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古籍(以作者時代先後為序):
〔秦〕呂不韋編,〔漢〕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影清嘉慶 20 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刻本。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影清嘉慶 20 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刻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影清嘉慶 20 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刻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影清嘉慶 20 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刻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影清嘉慶 20 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刻本。
〔漢〕何休注:《公羊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影清嘉慶 20 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刻本。
〔三國〕韋昭注:《國語韋昭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影重刊明道二年(1033)本。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影清嘉慶 20 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刻本。
〔魏〕王弼,〔晉〕韓康伯:《周易王韓注》,收入《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影清嘉慶 20 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刻本。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影清嘉慶 20 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刻本。
〔晉〕郭璞注,〔清〕郝懿行箋疏,范祥雍補校:《 山海經箋疏補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晉〕偽孔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影清嘉慶 20 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刻本。
〔劉宋朝〕范曄、〔晉〕司馬彪:《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唐〕杜佑著,王文錦校點:《通典》,北京: 中華書局,1988年。
〔宋〕李昉,夏劍欽等校點: 《太平御覽》,石家莊市: 河北教育,1994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14年。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石家莊:華山文藝出版社,1990
〔清〕張隱庵:《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收入 《中國醫學大成》第一冊,曹炳章編,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年,頁1-297。
〔清〕秦蕙田: 《五禮通考》,桃園縣中壢市: 聖環,1994年。
〔清〕孫希旦撰:《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林春溥等撰:《竹書紀年八種》,臺北市: 世界,1967年。
〔清〕陳立疏:《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清〕朱右曾撰,嚴可均輯、林春溥撰:《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清〕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板橋市 : 藝文,1977年。
〔清〕孫詒讓疏:《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_______:《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4 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孫楷著、楊善群校補《秦會要》,上海 : 上海古籍,2004 年。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日〕竹添光鴻:《左氏會箋》,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影日本明治講學會明治三十六年本。
〔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
近人論著(以作者姓名筆畫數為序):
3畫
工藤元男著,薫雄廣瀨、峰曹譯:《睡虎地秦簡所見秦代國家與社會》,上海市: 上海古籍,2010年。
4畫
王子今:〈秦人屈肢葬仿象「窋臥」說〉,《考古》1987年12期,頁1105-1106,1114。
______:《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育成:〈明武當山金龍玉簡與道教投龍〉,《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3期,148-155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考古學兩周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輯:《居延漢簡甲編》,北京市: 科學出版社,1959年。
王貽梁、陳建敏:《穆天子傳匯校集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夢鷗:《漢簡文字類編》,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4年。
_______:《禮記今註今譯》,臺北: 臺灣商務,1984年。
王輝主編:《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西安市: 三秦,1990年。
王輝主編:《秦出土文獻編年》,臺北市: 新文豐,2000年。
王輝主編:〈秦曾孫駰告華大山明神文考釋〉,《考古學報》2001年第2期(總第141期),頁143-158。
王輝主編:《秦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王輝與程學華:《秦文字集證》,臺北市: 藝文,2010年。
王輝、焦南鋒、馬振智:〈秦公大墓石磬殘銘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二分,1996年,頁264-310。牛鴻恩:《新譯逸周書》,臺北市:三民書局,2015年。
5畫
田天:《秦漢國家祭祀史稿》,北京市: 三聯書店,2015年。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漢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016年。
江紹原:《髪鬚爪-關於它們的風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白鬍芝:〈里耶秦簡研究目錄(2007年—2013年初)〉,簡帛網(www.bsm.org.cn)論文,2013年4月27日。
6畫
伏俊璉:《俗賦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
朱曉雪:《包山楚簡綜述》,福州市: 福建人民,2013年。
7畫
李步嘉:《越絕書校釋》,北京: 中華書局,2013年。
呂佩珊:〈秦駰玉版與秦封邑瓦書文字研究〉,收入逢甲大學《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七屆》,臺北:麗宏圖書發行,2004年12月,頁83-113。
______:〈秦駰玉版與秦詛楚文文字研究〉,收入高雄師範大學《中區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十六屆》,2005年4月,頁87-137。
延娟芹:〈論秦國的兩篇祝禱辭〉,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03期,頁63-67。
李家浩:〈齊國文字中的「遂」〉,《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頁30-37。
______:〈秦駰玉版文字研究〉,《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2輯,2001年,頁99-128。
______:〈包山祭禱研究〉,《簡帛研究二00一》,2001年。
李零:〈秦駰禱病玉版的研究〉,《國學研究》第六卷,1999年11月,頁525-547。
____:《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____: 《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____:《中國方術正考》,北京: 中華書局,2006。
____:〈西嶽廟和西嶽廟石人-讀西嶽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總壹輯,2011年,西安 : 三秦出版社,頁99-118。
____:〈秦簡的定名與分類〉,《簡帛》第六輯,2006年,頁1-11。
____:〈說嶽鎮海讀〉,收入《大刀闊斧繡花針》,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5年,頁105-136。
____:〈說中國山水〉,收入《大刀闊斧繡花針》,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5年,頁137-159。
宋華強:〈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簡帛網(www.bsm.org.cn)論文,2006年12月05日。
______:〈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一)〉,簡帛網(www.bsm.org.cn)論文,2006年12月05日。
______:〈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簡帛網(www.bsm.org.cn)論文,2006年12月09日。
______:〈天水放馬灘秦簡零拾(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文章,2013年9月28日。
李學勤: 〈何尊新釋〉,《中原文物》1981年第一期,頁35-39、45。
_______:〈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