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8 19: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安儒
研究生(外文):An-Ju Lin
論文名稱:Youtube網路競選影片的性別意識分析-以2014臺北市長選舉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gender awareness analysis on Youtube campaign web videos - A Case Study of 2014 Taipei mayoral election
指導教授:曾建元曾建元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en-Yuan Tseng
口試委員:洪貞玲胡元輝
口試委員(外文):Jen-Ling HungYuan-Huei Hu
口試日期:2016-07-1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4
中文關鍵詞:2014台北市長競選影片女性主義意識形態符號學論述分析法
外文關鍵詞:2014 Taipei mayoral election videosfeminismideologysemioticsdiscourse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性別平權,在台灣社會中是一個很矛盾的議題。台灣社會主流思想認為人人平等,乃至於性別平等是重要的普世價值,甚至許多人認為台灣已經完全達到性別平等了,然而性別相關議題的研究文獻顯示的結果,卻明顯對台灣性別平權現況是予以否定的。為何性別研究者與一般民眾的認知有如此大的落差?本文欲以女性主義的觀點,來分析競選影片中的父權思想成分,藉以解析女性在當今台灣社會文化脈絡之下,被如何想像與呈現。

台北市為台灣社會中,人口最多、政治經濟實力最雄厚的指標性城市,其競選影片中女性的呈現有著非常重要的代表性,故本文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利用符號學為基礎的文本分析及論述分析的方式,對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的youtube競選影片進行解析,欲探究其背後代表的性別意識形態意涵。

研究結果顯示,2014年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與連勝文,兩人的競選影片皆呈現了非常濃厚的父權思維,兩人的影片從內容設計、運鏡方式到性別想像,都難以跳脫父權思想。這樣的現象並非兩位候選人及其競選團隊獨有的問題,而是呈現了整體台灣社會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故要達到真正的性別平權,需要台灣社會多數人真正理解父權制的框架對於個體的侷限性,勇於打破父權制的枷鎖,方能實踐人人自由平等的理念。


Gender equality in Taiwan society is a very contradictory issue. Taiwan''s mainstream thinking is that everyone is equal, gender equality is also an mainstream value.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Taiwan has been achieved gender equality. However,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on gender-related issues show that Gender equality in Taiwan is better than before bu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For what reason that there is such a big gap between gender research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rying to use the method of feminism and analyzing campaign videos’ patriarchal component. To understand women’s imagination and how to be presented in Taiwan’s mass media.
Taipei is the most populous and prosperous city in Taiwan. Women’s imagination in campaign videos in 2014 Taipei mayoral election is important to gender studies. This article proceeded in terms of semiotics-based text analysi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 of the 2014 Taipei mayoral election campaign Youtube videos and intended to discover the implicit gender awarenes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2014 Taipei mayoral candidate Ko wen-je and Lian sheng- wen, the two people’s campaign videos were showing a very strong patriarchal thinking. From content design to gender imagination, these videos based concepts on patriarchal culture. Such a phenomenon is universal in Taiwan society. To achieve gender equality, most people in Taiwan need to understand the patriarchal framework influences everyone. break the frame of patriarchy is the prerequistite for setting everyone free.


目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序言 ………………………………………………… ii
中文摘要………………………………………………… Ⅳ
Abstract………………………………………………… Ⅴ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1
壹、研究緣起 1
貳、問題意識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 7
壹、研究目的 7
貳、研究範圍 8

第二章 相關理論回顧與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相關理論回顧 9
壹、女性主義的研究角度 9
貳、女性主義重要概念探討 15
參、意識形態理論 26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7
壹、符號學基礎的文本分析 37
貳、論述分析法 4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7
壹、研究立場 47
貳、研究操作方式 48

第四章 競選影片之分析 51
第一節 柯文哲影片 51
壹、「柯P新政」系列影片分析 52
貳、「真·柯文哲」系列影片分析 79
第二節 連勝文影片 111
壹、連勝文競選廣告系列 112
貳、連勝文微行程記錄系列 113
參、性別議題之影片 120

第五章 結論 136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36
壹、臺北市長候選人youtube平臺內容之性別意識呈現 137
貳、影片內容中男女性角色扮演之隱藏意涵 138
參、「準市長夫人」之形象呈現 138
肆、「研究結果之分析及研究貢獻 140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45
壹、民選政治人物的性別意識研究 145
貳、政府宣傳品的性別意識檢視 146
參、競選影片製作處理 146
第三節 總結 147
參考文獻 148
壹、中文 148
貳、英文 152
附錄 153



圖目錄
圖 1 符號表義三層次 43
圖 2 研究操作流程 50
圖 3 影片以穿西裝、打領帶形式,代表政務官與行政官員 55
圖 4 影片以穿著圍裙來展演女性形象 58
圖 5 影片中父親的形象 59
圖 6 影片中營養師形象 59
圖 7 影片中父親形象 62
圖 8 男女性討論參與式預算 62
圖 9 影片利用女性尖叫的影像來代表噪音 66
圖 10 道路修補由工務局統一發包圖像 66
圖 11 男女性於影片中的對話 70
圖 12 政府可以當二房東政策說明影像 70
圖 13 社區褓姆政策探討圖像 73
圖 14 課後照護培訓班師資來源圖像 76
圖 15 柯文哲獨白鏡頭 85
圖 16 陳珮琪守在丈夫背後之照片 85
圖 17 陳珮琪憶及夫妻過往回憶之照片 92
圖 18 陳珮琪最後談及躺椅的微笑 92
圖 19 影片中進行獨白的女性 98
圖 20 女性家屬的獨白 103
圖 21 男性病患的獨白 104
圖 22 陳珮琪獨白畫面 109
圖 23 連勝文於該系列中的菁英形象 112
圖 24 影片以仰角拍攝連勝文身影 115
圖 25 影片以俯角拍攝蔡依珊與連方瑀 115
圖 26 連勝文坐在車上之握手畫面 116
圖 27 蔡依珊微笑彎腰之握手畫面 116
圖 28 連勝文拜拜之形象 118
圖 29 蔡依珊拜拜之形象 118
圖 30 連勝文走路姿勢 119
圖 31 蔡依珊走路姿勢 119
圖 32 影片中蔡依珊的形象 128
圖 33 影片中連戰的形象 128
圖 34 影片以文字質疑柯文哲適任市長與否 134
圖 35 影片擷取柯文哲失言的畫面 135
圖 36 女性民眾對柯文哲發言的不滿 135

表目錄
表 1 相關文獻列表 34
表 2 運鏡角度之符碼意涵 44


壹、中文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鄧鬱馨撰文),(2013)。《公民不冷血》。
臺北:紅桌文化。
王元賢(2003) 。《候選人性別與競選文宣表現差異性研究---以2001年北縣第二選區立委選舉為例》。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怡君(1999) 。《女性參政者之角色認同與政策議題--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候選人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振寰、瞿海源、陳美華等(2014)。《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圖書。
王麗紅(2012)。《父親的「背影」與母親的「教誨」-國中國文教科書親職角色的性別分析》。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富盛、陳芸芸(譯),Cynthia Carter、Gill Branston、Stuart Allan(原著)(2004)。《性別新聞學》。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李銀河(2004)。《女性主義》。臺北:五南出版社。
沈奕斐(2005)。《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子新等(譯),Tony Bilton(原著)(2010)。《社會學》。臺北: 學富文化。
林芳玫、黃淑玲等(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
林逸綾(2009) 。《女性候選人參選政治行銷個案分析─以2006年臺北市議員選舉為例》。臺北: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珊(2001)。《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臺北:五南出版社。
洛楓(2005)。<導言:「媒介與性/別」研究>,《媒介與性/別》第三期:12-18。
洪鎌德(1998) 。<馬克思主義與傳播理論>,《傳播文化》第七期:1-24。
倪炎元(2000)。<初探論述分析與傳播研究─兼論其在中文傳播研究上的前景>,中華傳播學會2000年年會論文:1-21。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社。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五十四期:141-166。
張錦華(1994)。《媒體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臺北:正中出版社。
張錦華(譯),John Fiske(原著)(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臺北:遠流出版社。
張錦華、柯永輝(1995)。《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上)》。臺北:碩人出版社。
張錦華、劉容玫(譯),Liesbet Van Zoonen(原著)(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
莊喻清(2012)。《透視性別配置下的校園親善大使:一個建制民族誌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惠鈞(2014)。《異性戀者公開求愛的經驗分析》。高雄:高雄醫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慧玉(2008) 。《我國女性參與選舉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麗美(1999) 。《競選文宣策略之性別差異分析-以1997年台中市長選舉為例》。臺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陳怡安(2013)。《平面運動廣告之女性再現-以台灣Nike和Adidas報紙廣告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玫霖(2002)。《性別、政治與媒體: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芯慧(2006) 。《從女性主義理論對公私領域劃分的質疑論我國女性家庭人權之不平等現象》。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
陳美華(2004) 。《臺北市議員女性候選人競選文宣內容之分析─以第九屆政黨提名候選人平面文宣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偉棻(2008)。《性別意識和線上交友自我形象的建構與認同--以PTT的Alltogether版為例》。臺北:國立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學位論文,碩士論文。
陶新豔(2006)。<淺析大眾傳播中的性別刻板印象與未成年人的性別角色社會化>,《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6(2):42-44。
陶鐵柱(譯),Simone de Beauvoir(原著)(1999)。《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八期:5-42。
黃姣姣(2014)。《國小晚婚女性教師婚姻態度與擇偶條件之探究-以桃園縣國小女性教師為例》。新竹: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惠(2001) 。《媒介建構之女性參政框架─以副總統呂秀蓮的新聞報導為例》。臺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黃惠如(2012) 。《秀色可餐?酒促小姐的身體經驗與職場處境》。臺北: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競涓(2002) 。<性別、公民與公私領域>,《政治學報》第三十四期:1-16。
楊巧玲(2005)。<性別化的興趣與能力:高中學生類組選擇之探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113-153。
楊宗樺(2011) 。《從羅蘭巴特(R. Barthes)的符號學解讀「零體罰政策方案」的意義》。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楊芳枝(2009)。<國科會傳播與文化研究學門性別研究前瞻熱門議題規成果報告>,《中華傳播學刊》第十六期:3-14。
楊裕隆(2012)。<符號理論與應用>,《科學發展》第四百七十八期:16-22。
劉安真 (2013)。<同志在台灣社會的次等公民處境與心理健康>,《婦研縱橫》第九十九期:6-11。
蔔衛(2001)。《媒介與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蔡宜文(2013) 。《台灣異性戀男女青春羅曼史的性別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建華(2003)。<符號學理論研究與應用之初探>,《設計研究》第三期:132-139。
謝菁雅(2014) 。《再思已婚職業婦女母職壓力與因應-以某私立大學女性職員為例》。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貳、英文
Barbara Arneil(1999)“Politics and Feminism.” Wiley-Blackwell:Ltd,Oxford.
Jean Bethke Elshtain(1993)“Private Woman:Women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ouis Althusser(1971)“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