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14: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姿宇
研究生(外文):Tzu-Yu Chen
論文名稱:台灣地產業的藝術投入—以北、中兩都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rt Activities and the Real Estate Business—Case Studies in Taipei and Taichung, Taiwan
指導教授:賴仕堯賴仕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h-Yao Lai
口試委員:康旻杰劉欣蓉
口試日期:2016-07-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其他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中文關鍵詞:房地產市場藝術預售制度代銷制度資本迴路文化經濟文化資本社會資本
外文關鍵詞:Real Estate MarketArtPre Sales SystemReal Estate AgencyCircuit of CapitalCultural EconomicsCultural CapitalSocial Capit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建設公司投入文化藝術行動,是近十年來台北、台中兩地房地產市場環境中特殊且蓬勃的風氣。本研究探究房地產業者投入文化藝術行動的背景與來龍去脈,透過對台灣特有的預售制度與代銷制度之了解、房地產景氣因素以及政府政策等,確立出台灣房地產市場中——獨特的「銷售場域」與「銷售行動」是建設公司文化藝術投入的濫觴。本研究聚焦於11間長期、穩定投入文化藝術的建設公司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歸納出觸發這些建設公司投入文化藝術的因素在於要有足夠的可活用資金、對藝術的喜好以及敏銳的代銷思維。而他們的行動可區分為三大類型——一是成立基金會,二是利用既有的閒置空間以文創、藝術的方式活化並開放,三是打造全新的長期、短期藝術基地。而這些藝術行動背後分別是形象建立、人脈建立以及實質經濟獲利等實質效益。

這些現象,經由Harvey與Bourdieu的理論架構分析,可看出其結構性的原因:當房地產市場中的資本家因資本積累過剩,或資本迴路上遇到阻礙而產生資本積累危機,在全球文化經濟興起的時代,文化藝術成為資本積累危機的新出口。在這樣的過程中,建設公司不只維持了資本迴路的循環,同時也建立了自己的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然而,在結構性原因的另一面,這些文化藝術行動仍帶給都市環境、都市居民乃至房地產業界生態及藝術圈正面的影響。如有助於都市再生的的閒置空間活化;創造多元的都市藝文體驗;促成了業界對藝術的重視;以及,藝術圈獲得展露頭角的舞台、資源,與論述場域和交流互動的平台。

Property developers have been devoting themselves to the cultural and art activities. It is the unique trend in the real estate markets of Taipei and Taichung in this decade.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cultivation in art is introduced, and the origin of the property developers’ participating art activities is established by the particular “Selling Space” and “Selling Activity” in the real estate business in Taiwan,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very pre-sales system and real estate marketing agency of Taiwan, real estate cycles, and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The study investigates 11 property developers’ devotion to culture and art, and the prerequisites that provoke the property developers’ dedication: sufficient actively managed funds, the interest in art and the keen thinking to selling. As for the activities, they are categorized as three types: founding foundations, opening up and activating the established vacant lots by the display through Cultural & Creative and art, and creating brand new long-term or short-term Art stations. The benefits behind the cultural and art activities are establishing the company’s image, making connections, earning more economic profits and so forth.

Under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s announced by Harvey and Bourdieu, the structural factors of the phenomenon as mentioned are apparent. Culture and art have become a solution when real estate capitalists are in the Crisi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due to over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or broken circuit of accumulation. In the era of Cultural economics, property developers not only maintain the circuit of capital but also gain their own cultural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Howev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ructural factor, the dedication to culture and art also gives positive influences on the environments of the cities, the citizens, the real estate market, and the art community, including providing ideas for the vacant lots under urban regeneration, creating multiple experiences of art and culture in the cities, promoting art to the real estate community, and providing stages and resources for people in art communities to showcase their talents and interchange the ideas of their art crea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理論探討與分析架構 10
第四節、 研究設計 16
第五節、 章節概要 19
第二章、 地產商藝術投入的房地產沃土之成形 21
第一節、 受到政經環境影響的台灣房地產五波景氣循環 21
第二節、 預售與代銷的出現及影響 25
一、 預售制度與代銷的緣起 25
二、 銷售場域-從建築工地到接待中心 26
三、 銷售行動-從清涼秀到藝文活動 27
第三節、 政府政策與房地產市場環境的影響 31
一、 文化導引型都市再生塑造的文創台北 32
二、 市地重劃創造眾多都市土地 成長聯盟打造地產沃土——台中 36
三、 台北與台中房地產邏輯之差異 40
第四節、 現有投入文化藝術之地產商盤點 41
一、 大隱開發建設 41
二、 忠泰建設 43
三、 立偕建設 45
四、 雍和建設 47
五、 璞真建設 48
六、 志嘉建設 49
七、 龍寶建設 50
八、 精銳建設 52
九、 順天建設 53
十、 由鉅建設 56
十一、 陸府建設 58
第五節、 小結 59
第三章、 地產商藝術投入的觸發種子 60
第一節、 資本因素 60
第二節、 「我有藝術的靈魂」:建商的藝術愛好 63
一、 地產商負責人的喜好 63
二、 二代亮相!企業二代個人的喜好與創新 65
第三節、 我有一顆代銷腦:建商文化藝術投入離不開代銷思維 68
第四節、 小結 70
第四章、 當前地產商文化藝術投入的類型與形式 71
第一節、 成立基金會作為文化藝術投入行動單位 71
第二節、 都市針灸術—藝術與閒置空間活化 74
一、 利用自有土地資源招募藝術進駐 75
二、 建設公司經營公部門計畫創造藝術行動基地 85
第三節、 打造全新長期、短期藝術基地 88
一、 暫存的藝術基地-藝術館化接待中心 88
二、 美術館與商業藝廊 92
三、 展示銷售空間進化-藝術化的接待會館 96
第四節、 小結 100
第五章、 地產商藝術投入的多重效益 102
第一節、 形象建立 102
一、 提升知名度、營造形象 102
二、 經營有「品牌忠誠度」的穩定客源 104
三、 談合建可獲得地主、原住戶信任 108
第二節、 人脈建立 110
一、 建築圈經營 110
二、 藝術圈經營 112
三、 潛在客層經營 113
第三節、 實質經濟效益 113
一、 藝術投資帶來的效益 114
二、 公益行動的節稅效益 115
三、 容積獎勵 118
四、 養好區域 地段升值 123
第四節、 小結 129
第六章、 地產商文化藝術投入的影響 131
第一節、 改善都市環境 創造都市居民多元藝文體驗 131
第二節、 房地產業者藝術投入改變房地產業界生態 132
第三節、 房地產業者文化藝術投入對藝術圈的影響 135
一、 實質經濟助益 135
二、 自由場域與交流平台的創造 136
第四節、 小結 138
第七章、 結論 139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13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42
參考文獻 144

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121-186。
古宜靈(1999)《都市藝文活動參與選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2014)《豪宅建築作品選集》,台北:詹氏書局。
宋國祥(2006)《台灣的文化藝術基金會經營管理之研究-以企業設置之基金會為核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 以台東師院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
杜歆穎(2000)《都市幽靈地景-試論台灣房屋預售制度下的接待中心與樣品屋》。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欣怡(2011)《銷售的戲碼:跑單小姐與預售屋市場組織》。國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邢芃玉(2011)《藝企合作中介者執行力之研究-以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為個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2014)《後都市的共生X共創》,台北:田園城市。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2015)《舊城區的藝聲X異生》,台北:田園城市。
明智(2013/03/01)〈穿梭夢想建築 品味生活〉,《悅讀大台中》24:5-15。
張金鶚(1998)〈中美房地產景氣循環之研究心得〉《住宅學報》,7:101-104。
張金鶚(2003)《房地產投資與市場分析理論與實務中篇:房地產市場分析》台北:華泰經銷商。
張金鶚、詹任偉(2005)〈台灣房地產景氣動向預測準確度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56(4):43-60。
張珩(1987)《台灣地區居住品質訴求重點變遷及其趨勢之研究》,台南:成大建築所碩論。
張詩欣(2009)《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論。
許易民(2008)〈台灣房地產業景氣循環之影響與對策〉,行政院經建會綜計處綜合規劃研究。
許嘉猷(2011)《藝術之眼:布爾迪厄的藝術社會學理論及其在台灣之量化與值化研究》,台北:唐山出版社。
郭奇正(2000)《城市行銷與創造性破壞下的投機城市營造——以台中市的都市發展為例》,台中:東海學報41卷:43-46。
陳聰亨(2011)《集合住宅規劃設計》。臺北市:詹式書局。
彭尹賢(2012)《城市場域中的藝文活動研究─以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為例》。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管理碩士論文。
曾國鈞(2001)《地方政治生態與市地重劃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黃于宸(2015)《藝術社區建構居民社區意識策略之研究—以汐止夢想社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家銘(2012)《以敘事設計思維理論分析房地產銷售接待中心之空間探討–以台中市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
葉懷智(1995)《台鼎建設理想國—一個設計策略實踐之詮釋》。中原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世璋(1992)《虛構的空間文化形式-以1991年台北市住宅類之預售屋廣告為例》,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欣蓉(2011)《公寓的誕生》。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曜如(2003)〈我國房地產市場之發展、影響濟政府因應對策〉《中央銀行季刊》,第25卷第4期,台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蔣光輝(2009)《都市新桃花源意象─台灣房地產預售制度下「接待中心」與「樣品屋」之空間規劃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鄭運鴻(1996)《空間文化形式的虛構之解構-對臺灣地區代銷制度與房地產廣告之批判性研究》,台北: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惠文(1986)《台北市都市集合住宅空間形式轉化研究》。中原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景文(2006)《擬像與真實的界線:臺灣房地產預售制度下的樣品屋和接待中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志彰(1997)《投機城市的興起—戰後臺中市都市空間轉化之研究》,國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龍應台(2003)〈文化空間思索〉,《建築師雜誌》,339: 88-93。
顏郁峰(2011)《台北市、全國房地產市場與總體經濟連結度—台北市房地產是否為總體優良指標景》,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顏雅玲(2005)《從創造文化經濟的角度論台灣電視劇產業之革新─以韓劇發展模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房屋市場月刊》,1(1973.07)-98(1981.12),台北:房屋市場月刊社。
《臺灣房屋市場月刊》,99(1983)-175(1989),台北:臺灣房屋市場雜誌社。
Bonnewitz, Patrice(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譯者:孫智綺),台北:麥田。(原著出版年:1998)。
Bourdieu, P.(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avid Harvey(2008)《新帝國主義》(譯者:王志弘、王玥民、徐台苓),台北:群學。(原著出版年:2003)。
David Harvey(2010)《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譯者:王志弘、王玥民),台北:群學。(原著出版年:2001)。
David Throsby(2003)《文化經濟學(譯者:張維倫、潘筱瑜、蔡宜真、鄒歷安)》,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1)。
Marx(1990)《資本論(第三卷)》(譯者:吳家駟),台北: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89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