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文獻(按姓氏筆劃排序)
一、教科書與專書
王利明(2005)。《人格權法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澤鑑(2006)。《侵權行為法第一冊: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台北
:自版。
王澤鑑(2009)。《民法學說及判例研究第八冊》。台北:自版。
王澤鑑(2009)。《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一冊》。台北:自版。
王澤鑑(2009)。《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七冊》。台北:自版。
王澤鑑(2009)。《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台北:自版。
王澤鑑(2012)。《人格權法:法釋義學、比較法、案例研究》。台北:自版。
王澤鑑(2012)。《債法原理:基本理論(債之發生、契約、無因管理)》
,增訂3版。台北:自版。
王澤鑑(2014)。《民法總則》,增訂新版。台北:自版。
王澤鑑(2015)。《侵權行為法》,增訂新版。台北:自版。
吳志正(2006)。《解讀醫病關係I─醫療契約篇》。台北:元照。
吳志正(2006)。《解讀醫病關係II─醫療責任體系篇》。台北:元照。
林誠二(2000)。《民法債編總論:體系化解說(上)》。台北:瑞興圖書。
林誠二(2012),《民法總則新解:體系化解說(上)》,3版,台北:瑞興圖書。
林誠二(2015)。《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台北:瑞興圖書。
邱聰智(2005)。《民法總則(上)》。台北:三民。
邱聰智(2013)。《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新訂2版。台北:承法數位文化。
姜世明(2006)。《舉證責任與真實義務》。台北:新學林。
施啟揚(2014)。《民法總則》,8版。台北:自版。
孫森焱(2014)。《民法債編總論上冊》。台北:自版。
孫森焱(2014)。《民法債編總論下冊》。台北:自版。
徐國棟(2008)。《羅馬法與現代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自強(2011)。《臺灣民法與日本債權法之現代化》。台北:元照。
陳忠五(2008)。《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台北:新學林。
曾世雄(2005)。《民法總則之現在與未來》。台北:元照。
曾世雄(2005)。《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台北:元照。
黃立(1999)。《民法總則》。台北:元照。
黃茂榮(2010)。《債法總論(第二冊)》,增訂3版。台北:植根。
楊國樞(1971)。〈人格的定義〉,收於:陳雪屏(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九冊:心理學》。台北:臺灣商務。
詹森林(1998)。《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台北:自版。
詹森林(2003)。《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二)》。台北:元照。
詹森林(2007)。《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五)》。台北:元照。
劉春堂(2010)。《判解民法債編通則》,修訂6版。台北:三民。
劉風景、管仁林(1999)。《人格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鄭玉波(2008)。《民法總則》,修訂11版。台北:三民。
龍顯銘(1949)。《私法上人格權之保護》。上海:中華書局。
蘇永欽(2008)。《尋找新民法》。台北:元照。
Medicus, Dieter(著),杜景林、盧諶(譯)(2006)。《德國債法總論》。北京:法律。(簡體字版)。
二、政府出版品
司法行政部民法研究修正委員會(1976)。《中華民國民法制定史料彙編上冊》。台北:司法行政部總務司。
三、期刊文章
王千維(2003)。〈論人格法益損害之賠償方法〉,《月旦法學雜誌》,99期,頁113-133。王利明(2006)。〈試論人格權的新發展(上)〉,《法商研究》,5期,頁16-28。
王澤鑑(2008)。〈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五)─人格權的性質及構造:精神利益與財產利益的保護(下)〉,《台灣本土法學》,107期,頁75-87。
吳志正(2008)。〈醫療傷害賠償請求權之消滅時效〉,《月旦法學雜誌》,153期,頁113-131。林大洋(2008)。〈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之適用關係─實務上相關見解在理論體系上之再建構〉,《法令月刊》,59卷9期,頁4-11。林信和(1999)。〈民法債編修正原則與修正要點之檢討〉,《律師雜誌》,241期,頁40-54。邱琦(2007)。〈契約法與侵權行為法的探戈舞─以醫療糾紛為中心〉,《月旦民商法雜誌》,18期,頁175-184。邱聰智(2000)。〈我國侵權行為法構成上之潛在危機:民法債編侵權行為修正之綜論〉,《法令月刊》,51卷10期,頁374-378。姚志明(1999)。〈民法債編修正後對債務不履行規定變動部分問題探討〉,《月旦法學雜誌》,55期,頁40-50。姚志明(2003)。〈民法債務不履行之新發展〉,《月旦法學雜誌》,99期,頁86-99。倪同木、夏萬宏(2010)。〈違約非財產損害賠償問題研究:以德國民法典第253條之修改為中心〉,《法學評論》,2期,頁46-54。
孫森焱(1978)。〈論非財產上損害之賠償〉,《法令月刊》,29卷4期,頁6-9。陳志雄(1999)。〈民法債編修正與實務:總論部分(下)〉,《律師雜誌》,241期,頁100-111。
陳忠五(2007)。〈論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利」與「利益」區別正當性的再反省〉,《臺大法學論叢》,36卷3期,頁51-254。
陳忠五(2012)。〈病患手術後成為植物人,進而死亡的損害賠責任─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1214號判決評釋〉,《台灣法學》,195期,頁23-33。
陳忠五(2015)。〈論醫療過失的概念與功能〉,《月旦法學雜誌》,246期,頁5-25。陳計男(1974)。〈人格權之侵害與損害賠償例案研究〉,《法令月刊》,25卷3期,頁10-14。陳聰富(2008)。〈論侵權行為法之違法性概念〉,《月旦法學雜誌》,155期,頁155-195。陳聰富(2013)。〈人格權的保護〉,《月旦法學教室》,132期,頁42-53。黃茂榮(2009)。〈概論損害賠償之債(一)〉,《植根雜誌》,25卷3期,頁26-40。黃茂榮(2009)。〈概論損害賠償之債(二)〉,《植根雜誌》,25卷4期,頁16-30。葉啟洲(2012)。〈身分法益侵害之損害賠償的實務發展及其檢討〉,《政大法學評論》,128期,頁1-78。詹森林(1993)。〈自由權之侵害與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最高法院81年台上字第2462號民事判決之研究(下)〉,《萬國法律》,70期,頁8-14。
詹森林(2015)。〈臺灣民法債務不履行體系之發展─外國法之繼受、本國理論與實務之演變〉,《月旦法學雜誌》,241期,頁5-24。鐘美芳(2009)。〈台灣道教喪葬文化儀式與悲傷治療之探討〉,《台灣心理諮商季刊》,1卷2期,頁10-21。
四、學位論文
王寰峯(2005)。《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消滅時效之探討─以長潛伏期損害之侵權行為類型為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法律專業組碩士論文。李靜蘭(2014)。《人格物受侵害請求慰撫金之研究:以中國大陸之法制與實踐為重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章秀明(1984)。《人格權保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松茂(2008)。《人格權之財產性質:以人格特徵之商業利用為中心》,國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聆苓(2012)。《論侵害生命權之財產上損害賠償:規範法體系定位及責任成立要件之再檢討》,國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五、學術論文集
王千維、林誠二、姚志明、郭麗珍、陳聰富、黃立、楊秀儀、謝哲勝、蘇永欽(2000)。《民法七十年之回顧與展望紀念論文集(一)》。台北:元照。
六、網路文獻
台北市殯葬管理處(2013)。《臺灣傳統喪葬禮儀流程》。載於:http://tcgwww.taipei.gov.tw/public/Attachment/382316274612.pdf
貳、日文文獻(按姓氏筆畫排序)
大河純夫(1977)。〈生命侵害と損害賠償額(5):慰謝料〉,收於:乾昭三、徳本鎮(編),《不法行為法の基礎》。東京都:青林書院新社。
五十嵐清(2003)。《人格権法概說》。東京都:有婓閣。
四宮和夫(1988)。《不法行為─事務管理‧不當得利‧不法行為中卷‧下卷》。東京都:青林書院。
我妻栄(2008)。《新訂債権総論 民法講義IV》。東京都:岩波。
塩崎勤、羽成守、小賀也晶一(編)(2012)。《實務不法行為法講義》,2版。東京都 : 民事法研究所。
潮見佳男(2011)。《不法行為法I》,2版。東京都 : 信山社。
橋本恭宏(2003)。《損害賠償法》。東京都 : 不磨書房。
Erwin Deutsch、Hans-Jürgen Ahrens(著),浦川道太郎(譯)(2008)。《ドイツ不法行為法》。東京都:日本評論社。
參、英文文獻(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Blum, B. A.(2007). Contracts: Examples & Explanations, 4th ed. New York: Aspen Publishers.
Magnus, Ulrich, & Fedtke, Jörg(2001). Non-Pecuniary Loss under German Law. In Rogers, W. V. H.(ed.), Damages for Non-Pecuniary Los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pp. 109-128). Vienna and New York:Springer.
Markesinis, B. S.(2002). The German Law of Tort, 4th ed. United Kingdom:Hart Publishing.
Markesinis, B. S., & Unberath, Hannes, & Johnston, Angus(2006). The German Law of Contract, 2nd ed. United Kingdom:Hart Publishing.
von Bar, Christian, & Drobnig, Ulrich(2004). The Interaction of Contract Law and Tort and Property Law in Europe: A Comparative Study. München : Sellier European Law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