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20 15: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忠孝
研究生(外文):Chung-Hsiao Lee
論文名稱:彰化縣秀水鄉旗艦計畫之社區能力與執行成效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Community Capacity of FlagshipProject and Effectiveness of Implementation-A Case Study on Xiushui Township in Changhua
指導教授:陳湘琴陳湘琴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ang-Chin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系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1
中文關鍵詞:旗艦競爭型計畫社區能力執行成效彰化縣秀水鄉
外文關鍵詞:competitive flagship projectthe capacity of community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Hsiushui Township in Chunghwa Coun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33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自民國83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以來,各部會依其業管研擬相關作為,民國91年提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的「新故鄉營造計畫」;迄民國94年行政院再頒佈「內政部旗艦競爭型計畫」,透過績優社區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提升起步型社區培力,以提升社區能力並建構夥伴關係。經文獻探討歸納社區能力以「組織能力」、「網絡能力」、「方案能力」、「政治能力」及「資源能力」五大構面能力分佈情形,並以執行成效的「財務面」、「顧客面」、「內部流程面」、「學習面」及「成長面」五大構面數值分析並瞭解能力情形,以提供社區永續發展之參考。
本研究採取問卷方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469份,有效問卷共計404份(Cronbach''s Alpha值=0.963),結果簡述如下:
一、在社區能力五大構面以「組織能力」為強,題項5平均數4.37、次為「政治能力」題項4平均數4.29次高;另在「政治能力」題項2及「資源能力」題項2、3平均數均為3.75最低,顯示社區在組織運作與公部門互動良好,然而與地區農會與信仰中心較少互動,且在發展社區觀光與特色產業結合意願低。
二、在執行成效五大構面以「財務面」題項1平均數4.34最高、「內部流程面」題項3平均數4.28次高;另在「財務面」題項4平均數3.80最低、「成長面」題項4平均數3.81次低,顯示社區經費仍仰賴公部門為主,參加內政部評鑑配合意願低。
三、在社區幹部與居民不同教育程度對社區能力與執行成效的數值方面,均未達顯著水準,顯示社區發展不因教育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然而,研究所以上教育程度平均數為4.07最高,從社區踏查中發現馬興及廍子等績優社區理事長及總幹事均為大學及碩士程度,顯示社區決策者具有高學歷對執行成效較佳。
四、在社區成立時間不同對社區能力與執行成效的數值方面有顯著差異,除20年以上「組織能力」及「財務面」平均數4.28最高外,其餘6-10年平均數皆高於其他變項,因此,資深社區組織能力較健全與成熟,而中生代社區具有活力,企圖心更強。
五、社區能力與執行成效之相關性方面,皆具有正向影響關係,且具高度相關 (皮爾森相關係數為0.795),即社區能力越強,相對在執行成效較為成熟與穩定。


Since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Executive Yuan has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in 1994, every ministry started to plan projects. Nearly a decade important projects have been proposed such as project for “New Hometown Community Building Project” of “Challenge 2008 Six-Year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 in 2002; In 2005, Executive Yuan has promulgated “Competitive Flagship Project for Community Welfare”, the Ministry of Interior, the conventional “top-down” government-led transferred bottom-up” community-led to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communities and build partnerships.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review generalized the capacity of communities from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network capacity”, “capacity of the program”, “political capacity” and “resource capacity” five aspects of ability distribu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nancial facet”, “customer facet”, “internal processes facet”, “learning facet” and “growth facet” of the five facets numerical analysis and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ii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take questionnaire survey, 469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 total of 404 valid questionnaires parts (Cronbach''s Alpha
value=0.963),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In terms of community capacity to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the highest average of option 5 was 4.37, “political capacity” which higher average of option 4 was 4.29; the lowest average of “political capacity” option 2 and “resource capacity” option 2 and 3 were 3.75, which showed community interact well with government in operating organization; however, community interact less with regional famer’s association and religious center and low willingness to develop community tourism and combin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2) In term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to "financial facet", the highest average of option 1 was 4.34, , “internal processes facet” which higher average of option 3 was 4.28; the lowest average of “financial facet” option 4 was 3.80, the lower average of “growth facet” was 3.81, which showed the funds of community rely mainly on government and low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evaluation of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3) In terms of the community leaders and residents in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 the results did not reach significant level, which show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did not be diversity because the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however, the highest average of educational level above graduate school was 4.07. From superior communities such as Buzi community and Mahsing community, the director-general and secretary-general of community are all bachelor degree and associates degree which shows community policy-makers with higher degree perform better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4) In terms of the ability of the communit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the different time to establish community did have significant diversity. The highest average of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and “financial facet” which more than 20 years was 4.28; other average with more than 6 to 10 years were higher than others. Therefore, seni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is more robust and mature, and Mesozoic community is dynamic and ambitious.
(5) The capacity of community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y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and highly correlation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0.795), that is, the stronger the community,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munity would perform better.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誌謝 .............................................. iv
目錄 ............................................. v
表目錄 .............................................. vii
圖目錄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1.2 研究目的 ...................................... 2
1.3 研究流程與架構 .................................. 3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2.1 內政部競爭型旗艦計畫理念、目標與願景 ................ 7
2.2 社區總體營造、社區能力與執行成效之相關定義 ............ 8
2.3 彰化縣秀水鄉簡介 ............................... 14
2.4 彰化縣秀水鄉旗艦計畫與參與社區簡介.................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6
3.1 研究架構與假設 .............................. 37
3.2 研究對象與調查方法 ............................. 38
3.3 問卷設計 ...................................... 39
3.4 資料分析方法 .................................. 43
3.5 問卷預試分析 ..................................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46
4.1 正式問卷信度分析 .................................. 46
4.2 問卷回收與樣本特徵 ............................... 47
4.3 社區背景變項不同對社區能力之差異性分析 ............... 53
4.4 社區背景變項不同對執行成效之差異性分析 ............... 60
4.5 社區能力與執行成效之相關性 .................... 67
4.6 驗證結果分析................................ 71
4.7 參與旗艦計畫社區踏查執行成果分............... 72
4.8 總結 ......................................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7
5.1 結論 ..................................... 77
5.2 建議 ..................................... 77
5.3 後續相關研究建議 ............................ 78

Vii
參考文獻 ........................................... 79
附錄一、國內參與內政部福利化社區旗艦計畫推動社區一覽表 …………83
附錄二、口試委員審查意見表 ............................ 84
附錄三、專家效度問卷................................... 85
附錄四、研究問卷 ...................................... 91
附錄五、彰化縣秀水鄉社區調查現況一覽表................... 94
附錄六、彰化縣秀水鄉參與內政部旗艦計畫社區踏查訪談紀錄表 ... 95
英文論文大綱.......................................... 96
簡歷(CV) ........................................... 101

參考文獻
一、博碩士論文
[1] 何榮松(2012)。旗艦計畫聯合社區推動歷程之研究。
[2] 吳珮雯(2003)。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 巫忠晉(2013)。社區推動生產、生活與生態之重要度與滿意度研究-以南投縣澀水社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4] 李欣怡(2010)。社區林業組織培力之研究-以曲溪社區發展協會及台南縣生態旅遊發展協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農學院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83頁。
[5] 林欣蓓(2010)。台灣社區組織與社區能力探測之研究-以內政部旗艦競爭型計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6] 張志弘(2009)。影響社區永續發展之關鍵因素研究-以台北市「奇岩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7] 陳先琪(2010)。學習型公民社會之社區結盟與社區能力建構-以桃園縣旗艦社區領航計畫為例。
[8] 陳建旻(2014)。社區型生態旅遊參與程度與培力需求之研究-以雲林縣沿海生活圈為例。
[9] 陳雅玲(2015)。高雄市阿蓮旗艦社區計畫執行歷程之探討。
[10]楊燕琴(2010)。傳統農村聚落社區總體營造主要影響因子之研究-以新竹縣橫山鄉橫山社區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1]詹秀員(2008)。建構社區能力之研究-社區成人教育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12]彰化縣政府104年度彰化縣婦女團體領導人成長培力營大會手冊。
[13]劉素珍(2013)。本土化社區能力量表之建構。
[14]蔡宗翰(2012)。北投旗艦社區計畫執行歷程與成果之探討。
二、期(學)刊
[1] 王仕圖(2009)。區公所培力社區的創新方案及其成效之研究:以高雄市"協力各區開啟社區願景實施及續力計畫"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3卷2期。
[2] 王本壯(2003)。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社區規畫師運作模式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17期。
[3] 朱鎮明(2010)。競爭型計畫與台灣府際夥伴關係的實踐,公共行政學報;第37期,頁71-110。
[4] 吳明儒(2003)。從社會資本理論探討台灣福利社區化之困境-以美國 CDC 與 LISC 為借鏡。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第二期,39-70。
[5] 吳明儒、林欣蓓(2011)。社區結盟、社區培力與社區行動之個案研究-以台南市北區社區旗艦計畫團隊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卷1期。
[6] 吳綱立(2007)。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社區營造為例。住宅學報,16(1),21-55。
[7] 李怡娟、陳俞琪、王慧群(2006)。賦權/充能式的社區發展過程-以台北市某社區為例。護理雜誌,53(2),23-29。
[8] 李易駿、劉承憲(2013)。透過社區方案進行社區培力的行動研究。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3卷3期。
[9] 李聲吼(2010) 。高雄市社區培力與永續發展之探討 「城市發展」半年刊 10 24-33。
[10]紀孟君、鄭夙芬、鄭期緯(2011)。當我們「同在一起」:旗艦競爭型計畫之社區組織結盟歷程探討。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卷1期。
[11]徐震(2003)。台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第 107 期,22-32。
[12]張英陣(2009)。社區能力建構的反省。論文發表於 2009 年「金融海嘯、家庭與社區」實務與學術研討會。南投:暨南國際大學。
[13]陶藩瀛(1994)。社區發展工作的基本原則。社會發展研究學刊,第 1 期,47-63。
[14]黃源協(2003)。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第 107
期,78-88。
[15]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從「社區發展」到「永續社區」一台灣社區王作的檢視與省思,臺大社工學刊,第十九期,87 -132 。
[16]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7)。社區意識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索性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卷期:11:2 2007.12[民 96.12],p1-33。
[17]賴兩陽(2004)。全球化、在地化與社區工作。社區發展季刊,第 107 期,頁120 -132。
[18]賴兩陽(2004)。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福利社區化的策略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 106
期,頁 68-78。
[19]賴兩陽(2012)。聯合社區的推動歷程與功能分析: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2卷2期。
[20]賴兩陽、吳明儒(2010)。社區啟航-幸福靠岸,內政部「福利化社區旗艦競爭型計畫」工作模式之比較。
三、書籍
[1] 古永嘉.楊雪蘭譯(2014)。企業研究方法第十二版;出版社:華泰文化。
[2] 邱皓政著(201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五版;出版社:華泰文化。
[3] 張紹勳.林秀娟著(2008)。spss初等統計分析Basic Data Analysis;出版社:滄海書局
[4] 張瑋琦譯(2005)。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 ;出版社: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5] 莊文忠、鄭天澤譯(2012)。愛上統計學三版;出版社:五南圖書。
[6] 郭欣怡著(2008)。Excel2003範例教本二版;出版社:全華圖書。
[7] 陳秋山譯(2010)。培力、參與、社會工作。Empowerment,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work, 第一版,出版社:心理出版社,出版人:洪有義。
[8] 陳湘琴譯(2008)。寫給一般民眾的社區總體營造。出版社:詹氏書局。
[9] 黃源協(2008)。社會工作管理(2版)。台北:雙葉。
[10]榮泰生著(2006)。spss與研究方法修訂版;出版社:五南圖書。
[11]蕭照芳譯(2010)。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出版社:天下雜誌。
四、其他
[1] 內政部(2010)。全國「福利化社區旗艦計畫」成果分享與策進未來研討會。
[2] 內政部(2012)。社區發展工作評鑑制度評估及未來方向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3] 內政部(2015)。衛生福利部推展社會福利補助作業手冊。發行人:蔣丙煌。
[4] 內政部(2016)。一○五年度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
[5] 王仕圖(2007)。社區型非營利組織資源動員與整合:以社區發展協會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5(2),103-137。
[6] 田基武(2007)。福利社區化政策與旗艦競爭型計畫-啟動旗艦美麗新願景。論文發表於社區結伴,航向幸福-全國「福利化社區旗艦競爭型計畫」成果分享暨研討會,台南:長榮大學。
[7] 朱鎮明(2010)。競爭型計畫與夥伴關係。公共行政學報37期。頁71-110。
[8] 吳明儒、呂朝賢、陳昭榮(2008),社區能力指標與地理資訊系統(GIS)應用之研究:以台南市社區發展協會為例。論文發表於台灣社會福利學會2008年年會暨「新世代社區保障制度的建構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
[9]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式。社區發展季刊,100,148-163。
[10]秀水鄉公所函(2016)。105年度彰化縣旗艦社區競爭型方案福利社區化補助計畫,2015年4月1日。
[11]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2]張英陣(2009)。社區能力建構的反省。論文發表於2009年金融海嘯、家庭與社區實務與學術研討會,南投:暨南國際大學。
[13]張英陣、高永興、陳育瑮、趙若新(2008)。Community Building or Bleeding?台灣社區培力政策之探討。論文發表於優勢與創新:家庭與社區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南投:暨南國際大學。
[14]梁大慶(2014)。農村居民生活幸福感之分析,國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2(2),1-12。
[15]梁大慶、許維芝、吳名揚(2014)。社區組織中回鄉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雲林縣農村社區為例,第十六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3。
[16]陳忠義(2013)。企業年度經營計畫手冊。
[17]彰化縣政府、秀水鄉公所(2015)。2015彰化縣旗艦計畫研討會暨成果展手冊。
[18]彰化縣政府函(2016)。105年度彰化縣旗艦社區競爭型方案福利社區化補助計畫,2015年3月25日。
[19]劉邦富(2013)。社區組織與旗艦計畫之執行。朝陽科技大學講義2013年4月28日。
[20]衛生福利部(2014)。推展社會福利補助作業手冊。
[21]聯合報(2015)。彰化縣政府耕耘關懷據點有成,社區長輩重拾歡顏。台中新聞B版,2015年12月31日。
五、英文參考文獻
[1] Chaskin,R.J. (2001).Building Community Capacity-A Definitional Framework and Case Studies from a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Initiative.Urban Affairs Review,36(3),291-323.
[2] Craig,G(2007).Community capacity-building: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Critical Social Policy.27(3),335-359.
[3] Donald R. Cooper. Pamela. Schindler(2014)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12E.
[4] Glickman,N.J.,& Servon,L.J. (1998).More than Bricks and Sticks:Five Corporation Capacity.Housing Policy Debate,9(3),497-539.
[5] Jones, S. B., G. R. Glover, J. C. Finley, M. G. Jacobson, and A. S. Rees (2001)
Empowering private forest landowners lessons from Pennsylvania, Alabama, snd
Oregon, Joumal of Forestry March: 4-7.
[6] Lachapelle, P. R., P. D. Smith, and S. F. McCool (2004) Access to power or genuine
empowerment? An analysis of tree community forest groups in Nepal. Research in
Human Ecology 11(2): 1-12.
[7] Matthews, R. A., M. W. Diaz, and S. G. Cole (2003) The organizational
empowerment scale. Personnel Review 32(3): 297-31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 王本壯(2003)。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社區規畫師運作模式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17期。
2. [3] 朱鎮明(2010)。競爭型計畫與台灣府際夥伴關係的實踐,公共行政學報;第37期,頁71-110。
3. [4] 吳明儒(2003)。從社會資本理論探討台灣福利社區化之困境-以美國 CDC 與 LISC 為借鏡。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第二期,39-70。
4. [6] 吳綱立(2007)。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社區營造為例。住宅學報,16(1),21-55。
5. [7] 李怡娟、陳俞琪、王慧群(2006)。賦權/充能式的社區發展過程-以台北市某社區為例。護理雜誌,53(2),23-29。
6. [9] 李聲吼(2010) 。高雄市社區培力與永續發展之探討 「城市發展」半年刊 10 24-33。
7. [11]徐震(2003)。台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第 107 期,22-32。
8. [14]黃源協(2003)。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第 107
9. [16]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7)。社區意識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索性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卷期:11:2 2007.12[民 96.12],p1-33。
10. [17]賴兩陽(2004)。全球化、在地化與社區工作。社區發展季刊,第 107 期,頁120 -132。
11. [18]賴兩陽(2004)。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福利社區化的策略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 106
12. [9]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式。社區發展季刊,100,14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