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1.王一帆,2006,《捷運沿線土地使用變遷之影響因素分析-台北捷運板南線之實證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2.文嬿翔,2012,《Green TOD下建成環境規劃與設計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3.呂明曄,2004,《大眾運輸場站對都市土地使用型態影響之模擬》,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所碩士論文。4.任雅純,2006,《大眾運輸導向發展與住宅區位選擇-台北捷運淡水線之實證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5.李怡婷,2005,《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策略對捷運站區房地產價格之影響分析》,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硏究所碩士論文。6.李家儂,2003,《都會區大眾運輸導向發展之規劃模式》,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7.李家儂,2006,<交通運輸與土地使用整合規劃之演變—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的都市發展模式>,《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5卷,第3期,第70-83頁。8.李家儂,2009,《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連結下的都市模式演變及期效益評估》,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私立中國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9.李家儂、賴宗裕,2007,<台北都會區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目標體系與策略之建構>,《地理學報》,第48期,第19-42頁。10.李幸芳,2003,《鶯歌鎮陶瓷產業對都市空間發展型態變遷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1.杜雲龍,2000,《大眾運輸導向之都市發展策略研擬:以淡海新市鎮開發案例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2.林東葵,2011,《探討臺灣地區緊密城市發展現況對社會資本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論文。13.卓致瑋,2003,《高雄捷運沿線推動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的站區選擇評估模式之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4.林嘉慧,2008,《大眾運輸導向發展引導都市空間再造之策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5.郭佳勳,2005,《捷運站區大眾運輸導向發展評估模式之建立與應用》,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6.陳佩菁,2005,《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站區評估模式之研究-以台中都會區捷運運輸系統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所碩士碩士論文。17.陳尚佑,2003,《以空間型構理論探索台中市都市發展型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8.陳昱如,2011,《大眾運輸導向發展下之行人徒步建成環境規劃與設計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9.陳柏廷,2003,《租隙與都市空間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20.陳勝智,2001,《以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理念進行車站地區都市再發展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硏究所碩士碩士論文。21.黃碧虹,2009,《大眾運輸導向發展對都市環境之影響-以台南都會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2.張羽捷,2013,《考量永續運輸原則下之TOD 車站方案評選與建成環境設計研究-以新北市捷運安坑線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3.張惟皓、張效通,2015,<以空間型構法則分析都市型態之研究架構>,《健康與建築雜誌》,第2卷,第1期,第1-8頁。24.張學孔、錢學陶、杜雲龍,2000,<大眾運輸導向之都市發展策略>,《捷運技術半年刊》,第22期,第1-16頁。25.樂嘉剛,2009,《台北捷運淡水線北投段通車後都市生活圈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6.謝政頴,2007,《空間型構理論應用於都市空間變遷之研究-以埔里鎮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所碩士學位論文。
二、書籍
1.科比意,2009,《明日之城市(李浩譯)》,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22)
2.黃武達,2009,《臺北市近代都市之建構(上)》,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3.黃武達,2009,《臺北市近代都市之建構(下)》,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4.張有恆,1994,《都市公共運輸》,華泰書局。
5.張樞、王俊雄,2013,《臺北原來如此》,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三、英文文獻
1.Benevolo, L. (1971). The Origins of Modern Town Planning. The MIT Press.
2.Calthorpe, P. (1993). 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 Ecology, Commun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3.Carlino, G.A. (1985). Declining city productivity and the growth of rural regions:A test of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8, 11-27.
4.Garling, T. (1969). Studies in visual perception of architectural spaces and room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 250-256.
5.Hall, P. (1984). The World Cities. London: Heinemann.
6.Jiang,B. & Claramunt, C. (2002). Integration of Space syntax into GIS: new perspectives for urban morphology. Transactions in GIS, 6(3), 295-309.
7.Jiang, B., Claramunt, C., & Klarpvist, B. (2000).Integration of Space syntax into GIS for modelling urban spa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2(3-4), 161-171.
四、網站資料
1.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網 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2.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pei.aspx
3.臺北市統計年報http://w2.dbas.taipei.gov.tw/NEWS_WEEKLY/abstract/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