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
一、專書
王振軒(2004)。《非政府組織概論》。台北市:鼎茂。
王振軒(2006) 。《非政府組織的議題、發展與能力》。台北:鼎茂。
江明修(主編)(2000)。《第三部門經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
吳英明,林德昌主編(2001)。《非政府組織》。臺北市: 商鼎文化。
宋學文主編(2000)。《第二軌道外交之機會與限制》。台中:大同資訊。
林進修(2015)。《重返世衛之路:17年征戰史詩》台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衛生福利部。
邱亞文(2008)。《世界衛生組織:體制、功能與發展》。台北:新學林出版
陳隆志、陳文賢著(2008),《聯合國:體制、功能與發展》。台北市:新學林
蕭新煌(2003)。《台灣的基金會在社會變遷下之發展》。台北:洪健全基金會。
蕭新煌等(2009)。《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二、期刊論文
王騰坤、黃子庭(2006)。〈全球化觀點與普世適用原則對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之探討:以台灣角度分析〉,《研究台灣》第1期:151-171。
朱雲漢(1996)。〈全球主義、區域主義、與第二軌道外交:台灣務實外交的新座標〉,《理論與政策》11(1) :3-13吳志中(2007)。〈2007年台灣政府WHO推案策略轉變原因之簡析〉,《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8期:40-41。
吳建國(2009)。〈積極輔導台灣NGO拓展國際空間〉,《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8期:51。
呂朝賢(2002)。〈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關係--以九二一賑災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2期:39-77。
呂朝賢、郭俊巖(2003)。〈地方政府與福利型非營利組織之關係:以嘉義地區為例〉。《社會科學學報》,第11 期:143-187。
宋燕輝(2002)a。〈美國國會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實際做法及成效受限之研究〉,《中美關係專題研究》第3期:81-122。
宋燕輝(2002)b。〈台灣加入WHO:一個全方位策略的構思與建議〉,《新世紀智庫論壇》:20-41。宋燕輝(2004)。〈由國際法觀點析論中共反對台灣參與WHO〉,《問題與研究》43(5):157-186。李明峻(2002)。〈以「衛生實體」參與WHO的國際法意涵〉,《國策專刊》第20期:6-8。周嘉辰(2013)。〈吳習會後台灣的國際空間:以ICAO為例〉,《戰略安全研析》第98期:28-36。官有垣(2001)。〈第三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建構:部門互動的理論探討〉,《台大社工學刊》,4:163-201。
林正義、林文程(2002)。〈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8期:7-19。邱亞文,李明亮(2006)。〈我國參與全球衛生體系策略之探討:以世界衛生組織及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為例〉,《台灣衛誌》第6期:413。
邱亞文、黃靜宜、李明亮(2008)。〈WHO六十週年的回顧與展望: 兼論台灣人民的健康衛生權〉,《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2期:20。邱亞文、黃靜宜、李明亮(2009)。〈台灣參加國際組織的基本原則 —2009年出席WHA總檢討〉,《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6期:94。
邱亞文、黃靜宜、洪小婷、李明亮(2007)〈由中國在WHO的打壓,談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展望〉,《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9期:34。邱亞文等(2010)。〈WHA觀察員與WHO之互動分析-我國未來之策略建議〉,《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9(5):452-464。
姚嘉文(2007)。〈從全球化視野看台灣歷史定位與未來外交策略〉。《台灣國際研究季刊》3(1):181-82。
姜皇池(2002)。〈參與WHO之檢討─從國際法角度觀察〉,《國策專刊》第20期:9-11。姜皇池(2005)。〈臺灣參與國際漁業組織:國家地位與實際利益間之衡量〉,《臺灣國際法季刊》2(1) 。涂醒哲(2004)。〈爭取台灣加入WHO〉,《新世紀智庫論壇第》第26期:119-121。
唐傳瑚、張登及(2015)。〈具中國特色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國家權力與NGO自主性之文獻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49期:頁 53-82。高朗(1994)。〈台灣重返政府間國際組織策略之檢討〉,《理論與政策》冬季號:28-37。張啟雄、鄭家慶(2009)。〈中華民國(台灣)參與WHO/WHA會籍的「國際名分」認定-「加盟模式」觀點的分析〉,《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6期:143-194。
莊明雄(2008)。〈衛生外交與以台灣之名加入WHO〉,《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2期:34-37
郭惠二、林媽利(1997)。〈1997台灣加入WHO推動工作之反省〉,《醫望雜誌》,20:33-34
陳隆志(1998)。〈參加聯合國及非政府組織的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期。陳隆志(2002)。〈由歐洲聯盟與台灣關係看台灣加入WHO的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8期:104-116。陳隆志(2006)。〈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新策略:申請為會員國,不是觀察員〉《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3期:4。陳麗瑛(2008)〈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兼論我國參與之道〉
葉金川(2009)。〈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之規劃及進展〉,《醫療品質雜誌》:3(4):50。
裘兆琳(2010)。〈我國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之策略演變與美國角色分析:一九九七~二○○九〉,《歐美研究》40(2):431-517。詹滿容(2006)。〈我國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策略與戰術之探討〉,《國際關係學報》第22期:167-176。廖東周(2006)。〈2006年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4期:16。鄭讚源(1996)。〈既競爭又合作、既依賴又自主:社會福利民營化過程中政府與民間非營利組織之角色與定位〉,《社會發展季刊》(80):79-87。
謝易達(2001)。〈非政府組織(NGOs) 與外交關聯達性之研究〉,《三民主義學報》第23期。
羅致政(2002)。〈美國對台灣加入WHO的政策演變〉,《國策專刊》:14。顧忠華(1998)。〈公民社會與非營利組織─一個理論性研究的構想〉,《亞洲研究》,26:8-23。三、專書譯著
江明修(審訂),Ann C. Hudock (原著) (2003)。《非政府組織》。台北市 : 智勝文化出版 : 知識達總經銷
林世嘉等(譯),Kelley Lee (原著)(2010)。《世界衛生組織》。台北: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
賈西津、魏玉(譯),Lester M. Salamon (原著)(2002)。《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視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五、編著論文
石之瑜(2000)。〈免國於患者行其下?〉,宋學文主編,《第二軌道外交之機會與限制》。高雄: 亞太公共事務論壇基金會。
宋學文(2000)。〈第二軌道外交與台灣安全─理論的依據與實務的建議〉,宋學文主編,《第二軌道外交之機會與限制》。高雄:財團法人亞太公共事務論壇文教基金會。
李大中(2009)。〈兩岸關係正常化下的台灣外交策略:活路外交與國際空間〉。《兩岸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戰略》。台北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吳志中(2007)。〈歐盟的一個中國政策探討〉,羅致政、宋允文編,《解構「一個中國」國際脈絡下的政策解析》:104。台北:台灣智庫叢書。
官有垣(2002)。〈第三部門的研究:理論觀點與研究途徑的檢視〉,《全球化與台灣論文集》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學術研究與合作委員會。
馮 燕(2000)。〈導論: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1-42。臺北:巨流。
五、學位論文
王乃純(2005)。《我國非政府組織(NGOs)外交功能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珺(2012)。《我國加入聯合國專門機構策略之研究─以WHO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朱肇維(2007)。《非政府組織與京都議定書》。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李久如(2006)。《台灣推動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政策研究-內外部因素之分析》。台北:東吳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李佩玲(2010)。《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之策略分析》。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柏宏(2011)。《我國非政府組織對外援助策略之研究》,台北: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侯佳伶(2011)。《我國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賑災對第二軌道外交之影響》。台北: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曹筠(2015)。《探討“一中框架”下台灣非政府組織之國際參與空間》。台南: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文怡(2007)。《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關係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馮俊傑(2003)。《以非營利組織之觀點探討其與政府間互動關係-以社會福利財團法人為例》。台中縣: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葉以仁(2010)。《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組織之研究-以台灣世界展望會為例》。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洪鈞(2005)。《中華民國參與國際組織策略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卓芬(2003)。《非政府組織之議題倡議--以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推動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廖育信(2007)。《全球化對台灣國家認同的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鍾京佑(2006)。《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六、研討會論文
朱雲漢(1996)。「全球主義、區域主義與第二軌道外交:台灣務實外交的新座標」,國際空間再突破之策略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財團法人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11月23日。
吳英明(2003)。〈公民社會、全球治理與台灣非政府組織的發展:一個觀念架構的建立〉,「台灣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社會參與」學術研討會, 11月8日。
吳運東(2005)。〈醫師公會如何協助台灣進入WHO〉。論文發表於「Taiwan for WHO座談會」。台北: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台灣聯合國協進會,5月24日。
呂慶龍(2003)。〈政府與國內NGOs參與國際事務之互動〉,中山大學《台灣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社會參與》學術研討會,11月8日。
林吉郎(2003)。〈我國非政府組織的國際參與策略:國際行銷途徑分析〉,「台灣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社會參與」學術研討會, 11月8日。
林德昌(2003)。〈台灣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社會參與:三個層面的分析〉,「台灣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社會參與」學術研討會, 11月8日。
廖東周(2005)。〈今年叩關WHO的策略及成功率〉。論文發表於「Taiwan for WHO座談會」。台北: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台灣聯合國協進會,5月24日。
鄭讚源(2000)。〈既公又私、不公不私?從非營利部門的特性談非營利管理研究的方向〉。第一屆非營利組織管理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與中政大學合辦,3月15日。
蕭美玲(2003)。〈台灣參與WHO─由SARS談起〉,蔡瑋主編,《台灣參與WHO─由SARS談起》座談會:台北: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5月4日。
蘇益仁(2007)。〈由 SARS 及禽流感的經驗談台灣加入WHO的契機〉。論文發表於「台灣加入WHO的新策略研討會」。台北: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灣聯合國協進會,1月15日。
顧忠華(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跨世紀的台灣社會與社會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東吳大學社會系。
七、政府委託計畫
江明修(1997)。〈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功能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八十六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江明修(2000)。〈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關係之理論辯證與實務析探(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八十九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文鴻(1995)。〈我國與世界衛生組織關係之研究〉執行機構: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計畫編號:NSC-852331B010100。執行期限:1995年8月1日至1996年7月31日
八、官方出版品
林德昌(2005)。《聯合國的組織與功能:兼論台灣參與聯合國的新思維》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著)(2002)。《台灣非政府組織國際參與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衛生署(2009)。〈拓展台灣參與國際空間新契機─我國成為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
衛生福利部(2014)。《重返世衛─世界衛生大會WHA參與實錄》,台北:衛生福利部。
十、報紙(若為社論、短評、通訊稿或作者匿名,則以報社取代作者)
大紀元(2012)。〈台立委WHA抗議 被請出會場〉,5月21日。
中央社(2016)。〈讓全台吵翻天的WHA邀請函〉,2016年5月9日。
自由時報(2003)。〈中國排我 李明憲高喊抗議〉,5月20日。
自由時報(2016)。〈參加WHA 獨派:被請出會場也要宣示台灣立場〉,5月9日。
自由時報(2016)。〈台灣聯合國協進會宣達團 啟程參加WHA表達心聲〉,5月21日。資料檢索日:5月30日
吳志中(2006)。〈台灣加入世衛 先突破一中病毒〉,《歐洲聯盟研究協會電子報》5月26日
李永展(2002)。〈官方版與民間版的NGO,台灣在地球高峰會〉,2002年9月2日,聯合報民意論壇。
姜皇池(2016)。〈WHA的參與:是中國破壞現狀〉,5月16日。
當代醫學(1992)。〈「台灣醫界聯盟」任重道遠〉,《當代醫學》第221期。
曹郁芬(2009)。〈沒退讓主權?美學者批馬阿Q〉《自由時報》5月21日,A6版
楊長鎮、張淑玫(2002)。〈台灣NGO與政府關係〉,《自由時報》,7月21日,第13版。
趙忠傑(2011)。〈我國醫療型NGOs在國際社會的發展、挑戰與未來〉,外交部NGO網站,Available at :http://www.taiwanngo.tw/files/13-1000-712-1.php?Lang=zh-tw
紹軒、邱燕玲、王寓中(2010)。〈國名仍被矮化 中華台北二度受邀參與WHA〉,《自由時報》2010年3月24日,A2版。
聯合新聞網(2016)。〈出席世衛變數 美智庫:蔡520演說是關鍵〉,2016年3月16日。
貳、英文
一、專書
Cohen, J. and Arato, A. (1992).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
Gidron, L. & Kramer, M. & Salamon, L. M. (1992).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Emerging Relationships in Welfare Stat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rdan, Lisa and Tuijl, Peter van (2006). NGO Accountability: Politics, Principles and Innovations Paperback. Routledge
Keck, Margaret & Sikkink, Kathryn (1998). Activists Beyond Borders: Advocacy Network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Kramer, R. M.(1993). Privatization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gocernment-third sector relationshops. Amonk, NY: M.E. Sharpe.
Kuhnle, S. & Selle, P.(1992). Government and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Brookfield, Vt: Ashgate.
Lindemann, Björn Alexander(2014).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aiwan’s Participation in IGOs in the Context of It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Berlin: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Lin, Cheng-Yi and Roy, Denny(2011). The Future of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aiwan Relations. Berlin:Springer.
Salamon, Lester M. and Anheier, Helmut K.(1999). Global Civil Society: Dimensions of Nonprofit Sectot.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3-27.
Volkan, Vamik D, Joseph V. Montville and Demetrios A. Julius(eds. 1991). The Psycho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II: Unofficial Diplomacy at Work,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Werther, Jr., William B. and Berman, Evan M. (2001). Third Sector Management: The Art of Manag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Washington, D. C.: Geogetown University Press.
Wood, Lawrence T. (1993). Aisa-Pacific Diplomacy: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ancouver: UBC Press.
Zacher, M. & Keefe, Tania J. (2008).The Politics of Global Health Governance. Palgrave Macmillan US
二、期刊論文
Chan, Lai-Ha, Chen, Lucy & Xu, Jin (2010). “China''s Engagement with Global Health Diplomacy: Was SARS a Watershed?” PLoS Med 7(4): e1000266.
Chen, Jie. (2001).“Burgeoning Transnationalism of Taiwan’s Social Movement NGO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0(29): 613-644.
Cooper, Andrew F. and Brian Hocking (2000). “Government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Re-calibration of Diplomacy,” Global Society, 14, 3: 361-376
Coston, Jennifer M. (1998).“A Model and Typology of Government-NGO Relationship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7: 358-382
Davidson, Williwam D. and Joseph V. Montville (1981-1982). “Foreign Policy According to Freud,” Foreign Policy:145-57
Gulbrandsen, Lars & Andresen, Steinar (2004). “NGO Influe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Kyoto Protocol.”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4(4): 54-75
Hansman (1980).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Yale Law Journal, 89(5):840-842
Ilona Kickbusch (2011). “Global health diplomacy: how foreign policy can influence health.” BMJ 2011;342:d3154
Jonathan Herington and Kelley Lee (2014). “ The limits of global health diplomacy: Taiwan’s observer status at the world health assembly.” Globalization and Health, 10(71)
Korten, David C. (1987). "Third Generation NGO Strategies: A Key to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 15(Special Supplemnt):145-160.
Lewis, David (1998). "Bridgin the gap?: the parallel universes of the non-profit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research traditions and the changing context of voluntary action", CVO International Working Paper, 1.
McKee, Martin & Atun, Rifat (2006).“Beyond Borders: Public-Health Surveillance,” Lancet, 367:1224-1226
Najam, Adil(2000). “The Four C''s of Government-Third Sector Relations: Cooperation, Confrontation, Conmplementarity, Co-optation,” Journal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10(4): 375-396.
Smith, Jackie (1998). “Global Civil Society?” American Behavior Scientist, 42(1): 93-107.
Tubilewicz, Czeslaw(2012). “Friends, Enemies or Frenemies?China-Taiwan Discord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Pacific Affairs, 85(4):701-722.
Yang, Che-Ming (2010). “The Road to Observer Status in the World Health Assembly” Asian Journal of WTO & International Health Law and Policy, 5(2):340-341.
Young, Dennis (2000)“Alternative Models of Government-Nonprofit Sector Relations: Theoretic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9(1): 149-172.
三、編著論文
Hickey, Dennis V. (2006). “The high cost of excluding Taiwan from the WHO”, in Edward Friedman (ed.),China’s Rise, Taiwan’s Dilemma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pp. 70-81.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Kramer, Ralph M. (1987). “Voluntary Agencies and the Personal Social Service,” in Walter W. Powell(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pp.240-257,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oulton, Lynne and Anheier, Helmut K. (2000).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the United State.’ In Stephen P. Osborne (e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Salamon, Lester M. (1987).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s: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 Nonprofit Relations,” in Powel, W.W.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四、其他
Pifer, Alan (1967). “The Quasi Non Governmental Oganization” Annual Report of Gara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