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0: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宜瑾
研究生(外文):Yi-Chin Wu
論文名稱:非政府組織的政治性:以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推動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Do NGOs Have Politics?FMPAT and Taiwan’s Participation i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指導教授:張國暉張國暉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吳志中周嘉辰
口試日期:2016-07-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7
中文關鍵詞:世界衛生組織非政府組織政治性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第二軌道外交
外文關鍵詞: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NGOsPoliticsFoundation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Alliance in TaiwanTrack Two Diplomac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以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Foundation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Alliance in Taiwan, FMPAT)推動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為例,探討非政府組織的「政治性」,即其影響決策的能力及與政府互動的程度,並且進一步指出NGO的政治性對其功能的發揮及組織的長期經營之影響。本研究發現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身為一個以公益目標為宗旨的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產生了既依賴又自主的多樣互動關係。這種政治性係源於社會及政治兩個層面的因素,並具體反映在該基金會成員得以晉見總統,促成行政院WHO跨部會小組之成立,還成為小組成員等事件。以該基金會推動台灣加入WHO為例,其政治性ㄧ方面使其有更多的資源將NGO的外交功能發揮更多效益,例如以民間團體的弱政治性做為遊說活動的潤滑劑;透過醫生專業知識作為推動台灣加入WHO之正當性,並透過每年的持續拜會建立並擴展國際人脈;此外籌組遊說團至世界衛生大會場內及場外表達國內民眾的高度關注,也對WHO、中國、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形成壓力。
另一方面,本研究指出NGO之工作若易受到政黨政治的波動,恐不利組織之擴張及永續發展。NGO在永續經營上,應善用其政治手段爭取資源,但以提升專業知識為核心,讓組織之生存不隨政黨輪替受到挑戰。此外,對於未來台灣在WHO的參與,不應滿足於現狀,而應善用該基金會的專業與經驗推動台灣在WHO的擴大參與。最後,未來我國在推動參與其他國際組織時,應善用NGO的專業性、海外僑胞團體的熱情與動員能力,透過跨部會小組作為政府與民間的合作平台,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以讓雙方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角色分工,而在外交事務上能有所合作,讓民眾外交(public diplomacy)遍地開花。


To clarify the issue of “Do NGOs have politics?”, this research leads to a positive answer by exploring how FMPAT promotes Taiwan’s participation in WHO. Moreover, to explore what kind of politics can NGOs have and in what form it may be shown,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NGO’s ability to influence decision-making and the extent of its interaction with government.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points out the influence of NGO’s politics on its function and its long term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concluded that as an NGO aimed to promote public benefit, FMPAT do have a variety of politics in its interaction with government. This kind of politics is based on FMPAT’s social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Specifically, its politics is reflected from the fact that its member had access to advice President and to bring about President’s decision on establishing a intersectional task force on WHO under the lead of the Premier. The network with and resource from Chen Shui Bian''s administration made FMPAT possible to play more positive and multiple roles in promoting Taiwan’s participation in WHO. It provides a successful example of “NGO diplomacy” as well as “health diplomacy” under the context of Taiwan’s complex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is research also indicates that if an NGO relies on one single political party too much, its operation would be easily influenced by the rot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which is disadvantageous to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nce,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NGOs should use their politics as an approach to access government resource. At meanwhile, they should intensify their knowledge-based specialty as their power to extend their long term influence. Nevertheless, to promote Taiwan’s participation in other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in the future, we can learn from FMPAT’s experience. Through a better cooperation platform for government and NGOs, they can work together in diplomacy affairs. Under the concept of “public diplomacy,” NGOs can bring new opportunity for Taiwan’s international participation.


謝辭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目錄 vi
圖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推動WHO為現在進行式 1
壹、2016年WHA邀請函小動作不斷 2
貳、鑑往知來:透過NGO推動衛生外交 3
參、問題意識:一個富有政治性的NGO?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主要研究問題 5
壹、研究目的 5
貳、主要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7
壹、研究方法 7
貳、研究限制 9
第四節 章節安排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理論分析 12
第一節 相關文獻探討 12
壹、我國參與世界衛生組織 12
貳、非政府組織參與WHO策略分析 26
參、綜合討論 35
第二節 理論分析 36
壹、非政府組織之定義與分類 36
貳、非政府組織的外交功能 47
參、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互動關係 53
肆、非政府組織的自主性 65
第三章 走進社會的醫生團體 67
第一節 台灣的非政府組織之發展 67
壹、台灣基金會的定義及種類 67
貳、台灣基金會之發展與研究 69
參、政府與基金會的關係 70
第二節 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 72
壹、蔣渭水精神再生 72
貳、組織結構 76
參、組織發展各階段 77
肆、小結:投入政治的NGO 81
第四章 推動台灣加入WHO的漫漫長路 83
第一節 策略與行動 83
壹、凝聚國內共識,做為行動的民意基礎 84
貳、推動國內教育,培養衛生外交人才 84
參、深化議題討論,提出政策建議 85
肆、向國際發聲:日內瓦宣達團 86
伍、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各國遊說團 86
陸、長期策略智庫:全球衛生研究中心 87
第二節 宣達團:醫界的呼籲,人民的請求 88
壹、揭開序幕 88
貳、宣達團的高潮與冷卻 91
參、收割與不信任 96
肆、宣達團成果分析 98
第三節 日本遊說:頑石點頭 100
壹、日本遊說團的組成 101
貳、拜會行程與對象 102
參、遊說內容分析 105
肆、遊說團成果分析 107
第四節 2016年赴日內瓦參與實錄 111
壹、民間與政府攻防戰 112
貳、故弄玄虛,意外的贏家 114
參、宣達團宣達給誰聽? 115
肆、紅色警戒的旁聽席 117
第五章 充滿政治的NGO 119
第一節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的角色功能 119
壹、對國內:推動政策,凝聚力量 119
貳、對國際:民間外交官 121
第二節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的政治性 127
壹、醫界聯盟的社運路線 127
貳、對特定政黨的支持 127
參、對政府及政策的影響力 130
第三節 政治性NGO的侷限 133
壹、受政黨輪替影響明顯 133
貳、民間與政府間的互不信任 135
參、外交部本位主義會侷限NGO的外交功能 136
第六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139
第一節 討論與發現 139
壹、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的NGO特質與在NGO類型學上的定位 139
貳、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是一個富有政治性的非政府組織 140
參、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的外交功能 142
肆、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與政府的互動 144
伍、受政黨政治影響大,恐不利NGO之永續發展 149
第二節 政策建議 150
壹、政治性NGO的永續發展 150
貳、未來推動我國參與WHO之策略 152
參、善用NGO推動其他國際組織 154
第三節 總結 156
參考文獻 158
壹、中文 158
貳、英文 167
附件 172
附件一 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歷年活動 172
附件二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日本遊說團歷年行程 195



壹、中文

一、專書
王振軒(2004)。《非政府組織概論》。台北市:鼎茂。
王振軒(2006) 。《非政府組織的議題、發展與能力》。台北:鼎茂。
江明修(主編)(2000)。《第三部門經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
吳英明,林德昌主編(2001)。《非政府組織》。臺北市: 商鼎文化。
宋學文主編(2000)。《第二軌道外交之機會與限制》。台中:大同資訊。
林進修(2015)。《重返世衛之路:17年征戰史詩》台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衛生福利部。
邱亞文(2008)。《世界衛生組織:體制、功能與發展》。台北:新學林出版
陳隆志、陳文賢著(2008),《聯合國:體制、功能與發展》。台北市:新學林
蕭新煌(2003)。《台灣的基金會在社會變遷下之發展》。台北:洪健全基金會。
蕭新煌等(2009)。《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二、期刊論文
王騰坤、黃子庭(2006)。〈全球化觀點與普世適用原則對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之探討:以台灣角度分析〉,《研究台灣》第1期:151-171。
朱雲漢(1996)。〈全球主義、區域主義、與第二軌道外交:台灣務實外交的新座標〉,《理論與政策》11(1) :3-13
吳志中(2007)。〈2007年台灣政府WHO推案策略轉變原因之簡析〉,《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8期:40-41。
吳建國(2009)。〈積極輔導台灣NGO拓展國際空間〉,《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8期:51。
呂朝賢(2002)。〈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關係--以九二一賑災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2期:39-77。
呂朝賢、郭俊巖(2003)。〈地方政府與福利型非營利組織之關係:以嘉義地區為例〉。《社會科學學報》,第11 期:143-187。
宋燕輝(2002)a。〈美國國會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實際做法及成效受限之研究〉,《中美關係專題研究》第3期:81-122。
宋燕輝(2002)b。〈台灣加入WHO:一個全方位策略的構思與建議〉,《新世紀智庫論壇》:20-41。
宋燕輝(2004)。〈由國際法觀點析論中共反對台灣參與WHO〉,《問題與研究》43(5):157-186。
李明峻(2002)。〈以「衛生實體」參與WHO的國際法意涵〉,《國策專刊》第20期:6-8。
周嘉辰(2013)。〈吳習會後台灣的國際空間:以ICAO為例〉,《戰略安全研析》第98期:28-36。
官有垣(2001)。〈第三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建構:部門互動的理論探討〉,《台大社工學刊》,4:163-201。
林正義、林文程(2002)。〈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8期:7-19。
邱亞文,李明亮(2006)。〈我國參與全球衛生體系策略之探討:以世界衛生組織及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為例〉,《台灣衛誌》第6期:413。
邱亞文、黃靜宜、李明亮(2008)。〈WHO六十週年的回顧與展望: 兼論台灣人民的健康衛生權〉,《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2期:20。
邱亞文、黃靜宜、李明亮(2009)。〈台灣參加國際組織的基本原則 —2009年出席WHA總檢討〉,《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6期:94。
邱亞文、黃靜宜、洪小婷、李明亮(2007)〈由中國在WHO的打壓,談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展望〉,《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9期:34。
邱亞文等(2010)。〈WHA觀察員與WHO之互動分析-我國未來之策略建議〉,《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9(5):452-464。
姚嘉文(2007)。〈從全球化視野看台灣歷史定位與未來外交策略〉。《台灣國際研究季刊》3(1):181-82。
姜皇池(2002)。〈參與WHO之檢討─從國際法角度觀察〉,《國策專刊》第20期:9-11。
姜皇池(2005)。〈臺灣參與國際漁業組織:國家地位與實際利益間之衡量〉,《臺灣國際法季刊》2(1) 。
涂醒哲(2004)。〈爭取台灣加入WHO〉,《新世紀智庫論壇第》第26期:119-121。
唐傳瑚、張登及(2015)。〈具中國特色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國家權力與NGO自主性之文獻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49期:頁 53-82。
高朗(1994)。〈台灣重返政府間國際組織策略之檢討〉,《理論與政策》冬季號:28-37。
張啟雄、鄭家慶(2009)。〈中華民國(台灣)參與WHO/WHA會籍的「國際名分」認定-「加盟模式」觀點的分析〉,《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6期:143-194。
莊明雄(2008)。〈衛生外交與以台灣之名加入WHO〉,《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2期:34-37
郭惠二、林媽利(1997)。〈1997台灣加入WHO推動工作之反省〉,《醫望雜誌》,20:33-34
陳隆志(1998)。〈參加聯合國及非政府組織的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期。
陳隆志(2002)。〈由歐洲聯盟與台灣關係看台灣加入WHO的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8期:104-116。
陳隆志(2006)。〈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新策略:申請為會員國,不是觀察員〉《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3期:4。
陳麗瑛(2008)〈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兼論我國參與之道〉
葉金川(2009)。〈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之規劃及進展〉,《醫療品質雜誌》:3(4):50。
裘兆琳(2010)。〈我國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之策略演變與美國角色分析:一九九七~二○○九〉,《歐美研究》40(2):431-517。
詹滿容(2006)。〈我國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策略與戰術之探討〉,《國際關係學報》第22期:167-176。
廖東周(2006)。〈2006年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4期:16。
鄭讚源(1996)。〈既競爭又合作、既依賴又自主:社會福利民營化過程中政府與民間非營利組織之角色與定位〉,《社會發展季刊》(80):79-87。
謝易達(2001)。〈非政府組織(NGOs) 與外交關聯達性之研究〉,《三民主義學報》第23期。
羅致政(2002)。〈美國對台灣加入WHO的政策演變〉,《國策專刊》:14。
顧忠華(1998)。〈公民社會與非營利組織─一個理論性研究的構想〉,《亞洲研究》,26:8-23。
三、專書譯著
江明修(審訂),Ann C. Hudock (原著) (2003)。《非政府組織》。台北市 : 智勝文化出版 : 知識達總經銷
林世嘉等(譯),Kelley Lee (原著)(2010)。《世界衛生組織》。台北: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
賈西津、魏玉(譯),Lester M. Salamon (原著)(2002)。《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視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五、編著論文
石之瑜(2000)。〈免國於患者行其下?〉,宋學文主編,《第二軌道外交之機會與限制》。高雄: 亞太公共事務論壇基金會。
宋學文(2000)。〈第二軌道外交與台灣安全─理論的依據與實務的建議〉,宋學文主編,《第二軌道外交之機會與限制》。高雄:財團法人亞太公共事務論壇文教基金會。
李大中(2009)。〈兩岸關係正常化下的台灣外交策略:活路外交與國際空間〉。《兩岸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戰略》。台北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吳志中(2007)。〈歐盟的一個中國政策探討〉,羅致政、宋允文編,《解構「一個中國」國際脈絡下的政策解析》:104。台北:台灣智庫叢書。
官有垣(2002)。〈第三部門的研究:理論觀點與研究途徑的檢視〉,《全球化與台灣論文集》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學術研究與合作委員會。
馮 燕(2000)。〈導論: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1-42。臺北:巨流。

五、學位論文
王乃純(2005)。《我國非政府組織(NGOs)外交功能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珺(2012)。《我國加入聯合國專門機構策略之研究─以WHO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肇維(2007)。《非政府組織與京都議定書》。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李久如(2006)。《台灣推動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政策研究-內外部因素之分析》。台北:東吳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
李佩玲(2010)。《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之策略分析》。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柏宏(2011)。《我國非政府組織對外援助策略之研究》,台北: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侯佳伶(2011)。《我國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賑災對第二軌道外交之影響》。台北: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曹筠(2015)。《探討“一中框架”下台灣非政府組織之國際參與空間》。台南: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文怡(2007)。《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關係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俊傑(2003)。《以非營利組織之觀點探討其與政府間互動關係-以社會福利財團法人為例》。台中縣: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以仁(2010)。《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組織之研究-以台灣世界展望會為例》。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洪鈞(2005)。《中華民國參與國際組織策略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卓芬(2003)。《非政府組織之議題倡議--以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推動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育信(2007)。《全球化對台灣國家認同的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鍾京佑(2006)。《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研討會論文
朱雲漢(1996)。「全球主義、區域主義與第二軌道外交:台灣務實外交的新座標」,國際空間再突破之策略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財團法人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11月23日。
吳英明(2003)。〈公民社會、全球治理與台灣非政府組織的發展:一個觀念架構的建立〉,「台灣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社會參與」學術研討會, 11月8日。
吳運東(2005)。〈醫師公會如何協助台灣進入WHO〉。論文發表於「Taiwan for WHO座談會」。台北: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台灣聯合國協進會,5月24日。
呂慶龍(2003)。〈政府與國內NGOs參與國際事務之互動〉,中山大學《台灣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社會參與》學術研討會,11月8日。
林吉郎(2003)。〈我國非政府組織的國際參與策略:國際行銷途徑分析〉,「台灣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社會參與」學術研討會, 11月8日。
林德昌(2003)。〈台灣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社會參與:三個層面的分析〉,「台灣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社會參與」學術研討會, 11月8日。
廖東周(2005)。〈今年叩關WHO的策略及成功率〉。論文發表於「Taiwan for WHO座談會」。台北: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台灣聯合國協進會,5月24日。
鄭讚源(2000)。〈既公又私、不公不私?從非營利部門的特性談非營利管理研究的方向〉。第一屆非營利組織管理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與中政大學合辦,3月15日。
蕭美玲(2003)。〈台灣參與WHO─由SARS談起〉,蔡瑋主編,《台灣參與WHO─由SARS談起》座談會:台北: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5月4日。
蘇益仁(2007)。〈由 SARS 及禽流感的經驗談台灣加入WHO的契機〉。論文發表於「台灣加入WHO的新策略研討會」。台北: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灣聯合國協進會,1月15日。
顧忠華(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跨世紀的台灣社會與社會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東吳大學社會系。
七、政府委託計畫
江明修(1997)。〈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功能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八十六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江明修(2000)。〈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關係之理論辯證與實務析探(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八十九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文鴻(1995)。〈我國與世界衛生組織關係之研究〉執行機構: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計畫編號:NSC-852331B010100。執行期限:1995年8月1日至1996年7月31日

八、官方出版品
林德昌(2005)。《聯合國的組織與功能:兼論台灣參與聯合國的新思維》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著)(2002)。《台灣非政府組織國際參與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衛生署(2009)。〈拓展台灣參與國際空間新契機─我國成為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
衛生福利部(2014)。《重返世衛─世界衛生大會WHA參與實錄》,台北:衛生福利部。

十、報紙(若為社論、短評、通訊稿或作者匿名,則以報社取代作者)
大紀元(2012)。〈台立委WHA抗議 被請出會場〉,5月21日。
中央社(2016)。〈讓全台吵翻天的WHA邀請函〉,2016年5月9日。
自由時報(2003)。〈中國排我 李明憲高喊抗議〉,5月20日。
自由時報(2016)。〈參加WHA 獨派:被請出會場也要宣示台灣立場〉,5月9日。
自由時報(2016)。〈台灣聯合國協進會宣達團 啟程參加WHA表達心聲〉,5月21日。資料檢索日:5月30日
吳志中(2006)。〈台灣加入世衛 先突破一中病毒〉,《歐洲聯盟研究協會電子報》5月26日
李永展(2002)。〈官方版與民間版的NGO,台灣在地球高峰會〉,2002年9月2日,聯合報民意論壇。
姜皇池(2016)。〈WHA的參與:是中國破壞現狀〉,5月16日。
當代醫學(1992)。〈「台灣醫界聯盟」任重道遠〉,《當代醫學》第221期。
曹郁芬(2009)。〈沒退讓主權?美學者批馬阿Q〉《自由時報》5月21日,A6版
楊長鎮、張淑玫(2002)。〈台灣NGO與政府關係〉,《自由時報》,7月21日,第13版。
趙忠傑(2011)。〈我國醫療型NGOs在國際社會的發展、挑戰與未來〉,外交部NGO網站,Available at :http://www.taiwanngo.tw/files/13-1000-712-1.php?Lang=zh-tw
紹軒、邱燕玲、王寓中(2010)。〈國名仍被矮化 中華台北二度受邀參與WHA〉,《自由時報》2010年3月24日,A2版。
聯合新聞網(2016)。〈出席世衛變數 美智庫:蔡520演說是關鍵〉,2016年3月16日。

貳、英文

一、專書
Cohen, J. and Arato, A. (1992).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
Gidron, L. & Kramer, M. & Salamon, L. M. (1992).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Emerging Relationships in Welfare Stat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rdan, Lisa and Tuijl, Peter van (2006). NGO Accountability: Politics, Principles and Innovations Paperback. Routledge
Keck, Margaret & Sikkink, Kathryn (1998). Activists Beyond Borders: Advocacy Network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Kramer, R. M.(1993). Privatization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gocernment-third sector relationshops. Amonk, NY: M.E. Sharpe.
Kuhnle, S. & Selle, P.(1992). Government and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Brookfield, Vt: Ashgate.
Lindemann, Björn Alexander(2014).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aiwan’s Participation in IGOs in the Context of It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Berlin: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Lin, Cheng-Yi and Roy, Denny(2011). The Future of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aiwan Relations. Berlin:Springer.
Salamon, Lester M. and Anheier, Helmut K.(1999). Global Civil Society: Dimensions of Nonprofit Sectot.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3-27.
Volkan, Vamik D, Joseph V. Montville and Demetrios A. Julius(eds. 1991). The Psycho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II: Unofficial Diplomacy at Work,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Werther, Jr., William B. and Berman, Evan M. (2001). Third Sector Management: The Art of Manag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Washington, D. C.: Geogetown University Press.
Wood, Lawrence T. (1993). Aisa-Pacific Diplomacy: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ancouver: UBC Press.
Zacher, M. & Keefe, Tania J. (2008).The Politics of Global Health Governance. Palgrave Macmillan US

二、期刊論文
Chan, Lai-Ha, Chen, Lucy & Xu, Jin (2010). “China''s Engagement with Global Health Diplomacy: Was SARS a Watershed?” PLoS Med 7(4): e1000266.
Chen, Jie. (2001).“Burgeoning Transnationalism of Taiwan’s Social Movement NGO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0(29): 613-644.
Cooper, Andrew F. and Brian Hocking (2000). “Government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Re-calibration of Diplomacy,” Global Society, 14, 3: 361-376
Coston, Jennifer M. (1998).“A Model and Typology of Government-NGO Relationship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7: 358-382
Davidson, Williwam D. and Joseph V. Montville (1981-1982). “Foreign Policy According to Freud,” Foreign Policy:145-57
Gulbrandsen, Lars & Andresen, Steinar (2004). “NGO Influe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Kyoto Protocol.”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4(4): 54-75
Hansman (1980).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Yale Law Journal, 89(5):840-842
Ilona Kickbusch (2011). “Global health diplomacy: how foreign policy can influence health.” BMJ 2011;342:d3154
Jonathan Herington and Kelley Lee (2014). “ The limits of global health diplomacy: Taiwan’s observer status at the world health assembly.” Globalization and Health, 10(71)
Korten, David C. (1987). "Third Generation NGO Strategies: A Key to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 15(Special Supplemnt):145-160.
Lewis, David (1998). "Bridgin the gap?: the parallel universes of the non-profit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research traditions and the changing context of voluntary action", CVO International Working Paper, 1.
McKee, Martin & Atun, Rifat (2006).“Beyond Borders: Public-Health Surveillance,” Lancet, 367:1224-1226
Najam, Adil(2000). “The Four C''s of Government-Third Sector Relations: Cooperation, Confrontation, Conmplementarity, Co-optation,” Journal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10(4): 375-396.
Smith, Jackie (1998). “Global Civil Society?” American Behavior Scientist, 42(1): 93-107.
Tubilewicz, Czeslaw(2012). “Friends, Enemies or Frenemies?China-Taiwan Discord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Pacific Affairs, 85(4):701-722.
Yang, Che-Ming (2010). “The Road to Observer Status in the World Health Assembly” Asian Journal of WTO & International Health Law and Policy, 5(2):340-341.
Young, Dennis (2000)“Alternative Models of Government-Nonprofit Sector Relations: Theoretic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9(1): 149-172.

三、編著論文
Hickey, Dennis V. (2006). “The high cost of excluding Taiwan from the WHO”, in Edward Friedman (ed.),China’s Rise, Taiwan’s Dilemma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pp. 70-81.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Kramer, Ralph M. (1987). “Voluntary Agencies and the Personal Social Service,” in Walter W. Powell(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pp.240-257,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oulton, Lynne and Anheier, Helmut K. (2000).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the United State.’ In Stephen P. Osborne (e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Salamon, Lester M. (1987).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s: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 Nonprofit Relations,” in Powel, W.W.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四、其他
Pifer, Alan (1967). “The Quasi Non Governmental Oganization” Annual Report of Gara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朱雲漢(1996)。〈全球主義、區域主義、與第二軌道外交:台灣務實外交的新座標〉,《理論與政策》11(1) :3-13
2. 宋燕輝(2002)b。〈台灣加入WHO:一個全方位策略的構思與建議〉,《新世紀智庫論壇》:20-41。
3. 宋燕輝(2004)。〈由國際法觀點析論中共反對台灣參與WHO〉,《問題與研究》43(5):157-186。
4. 李明峻(2002)。〈以「衛生實體」參與WHO的國際法意涵〉,《國策專刊》第20期:6-8。
5. 周嘉辰(2013)。〈吳習會後台灣的國際空間:以ICAO為例〉,《戰略安全研析》第98期:28-36。
6. 林正義、林文程(2002)。〈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8期:7-19。
7. 邱亞文、黃靜宜、李明亮(2008)。〈WHO六十週年的回顧與展望: 兼論台灣人民的健康衛生權〉,《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2期:20。
8. 邱亞文、黃靜宜、洪小婷、李明亮(2007)〈由中國在WHO的打壓,談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展望〉,《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9期:34。
9. 姜皇池(2002)。〈參與WHO之檢討─從國際法角度觀察〉,《國策專刊》第20期:9-11。
10. 姜皇池(2005)。〈臺灣參與國際漁業組織:國家地位與實際利益間之衡量〉,《臺灣國際法季刊》2(1) 。
11. 唐傳瑚、張登及(2015)。〈具中國特色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國家權力與NGO自主性之文獻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49期:頁 53-82。
12. 高朗(1994)。〈台灣重返政府間國際組織策略之檢討〉,《理論與政策》冬季號:28-37。
13. 陳隆志(1998)。〈參加聯合國及非政府組織的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期。
14. 陳隆志(2002)。〈由歐洲聯盟與台灣關係看台灣加入WHO的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8期:104-116。
15. 陳隆志(2006)。〈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新策略:申請為會員國,不是觀察員〉《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3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