為教育部,雖致影響行政效率、外部及內部政策溝通之問題,惟有改善體委會與地方執行體育事務的教育局(處)無隸屬關係之效果;此外,體育署與民間體育團體仍維持體委會時期之互動模式。整體而言,改制結果與我國中央體育行政組織歷史發展脈落相符,惟於組織、業務、人事部分均有再檢討、調整空間而未符組改目的。
為改善組改後之問題,本研究提出四項建議以為參用,包括組織、業務及人事配置應再檢討及精簡、加強體育署人員基礎能力之扎根及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完善教育部之內部溝通及外部溝通人力及模式、以及強化與地方政府及民間體育團體之溝通協調等,期使體育事權統一於體育署後,於完善的組織中運作,以達組改目的,並實現「健康國民、卓越競技及活力臺灣」之願景。


Taiwan central government initiated a wave of organizational restructuring since 1987. Sports Council of Executive Yuan and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were merged into Sports Administra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the organizational reform of Taiwan sports administration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Components of the reform process, such a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business management, mission, personnel management, governmental relationships, are analyz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should be streamlined further and staff training should be enhanced to cultivate better working environment. It is further suggested that the communication models among governmental units and among different local governments and civil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improved.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誌謝………………………………………………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9
第四節 研究途徑、研究架構及研究方法.....11
第五節 論文結構重點說明................24
第六節 研究限制........................25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26
第一節 行政院組織改造之推動.........26
第二節 國內外中央體育行政組織之變遷..38
第三節 新制度主義理論...............51
第三章 組織改造對機關內部的影響..........63
第一節 體委會改制為教育部體育署之過程.63
第二節 對組織及業務的影響............80
第三節 對人事及組織文化的影響........96
第四章 組織改造對機關對外關係的影響......113
第一節 對隸屬關係的影響.............113
第二節 對府際關係的影響.............126
第三節 與民間團體關係的影響..........137
第五章 結論............................144
第一節 研究發現.....................144
第二節 研究建議.....................152
參考文獻................................157
附錄一 行政院組織法.....................171
附錄二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173
附錄三 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組織調整作業原則.181
附錄四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組織條例..........196
附錄五 教育部組織調整籌備小組設置要點.....201
附錄六 教育部體育署組織條例..............203
附錄七 訪談逐字稿.......................204


壹、中文部分
王同茂、陳志一 、張志堅(2006)。〈政府精簡後中央與地方體育行政組織與規劃研究〉,《運動教練科學》7:7-19。
王同茂等人(2006)。《韓國體育運動制度》(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Sac-Res-095-001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王啟明(2010)。《歐洲政經整合的三重奏》。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王躍生(2000)。《新制度主義》。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立法院(2006)。〈對行政院院長提出施政方針及施政報告繼續質詢〉,《立法院公報》95(17):27-128。
立法院(2008)。〈邀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次長、交通部業務主管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業務主管就「現階段文化事權組織調整之推動情形」提出報告並備質詢〉,《立法院公報》97(5):243-285。
立法院(2009a)。〈一、處理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函,為98年度凍結「委辦費」3,000萬元預算,請安排報告案;二、處理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函,為98年度凍結預算第2目「體育行政業務」中「擴增體育運動資源」153萬1,000元,請安排報告案;三、處理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函,為98年度凍結第2目「體育行政業務」中「擴增體育運動資源」之「獎補助費」500萬元預算,請安排報告案;四、處理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函,為98年度凍結第3 目「國家體育建設」第3節「推展國際體育」中「拓展國際體育活動空間」3,000萬元預算,請安排報告案;五、繼續併案審查委員黃志雄等21人、賴清德等32 人擬具「國民體育法第12條條文修正草案」案〉,《立法院公報》98(27):459-505。
立法院(2009b)。〈併案審查行政院函請審議「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立法院委員呂學樟等50人擬具「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立法院委員翁金珠等18人擬具「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立法院委員潘維剛等32人擬具「行政院組織法第3條條文修正草案」、立法院委員黃昭順等31人擬具「行政院組織法第3條條文修正草案」及立法院委員潘孟安等21人擬具「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案〉,《立法院公報》98(35):1-52。
立法院(2012)。〈文化部部長列席就「樂生療養院保存現況與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情形」提出報告,並備質詢〉,《立法院公報》101(45):97-168。
史美強等人(2011)。《行政院組織改造後公務機關橫向聯繫及服務流程整合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RDEC-TPG-099-005)。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古博文(2002)。〈設置中央體育行政機關之必要性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6(2):37-44。
江大樹(2003)。〈臺灣政黨輪替後的政府再造工程:續階改革或第二波寧靜革命?〉,《東吳政治學報》16:25-46。
江大樹(2005)。〈從創新到執行力:政府改造的變革與困境〉,《政治科學叢論》26:79-128。
江大樹、梁鎧麟(2012)。〈從專業分化到功能整合:衛生福利部的組織變革歷程分析11(1):28-37。
江丙坤(2000)。〈發動政府再造列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政府再造運動》,頁232-238。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江岷欽、林鍾沂(1999)。《公共組織理論》。臺北縣蘆洲鄉:空大。
江岷欽、劉坤億(1999)。《企業型政府:理念、實務、省思》。臺北市:智勝文化。
江慧萍(2009)。《樂生事件發展歷程之探討:路徑依賴觀點》。臺北縣: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12)。〈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全球資訊網公開員額資料〉。file:///C:/Users/%E6%B1%9F%E8%87%B4%E5%B9%B3/Downloads/37291518871.pdf。2016/06/07檢索。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文化體育合一部之合理性專案報告〉。http://npl.ly.gov.tw/npl/report/910501/3.pdf。2016/5/17檢索。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年文化白皮書〉。http://mocfile.moc.gov.tw/mochistory/images/policy/2004white_book/files/1-2-1.pdf。2016/5/17檢索。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0)。《政府再造運動》。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3)。《政府改造》。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0)。〈政府組織改造法案介紹與說明〉。http://www.moi.gov.tw/click_change_url.aspx?node_sn=4185&t_name=site_node_file&t_sn=2394。2015/12/9檢索。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5)。〈教育部納入體育事務之原因〉。https://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4E74733CFC036328&sms=245623737C91E0FC&s=FE47279BB928CDE9。2015/08/11檢索。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關於體委會─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簡史〉。http://oldsac.sa.gov.tw/WebData/WebData.aspx?wmid=181&WDID=2116。2013/06/22檢索。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中華民國建國100年體育專輯:體育政策》。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朱家榮(2009)。《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景鵬(2011)。〈行政院組織改造進程及後續推動重點〉,《人事月刊》52(3):23-37。
朱鎮明等人(2012)。《行政院組織改造後機關委員會統合功能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RDEC-RES-100-019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任德厚(2008)。《政治學》。臺北市:三民書局經銷。
李文玲(2014)。《行政院組改後內政部組織改造之研究》。臺北市: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武育(2012)。〈行政院組織改造之成果及挑戰〉,《研考雙月刊》36(6):34-41。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炳昭、湯添進(2010)。〈英國中央運動行政組織之運作〉,《國民體育季刊》39(4):59-66。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原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冊。臺北:時英出版社。
呂育誠(2002)。〈公共組織變革的另類思惟:歷史制度主義觀點的啟示〉,《公共行政學報》7:137-172。
呂柏毅(2014)。《中等學校教師專業標準形成之研究:新制度論觀點》。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許立一(2007)。《行政學(上)》。臺北縣:空大。
吳得源(2003)。〈論國際關係社會建構論與組織社會學制度論之關連性〉,《台灣政治學刊》7(1):3-37。
佘宜娟(2012)。《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政策:歷史制度論之觀點》。臺北市:國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何郁慧(2012)。《員工組織變革認知對變革態度之影響-以中央體育行政組織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碩士論文。
何景榮(譯),Jan-Erik Lane & Svante Ersson (原著)(2002)。《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臺北:韋伯文化。
宋餘俠、胡雅芳(2013)。〈公共治理與行政院組織體制及職能調整〉,《公共治理季刊》1(1):61-72。
宋餘俠、謝偉智(2009)。〈行政組織改造設計原則與實務〉,《研考雙月刊》33(3):58-71。
宋餘俠、謝偉智(2012)。〈行政組織改造之推動與挑戰〉,《研考雙月刊》36(2):23-38。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http://web.ntpu.edu.tw/~tsair/2Research/MasterThesis/Conducting.htm。2015/11/23檢索。
林伯修(2010)。〈日本中央體育組織與政策分析〉,《國民體育季刊》39(4):42-48。
林韋誠(2006)。《從新制度論觀點探討美國制度化台海穩定的角色與過程》。臺北縣: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國明(2003)。〈到國家主義之路:路徑依賴與全民健保組織體制的形成〉,《台灣社會學》5:1-71。
林國棟(2010)。〈我國中央體育行政組織發展記實〉,《國民體育季刊》39(4):6-13。
林智勝(2014)。《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變革之政經分析,1987-2013》。臺北市:國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玟(2014)。《組織變革推動對組織運作影響之研究:行政院組織改造之實證分析》。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鐘仁(2008)。《政府再造之研究─以行政院組織架構調整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邱志淳等人(2010)。《政府組織改造與評估 : 以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為例》(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RDEC-RES-098-002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邱禹豪(2005)。《我國政黨輪替以來行政院組織改造之研究》。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榮舉(2002)。《學術論文寫作研究》。臺北市:翰蘆圖書。
金國柱(2012)。《中國國民黨的轉型─路徑依賴的觀點》。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花梅真(1998)。《政府遷台後中央體育行政組織之歷史變遷-民國38~86年》。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秉辰(2011)。《政治理念、制度設計與執行思維架構的離散:台灣政府再造的診斷》。臺中市: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柯秉劭(2002)。《民進黨政府改造工程之研究──以行政院組織架構調整為例》。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紀俊臣(2012)。〈政府組織改造與行政效能提昇:真的還是假的? 〉,《中國地方自治》 65(10):4-20。
洪恩娥、湯添進(2010)。〈南韓中央政府運動機構的變遷〉,《國民體育季刊》39(4):49-54。
洪嘉文(2002)。〈教育部體育司組織設計與人力資源規劃個案分析〉,《大專體育》58:41-47。
洪嘉文、尤杏暖(2005)。〈中央體育行政組織調整問題之探討〉,《大專體育》78:123-129。孫本初(2005)。《公共管理》。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施能傑(2005)。〈行政院組織改造向前行〉,《研考雙月刊》29(2):86-104。
施能傑等人(2012)。《因應行政院組織改造及重大政策調整,臺北市政府組織及功能調整之研究》(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市政專題研究報386輯)。臺北市: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胡婉玲(2001)。《從新制度主義論歐洲議會職權之變遷》。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嘉林(2008)。《我國入出境管理組織變革之研究—從「入出國及移民署」成立探討》。臺北市: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正戎、張峻豪(2004)。〈從新舊制度論看我國雙首長制〉,《政治科學論叢》22:139-180。
孫本初(2013)。《新公共管理》。臺北市:一品文化出版社。
翁興利(2002)。〈我國政府改造的發展策略—分權理論的觀點〉,《中國行政評論》12(1):77-98。
翁興利(2003)。〈從精省經驗芻議未來政府改造之方向〉,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政府改造》,頁159-183。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立剛等人(2012)。《因應行政院組織改造地方行政機關功能業務及組織調整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RDEC-RES-100-020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金盈、沈莉青、李儁麟(2010)。〈中國大陸中央體育行政組織之轉變〉,《國民體育季刊》39(4):33-41。 
陳美伶(2014)。《臺北市公民會館制度發展與變遷之研究─歷史制度論觀點》。臺北市: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恆鈞、江慧萍(2010)。〈樂生事件與新莊捷運線制定之因果關係分析:路徑依賴觀點〉,《東吳政治學報》28(3):129-185。
陳嫈郁(2014a)。〈評析Schmidt「論述制度論」與對政策制定的啟示〉,《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0(4):145-179。
陳嫈郁(2014b)。〈新制度論的困境與挑戰〉,《政治學報》58:1-36。
陳瑩峰、高俊雄(2010)。〈美國運動行政組織之理念與架構〉,《國民體育季刊》39(4):55-58。
張志堅(2006)。〈體育行政組織再造—論教育暨體育部整併之規劃研究〉,《休閒運動季刊》4:173-179。
張峻豪(2007)。《動能與形式:從新舊制度主義分析我國憲政體制變遷脈落》。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瓊玲、張力亞(2010)。〈行政院組織調整的評析─政治社會系絡觀點〉,《中國行政》82:81-111。
教育部(2015a)。〈財務公告事項─本部單位預算〉。http://depart.moe.edu.tw/ED4400/Content_List.aspx?n=4EAF2E11B04F6255。2015/12/01檢索。
教育部(2015b)。〈教育部體育署編制表〉。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GL000970&KeyWordHL=%E7%B7%A8%E5%88%B6%E8%A1%A8。2016/06/01檢索。
教育部體育署(2013)。〈關於體育署─體育署簡介─組織圖〉。http://www.sa.gov.tw/WebData/WebData.aspx?wmid=181&WDID=2116。2013/06/22檢索。
教育部體育署(2014)。《教育部體育署簡介手冊》。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5a)。〈主動公開之政府資訊─預算與決算─預算書〉。http://www.sa.gov.tw/wSite/lp?ctNode=510&mp=11&idPath=。2015/12/01檢索。
教育部體育署(2015b)。〈關於體育署─體育署簡介─組織圖〉。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3118&ctNode=276&mp=11。2015/11/06檢索。
連宏華(2009)。《公共組織改造理論與應用之研究─行政組織改造之分析》。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承天(2009)。〈後現代政治經濟學與新制度論〉,《社會科學論叢》3(1):1-30。
郭昱瑩等人(2013)。《行政院組織改造已實施機關之效益研析》(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RDEC-RES-102-001政策建議書)。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郭棨堯(2011)。《傳統制度主義、新制度主義與Douglas North制度變遷觀點之比較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振明(2010)。〈體育行政組織〉,鄭志富(主編),《體育行政與管理》,頁79-150。臺北市 : 師大書苑。
許慶復等人(1994)。《行政委員會組織與功能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2016)。〈中心沿革〉。http://www.nstc.org.tw/Page.aspx?ID=6ab499dc-7948-42cd-90f0-919f0d53011f。2016/05/27檢索。
黃士魁、何信弘、李軾揚(2012)。〈個案研究—紐西蘭「運動與休閒委員會」的組織轉型與創新〉,《運動知識學報》9:84-97。
黃宗昊(2010)。〈歷史制度論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與研究》49(3):145-176。
黃朝盟(2012)。《行政院組織改造回顧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RDEC-RES-099-039 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黃榮志、陳瑋玲(2012)。〈行政組織理論與實務探討─以行政院新機關組織架構為例〉,《研考雙月刊》36(2):67-80。
曾建元(2004)。〈戰後台灣憲法變遷的歷史回顧:1945-2000〉,《中華行政學報》1:151-203。
曾慧青(2008)。〈體育行政組織再造分析〉。http://www.npf.org.tw/3/4755。2015/12/10檢索。
曾賢亮等人(1999)。《我國體育組織制度的現況及發展策略》(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臺北市 :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彭雪峰(2015)。《以歷史制度論觀點探討我國基本工資政策之發展》。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彭臺臨(2002)。〈運動發展與文化建設組織調整方向之探討〉,《國家政策季刊》1:115-144。
彭錦鵬(2001)。〈行政院再造宜設十五個部〉,《國家政策論壇》1(10):124-125。
彭錦鵬(2009)。〈各國中央政府組織架構分析:主要以OECD國家為例〉,《研考雙月刊》33(3):32-43。
掌慶維(2010)。〈法國中央運動行政組織與政策之分析〉,《國民體育季刊》39(4):67-75。 
詹中原(1999)。〈國家競爭力與政府再造〉,詹中原(主編),《新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的管理主義途徑》,頁45-69。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詹元碩(2010)。〈德國中央運動組織之解析〉,《國民體育季刊》39(4):76-81。 
葉俊榮(2002)。〈行政院組織改造的目標、原則及推動機制〉,《國家政策季刊》1:1-22。
葉俊榮(2005)。〈行政院組織改造之現況與展望〉,《研考雙月刊》29(6):11-23。
葉雅正、葉俊廷(2010)。〈探析中央政府組織再造之教育及運動部〉,《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4(1):85-95。
葉嘉楠(2004)。〈行政院組織改造方案評析:組織設計的觀點〉,《中華人文社會學報》1:12-36。
葉維銓(2000)。〈便利商店般的政府〉,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政府再造運動》,頁250-257。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葉憲清(2002)。〈我國中央政府體育部會定位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6(4):75-82。
楊國樞等編著(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硏究法》。臺北市:臺灣東華。
廖正村(2000)。〈人力資源與政府再造〉,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政府再造運動》,頁258-267。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趙美珍(2013)。《影響組織變革過程因素之研究-以我國行政院組織改造為例》。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宏裕(2009)。〈政府組織再造之我見—對成立教育體育部之看法〉。http://www.npf.org.tw/3/6265?County=%25E6%2596%25B0%25E7%25AB%25B9%25E5%25B8%2582&site=。2015/12/11檢索。
劉宜君、陳敦源(2007)。〈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應用於府際關係之研究:地方政府分擔保險費爭議之案例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1):1-51。
劉照金(2010)。〈我國中央與地方體育行政組織之關係〉,《國民體育季刊》39(4),14-20。
劉照金、邱金松(2008)。《我國體育政策變遷》。臺北市 : 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
劉照金、張俊一及邱金松(2013)。〈從歷史脈絡探討中華民國中央體育行政組織與政策角色之變遷過程與模式(1911-2013)〉,《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7(2):1-48。
劉照金、鄭志富(2003)。〈各國政府涉入運動模式之比較分析〉,《體育學報》34:135-147。
蔡佳泓(2007)。〈觀察法〉。www3.nccu.edu.tw/~tsaich/NCCU.../socialmethod_observation.ppt。2015/11/23檢索。
蔡宛蓁(2011)。《行政院組織改造之政經分析─以兩次政黨輪替為焦點》。新北市: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英文(2015)。〈2016總統大選蔡英文體育政策主張〉。http://iing.tw/posts/97。2016/05/27檢索。
蔡英良(2003)。《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組織再造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相廷(2010)。〈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蔡秀芳(2001)。《立法委員對於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質詢問題之研究─以第三屆第四會期至第四屆第四會期為例》。
蔡栢嘉(2007)。《行政院組織改造的理論與實務─從「政策窗」模型看行政院組織法變革過程(1991~2006)》。臺北市: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蔡敏廣(2006)。《我國中央機關組織法制之研究─以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為核心》。臺北市: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41(2):39-76。
盧先吾等編著(1996)。《全民健身大權》。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盧鑫宜(2009)。《我國政府再造執行成效(1998~)》。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全政(2009)。〈行政院組織改造的部會架構評議〉,《研考雙月刊》33(3):44-57。
蕭全政等人(2009)。《行政院組織改造效益及其實施方式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RDEC-RES-097-024政策建議書)。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蕭全政(2012)。〈行政院組織改造之回顧〉,《研考雙月刊》36(2):11-22。
蕭全政等人(2012)。《行政院組織改造回顧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RDEC-RES-099-039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蕭全政等人(2013)。《行政院組織改造變革管理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RDEC-RES-101-022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賴怡真(2007)。《師資培育制度的變遷過程:一個歷史制度論的觀點》。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正道(2006)。《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組織再造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謝易宏(2012)。〈台灣立委選制的新制度論解釋〉,《臺灣民主季刊》9(1):81-141。
謝俊義(1998)。〈新制度論語公共行政:整合性觀點〉,《中國行政評論》7(4):155-188。
鍾裕文(2005)。《民族主以下創始的中央體育行政組織—教育部體育委員會(1932~1937)》。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鍾寶慧(2009)。〈從「組織文化」談組織改造工程之推行〉。http://www.npf.org.tw/1/5692。2015/10/07檢索。
薛曉源、陳家剛(2008)。《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瞿海源等主編(201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臺北市:臺灣東華。
魏啟林(2000)。〈迎接新的政治消費時代〉,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政府再造運動》,頁239-249。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蘇子喬(2010)。〈台灣憲政體制的變遷軌跡(1991-2010):歷史制度論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28(4):147-223。
蘇子喬、王業立(2010)。〈為何廢棄混和式選舉制度?─義大利、俄羅斯與泰國選制改革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28(3):1-81。
蘇瑞陽、葉正、亓湘(2006)。〈我國中央體育行政組織之改造─理論與方案〉,《臺大體育學報》8:192-220。
蘇維杉(2010)。〈我國體育行政組織文化與組織策略〉,《國民體育季刊》39(4),26-32。
蘇嘉祥(2010)。〈體委會不應裁併 還要擴編〉。http://www.npf.org.tw/1/8425。2015/12/11檢索。

貳、英文部分
Collier, Ruth. B. and David Collier (2002). Shaping the Political Arena: Critical Junctures, the Labor Movement, and Regime Dynamics in Latin America.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 Political Studies, 45: 936-957.
Hughes, Owen E. (1998).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An Introduction (2n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mmergut, Ellen M. (1998).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 Society (London), 26(1): 5-34.
Krasner, S. D. (1984).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16(2): 223-246.
Lowndes, Vivien(2002). “Institutionalism.” In 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 (eds.),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second edition), pp. 90-108.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Mahoney, James (2001). “Path-Dependent Explanations of Regime Change: Central Americ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36(1): 111-141.
March, James G. and Olsen, Johan P.(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3):734-749.
March, James G. and Johan P. Olsen, (1989).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 free Press.
Osborne, D. &. P. Plastrik. (1997).Banishing Bureaucracy: The Five Strategies fo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Ma: Addison-Wesley.
Peters, B. Guy (1999).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Pinter.
Rubin, Herbert J. & Rubin, Irene S.(1995).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hearing data.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teinmo, Sven,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1992).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len, Kathleen and Steinmo, Sven (1992).“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In Steinmo, S., Thelen, K.& Longstreth, F.(eds.), pp. 1-32. Structuring Politics.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iss, Robert S.(1994).Learning from stranger: The art and method of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i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同茂、陳志一 、張志堅(2006)。〈政府精簡後中央與地方體育行政組織與規劃研究〉,《運動教練科學》7:7-19。
2. 古博文(2002)。〈設置中央體育行政機關之必要性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6(2):37-44。
3. 江大樹(2003)。〈臺灣政黨輪替後的政府再造工程:續階改革或第二波寧靜革命?〉,《東吳政治學報》16:25-46。
4. 朱景鵬(2011)。〈行政院組織改造進程及後續推動重點〉,《人事月刊》52(3):23-37。
5. 李武育(2012)。〈行政院組織改造之成果及挑戰〉,《研考雙月刊》36(6):34-41。
6. 李炳昭、湯添進(2010)。〈英國中央運動行政組織之運作〉,《國民體育季刊》39(4):59-66。
7. 呂育誠(2002)。〈公共組織變革的另類思惟:歷史制度主義觀點的啟示〉,《公共行政學報》7:137-172。
8. 宋餘俠、胡雅芳(2013)。〈公共治理與行政院組織體制及職能調整〉,《公共治理季刊》1(1):61-72。
9. 宋餘俠、謝偉智(2009)。〈行政組織改造設計原則與實務〉,《研考雙月刊》33(3):58-71。
10. 宋餘俠、謝偉智(2012)。〈行政組織改造之推動與挑戰〉,《研考雙月刊》36(2):23-38。
11. 林伯修(2010)。〈日本中央體育組織與政策分析〉,《國民體育季刊》39(4):42-48。
12. 林國棟(2010)。〈我國中央體育行政組織發展記實〉,《國民體育季刊》39(4):6-13。
13. 洪恩娥、湯添進(2010)。〈南韓中央政府運動機構的變遷〉,《國民體育季刊》39(4):49-54。
14. 洪嘉文(2002)。〈教育部體育司組織設計與人力資源規劃個案分析〉,《大專體育》58:41-47。
15. 洪嘉文、尤杏暖(2005)。〈中央體育行政組織調整問題之探討〉,《大專體育》78:123-129。孫本初(2005)。《公共管理》。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