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人間衛視(2013)。兩岸漢字藝術節新聞影音。2015年9月11日取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V_iFFRQdB4。
小林昭夫(1988)。現代美術演習。東京都:現代企劃室。
士說炘語(2012)。演員甘苦談。2015年9月11日,取自
http://blog.udn.com/finngirl/6600568。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王嘉驥(2014)。徐冰回顧展導覽手冊。臺北市立美術館。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第16版)。臺北市:五南。
方紫薇(1986)。青少年自我統整發展暨價值澄清團體諮商對高一女生自我統整
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徳隆(2000)。課程統整的模式與實務。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11,181-212。
方瑀紳(2005)。青少年在網咖線上遊戲自我認同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
理學系研究所。
中華文化總會(2013)。兩岸漢字藝術節。2015年9月11日取自,
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caf2013/。
江南發(1991)。青少年自我統合與教育。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朱仲謀(譯)(2006)。行動研究導論。(原作者:Johnson, A.)。臺北市:五南。
伍純慧(2013)。國中單親學生父母教養態度、自我認同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李坤崇(2009)。認知情意技能教育目標分類及其在評量的應用:applications in
assessment。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吳孟蓉(2010)。探索跨領域教育中師生互動之因素與其影響──以科技藝術工
作坊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宋佩芳(2013)。國中生自我認同感對社群網路使用方式之探討──以Facebook
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研究所。
林邦傑(197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27,72-78。林本、李祖壽(1986)。課程編制原則及類型。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教育學),
131-139。臺北市:商務。
林清財(1986)。青少年自我統整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
究所。
林淑理(2000)。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林靜芳(2000)。國中社會科統整課程的設計與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
究所。
林幸臺、張小鳳、陳美光(2003)。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學生版。測驗出版社。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
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雅容(2009)。自我認同形塑之初探:青少年、角色扮演與線上遊戲。資訊社
會研究,16,197-229。
周淑卿(1999)。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
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53-78。臺北市:揚智文化。
施惠真(2001)。國中國文科統整課程的設計歷程與教學實施結果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侯蓉蘭(2002)。角色扮演的網路遊戲對少年自我認同的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
作學系研究所。
柯秋葳(2009)。跨領域學習研究-探索多領域團隊創作設計流程。國立成功大學
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
洪碧霞(2010)。呼應能力指標的教學與評量設計。臺北市:心理。
徐朝英(2005)。高雄市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視覺藝術統整課程實施
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
翁鵬翔(2012)。以自我認同為觀點探討青少年發生網路衝突的重要因素及心理
衝突歷程。佛光大學未來學系研究所。
唐際明(譯)(2013)。整理藝術(原作者:U.Wehrli)。臺北市:布克文化。
航(2013)。名偵探柯南卡通版。2015年9月11日取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cYXAHjMdOs
教育局(2013)。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2015年9月11日,取自
http://www.arte.gov.tw/abo_news.asp?KeyID=318。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2015年9月11日,取
自http://www.shute.kh.edu.tw/motif/20150326_01.pdf。
曹維中(2000)。社會新鮮人的自我認同及職業選擇之影響因素探討。國立中央
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郭燕如(1997)。父母管教態度對青少年自我認同與價值取向的影響。中國文化
大學家政學研究所。
傅大為(2006)。跨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概念分析與一點個人經驗。跨領域的臺
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臺北市:東
華。
張婷婷(2007)。國民中學教師配課態度之調查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婕妤(2013)。創作性戲劇與舞蹈表演藝術統整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藝
術大學表演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
超級魔王大道(2012)。名偵探柯南真人版。2015年9月11日取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AO2icl5P6Q
國家兩廳院(2015)。兩廳院官方網站。2015年9月11日取自,
http://www.ntch.edu.tw/。
陳麗娟(1993)。影響生涯發展取向和生涯決策自變項與家庭因素之探討。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玉玫(2000)。我是問題學生~兩位中輟學生的學校經驗與自我認同。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坤虎(2001)。青少年自我認同與父母管教態度及自尊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
陳俞霖(2003)。網路同儕對N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南華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
陳郁雯(2004)。高職生自我認同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
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3),249-268。
陳婷婷(2011)。「自我概念」議題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自畫像
為課程主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美術教學碩士論文。
陳慧珊(2012)。現代音樂美學新論。臺北市:美樂出版社。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5)。臺北市推動十二年國教目標策略。2015年9月11
日,取自http://12basic.tp.edu.tw/1.asp。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4)。徐冰回顧展。2015年9月11日,取自
http://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page.aspx?id=495。
莊佩螢(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中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莊柏青(2015)。青少年同儕關係、自我認同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大葉大學教
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陸永強(2012)。促進跨領域教師學習社群專業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
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所。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
黃秉儀(2006)。「自我認同」議題融入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以線上
遊戲人物影像為主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婉婷(2012)。青少年自拍行為之動機、意義及其與自我認同之關係。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
黃萃文(2013)。運用WebQuest融入地理主題統整課程提升國中生問題解決能力
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
游為竣(2013)。以跨領域取向探討青少年期經歷長期社交挫敗對成年之影響-以
雄性敘利亞倉鼠為模式。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詹于倩(2001)。國民中學試辦綜合活動課程之研究──以三民國中課程試辦歷
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楊龍立、潘麗珠(2001)。統整課程的探討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楊心惠(2014)。青少年次文化與自我認同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
究所。
蓋允萍(2003)。跨領域個案班級中師生互動的話語類型與過程技能教學的分析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賴秀芬、郭淑珍(1996)。行動研究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
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39-248)。臺北市:巨流。
葛建軍(2005)。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廖文豪(2012)。漢字樹:從圖像解開「人」的奧妙。臺北市:遠流。
潘東波(2011)。20世紀視覺藝術全覽。臺北市:相對論出版社。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天地,15,101。蔣勳(2009)。漢字書法之美──舞動行草。臺北市:遠流。
蔡裴琳(2014)。視覺藝術課提升國中生自我認同感──融入批判性思考教學之行
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4)。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劉素真、林錦濤主編(2011)。漢字藝術節:兩岸當代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197-318。
鳳凰網娛樂(2009)。模特兒條件要求。2015年9月11日,取自
http://ent.ifeng.com/idolnews/mw/neimu/200908/0807_4736_1290135.shtml。
鄭新輝、李坤崇主編(2002)。國中統整課程實務。臺北市,心理。
鄭慧鈴(2004)。主題式統整課程對國中學生音樂學習態度與成效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鄭黛瓊、鄭黛君譯(2006)。戲劇教學:桃樂絲‧希斯考特的「專家外衣」教育
模式。(原作者:D.Heathcote、G. Bolton)。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5)
謝慧齡(2006)。教育戲劇之專家外衣教學活動應用於國民小學生活課程。國立
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盧欽銘(1980)。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3,75-83。
戴詩珊(2012)。青少年正向思考與自我認同預測變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
育研究所。
藝想世界(2014)。《藝想世界》北美館徐冰回顧展呈現特殊東方美學。2015
年9月11日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EEiuGCb9nVM。
Line影音(2012)。Line貼圖四格漫畫。2015年9月11日取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LBs87tcTUo。
TED影音(2006)。整理藝術:Ursus Wehrli 向我們分享他對藝術的展望。2015
年9月11 日,取自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tw/ursus_wehrli_tidies_up_art.html。
二、西文文獻
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 (2007).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An
introduction to action research across the professions (2nd ed.). London, UK:
Routledge.
Blythe, M. (1996).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training handbook for
development integrated units of study through a systemic approac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ansas, KS: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Beane, J. A. (1997).Curriculum integration-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erzonsky, M. D. (1990). Self construction across the life-span: A process view of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G. H. Neimeyer & R. A. Neimeyer (Eds.). Advances in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y (Vol. 1, pp. 155-186). Greenwich, CT: JAI Press.
Berzonsky, M. D. (1994). Self-ident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and cont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8(4), 453-460.
Cheek, J. M., & Briggs, S. R. (1982). Self-consciousness and aspects of ident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6(4), 401-408.
Cheek, J. M. (1989). Identity orientations and self-interpretation. In D. M. Buss & N.
Cantor (Eds.), Personality Psychology: Recent Trends and Emerging Directions
(pp. 275-285). New York, NY: Springer-Verlag.
Denzin, N.K. & Lincoln, Y.S. (2005). Introduction: The discipline and practice of
qualitativeresearch. In N.K. Denzin & Y.S. Lincoln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Y: W. W. Norton and
Company.
Erikson, E. H. (1980).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New York, NY: W. W. Norton and
Company.
Freud, S. (1922). 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Ego, New York, NY: Norton.
Fitts, W. H. (1965). The manual of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cale. Nashville, TN:
Counselor recordings and Tests.
Fruchter, R. & Emery, K. (1999). Teamwork: assessing cross-disciplinary learning. In C. Hoadley & J. Roschelle (Eds.), Proceedings of the Computer Support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 1999 Conference. Stanford University, Palo Alto, California.
Gehrke, N.J. (1998). A look at curriculum integration from the bridge. The
Curriculum Journal, 9(2), 247-260.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New York, NY: Basic Book Inc.
Grundy, S & Kemmis, S. (1988).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in Australia the state of
the art (anoveverview) In S. Kemmis and R. Mc Taggart(Eds.).The Action
Research Reader (2nd ed.). Geelong, Vic, AU: Deakin University.
Jacobs, H. (1989).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A. (2004). A short guide to action research (2nd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Kysilka, M. L. (1998). Understand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Curriculum Journal,
9(2), 197‐209.
Kockelmans, J. J. (1979). Why interdisciplinarity? In J. J. Kockelmans
(Ed.),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Higher Education (pp. 123-160). London, UK: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Kemmis, S. & McTaggart, R. (1988).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Geelong, Vic,
AU: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Lewin, K. (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In G.W. Lewin (Ed.)
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Legrady, G. (2006).Perspectives o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media
arts. Leonardo, 39 (3), 214-218.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Newbury Park. New York,
NY: Sage Publications.
Mead, G. H. (1934).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rcia, J. E.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 J. Adelson (Ed.),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New York, NY: Wiley.
Minichiello, V. (1995) In-depthInterviewing, (2nd ed.). South Melbourne, Vic,
AU: Longman.
Maccoby, E. E. & Maccoby, N. (1954). The interview: A tool of social science. In G.
Lindzey (Ed.).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Vol. 1. Theory and method (pp.
449-487).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aranjpe, A. C. (1975). In Search of Identity,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Protinsky, H. O. (1975). Eriksonian ego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10(39), 428-432.
Pomerantz, S. C. (1979). Sex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elf-esteem,
physical self-satisfaction, and identity in predicting adolescent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8(1), 51-61.
Rosenberg, M. (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Roid, G. H. & Fitts, W. H. (1988).Tennessee Self-Concept Saale (revised manual). Los
Angeles, CA: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Sampson, E. E. (1978). Personality and the location of ident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6(3), 552-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