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文獻
(漢)班固,《新校本漢書集注》(台北:鼎文,1981)
(漢)王充,《論衡》(台北:中華書局印本,1981)
(三國)王弼,《王弼集校注》,(台北:中華書局,1980)
(三國)劉劭,《人物志》(台北:中華書局印本,1987)
(三國)嵇康,《嵇中散集》(台北:中華書局印本,1970)
(三國)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1977)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台北:明倫,1971)
(晉)摯虞,《摯太常遺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晉)郭象,《莊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
(唐)房玄齡等,《晉書》(台北:德志,1962)
(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北京:商務,2006)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三國文》(台北:世界,1963)
(清)王文濡校勘,《精校評注古文觀止》(台北:中華,1961)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
二、近人論著
(一)、中文專著
王葆玹,《玄學通論》(台北:五南,1996)。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余英時,《人文與理性的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台北:聯經,2014)。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1998)。
湯用彤,《湯用彤全集》(高雄市:佛光文化,2001)。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台北:谷風,198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商務,1993)。
賀昌羣、容肇祖、劉大杰、湯用彤、袁行霈,《魏晉思想》(甲編五種)(台北:里仁,1984)。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安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錢穆,《中國思想史》(香港:新華,1956)。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香港:新亞,1958)。
劉貴傑、周紹賢,《魏晉哲學》(台北:五南,1996)。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蕭馳,《玄智與詩興》(台北:聯經,2011)。
(二)、期刊論文
王中江,〈郭象哲學的一些困難及其解體──從『性分論』和『惑者說』來看〉,收入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林明照,〈外內玄合與聖王之道:郭象哲學中「應」的意涵〉,收入曾春海主編,《哲學與文化》40卷12期,2013.12。(三)、外文專著
Ziporyn, Brook (2003). The Penumbra Unbound.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