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丁樹範主編,2002,《胡錦濤時代的挑戰》,臺北:新新聞文化。
丁樹範主編,2004,《中國大趨勢:2003-2004》,臺北:新新聞文化。
人民網,2002,〈中國經濟增長不會成為黑洞〉,http://www.people.com.cn/BIG5/jinji/36/20020822/805355.html。
大前研一著,許曉平譯,2002,《中國,出租中》,臺北市:天下雜誌。
王良能,2000,《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臺北:唐山。
王逸舟,2012,〈和平崛起階段的中國國家安全:目標序列與主要特點〉,《國際經濟評論》,3:9-20。
王義桅,2004,〈和平崛起的三重內涵〉,《環球時報》,版15。
毛思迪著,李威儀譯,2001,《中國-新霸權》,臺北:立緒文化。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5/66618/index.html。
中國時報,2005a,〈北京斥美散布中國威脅論〉,7/21,版A3。
中國時報,2005b,〈2017 年中國將成第一經濟強權〉,1/21,版A7。
中國評論新聞網,2015,〈學者:中國崩潰論緣何被西方屢屢拋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38/2/1/2/103821217.html?coluid=91&kindid=2710&docid=103821217。
中國網,2004,〈專家析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給世界機遇而非威脅〉, 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11/23/content_5710679.htm。
中國網,2008,〈中國農村改革3步走:推進農村綜合改革〉,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8-02/13/content_9676265.htm。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2014,《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1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石之瑜,2000,〈解讀『大國外交』:論兩岸的差異〉,《政治科學論叢》, 13:147-164。石之瑜、張登及,2010,〈中國崛起的認識論及其敘事衍生〉,《世界經濟與政治》, 1:37-51。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2011,《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市:五南。
阮宗澤,2004,〈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理論探討〉,《國際問題研究》,4:28-33。
江和華、林香吟,2004,〈胡錦濤時期中共對臺政策研究〉,《弘光學報》,75:75-86。江澤民,1992,〈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h-80years/lici/14/14-0/8.htm。
江澤民,1998,〈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局面〉,《黨的文獻》,1:8-9。
江澤民,2002,〈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33876.htm。
朱光磊,2010,《中國政府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
朱雲漢、賈慶國主編,2007,《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臺北市:五南。
朱新民主編,2005,《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臺北市:遠景。
朱新民,2007,〈中國和平崛起的省思:衝突或和諧〉,《國際關係學報》,23: 175-187。朱駿,2014,《崛起大國的困境與出路:民主集中制的省思》,臺北市:唐山。
任劍濤,2011,〈中國政治體制改革2010〉,《二十一世紀評論》126:38-49。任曉駟,2014,《中國夢:誰的夢?》香港:中華書局。
向駿,1996,〈『中國威脅論』及『新圍堵』〉,《美歐月刊》,11(5):26-27。李君如,2004,〈和平崛起:中國發展之路〉,《環球時報》,04/23,版3。
李瓊莉,2012,〈美國『重返亞洲』對區域主義之意涵〉,《全球政治評論》,39:87-103。
汪毓瑋,2003,〈中國大陸『多邊外交』之回顧與前瞻〉,《展望與探索》,11(9):69-83。宋國誠,2008,〈科學發展觀-中國第三次社會轉型〉,《中國大陸研究》,51(2):97-134。宋鎮照,1995,《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邵軒磊,2012,〈中國威脅論之解析-以日本相關研究文獻為例〉,《中國大陸研究》,55(3):85-105。
吳瑟致、林佩霓,2008,〈臺灣面對中國崛起的區域戰略與兩岸關係之初探〉,《展望與探索》,6(9):22-45。吳敬璉,2005,《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探索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秘密》,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門洪華,2004,〈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框架〉,《戰略研究》,6:16-19。
杭亭頓著,黃裕美譯,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臺北市:聯經。
金融時報中文網,2013,〈關於中國經濟的最大不實之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9296。
柯玉枝,2008,〈十七大後中共的第三世界政策〉,《國際關係學報》,25:153-173。施子中,2007,〈從『大國外交』到『和諧世界』—中共外交戰略之轉變〉,《展望與探索》,5(1):8-12。施哲雄,2005,〈從『一號文件』探討大陸當前『三農』問題〉,《展望與探索》,3(3):11-15。胡元梓、薛曉源主編,1998,《全球化與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胡鞍鋼,2005〈如何看待現代中國崛起〉,《開發研究》,3:1-5。
胡錦濤,2003,〈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週年座談會的講話〉,中國政府網,www.gov.cn/test/2009-11/27/content_1474642.htm。
胡錦濤,2005,〈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六十週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全文〉,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網頁,http://www.china-un.org/chn/zt/gg/t212365.htm。
胡錦濤,2007,〈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洪銘德,2015,〈美國重返亞洲政策之研究〉,《全球政治評論》,51:152-155。洪鎌德,1999,《當代政治經濟學》,臺北:揚智文化。
洪鎌德,2011,《全球化下的國際關係新論》,臺北:揚智文化。
海天,2014,《2020中國與美國終須一戰:當中國的復興之路遇上美國的重返亞洲》,臺北市:如果。
夏立平,2004,〈論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4(1):52-56。
倪世雄,2007,〈中國的和平崛起-特徵、含義及影響〉,《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臺北市:五南,119-134。
埃里克.伊茲拉萊維奇著,姚海星、斐曉亮譯,2006,《當中國改變世界》,臺北市:高寶國際。
秦亞青等,2009,《國際體系與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
馬凱碩著,羅耀宗譯,2008,《亞半球大國崛起:亞洲強權再起的衝擊與挑戰》,臺北市:天下雜誌。
徐斯勤、鄭敦仁,2007,〈在權力制衡與扈從之間:對冷戰後東亞國際關係的重估〉,《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臺北市:五南,59-93。
陳永峰,2014,〈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由日本 2014 年防衛白皮書析論日中關係發展〉,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41031555414.pdf。
陳岳,2005 ,〈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和平崛起〉,《外交評論》,82:93-99。
麥艾文著,國防部譯,2011,《中共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樣》,臺北市:史政編譯室。
參考消息,2015,〈習近平宣講和平崛起理念強調人類共同價值〉,參考消息,2015/10/01,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51001/956471.shtml。
張五岳,2000,〈兩岸關係與臺海安全〉,《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2。
張五岳主編,2014,《兩岸關係研究》,臺北市:新文京開發。
張亞中,2013,〈中國和平崛起的困境與因應之道〉,《人民論壇:學術前沿》,z1:17-27。
張幼文,2004,〈中國崛起道路的和平特徵〉,文匯報,4/6。
張啟雄,2006,〈日本第一 VS 和平崛起-冷戰前後東北亞國際秩序的衝突與整合〉,《興大歷史學報》,17:599-640。
張登及,2003,《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臺北市:揚智文化。
張雅君,1997,〈中共對美國的戰略維與行動:圍堵與反圍堵〉,《中國大陸研究》, 40(5):21-23。勒那托‧卡斯楚,2005,〈從東南亞視角看中國的和平崛起:對一個新興合作型強國前景的探討〉,《南洋問題研究》,2:1-15。
章家敦著,侯思嘉、閻紀宇譯,2002,《中國即將崩潰》,臺北市:雅言文化。
章敬平,2004,《胡溫元年:中國的第二次轉型》,臺北市:捷幼。
國際先驅導報,2004,〈『中國和平崛起』論的由來〉,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 com/herald/2004-04/07/content_1406123.htm。
黃宗昊,2009,〈政治經濟學分析架構的三項發展〉,《全球政治評論》,25:151- 196。開放網,2012,〈章家敦再預言中國2012年崩潰〉,2012/02/08,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657#.V47-qRV97NM。
曾培炎,1999,《新中國經濟50年》,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華夏經緯網,2003,〈是誰在高唱中國崩潰論〉, http://www.huaxia.com/js/jswz/00155384.html。
解芳,2004,〈略論中國的和平崛起〉,《理論學刊》,125:81-83。
溫家寶,2003,〈溫家寶總理哈佛演講:『把目光投向中國』全文〉,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shehui/1061/2241298.html。
溫家寶,2006,〈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諧世界〉,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hpdl/1125458.htm。
楊永明,2010,《國際關係》,臺北:前程文化。
楊守明,2008,《中國和平崛起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楊開煌,2006,〈對六個『胡四點』之分析〉,《海峽評論》,186:34-36。
楊開煌主編,2007,《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臺北市:問津堂。
新浪網,2015,〈王毅談習近平訪美並出席聯合國70周年系列峰會〉,http://news.sina.com.cn/c/2015-09-29/doc-ifxieyms4216917.shtml。
新華社,2004,〈胡錦濤:中國的發展,亞洲的機遇〉,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hp/551897.htm。
新華網,2004a,〈胡錦濤:堅持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分析形勢〉,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2/24/content_1329887.htm。
新華網,2004b,〈中國和平崛起論的誕生和發展〉,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 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4/23/content_1436982.htm。
新華網,2005,〈『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全文〉,http://news3.xinhuanet.com/ politics/2005-12/22/content_3954937.htm。
新聞周刊,2004,〈和平崛起指引中國未來〉,http://www.chinanewsweek.com.cn/ 2004-05-09/1/3524.html。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5/ 66612/4488773.html104。
鄧中堅,2015,〈中國對拉丁美洲的資源外交:新殖民主義與南南合作之爭辯〉,《遠景基金會季刊》,16(3):131-180。趙建民,2007,〈科學發展觀與胡錦濤路線〉,《展望與探索》,5(12):43-46。鄭永年,2004,〈和平崛起與大中國圈的和平整合〉,中新網,http://big5.chinanews.com/n/2004-03-24/26/417225.html 。
鄭永年,2007,《中國轉型:和諧與衝突》,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
鄭永年,2011,《中國模式及其未來》,新加坡:八方文化工作室。
鄭必堅,2003,〈中國和平崛起的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 〉,新華網,http://news3.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1/24/content_1195240.htm。
鄭必堅,2014,《中國發展大戰略:論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兩岸關係》,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魯世巍,2013,〈新一輪中國威脅論:解析與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3:25-30。
黎安友、陸伯彬,1998,《長城與空城計》,臺北市:麥田出版。
劉文斌,2014,《中共威權政治的強國體制:人類歷史無法預見的發展之路》,臺北市:獨立作家。
劉文斌,2014b,〈從『中國特色威權體制』看習近平反貪腐作為〉,《展望與探索》, 12(4):83-110。
劉建飛,2006,〈和平崛起是中國的戰略選擇〉,《世界政治》,2:36-40。
樊體寧,2005,〈論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5(3): 16-20。
蕭全政,1988,《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臺北:桂冠。
蕭全政,1994,〈兩種社會科學的典範〉,《政治科學論叢》,5:59-85。蕭全政,1997 ,〈組織與制度的政治經濟分析〉,《暨大學報》,1(1):1-16。蕭全政,1998 ,〈讓政治科學回到政治的科學〉,《暨大學報》,2(1):103-132。蕭全政,2003,〈何謂政治經濟學?〉,《政治學報》,35:1-34。蕭全政,2004,〈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政治科學論叢》,22:1-30。閻學通,2004,〈和平崛起與保障和平—簡論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國際問題研究》,3:12-16。
閻學通、孫學峰等,2005,《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閻學通、漆海霞,2012,〈中美競爭前景:假朋友而非新冷戰〉,《國際政治科學》,31:1-23。
龍華,2004,《胡溫新政內幕》,香港:新華彩印。
聯合新聞網,2015,〈美公布中國軍力報告:北京在南海趕造人工島〉,http://udn. com/news/story/7331/891668。
謝淑麗著,溫洽溢譯,2008,《脆弱的強權》,臺北市:遠流。
環球時報,2002,〈害怕中國強大,誣蔑統計數據造假,美國炒作中國崩潰論〉, 2002/06/06,版1。
魏艾,2003,《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市場轉型》,臺北:揚智。
龐中英,2004,〈中國崛起的『和平性』判讀—關於和平崛起的理論性問題〉,《國際觀察》,3:1-8。
蘇紫雲,2015,〈日本防衛白皮書解讀〉,自由時報網,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394538。
嚴安林、蕭楊,2007,〈胡錦濤對臺政策與思惟初探〉,《兩岸關係》,1:1-17。
觀察者網,2014,〈章家敦:中國經濟衰退無法負擔軍費,將發動侵略戰爭〉, 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4_03_17_214564.shtml。
貳、英文部分
BBC. 2016.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6/03/160325_david_shambaugh_on_china_politics.
Broomfield, E. V. 2003. Perceptions of Danger: The China threa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2(35):265-284.
Brzezinski, Zbigniew. 2005. Make Money, Not War. Foreign Policy, 146:46-47.
Campbell, Kurt & Daniel Russel. 2011. U.S. Foreign Policy in the Asia-Pacific. http://fpc.state.gov/172931.htm.
Clinton, Hillary. 2010a. Remarks on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Asia: Principle and Priorities.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01/135090.htm.
Clinton, Hillary. 2010b. Remarks at Press Availability.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07/145095.htm.
Clinton, Hillary. 2013.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http://risechina.blogspot.tw/2013/01/hillary-clintonamericas-pacific-century.html.Gallup.
Gilpin, Robert. 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aplan, Robrert D. 2005. How We Would Fight China? The Atlantic Monthly, 295(5): 49-64.
Krauthammer, Charles. 1995. Why We Must Contain China. Time, July 31. 72.
Morgenthau, Hans J. 1948. Politics Among Nations: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The McGraw-Hill Company.
Munro, Ross H. 1992. 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62:10-16.
Munro, Ross H. & Richard Bernstein. 1997.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Y.: Alfred A. Knopf.
Roy, D. 1996. The China Threat Issue: Major Arguments. Asian Survey, 36(8):758-771.
The Economist. 2008. China: The New Colonialists. & A Ravenous Dragon.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0853534.,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0795714.
The Economist. 2014. What China Wants. http://www.economist.com/news/essays/21609649.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9a. Remarks With Thai Deputy Prime Minister Korbsak Sabhavasu.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20092013clinton/rm/2009a/july/126271.htm.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9b. Remarks at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09a/july/126373.htm.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0. Remarks on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Asia: Principles and Priorities.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01/135090.htm.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4. U.S. Vision for Asia-Pacific Engagement.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emarks/2014/08/230597.htm.
U.S. White House. 2011. Remarks by President Obama to the Australian Parliamen.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1/11/17/remarks-president-obama-australian-parliament.
U.S. Whitehouse. 2012.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n the Defense Strategic Review.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2/01/05/remarks-president-defense-strategic- review.
Wendt, Alexander E. 1995.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