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5 09: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雅倫
研究生(外文):Hsiao, Ya-Lun
論文名稱:論無獨有偶劇團《洋子YOKO》、 《最美的時刻》的現代偶戲創作詮釋
論文名稱(外文):Interpretation of Modern Puppetry of Yoko and Der Schönste Moment by 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re
指導教授:石光生石光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h, Kuang-shen
口試委員:朱之祥紀家琳石光生
口試委員(外文):Chu, Chih-HsiangChi Chia-LinShih, Kuang-shen
口試日期:2016-06-0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偶戲無獨有偶現代偶戲《洋子YOKO》《最美的時刻》
外文關鍵詞:Puppetry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reModern PuppetryYokoDer Schönste Mo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27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偶戲在表演藝術範疇中為一特殊的劇種,有其自身發展的脈絡來源。鑑於當今國內偶戲藝術的發展,大多數尚停留於傳統戲劇與兒童戲劇兩種主要型式上,因此,結合偶戲與現代劇場創作元素的表演,隨著二十世紀現代藝術運動興起,為偶戲的實驗性、拓展與創新提供了一個全新轉型方向。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為現今少有仍穩定發展的現代偶戲團體。從兒童偶戲拓展到成人偶戲,自傳統到現代,實驗挖掘偶的豐富表現,創意探索人偶表演與觀眾對話的各種可能,是臺灣當代劇場中別具風格、多元跨界的劇團。
  《洋子Yoko》是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繼2009年入選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的《最美的時刻》後,藝術總監鄭嘉音與劇場導演廖俊逞(Baboo)再度攜手合作的跨國文學作品;其中,《最美的時刻》同樣為小說改編,兩者在形式上挑戰以獨角戲大量結合偶的元素,並以偶戲虛實交替、人偶同台之特質轉換詮釋。研究者將運用亞里斯多德的戲劇六要素切入分析作品的文本設計、偶的特質、表演形式、主題概念等;再透過國內外現代偶戲呈現作客觀分析,探討並淺論現代偶戲的發展;同時檢視「現代偶戲」以劇本故事性與整體氛圍表現為主軸,而後尋找適當「表演形式」的創作模式。

Puppetry is a special form of theater in the space of Performing Arts. It has its own context and origin of development. Given the development of puppetry art in Taiwan today still remains mostly in the fields of traditional theater and children theater, the performance combining puppetry and the creative elements of modern theater, rising with the contemporary art movements in the 20th century, gives a transformational direction to puppetry’s experiment, expansion, and innovation.
“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er” is one of few modern puppetry groups with stable development today. From children's puppetry to adult's puppetry, Tradition to Modern, exploring all the possibilities of puppetry. Constantly exploring various experimental, creative puppet performances as well as creating a dialogue with the audience. “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er” is a very unique, multivariate theatre group in the contemporary theater in Taiwan.
Both “Yoko” and “Der Schönste Moment” were adapted from novels and challenged the form of performance by vastly combining monologues and the element of puppetry. The unique feature is the alternation between virtual and reality - men and puppets on the stage together, where the puppetry performers can interact and have conversation with his or her puppets. In the thesis, I will discuss the design of context, form of performance and concept of theme of the two puppetries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at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ppetry, and analyse and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uppetry. To confirm "Modern Puppetry" takes the screenplay story an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atmosphere as the main pillars, and then finds the appropriate form of performan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三節 文獻分析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0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範圍 13
第六節 預期成果 15
第二章 現代偶戲的範疇與無獨有偶 17
第一節 現代偶戲 17
第二節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33
第三章 《洋子YOKO》分析 41
第一節 《洋子YOKO》原著小說分析 41
第二節 《洋子YOKO》的劇本分析 54
第三節 《洋子YOKO》展演呈現 68
第四章 《最美的時刻》分析 79
第一節 《最美的時刻》原著小說分析 79
第二節 《最美的時刻》劇本分析 86
第三節 《最美的時刻》展演呈現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問題 115
第一節 結論 115
第二節 問題 116
參考書目 119
附錄一:《洋子》、《最美的時刻》導演訪談記錄 124
附錄二:《洋子》、《最美的時刻》偶戲導演訪談記錄 130
附錄三:《洋子》編劇訪談記錄 140
附錄四:《最美的時刻》偶戲演員和編劇訪談記錄 144
附錄五:《洋子》偶戲演員-王琄訪談記錄 154
一、中文專書:
石光生。2008。《現代戲劇的藝術》。臺北:書林。
佐野洋子。2014。陳系美譯。《靜子》。無限出版
佐野洋子。王蘊潔譯。2013。《無用的日子》。新北市新店:一起來出版
佐野洋子。張伯翔譯。2010。《活了一百萬次的貓》。上誼文化
李淑楨、邱坤良、張力伶等人。1995。《國際人偶歡喜會》。行政院文建會。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1982。姚一葦譯註。《詩學籤註》。臺北:臺灣中華。
姚一葦。1966。《詩學箋註》。中華書局。
姚一葦。2007。《戲劇原理》。臺北:書林。
孫惠柱。1993。《戲劇的結構:敘事性結構和劇場性結構》。臺北:書林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
戴雅雯。2000。呂健忠譯。《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見臺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1988~1998)》。臺北:書林。
譚霈生。2009。《論戲劇生》。北京大學出版社
顧乃春。2010。《論戲說劇》。新北市中和:百善書房

二、中文電子書:
周伶芝、魏雋展。2014。《無獨有偶經典偶劇選》。國立中央大學黑盒子表演藝
林孟寰。2014。《無獨.遊偶:無獨有偶與臺灣當代偶戲十五年》。國立中央大術中心。
游資芸。2014。《詩意的人偶同臺:飛人集社作品集2004-2014》。國立中央大學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

三、英文專書:
Laurence R. Kominz and Mark Levenson. The Language of the Puppet. Pacific Puppetry Center,1990.
Dr.Dezsö Szilagyi,John M.Blundall, Evelin Krafft-Steinkopf ua:The world of puppetry. Berlin : Henschelverlag, 1989.
四、學術論文:
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1999。《1999國際偶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縣立文化中心。
劉晏慈。2012。《台原偶戲團的跨文化表現》。
Stefan Kulhanek,林青萍譯。1999。〈以非傳統的方式賦予各類戲偶及道具生命〉,《1999國際偶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Sonia Gonzlez,雷伊那譯。1999。〈關於舞台創作的歷程〉。《1999國際偶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五、期刊:
PAR編輯部。2014。〈OH,MY嘉!與藝術一起「玩遍偶嘉」〉。《表演藝術雜誌》。第259期。頁54-55
王振蕙。1993。〈狐狸古畢臺灣行〉。《表演藝術雜誌》。第6期。頁106
石珮玉、曾伊真。2007。〈情路難,卻為「愛」依然附/人偶同台。《浴室》縈繞愛情回憶〉。《表演藝術雜誌》。第175期。頁58-59
朱安如。2012。〈穿梭幽冥人間 形塑「人的執念」〉。《表演藝術雜誌》。第230期。
杜思慧。2016。〈一個人在舞台上〉。《表演藝術雜誌》。第279期。頁70
杜思慧。2016。〈演員又愛卻又無法免疫的劇場病毒〉。《表演藝術雜誌》。第279期。頁72
周伶芝。2011。〈與偶共舞詩意劇場〉。《表演藝術雜誌》。第221期。
周伶芝。2012。〈虛實動靜,開啟詩的空間〉。《表演藝術雜誌》。第230期。
耿一偉。2008。〈橫跨表演藝術界的女獅王〉,《表演藝術雜誌》。第186期。頁63 
貢幼穎。2010。〈走進人家去看戲 打開你對「偶」的想像 --荷蘭多德列希特市偶戲節〉,《表演藝術雜誌》。第208期。頁124-126
馬照琪,2009。〈我的戲是一個內在狀態與情感的旅程〉,《表演藝術雜誌》。第194 期。
陳思宏。2012。〈想像國際偶劇節 河床劇團受邀演出《夢遊〉。《表演藝術雜誌》。第232期。頁15
陳煒智、陳芸芸。2008〈無偶不成《獅子王》 戲偶變化萬千 打破奇想界線〉。《表演藝術雜誌》。第186期。頁58-79
楊莉莉。1993。〈人偶之爭,演員與木偶的聯想〉。《表演藝術雜誌》。第14期。頁 54-60
廖俊逞。2007。〈《心理醫生愛上我》用戲偶展露女性情欲〉。《表演藝術雜誌》第177期。
廖俊逞。2007。〈《絲戀》偶戲舞台的絲路之旅〉。《表演藝術雜誌》,第171期。
廖俊逞。2007。〈《絲戀》偶戲舞台的絲路之旅〉。《表演藝術雜誌》。第171期。頁18-19
廖俊逞。2009。〈BlueScreen:我在尋找一種詩意的溝通〉。《表演藝術雜誌》。第195期。頁26
廖俊逞。2009。〈改變觀看方式的偶戲裝置劇場〉。《表演藝術雜誌》。第194期。頁228
廖俊逞。2012。〈人偶同台 解碼克萊斯特的寫作狂熱─看安德烈‧克里根堡執導《海布龍城的凱西》〉。《表演藝術雜誌》。第231期。頁116-117
廖俊逞。2012。〈單人偶戲,海洋深處探尋末日救贖〉。《表演藝術雜誌》。第230期。頁52-53
鄭淑芸。2009。〈Labapalooza偶戲實驗室派對想像與熱情起舞〉。《表演藝術雜誌》。第195期。頁114-117
鄭淑芸。2011。〈「偶戲撞擊」 迸出不同的創意啟發〉。《表演藝術雜誌》。第219期。頁100-102
鄭嘉音。1999。〈偶戲人生〉,《表演藝術雜誌》。第73期。頁90
鄭嘉音。1999。〈偶戲人生〉。《表演藝術雜誌》。第73期。頁93
鄭嘉音。2009。〈舞台的存在是要使我們跳下深淵〉。《表演藝術雜誌》。第194期。頁24-25
鄭嘉音。2015。〈Fraszka偶劇場 無獨有偶《夜鶯》〉。第265期。。頁83
謝宜靜。2011。〈世界偶戲節 奇幻異想的天堂〉。《表演藝術雜誌》。第226期。頁19
謝東寧。2013。〈巴黎:佩伊爾「自動機械偶歌劇」在Le 104打造奇幻夢境〉。《表演藝術雜誌》。第213期。頁108
簡秀珍。1999。〈偶戲也可以很政治〉。《表演藝術雜誌》。第77期。
羅斌。2007。〈「愛情」「離別」兩相依〉。《表演藝術雜誌》。第178期。
六、節目手冊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2010年12月。《最美的時刻》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2015年10月。《洋子》

七、影音資料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2010年12月。《最美的時刻》DVD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2015年10月。《洋子》DVD

八、訪談資料
王琄。演員訪談,2016年5月10日
廖俊逞。訪談,2016年5月10日
鄭嘉音。訪談資料。2016年2月3日/2016年4月8日
魏雋展。訪談資料。2016年4月15日

九、網路資料:
無獨有偶劇團官網。http://www.puppetx2.com.tw/A1.html (2015.10.3)
臺北市教育局網頁。http://w8.hhps.tp.edu.tw/cyberfair/100idol/02.htm (2015.10.3)
許惠琪。〈乘著現代偶戲的想像翅膀飛翔〉。http://ppt.cc/PxJB5 (105.3.15)
原野城治。http://www.nippon.com/hk/column/g00219/ (2016.4.6)
郭亮廷。2014小戲節駐節評論。http://ppt.cc/fPp4E (2016.2.2)
鄭嘉音。歡笑與淚光交織的感動「古斯塔夫的世界」。http://ppt.cc/dnTnl (2016.2.10)
「劇場設計大觀園」執頭偶的奇幻世界-《戰馬》。http://ppt.cc/RMfDq (2016.2.10)
評魏雋展獨角戲《最美的時刻》。http://ppt.cc/Aq2bh (2016.3.20)
雲林國際偶戲藝術節。http://ppt.cc/mcEgK (2016.4.22)
國際偶戲藝術節。http://ppt.cc/wdvKf (2016.4.23)
傅裕惠。五屆超親密小戲節的回顧和出發。http://ppt.cc/nhH9F (2016.4.25)
飛(非)人偶的幻境夢《消失─神木下的夢》。http://ppt.cc/g~Kt (2015.4.20)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http://ppt.cc/Gy5R6 (2016.3.10)
走了/丟下一句髒話/我愛你《洋子Yoko》。http://ppt.cc/kmOjj (2016.3.15)
無獨有偶《洋子 YOKO》。http://blog.udn.com/jabbar66/32569805 (2015.3.18)
明夏與紀蔚然對談。http://blog.udn.com/jadechen123/820569 (2016.4.25)
《最美的時刻》作者明夏專訪之一。http://ppt.cc/WgIK3 (2016.4.15)
演員筆記--魏雋展 。http://puppetx2.blogspot.tw/2010/12/46.html (2016.5.10)
腦內殘酷劇場 最美的時刻。http://ppt.cc/6zc8V (2016.4.2)
偶的家族。http://w8.hhps.tp.edu.tw/cyberfair/100idol/02.htm (2016.3.14)
台原偶戲團。http://www.taipeipuppet.com/theater.html (2016.2.22)
飛人集社。http://www.flying-group.com.tw/about_troupe.php (2016.2.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