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按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一)專書論著
王皇玉(2014)。《刑法總則》。台北:新學林。
李茂生(2012)。《刑法總則講義 第一冊》,2012年版。台北:自刊。
李茂生(2012)。《刑法總則講義 第三冊》,2012年版。台北:自刊。
李震山(2007)。《行政法導論》,七版。台北:三民。
李惠宗(2005)。《行政罰法之理論與案例》,二版。台北:自刊。
吳庚(2010)。《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十一版。台北:三民。
林山田(2008)。《刑法通則(上冊)》,十版。台北:自刊。
林山田(2008)。《刑法通則(下冊)》,十版。台北:自刊。
林東茂(2004)。《刑法綜覽》。台北:一品。
林鈺雄(2010)。《刑事訴訟法(上冊—總編論),六版。台北:自刊。
林鈺雄(2009)。《新刑法總則》,二版。台北:自刊。
林錫堯(2013)。《行政罰法》,二版。台北:元照。
洪家殷(2008)。《行政罰法論》,增訂二版。台北:五南。
陳清秀(2012)。《行政罰法》。台北:新學林。
陳敏(2011)。《行政法總論》,七版。台北:新學林。
蔡震榮、鄭善印(2006)。《行政罰法逐條釋義》。台北:新學林。
蔡墩銘(1999)。《刑法精義》。台北:自刊。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上)》,四版。台北:元照。
曾宛如(2012),《證券交易法原理》,頁257,台北:自刊。
劉連煜(2013)。《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十一版。台北:自刊。
賴英照(2014)。《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第三版。台北:自刊。
(二)期刊專文
王皇玉(2013)。〈法人刑事責任之研究〉,《輔仁法學》,第46期,頁1-34。李震山(2007)。〈論行政罰法「具裁罰性之不利處分」及「特別法優先適用原則」〉,《法學叢刊》,第207期,頁1-21。朱德芳、陳肇鴻(2014)。〈衍生性金融商品之內線交易禁止法律規制〉,《臺大法學論叢》,第43卷第2期,頁419-487。
林國全(1992)。〈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七條之一內部人員交易禁止規定之探討〉,《政大法學評論》,頁259-303。林仁光(2009)。〈公司內部建立內線交易防範措施之芻議〉,王文宇(等著),《企業與金融法制:余雪明大法官榮退論文集》,頁159-188。
林仁光(2014)。〈西風東漸—談內線交易Civil Penalty制度之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231期,頁80-97。
林秋君(2004)。〈內線交易之民事賠償責任〉,《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7期,頁48-53。林郁馨(2013)。〈投資人的諾亞方舟—投資人保護中心與證券團體訴訟之實證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229期,頁75-97。林志潔(2013)。〈內線交易「實際知悉」要件之舉證與心證門檻—從綠點案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222期,頁109-132。林錫堯(2016)。〈關於建構「憲法上一行為不二罰原則」之問題〉,《法學叢刊》,第241期,頁1-28。林鈺雄(2008)。〈不自證己罪於非刑事程序之前置效力—評九十六年台上字第七二三九號判決及相關裁判〉,《月旦法學雜誌》,第一六一期,頁266-284。林鈺雄(2014)。〈法人犯罪及不法利益之沒收—評大統混油案刑事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261期,頁94-111。
林鈺雄(2006)。〈論不自證己罪原則-歐洲法整合趨勢及我國法發展之評析〉,《臺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2期,1-60 頁。
洪家殷(2010)。〈行政罰法上之一行為不二罰原則及其適用〉,《月旦法學教室》,第88期,頁42-54。洪家殷(2015)。〈論行政調查中之行政強制行為〉,《法學叢刊》,第237期,頁29-58。洪家殷(2013)。〈行政調查與刑事偵查之界線〉,《東吳法律學報》,第25卷第1期,頁1-47。許永明、蕭景元(2014)。〈英國保險監理制度之革新〉,《保險專刊》,第30卷第4期,頁447-467。許雅華(2014)。〈強化有價證券監視預警制度〉,《證券暨期貨月刊》,第32卷第11期。許天澤(2014)。〈刑事確定判決對刑事裁罰的拘束力〉,《月旦法學教室》,第141期,頁33-35。
黃榮堅(2000)。〈故意的定義與定位〉,氏著,《刑罰的極限》。台北:元照。
黃銘傑(2005)。〈日本最近證券交易法修正對我國之啟示—以行政及民事責任規範改革為中心〉,方嘉麟(等著),《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台北:元照,頁623-644。
張心悌(2008)。〈從法律經濟學與資訊財產權探討內線交易理論:兼論內線交易內部人之範圍〉,《臺大法學論叢》,第 37 卷第 3 期,頁97-128。
張心悌(2004)。〈內線交易立法重刑化之初探〉,《實用稅務》,頁72-76。郭大維(2013)。〈論我國證券市場內線交易行政制裁法制之建構〉,張懿云(等著),《法學的實踐與創新-陳猷龍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冊)》,台北:承法,頁675-696。
曾宛如(2012)。〈公司及其負責人於資本市場之義務與責任——內線交易與忠實義務(受任人義務)之關連〉,氏著,《公司法制基礎理論之再建構》。
曾宛如(2009)。〈建構我國內線交易之規範:從禁止內線交易所欲保護之法益切入〉,《臺大法學論叢》,頁253-310。
劉連煜(2011)。〈內線交易與行為主體〉,《月旦法學教室》,第102期,頁53-72。劉連煜(2011)。〈內線交易主觀要件〉,《月旦法學教室》,第106期,頁63-82。廖大穎(2010)。〈論內線交易行為人所獲不法利益與損害賠償間之關係—最高法院九十六年度台上字一二四四號民事判決遺留的疑點〉,《月旦法學雜誌》,第177期,頁287-297。賴英照(2004)。〈建立更完備的民事責任機制〉,《律師雜誌》,第297期。
(三)學位論文
何佳蓉(2013)。《從比較法觀點論內線交易豁免規定之可能性》,國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台北。何建寬(2009)。《內線交易理論與實務之研究》,國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沈怡伶(2012)。《警察路檢行為之研究》,頁86-87,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台北。許婉慧(2014)。《內線交易抗辯條款於我國制定之必要性》,國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徐崧博(2014)。《論內線交易之制裁規範—以日本行政課徵金為中心》,國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碩士論文,台北。莊嘉蕙(2009)。《內線交易之實證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新竹。陳照世(2008)。《從歐盟與英國市場濫用防制計畫反思我國對內線交易與操縱市場之制度設計》,國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台北。陳春玲(2003)。《論懲罰性賠償金之法律爭議與風險管理》,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黃雅玲(2012)。《法人之內線交易責任》,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黃義偉(2009)。《行政法上一行為不二罰原則理論與實務之研究》,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張雅晴(2015)。《從實體法與程序法觀點探究行政罰與刑罰之競合》,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四)網路資料
中國時報(10/19/2014),〈解套一事不二罰 政院遭打臉〉,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19000610-260102。
中時電子報(07/08/2013),〈特偵:因速審法 紅火案不上訴〉,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30708002716-260402。
中時電子報(06/27/2014),〈法界:促內線交易行政罰〉,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627001289-260210。
中央通訊社(12/21/2015),〈訊普案震驚業界4大咖問:紅線在哪?〉,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12215011-1.aspx。
自由時報(03/13/2014),〈內線交易案,李焜燿二審仍無罪〉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761795。
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官方網站,http://www.sfipc.org.tw/MainWeb/Index.aspx?L=1(最後瀏覽日:2016/8/6)。
二、外文文獻(按作者姓名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一)專書論著
Clarke, S. (2013). Insider Dealing Law and Practice.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vies, P. & Worthington, S. (2012). Gower & Davies Principle of Modern Company Law. London, England: Sweet and Maxwell.
Digman, A. (2011). Hicks & Goo’s Case and Material on Company Law.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wry, J. & Reisberg, A. (2012). Pettet’s Company Law: Company Law and Corporate Finance. Harlow, England.
Partington, M. (2014).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Legal System 2014-2015.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wan, E. & Virgo J. (2010). Market Abuse Regulation.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lker, G. & Purves, R. (2014). Financial Services Law.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專文
Alexander, K. (2012). UK insider dealing and market abuse law: strengthen regulatory law to combat market misconduct. In Bainbridge S.M. (Eds.), Research Handbook on Insider Trading (pp. 407-448). Massachusetts, USA: Edward Elgar.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13).
Filby, M. (2003). The Enforcement of Insider Dealing Under the 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s Act 2000. Company Lawyer, 24(11), 334-350.
Shao, C.-P. (2015). Beyond Uncertainty: Lower Court’s Defiance in Insider Trading Cases in Taiwa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aw Review, 10(2), 177-206.
(三)網路資源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2014). Annual Report and Accounts 2014/15.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ca.org.uk/news/annual-report-14-15.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2012). Journey to the FCA. Retrieved form https://www.fca.org.uk/static/documents/fsa-journey-to-the-fca.pdf.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2012, May 28). Three guilty of Insider Deal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fsa.gov.uk/library/communication/pr/2012/060.shtml.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2012, June 20). Three Sentence for Insider Deal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fsa.gov.uk/library/communication/pr/2012/067.shtml.
McDermott, T. (2012, November 15). Combating Financial Crime: Key themes and priorities for 2013. Speech presented at APCIMS Conferen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fsa.gov.uk/library/communication/speeches/2012/1115-tm.shtml.
Regulatory Decisions Committee (RDC). (2016, March 22). Retrieved August 06, 2016, from https://www.the-fca.org.uk/about/committees/regulatory-decisions-committee-rdc.
Stewart, J. (2014, December 19). Delving into Morass of Insider Trading.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ytimes.com/2014/12/20/business/the-insider-trading-morass.html?_r=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