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y, J.(2007)Environment and Soci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Bourdieu, P.(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lated by R. N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2000) Pascalian Meditation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ourdieu, P.(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林志明譯),台北:麥田。
Bourdieu, P.(2009)《實作理論綱要》(宋偉航譯)(第2版),台北:麥田。
Bourdieu, P.(2012a)《所述之言:布赫迪厄反思社會學文集》(陳逸淳譯),台北:麥田。
Bourdieu, P.(2012b)《實踐感》(蔣梓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Castree, N.(2001) “Marxism, capitalism, and the production of nature”, in N. C. a. B. Braun (eds), Social Nature: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tics (pp. 189-207). Oxford: Blackwell.
Castree, N.、MacMillan, T.(2001) “Dissolving dualism: actor-networks and the reimagination of nature”, in N. C. a. B. Braun (eds), Social Nature: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tics (pp. 208-224). Oxford: Blackwell.
Foucault, M.(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
Foucault, M.; Mauro B. and Alessandro F. (eds.)(2003)Society must be defended : lectures at the College de France, 1975-76 (David Macey trans.). New York : Picador.
Garfinkel, H.(1967)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Giddens, A.(2002)《社會的構成》(李康、李猛譯)。台北:左岸。
Hinchliffe, S.(2009)《自然地理學:社會、環境與生態》(盧姿麟譯)。台北:韋伯文化。
Latour, B.(2004)Politics of nature : how to bring the sciences into democrac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ftus, A.(2012) “The urbanization of nature: Neil Smith and posthumanist controversies”, in Everyday Environmentalism: Creating an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pp. 1-20).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arx, K. (1959)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Martin Mulligan trans.).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https://www.marxists.org/archive/marx/works/1844/manuscripts/preface.htm (achieved on 2015/12/15).
Mauss, M.(1990)。《禮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汲喆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Robbins, P.(2011) Critical Introductions to Geography : Political Ecology (2nd Edition). Hoboken, NJ, USA: John Wiley & Sons.
Robbins, P.(2012)”Challenges in social construction”, in Critical Introductions to Geography : Political Ecology (2nd Edition) (pp. 122-142). Hoboken, NJ, USA: John Wiley & Sons.
Simmel, G.(2002)“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 , in Gary Bridge and Sophie Watson, eds. The Blackwell City Reader (pp. 11-19). Oxford and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Swyngedouw, E.(2004)Social Power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Wat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an der Ploeg, J. D.(2013)《新小農階級──帝國和全球化時代為了自主性和可持續性的鬥爭》(潘璐、葉敬忠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Webb, E. J., Campell, D. T., Schwartz, R. D., & Sechrest, L.(2000) “Physical traces: Erosion and accertion”, in Unobstrusive measures (pp. 35-52). Thousand Oaks, sCA: Sage.
Winner, L.(2004)〈技術物有政治性嗎?〉,見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科技渴望社會》(頁 123-150),台北:群學。
內政部(2002)《變更坪林水源特定區計畫(部分住宅、保安保護區為電路鐵塔用地)案》,台北:台北縣政府。
牛慶福(2003/1/11)〈金瓜寮觀魚自行車道 今啟用〉,《聯合報》,21版。
牛慶福(2004/1/12)〈坪林茶博館開幕 將推生態之旅〉,《聯合報》,B1版。
牛慶福(2005/1/22)〈觀光巴士 閱讀坪林〉,《聯合報》,C5版。
牛慶福(2006/4/5)〈坪林茶 第1張身分證掛上產銷履歷〉,《聯合報》,C2版。
王志弘、林純秀(2014)〈都市自然的治理與轉化 新北市二重疏洪道〉,《臺灣社會研究》92: 35-71。王亭復、習良孝、吳崇彥(1995)《北宜高速公路坪林隧道豎井排氣對茶樹生長環境影響調查硏究》。台北:交通部台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
王柔婷(2015/3/20)〈坪林茶農築窩 翡翠樹蛙來洞房〉,《聯合報》,A5版。
台北自來水事業處(2015)〈94~103年南勢溪雨量、買水量與出水量關係表〉,台北:台北自來水事業處。
台北縣政府(1983)《變更坪林都市計畫(公共設施)通盤檢討案》,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台北縣政府(1988)《變更坪林都市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案》,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台北縣政府(1990)《變更坪林都市計畫(第一期公共設施保留地專案通盤檢討)案》,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台北縣政府(1998)《變更坪林都市計畫(部分住宅區、保安保護區為變電所用地)案》,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台北縣政府(2000)《變更坪林都市計畫為坪林水源特定區計畫案》,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台北縣政府(2003)《變更坪林水源特定區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案》,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台北縣政府(2008)《變更坪林水源特定區計畫(機關用地機四為機關用地兼供旅遊服務中心使用)案》,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台北縣政府(2009)《變更坪林水源特定區計畫(部分商業區、兒童遊樂場用地為道路用地)案》,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台北縣政府(2011a)《變更坪林水源特定區計畫(部分保安保護區為污水處理廠用地(兼供抽水站使用))案》,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台北縣政府(2011b)《變更坪林水源特定區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通盤檢討)案》,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台北縣政府委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代編(1973)《坪林都市計畫案》,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台灣好茶網(2015)〈茶葉百科〉,《台灣好茶網》,
http://www.teacity.com.tw/cyclopeida/item004.html,取用日期:2015/12/7。
台灣省政府(1993)《變更坪林都市計畫(部分風景區、保安保護區、行水區為道路用地)(供高速公路使用)案》,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驗局(2015a)〈登記農藥查詢〉,《農藥資訊服務網》,http://pesticide.baphiq.gov.tw/web/Insecticides_MenuItem5_3.aspx,取用日期:2015/12/17。
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驗局(2015b)〈限用農藥〉,《農藥資訊服務網》,http://pesticide.baphiq.gov.tw/web/Insecticides_MenuItem7_2.aspx,取用日期:2015/12/17。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5)〈履歷資訊〉,《台灣農產品安全追溯資訊網TAFT》,http://taft.coa.gov.tw,取用日期:2015/12/3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6)〈山中的有機茶農 王有里〉,《農業知識入口網》,https://kmweb.coa.gov.tw/ct.asp?xItem=761687&ctNode=490&mp=1&kpi=0&rowId=&hashid=,取用日期:2016/1/20。
何欣潔(2015)〈由鄉莊社會到現代社會:從土地所有制度演進重看台灣戰後初期農村土地改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8: 147-194。
吳品賢、王志弘(2007)〈反身性的道德計劃?有機食品消費之銷售組織場域與引導理念〉,《臺灣社會研究》,68: 119-176。吳音寧(2007)《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台北:展智文化。
李正風、黃瑞祺、黃之棟(2012)《科技與社會:社會建構論、科學社會學和知識社會學的視角》,台北:群學。
李亭慧、張雯雁(2006)《飛躍坪林、金生有情:1998-2006》,台北:臺北縣坪林鄉公所。
李素馨、林敬妤、吳治達(2012)〈都市邊緣農村地景破碎化研究〉,《臺灣土地研究》15(2): 59-85。李登輝(1980)《臺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台北:聯經。
李登輝(1985)《臺灣農地改革對鄉村社會之貢獻 : 三民主義在臺灣的見證》,台中:李登輝。
汪澤宏、黃裕星、陳芬蕙、張永仁(2014)〈牛樟昆蟲相初探〉,《混農林業主題館》,
http://kmweb.coa.gov.tw/subject/ct.asp?xItem=1043840&ctNode=9278&mp=386&kpi=0&hashid,取用日期:2015/5/4。
周伯愷(2011)《臺北水源特定區集水區治理策略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學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學位論文。
坪林鄉公所(2002)《坪林鄉志》,台北:台北縣坪林鄉公所。
於幼華(2007)《坪林地區發展零汙染社區計畫》,台北:水利署臺北水源管理局。
林木連、賴正南(2005)《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茶作栽培技術(修訂版)》,桃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林淑芬(2004)〈傅柯論權力與主體〉,《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6(1): 117-150。林敬妤、吳治達、莊永忠(2012)〈宜蘭農村地景變遷時空分析:以三星鄉尾塹村、大洲村與大義村為例〉,《地理學報》64: 1-20。林鎮洋(2005)《翡翠水庫集水區非點源污染削減措施整體規劃之研究》。台北縣新店市:經濟部水利署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
林鎮洋、余嘯雷、黃丕陵(2000)《翡翠水庫集水區管理規劃之研究:成果報告》。臺北縣新店市: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
柯志明(1990)〈日據台灣農村之商品化與小農經濟之形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 1-39。徐肇尉(2012)《後結構地理學取徑下的鄉村空間過程:以「歷坵小農復耕行動」為例》。台北: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翁俊發(2006)〈製作地方味:南投松柏坑茶區烏龍茶製作技術的變遷〉,《中國飲食文化》2(2): 121-163。
馬財專、傳晴華(2008)〈台灣有機農業生產與勞動過程之初探〉,《政大勞動學報》23: 57-112。
張祐齊(2009/1/18)〈樂活坪林 單車暢遊茶鄉〉,《聯合報》,C2版。
張瑋琦(2012)〈原住民成為有機專業農歷程的省思:知識、食物主權與身體規訓〉《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2: 245-290。
郭華仁(2012)〈有機農業的必然與實現-典範移轉與立法〉,《臺灣國際法季刊》9(4): 81-111。郭麗娟(2010)〈台灣綠金,破繭而出──農民教授蔡東纂〉,《光華雜誌》,2010 (3): 48。
陳玠廷,蘇慕蓉(2015)〈一條健康到底的路〉,《慈心大地》,27: 4-7。
陳煥堂、林世偉(2014)《烏龍茶的世界》,台北:如果。
傅晴華(2006)《新選擇的可能與限制:台灣有機農業勞動者的勞動參與過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喬憲新(2009)《台灣地方政府跨域治理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共飲翡翠水為例》。臺北大學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學位論文。
曾經洲(2005)〈生物農藥:昆蟲的穿腸毒藥–蘇力菌〉,《科學發展》,391: 6-9。
黃若慈(2014)《惡水之爭-大高雄的自來水水質爭議與都市供水治理》。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位論文。
黃福其(2013/7/4)〈輕碳小旅行 坪林7月主打星〉,《聯合報》,B2版。
黃瑞祺、黃之棟(2005)《綠色馬克思主義》。台北:松慧。
黃樹民(2013)〈臺灣有機農業的發展及其限制:一個技術轉變簡史〉,《臺灣人類學刊》11(1): 9-34。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2015)〈博物館簡介〉(摺頁),新北: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
新北市政府(2011)《變更臺北水源特定區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通盤檢討)書》,新北:新北市政府。
楊弘任(2010)〈專家系統下的地方知識:嘉邑行善團的造橋實作〉,《科技、醫療與社會》10: 129-190。
楊弘任(2014)《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增訂版)》。台北:群學。
楊秀珠(2007)《茶樹整合管理》,台北:行政院農委會藥物毒物試驗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驗局。
楊宜靜(2012)〈權力地景之生產:江仔翠農地的死與生〉,《文化研究月報》 133: 32-64。
葉啟政(2006)《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台北:三民。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2013)〈農藥劑型種類及代碼中英文對照表〉,《農藥登記參考資訊》,
http://www.tactri.gov.tw/wSite/ct?xItem=3960&ctNode=310&mp=11,取用日期:2015/12/17。
廖慶樑(2010)《台灣茶聖經》,台北:揚智文化。
劉志偉(2011)〈國際農糧體制與國民飲食:戰後臺灣麵食的政治經濟學〉,《中國飲食文化》,7(1): 1-59。
劉家銘(2013)《在地知識的形塑與實踐:以埔里茭白筍為例》,南投: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筱蕾、賴世剛(2008)〈環境治理機制之初探:以臺北水源特定區範圍劃定為例〉,《臺灣土地研究》,11(2): 37-60。蔡俊明(1995)〈茶園敷蓋與覆蓋〉,《茶業專訊》,12: 4-6。
蔡培慧(2009)《農業結構轉型下的農民分化(1980-2005)》,台北:國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賴曉黎(2013)〈幻象與共謀:布赫迪厄論秩序的自我持存〉,《台灣社會學》,26: 1-36。
謝志一(2002)《草根,知識與黑珍珠──屏東蓮霧技術發展的脈絡式研究》,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國雄(2003)《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瞿宛文(2015)〈台灣戰後土地改革的前因後果〉,《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8: 11-68。
羅建怡(2004/9/14)〈坪林騎鐵馬 四種優體驗〉,《聯合報》,E8版。
羅桂美(2008)《當代農村政經結構下美濃有機米產銷班的實踐與困境》,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