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2: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魯雅琴
研究生(外文):Lu, Ya-Chin
論文名稱:2012-2016魯雅琴創作論述—裝飾性繪畫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Decorative Painting-Creation Descriptions of Lu, Ya-Chin
指導教授:黃小燕黃小燕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Hsiao-Yen
口試委員:吳宜樺何堯智
口試委員(外文):Wu, Yi-HuaHo, Yao-Chih
口試日期:2016-07-0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7
中文關鍵詞:中古世紀裝飾藝術視覺藝術美感經驗色彩學
外文關鍵詞:mid-centurydecorative artvisual artthe aesthetic experiencechromat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裝飾性繪畫研究》是筆者創作實踐的研究主軸,與關於筆者在設計與藝術間掙扎徘徊的歷程有關。
論文中以探究中古世紀建築及繪畫的裝飾圖騰及新藝術派Art Nouveau和現代裝飾藝術Art Déco為開端,在面對2012¬¬-2016年間創作的歷程變化,個人從藉由理論相佐而得以滋潤的養分。再將「裝飾符號」萃取再現的轉變作為創作內容,將創作理念定位在「裝飾視覺藝術」,探討相關創作和中西觀點其中的意涵。
經由中古世紀教堂的裝飾藝術回歸自我藝術觀,及探討相關藝術家之畫作,理論的分析與作品建構的過程中,企圖以古典裝飾及現代圖騰語彙達到自身繪畫轉變,創作與理論得以整合。
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前,藝術分成純藝術以及實用藝術;工業革命之後,實用藝術和新興的「設計」一詞變成相同意義,藝術學和設計學的理論和形式表現上,在某些層面上交織著相同的意涵。因此,藝術與設計的理論有很大一部分是共享的。藉由創作中繼續探索,從創作中關心繪畫媒材的開發和實驗,如何從物質性的媒材本身與精神性的情感思維相連結,在當代藝術五花八門的混沌時期,得以支撐筆者在創作過程中前進的力量。

Ornamental painting study is the theme of this research paper. The author struggles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boundaries between Design and Art and wants to have further investigation about it.
In the beginning chapters, mid-century architecture, decorative totem of painting, Art Nouveau and Art Déco have further discussed and are chosen as research keywords for her artwork. The works of author between 2012 - 2016 take the decorative symbols become the essential ideas, the Semiotics, and she transforms it into works, locate main creative concept focus on Decorative Visual Arts.
After analysing the theories and elements of mid-century church decorative art and painting,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onstruct her ow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using the classical decoration and modern totem languages.
Before European Renaissance, Art was divided to Fine Art and Applied Art. After Industry Revolution, Applied Art become the word “design”. In fact, fine art and design share certain level of theories which as color, form, order and decoration. From these researches,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possibilities of mix media and discovers how to deliver personal emotions and spirit through the materiality of media.

謝 誌 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脈絡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二十世紀之前的裝飾風 6
第二節 二十世紀之裝飾風 23
第三節 早期敦煌莫高窟之裝飾風 32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 37
第一節 裝飾在混沌茫昧中游離 38
第二節 探索在逐本溯源中發聲 46
第三節 極簡在現代藝術中碰撞 54
第四節 創作在學貴有恆中實踐 58
第四章 結論 72
參考書目 74

一、原文書目
Alastair Duncan著(1994)。《World of art-Art nouveau》。New York:Thames and Hudson。
Curator, Francesco Bonami;essays by Francesco Bonami, Abdellah Karroum, Michael Craig-Martin;and an interview by Nicholas Serota著(2013)。《Damien Hirst:relics》。Milano, Italy:Skira。
Donald Wigal著(2006)。《Jackson Pollock:veiling the image》。New York:Parkstone。
Josef Albers著(2006)。《Interaction of color》。New 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
內藤裕史著(2004)。《中世彩飾寫本の世界》。東京都:美術出版社。

二、中文書目
Arie van de Lemme雅立‧范‧德‧萊姆著(2005)。陳秋蓮譯。《Art Deco:裝飾藝術鑑賞入門》。臺北市:麥田出版。
Carl G.Jung著(2005)。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新北市:立緒文化出版。
Harold Rosenberg哈洛德•羅森堡著(1998)。周麗蓮譯。《拆╱解藝術》。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Hubert Damisch余伯特.達彌施著(2002)。董強譯。《雲的理論: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繪畫史》。臺北市:揚智出版社。
Joseph Campbell著(1997)。朱侃如譯。《千面英雄》。新北市:立緒文化出版。
John Berger約翰•伯格著(2009)。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出版。
Kuresawa Takemi暮澤剛巳著(2011)。蔡青雯譯。《當代藝術關鍵詞100》。台北市:麥田出版。
Lucies Smith(1990)。李長駿譯。《二次大戰後的視覺藝術》。臺北市:大陸書局。
Macaulay David大衛麥考雷著(1997)。梅茵譯。《歌德大教堂:設計及建造的故事》。新竹市:凡異出版社。
Otl Aicher奧托•艾舍著(2014)。陳盈瑛、吳萬寶譯。《die welt als entwurf世界是設計》。新北市:木馬出版。
Patrick Frank著(2008)。陳玥蕾、俞鈺譯。《視覺藝術原理》。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Richard Taylor理查‧泰勒著(2005)。李毓昭譯。《發現教堂的藝術》。臺中市:晨星出版。
Rolf Schneider、Anne Benthues、Arno Rattay著(2006)。陶心怡、張瑜、徐靖逸譯。《100經典教堂:震攝人心的華麗詩歌:環遊世界100個藝術建築》。臺北市:明天國際。
Ross King金恩著(2002)。吳光亞譯。《圓頂的故事:文藝復興建築史的一頁傳奇》。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Sigmund Freud佛洛伊德著(1976)。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台北市:志文出版社。
T. A. Kennar著(2010)。朴鋒春、顏劍麗譯。《符號的故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William Hardy威廉‧哈蒂著(2005)。葉娟如譯。《Art Nouveau:新藝術鑑賞入門》。臺北市:果實出版。
E.H. 貢布里希著(2003)。范景中、楊思梁等譯。《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研究》。長沙市: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維楚菲厄斯(1998)。李毓昭譯。《建築十書:維楚菲厄上奧古斯都大帝之奏摺》。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Rev. Dr. Lauren Artress蘿倫‧艾翠絲著(1999)。《迷宮中的冥想-西方靈修傳統再發現Walking a Sacred Path: rediscovering the Labyrinth as a spiritual tool》。趙閔文譯。臺灣:商周出版。
Wassily Kandinsky瓦西里•康丁斯基著(2013)。余敏玲譯。《點∕線∕面Point, Line and Plane》。台北市:信實文化行銷。
王萍麗著(2005)。《營造上帝之城:中世紀的幽暗與冷艷》。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家祺等撰文(2001)。楊庸一譯。《帕洛克:美國滴彩畫大師》。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印行。
岑家梧著(1996)。《圖騰藝術史》。臺北市:地景。
杜士英著(2009)。《視覺傳達設計原理》。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陳景容、林明德、黃健二、蔡伯鋒筆(1984)。楊逸詠編。《世界建築全集:5哥德建築》。臺北市:光復書局印行。
范毅舜著(2005)。《遊藝館:3走進一座大教堂》。臺北市:積木文化出版。
馮品佳、趙順良(2011)。《洞見:視覺文化與美學:visual culture and aesthetics》。臺北市:書林出版社。
趙鑫珊著(2011)。《人和符號:符號世界高于現實世界》。上海市:全國新華書店。
葉劉天增著(2002)。《中國裝飾藝術史》。臺北市:南天出版。
草間彌生著(2011)。楊庸一譯。《草間彌生全版画 1979-2011》。東京都:阿部出版社。
李廣元著(2000)。《色彩藝術學》。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塞爾日•福謝羅著(1995)。《西洋近現代巨匠畫集:馬列維基》。臺北縣:錦繡出版。

三、碩博士論文
林俐撰(2008)。《纖維藝術的抽象表現―林俐拼布創作論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西畫組碩士論文。
陳文娟撰(2011)。《流動‧旅程‧意象―知覺之感受性系列創作》。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傑強(2013)。《現象流逝的安息之所―陳傑強創作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昇鴻撰(2008)。《真實幻境―由創作中探討具象圖像的視覺失衡現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西畫組碩士論文。
簡上允(2011)。《痕跡,繪畫?!藝術家的姿態、場域―簡上允創作自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