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博碩士論文
[1] 何榮松(2012)。旗艦計畫聯合社區推動歷程之研究。
[2] 吳珮雯(2003)。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 巫忠晉(2013)。社區推動生產、生活與生態之重要度與滿意度研究-以南投縣澀水社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4] 李欣怡(2010)。社區林業組織培力之研究-以曲溪社區發展協會及台南縣生態旅遊發展協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農學院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83頁。[5] 林欣蓓(2010)。台灣社區組織與社區能力探測之研究-以內政部旗艦競爭型計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6] 張志弘(2009)。影響社區永續發展之關鍵因素研究-以台北市「奇岩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7] 陳先琪(2010)。學習型公民社會之社區結盟與社區能力建構-以桃園縣旗艦社區領航計畫為例。
[8] 陳建旻(2014)。社區型生態旅遊參與程度與培力需求之研究-以雲林縣沿海生活圈為例。
[9] 陳雅玲(2015)。高雄市阿蓮旗艦社區計畫執行歷程之探討。
[10]楊燕琴(2010)。傳統農村聚落社區總體營造主要影響因子之研究-以新竹縣橫山鄉橫山社區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1]詹秀員(2008)。建構社區能力之研究-社區成人教育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12]彰化縣政府104年度彰化縣婦女團體領導人成長培力營大會手冊。
[13]劉素珍(2013)。本土化社區能力量表之建構。
[14]蔡宗翰(2012)。北投旗艦社區計畫執行歷程與成果之探討。
二、期(學)刊
[1] 王仕圖(2009)。區公所培力社區的創新方案及其成效之研究:以高雄市"協力各區開啟社區願景實施及續力計畫"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3卷2期。
[2] 王本壯(2003)。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社區規畫師運作模式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17期。[3] 朱鎮明(2010)。競爭型計畫與台灣府際夥伴關係的實踐,公共行政學報;第37期,頁71-110。[4] 吳明儒(2003)。從社會資本理論探討台灣福利社區化之困境-以美國 CDC 與 LISC 為借鏡。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第二期,39-70。[5] 吳明儒、林欣蓓(2011)。社區結盟、社區培力與社區行動之個案研究-以台南市北區社區旗艦計畫團隊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卷1期。
[6] 吳綱立(2007)。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社區營造為例。住宅學報,16(1),21-55。[7] 李怡娟、陳俞琪、王慧群(2006)。賦權/充能式的社區發展過程-以台北市某社區為例。護理雜誌,53(2),23-29。[8] 李易駿、劉承憲(2013)。透過社區方案進行社區培力的行動研究。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3卷3期。
[9] 李聲吼(2010) 。高雄市社區培力與永續發展之探討 「城市發展」半年刊 10 24-33。[10]紀孟君、鄭夙芬、鄭期緯(2011)。當我們「同在一起」:旗艦競爭型計畫之社區組織結盟歷程探討。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卷1期。
[11]徐震(2003)。台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第 107 期,22-32。[12]張英陣(2009)。社區能力建構的反省。論文發表於 2009 年「金融海嘯、家庭與社區」實務與學術研討會。南投:暨南國際大學。
[13]陶藩瀛(1994)。社區發展工作的基本原則。社會發展研究學刊,第 1 期,47-63。
[14]黃源協(2003)。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第 107期,78-88。
[15]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從「社區發展」到「永續社區」一台灣社區王作的檢視與省思,臺大社工學刊,第十九期,87 -132 。
[16]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7)。社區意識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索性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卷期:11:2 2007.12[民 96.12],p1-33。[17]賴兩陽(2004)。全球化、在地化與社區工作。社區發展季刊,第 107 期,頁120 -132。[18]賴兩陽(2004)。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福利社區化的策略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 106期,頁 68-78。
[19]賴兩陽(2012)。聯合社區的推動歷程與功能分析: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2卷2期。
[20]賴兩陽、吳明儒(2010)。社區啟航-幸福靠岸,內政部「福利化社區旗艦競爭型計畫」工作模式之比較。
三、書籍
[1] 古永嘉.楊雪蘭譯(2014)。企業研究方法第十二版;出版社:華泰文化。
[2] 邱皓政著(201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五版;出版社:華泰文化。
[3] 張紹勳.林秀娟著(2008)。spss初等統計分析Basic Data Analysis;出版社:滄海書局
[4] 張瑋琦譯(2005)。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 ;出版社: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5] 莊文忠、鄭天澤譯(2012)。愛上統計學三版;出版社:五南圖書。
[6] 郭欣怡著(2008)。Excel2003範例教本二版;出版社:全華圖書。
[7] 陳秋山譯(2010)。培力、參與、社會工作。Empowerment,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work, 第一版,出版社:心理出版社,出版人:洪有義。
[8] 陳湘琴譯(2008)。寫給一般民眾的社區總體營造。出版社:詹氏書局。
[9] 黃源協(2008)。社會工作管理(2版)。台北:雙葉。
[10]榮泰生著(2006)。spss與研究方法修訂版;出版社:五南圖書。
[11]蕭照芳譯(2010)。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出版社:天下雜誌。
四、其他
[1] 內政部(2010)。全國「福利化社區旗艦計畫」成果分享與策進未來研討會。
[2] 內政部(2012)。社區發展工作評鑑制度評估及未來方向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3] 內政部(2015)。衛生福利部推展社會福利補助作業手冊。發行人:蔣丙煌。
[4] 內政部(2016)。一○五年度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
[5] 王仕圖(2007)。社區型非營利組織資源動員與整合:以社區發展協會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5(2),103-137。
[6] 田基武(2007)。福利社區化政策與旗艦競爭型計畫-啟動旗艦美麗新願景。論文發表於社區結伴,航向幸福-全國「福利化社區旗艦競爭型計畫」成果分享暨研討會,台南:長榮大學。
[7] 朱鎮明(2010)。競爭型計畫與夥伴關係。公共行政學報37期。頁71-110。
[8] 吳明儒、呂朝賢、陳昭榮(2008),社區能力指標與地理資訊系統(GIS)應用之研究:以台南市社區發展協會為例。論文發表於台灣社會福利學會2008年年會暨「新世代社區保障制度的建構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
[9]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式。社區發展季刊,100,148-163。[10]秀水鄉公所函(2016)。105年度彰化縣旗艦社區競爭型方案福利社區化補助計畫,2015年4月1日。
[11]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2]張英陣(2009)。社區能力建構的反省。論文發表於2009年金融海嘯、家庭與社區實務與學術研討會,南投:暨南國際大學。
[13]張英陣、高永興、陳育瑮、趙若新(2008)。Community Building or Bleeding?台灣社區培力政策之探討。論文發表於優勢與創新:家庭與社區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南投:暨南國際大學。
[14]梁大慶(2014)。農村居民生活幸福感之分析,國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2(2),1-12。
[15]梁大慶、許維芝、吳名揚(2014)。社區組織中回鄉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雲林縣農村社區為例,第十六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3。
[16]陳忠義(2013)。企業年度經營計畫手冊。
[17]彰化縣政府、秀水鄉公所(2015)。2015彰化縣旗艦計畫研討會暨成果展手冊。
[18]彰化縣政府函(2016)。105年度彰化縣旗艦社區競爭型方案福利社區化補助計畫,2015年3月25日。
[19]劉邦富(2013)。社區組織與旗艦計畫之執行。朝陽科技大學講義2013年4月28日。
[20]衛生福利部(2014)。推展社會福利補助作業手冊。
[21]聯合報(2015)。彰化縣政府耕耘關懷據點有成,社區長輩重拾歡顏。台中新聞B版,2015年12月31日。
五、英文參考文獻
[1] Chaskin,R.J. (2001).Building Community Capacity-A Definitional Framework and Case Studies from a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Initiative.Urban Affairs Review,36(3),291-323.
[2] Craig,G(2007).Community capacity-building: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Critical Social Policy.27(3),335-359.
[3] Donald R. Cooper. Pamela. Schindler(2014)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12E.
[4] Glickman,N.J.,& Servon,L.J. (1998).More than Bricks and Sticks:Five Corporation Capacity.Housing Policy Debate,9(3),497-539.
[5] Jones, S. B., G. R. Glover, J. C. Finley, M. G. Jacobson, and A. S. Rees (2001)
Empowering private forest landowners lessons from Pennsylvania, Alabama, snd
Oregon, Joumal of Forestry March: 4-7.
[6] Lachapelle, P. R., P. D. Smith, and S. F. McCool (2004) Access to power or genuine
empowerment? An analysis of tree community forest groups in Nepal. Research in
Human Ecology 11(2): 1-12.
[7] Matthews, R. A., M. W. Diaz, and S. G. Cole (2003) The organizational
empowerment scale. Personnel Review 32(3): 297-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