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2014)。《如果有一天,我們說再見》。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2.馮以量(2015)。《最好的告別-善終,讓彼此的愛,沒有遺憾》。台北:寶瓶文化。
3.馮觀富(1990)。《失落與悲傷的過程及治療》。研習資訊。頁44-48。4.黃軒(2015)。《因為愛,讓他好好走》。台北:寶瓶文化。
5.黃德祥(200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
6.黃慧珍釋(1994)。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
7.李旻諭(釋)(2013)。Charlotte Moundlic 著。《小傷疤》。台北:聯經出版社。
8.賴美玲(釋)(2009)。Glenn Ringtved 著。《好好哭吧!》。台北:大穎文化。
9.賴庭荺(釋)(2014)。堀惠里香著。《說再見的23個練習》。台北:采實出版社。
10.莊小玲 與 葉昭幸(2000)。《概念分析—哀傷》。《長庚護理》,11(1)。11.黃俐婷(2004)。《家庭支持的結構與功能分析》。社區發展季刊 105期 (2004)。頁367-368。12.游宛珍(2015)。《道教生命教育內涵與環境倫理思想研究》。全人教育學報第十三期 (2015)。頁59-62。
13.劉樂農(2010)。《生命教育「步入死亡」的省思》。諮商與輔導第290期(2010)。頁33。14.陳錫琦、陳淑香(2007)。《生命教育課程建構-以善終為取向》。醫護科技學刊,9(2)。頁154-155。15.鄧曦澤(2010)。《親情:家庭責任制成功的關鍵及其啟示》。哲學與文化 第卅七卷第三期(2010)。頁165-166。台北:桂冠。16.李佳容(2002)。《個人面對親人死亡事件心理復原歷程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17.林芳宜(2009)。《教師協助學生調適悲傷情緒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18.林于清(2006)。《成年喪親者的悲傷復原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19.廖正凱(2015),《電影劇本:香榭巴黎》。台北藝術大學創作研究所學位論文。頁10-11。台北。
20.鐘惠婷(2009)。《成人接觸死亡經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21.游淑燕(2008)。《圖畫書中「走出死亡悲傷」內容分析》,台南科技大學第三屆幼兒保育論壇研討會論文,頁144。
22.王玉(2002)。《死亡教育方案對國中喪親學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8。23.官玉環(2002)。《喪親大學生的失落與悲傷在諮商歷程中之轉變》。國立屏東師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頁9。24.莊馨儀(2005)。《與熊共舞-兒童文學中的熊》,國立臺東大學 兒童文學究所碩士論文。台東。頁28-29。25.家庭的本質,(2012,November,14)
http://www.msvs.ptc.edu.tw/mediafile/1636004/fdownload/92/260/2012-11-14-10-43-35-260-nf1.pdf
26.常見動物意象的象徵意義,(2007,September,6)
http://blog.xuite.net/carol.fatcat/carol/13344242
外文部分
1.Archer, Jane(1999). The nature of Grief: The evolution and psychology of reactions to loss . N.Y.: Routledge.
2.Grotberg E. H. (1995)A guide to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strengthening the human spirit.(ERIC Documents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6271)
3.Littlewood, J. (1992). Aspects of Grief: Bereavement in adult life. New York: Routledge.
4.Masten A. S. (2001)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27-238.
5.Murphy, L. B. (1987). Further reflections on resilience. In E. J. Anthony & B. Cohler, (Eds.), The invulnerable child. N. Y.: The Guildford Press.
6.Rando, T. A. (1984). Grief, dying and death. IL: Research Press.
7.Stephenson, John S. (1985). Death, Grief, and Mourning: Individual and social realities. London: The Free Press.
8.Sheldon, K. M., & King, L. (2001).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16-217.
9.Worden, J. William. (1991). Grief counseling & grief therapy: A handbook for th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 N. Y.: Spring.
10.Winfield, L. F. (1994). Developing resilience in urban youth. Resilience Guide: A Collection of Resources on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Families, 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