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專書】
1.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元照,台北,2007年。
2.王兆鵬,《辯護權與詰問權》,元照,台北,2008年。
3.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刑事訴訟法(下)》,承法數位文化,台北,2012年。
【期刊論文】
1.王皇玉,〈德國刑事訴訟法上關於「證人保護」之立法動向〉,《月旦法學雜誌》,第53期,1999年10月,頁192-197。2.王兆鵬,〈對質詰問權與強制取證權〉,《台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3期,1999年4月,頁179-244。
3.王珮玲,〈警察、檢察官、法官對社工認知之探討:以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案件處理為例〉,《台大社工學刊》,第21期,2010年6月,頁1-54。
4.吳巡龍,〈隔離訊問被告與證人之程序〉,《月旦法學教室》,第39期,2006年1月,頁30-31。5.吳巡龍,〈鑑定與專家證人〉,《台灣法學雜誌》,第153期,2010年6月1日,頁136-140。
6.吳維雅,〈「你相不相信孩子」?─論兒童性侵害案件中之兒童證人及專家證人兼評台灣高等法院92年少連上訴字第218號刑事判決〉,《檢察新論》,第1期,2007年1月,頁131-151。7.吳景欽,〈性侵害案件中以被害人供述為唯一證據的正當性探討〉,《軍法專刊》,第56卷第2期,2010年4月,頁87-104。8.周文勇,〈美國對抗組織犯罪兩大利器─證人保護及監聽〉,《刑事科學》,第39期,1995年3月,頁95-106。9.周芳怡,〈兒童證人之證據調查相關問題研究〉,《檢察新論》,第13期,2013年1月,頁219-239。10.法思齊,〈論性侵害犯罪之本質與修正〉,《月旦法學雜誌》,第145期,2007年6月,頁96-112。11.林鈺雄,〈直接審理原則與證人審判外之陳述─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綜合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期,2000年1月,頁60-79。
12.林鈺雄,〈共犯證人與對質詰問─從歐洲人權法院裁判看我國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後續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2005年4月,頁9-24。13.林鈺雄,〈證人概念與對質詰問權─以歐洲人權法院相關裁判為中心〉,《歐美法學研究》,36卷第1期,2006年3月,頁121-173。
14.林鈺雄,〈對質詰問與上級審─歐洲法發展與我國法走向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43期,2007年4月,頁5-30。15.林鈺雄,〈對質詰問例外與傳聞例外之衝突與出路─歐洲人權法院與我國最高法院裁判之比較評析〉,《台灣法學雜誌》,第119期,2009年1月1日,頁91-115。
16.林鈺雄,〈性侵害案件與對質詰問之限制─歐洲人權法院與我國實務裁判之比較分析〉,《台灣法學雜誌》,188期,2011年11月15日,頁53-74。
17.林鈺雄,〈對質詰問之限制與較佳防禦手段優先性原則之運用:以證人保護目的與視訊訊問制度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第40卷第4期,2011年12月,頁2323-2395。
18.林鈺雄,〈命被告退庭行隔別訊問之缺席審判─探究刑事訴訟法第一六九條的失落法理〉,《月旦法學雜誌》,第248期,2016年1月,頁54-71。19.林錦村,〈證人保護〉,《法令月刊》,第52卷第11期,2001年11月,頁3-17。20.林志潔、金孟華,〈「合理」的懷疑?─以女性主義法學觀點檢視性侵害審判之偏見〉,《政大法學評論》,第127期,2012年6月,頁117-166。21.洪宜和,〈窩裡反證人保護法制之觀察與比較〉,《軍法專刊》,第50卷第3期,2004年3月,頁20-37。22.高鳳仙,〈論我國之鑑定及鑑定證人制度與美國之專家證人制度在性騷擾及家庭暴力事件之角色扮演〉,《法令月刊》,第53卷第12期,2002年12月,頁14-32。23.張學昌,〈組織犯罪中秘密證人與對質詰問程序之探討〉,《刑事法雜誌》,第49卷第1期,2005年2月,頁1 -36。24.張明偉,〈英美傳聞法則與對質條款的歷史考察〉,《月旦法學雜誌》,第131期,2006年4月,頁93-118。25.張瑋心,〈引介美國司法實務就性侵害兒童案件之「傳聞法則之例外」〉,《軍法專刊》,第60卷第1期,2014年2月,頁80-99。26.張瑋心,〈專家證人─司法語言學家〉,《軍法專刊》,第60卷第5期,2014年10月,頁153-174。27.陳幸慈,〈現行日本性侵害犯罪案件處理方法之研究與分析〉,《刑事法雜誌》,第33卷第6期,1999年12月,頁28-29、32-57。
28.陳文琪,〈證人保護法簡介〉,《全國律師》,第5卷第3期,2001年3月,頁50-63。29.陳鈺歆,〈從證人保護觀點論對質詰問權之保障與運用限制─以歐洲人權法院裁判及德國法為例〉,《法學新論》,第25期,2010年8月,頁103-127。30.彭南元,〈兒童性侵害案件中兒童證人及專家鑑定之研究─對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三七七四號判決之評析〉,《律師雜誌》,第253期,2000年10月,頁38-55。31.彭國能,〈對質詰問與證人保護〉,《律師雜誌》,第255期,2000年12月,頁82-112。32.楊雲驊,〈秘密證人與公正審判程序─我國大法官會議解釋與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的比較評析〉,《刑事法雜誌》,第44卷第3期,2000年6月,頁1-51。33.劉邦繡,〈由性侵害犯罪被害人的困境與在刑事司法上的重要性論性侵害犯罪被害人保護之必要性〉,《全國律師》,6卷4期,2002年4月,頁76-87。34.劉邦繡,〈性侵害犯罪案件訴訟上對被告對質詰問權限制之探討〉,《軍法專刊》,第48卷第8期,2002年8月,頁33-40。35.劉文英,〈性侵害防治相關體系處遇智能障礙被害案件在司法上所面臨的困境與需求〉,《台大社工學刊》,第17期,2008年6月,頁93-130。
36.劉仕國,〈由美國對質詰問權中之面對面原則(Right of seeing witness face to face)檢視我國實務相關運作〉,《檢協會訊》,88期,2013年4月,頁7-10。
37.賴恭利,〈法院審理性侵害案件與92年刑事訴訟法證據規定之修正〉,《法學叢刊》,48卷第4期,2003年10月,頁81-134。38.蔡宗晃、朱秀琴,〈性侵害對被害者之影響〉,《台灣醫界》,47卷3期,2004年3月,頁42-45。
39.謝秉錡,〈試論秘密證人之保護制度─以拒絕證言權為中心〉,《刑事法雜誌》,第45卷第2期,2001年4月,頁58-95。40.謝靜慧,〈法學與科學之科技挑戰─以性侵害案件受害者創傷反應之調查為中心〉,《檢察新論》,第9期,2011年1月,頁182-195。41.蘇素娥,〈審判約會強暴與熟識者強暴〉,《全國律師》,10卷5期,2006年5月,頁35-43。【學位論文】
1.王彥迪,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中對於被告對質詰問權限制措施之檢討─兼論減述要點之規定,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2.林志潔,證言之證據能力與證明力─以誤判防止與人權保障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3.柯孟君,祕密證人保護制度,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4.陳啟豪,以對質詰問權檢驗刑事訴訟法之傳聞例外─以美國法為借鏡,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5.陳柏均,性犯罪被害人之訊問與詰問,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陳鈺歆,對質詰問權保障標準取代傳聞法則之研究─以歐洲法發展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許潔怡,刑事訴訟程序中兒童證言之研究─以證言可信度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8.張桂美,交互詰問制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9.謝協昌,論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之權利保護─以性侵害被害人之權利保護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10.戴博誠,刑事訴訟法上對質問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網路資料】
1.賴芳玉、楊汝滿,從性侵害或家暴案件探究被害者代理人之刑事程序地位,http://www.oasislaw.com.tw/knowledge_detail.aspx?ID=7b0ddd8f-b932-4b3d-a782-bc26925857d1 (最後瀏覽日:2016年6月20日)。
2.李慧瑜,性侵害案件兒童證人於刑事訴訟之相關法律問題─淺談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47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頁2327-2350,http://ja.lawbank.com.tw/pdf2/114%E6%9D%8E%E6%85%A7%E7%91%9C.pdf (最後瀏覽日:2016年6月20日)。
二、英文文獻
【專書】
1.Hodgson, James F., & Kelly, Debra S., eds., SEXUAL VIOLENCE: Policies, Practic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Praeger Publisher, U.S.A. (2002).
2.REDDINGTON, FRANCES P., & KREISEL, BETSY WRIGHT, eds., SEXUAL ASSAULT: The Victims, the Perpetrators, and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U.S.A.(2005).
3.Temkin, Jennifer, & krahé, Barbara, Sexual Assault and the Justice Gap: A Question of Attitude, HART publishing, Oregon, U.S.A. (2008).
【期刊論文】
1.Bressler, Kimberly Seals, Balancing the Right to Confrontation and the Need to Protect Child Sexual Abuse Victims: Are Statutes Authorizing Televised Testimony Serving Their Purpose?, 12 U. PUGET SOUND L. REV. 109, 109-130 (1988).
2.Brannon, L. Christine, The Trauma of Testifying in Court for Child Victims of Sexual Assault v. The Accused''s Right to Confrontation, 18 LAW & PSYCHOLOGY REV. 439, 439-460 (1994).
3.Libai, David, The Protection of the Child Victim of A Sexual Offense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15 WAYNE L. REV. 977, 977-1032 (1968-1969).
4.McNeil, Wayne K., Maryland v. Craig: The Demise of Face-To-Face Confrontation, 36 LOY. L. REV. 1137 (1990-1991).
5.Ritsema, Paul W., Testimony of Children via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in Indiana: Face ( to television) to Face Confrontation, 23(3) VALPARAISO UNIVERSITY L. REV. 455, 455-483 (1989).
6.Rayburn, Corey, To Catch a Sex Thief: The Burden of Performance in Rape and Sexual Assault Trials, 15 COLUM. J. GERDER & L. 436, 436-483 (2006).
7.Sunstein, Cass R., & MacKinnon, Catharine A., Feminism and Legal Theory, 101 HARV. L. REV. 826, 826-848 (1988).
8.Wollitzer, Rachel I., Sixth Amendment--Defendant''s Right to Confront Witnesses: Constitutionality of Protective Measures in Child Sexual Assault Cases, 79(3)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759, 759-794 (1988).
【網路資料】
1.Note: The Treason Trial of Sir Walter Raleigh. http://www.law.harvard.edu/publications/evidenceiii/articles/note-treasontrial.htm(最後瀏覽日:2016年6月20日)。
2.Powerful photo series shows what people were wearing when they were sexually assaulted (2016). http://metro.co.uk/2016/05/05/powerful-photo-series-shows-what-people-were-wearing-when-they-were-sexually-assaulted-5860838/ (最後瀏覽日:2016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