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怡瑛(2008)。北區溫泉旅館業員工對環境威脅認知、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
毛國楠(1995)。國中教師的樂觀信念、自我效能、對壓力的認知評估、因應方式與工作調適及身心健康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28,177-194。王振德(1988)。幼稚園教師工作狀況調查。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101-114。王立傑、田玉芬、段慧瑩(2001)托育機構行政管理與實務。台北:永大。
王紀青、張家樂、顏福江(2010)。高職幼保科 吹起熄燈號。聯合報。
王秀美、李長燦(2011)。人格特質量表之信效度研究。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王美文(2014)。彰化縣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學校投入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仲秀蓮(2004)。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思考、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谷瑞勉(1989)。幼兒教師流動狀況探析。屏東師院學報,1(2),1-138。余鑑、于俊傑、余采芳、鄭宇珊、劉美玲(2011)。理財專員情緒勞動、工作壓力對離職傾向影響之研究。中華管理評論 國際學報,14(4),1-23。
李澄賢(2003)。大學生的情緒調節、調節焦點、樂觀與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李晶(2002)。個人工作壓力因應於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台灣地區職工為例。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李青松、陳若琳(1999)。幼兒保育人員工作壓力之探討。醫護科技學科,1(2),146-161。
李新民(2003)。幼兒教師薪水滿足感、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感之研究。教育研究,11,115-126。
李耕輔(2007)。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之關係探討~以某高科技產業公司研發關鍵人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
李詠恩(2007)。幼教系畢業生離業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狄書斐(2014)。The impact of burnout on turnover intention for foreign English teachers in Taiwan: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靜宜大學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台中。
吳毓琦(1992)。教師工作壓力之探討。國教園地,42,21-25。吳清山(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初等教育學刊,12,1-18。
吳玉芳(2003)。人格特質及EQ對於工作績效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高雄。
吳宗益(2004)。人格特質與離職率之相關研究-以兩岸管理階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台北。吳相儀、陳學志、邱發忠、徐芝君、許瑋芳(2008)。樂觀訓練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樂觀信念、因應策略之影響。師大學報:教育類,53(2),193-221。
吳秉叡(2009)。學習障礙學生解釋風格、希望感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吳淑玲(2012)。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績效與服務品質之研究-以T銀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研究所,台中。
吳建源(2012)。國小代理教師對教師專業認同、工作滿意度及離職意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專班,新竹。吳逸雲(2016)。教師工作壓力、增長觀、工作表現後效對離職意願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新竹。周佳佑(2005)。工作壓力的認識與改善。T&D飛訊,37,1-5。
東志賓(2010)。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樂觀信念與管教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屏東。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財丁(1993)。工作壓力的生理、認知歷程和心理分析。企銀季刊,18(4),119-126。林麗娟(1998)。某公司主管人員的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研究所,台北。林佳蓉(2002)。幼兒教師任教職志、工作壓力及社會支持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林佳慧(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評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國教所初等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台南。林芳菁(2009)。幼兒教師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2,65-100。
林韋君(2009)。正向思考與工作壓力感受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卓繼拯(2016)。不當督導對員工離職傾向之影響研究 ─以心理資本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研究所,嘉義。洪蘭譯(1997)。學習樂觀 樂觀學習。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洪蘭譯(2003)。真實的快樂。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洪啟方(2003)。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台北。洪晴萱(2006)。幼稚園教師組織氣氛、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知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洪進承(2009)。職涯停滯、工作壓力、工作資源、工作倦怠與樂觀天性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彰化。胡秀媛、鄭青展、邱紹一、洪福源(2011)。慢性病人性格樂觀、壓力因應策略以及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臺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4(2),40-61。侯伃珊(2011)。高中職學生正向思考、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施敏雄(2011)。苗栗縣公立幼稚園園長工作壓力、因應策略及其合理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新竹。魏珠恩譯(2002)。腦內革命。台北:創意力文化。
紀玲玉(2007)。多元觀點之幼兒教育品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台東。孫立葳(2000)。幼兒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3,265-279。孫寶璟(2016)。代理教師工作壓力、情緒耗竭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班,高雄。徐佩君(2000)。父母管教方式、解釋風格、負向家庭生活經驗與兒童解釋風格之相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彰化。郝廣才(2002)。帶衰老鼠死得快。台北:格林文化。
高菀圻(2008)。國小教師的樂觀信念、情緒調節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台南。高旭繁、陸洛(2011)工作壓力及其後果的祖群差異:以OSI模式為理論基礎之大樣本分析。臺大管理論叢,22(1),239-272。翁嘉偵(2014)。高職餐旅群教師職場霸凌與離職傾向間關係之研究:以人格特質與逆境商數為干擾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台中。教育部統計處(2015)。幼兒(稚)園概況表(80~104 學年度)。
郭明熊(1988)。工作壓力來源、解決個人問題的能力及工作壓力反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新竹。郭乃綺(2015)。高雄市偏遠地區國小教師情緒耗竭對離職傾向影響之研究-以復原力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台南。莊靜宜(2000)。高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台南。許景貞(2004)。工作滿足、組織承諾、工作績效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台北。許洛境(2008)。學童樂觀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探究—以雲林縣一所小型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許瑰琦(2003)。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滿意度、人格特質與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基隆。陸洛(1997)。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的對話。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4),19-51。陸洛(2006)。現代生活中的壓力與紓解之道。T&D飛訊,45,1-7。
曹劍秋(2004)。地方政府機關資訊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足及離職傾向之研究-以台灣省各縣市政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花蓮。陳佩汝(2002)。台北地區托兒保育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陳世芬(2007)。加護病房護理人員之非理性信念、情緒特質與情緒管理對人際關係影響路徑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陳楠(2008)。以個人背景探討員工之樂觀特質與工作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陳怡靖(2009)。台灣地區公私立幼稚園與托兒所教師離職異動之研究:相關變項與理論之驗證。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2,53-77。陳正昌(2013)。SPSS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珮雯(2014)。幼兒園老師為什麼要出走?親子天下雜誌,60。
陳鳳敏(2014)。教師認知彈性、正向思考、工作投入、工作壓力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班,台北。陳羽凡(2015)。探討心理資本對工作壓力源和壓力反應之間關係的影響(為出版之博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博士學位學程,新竹。張德聰(1992)。教師工作生涯壓力的調適。教師天地,57,40-48。
張杏如(1994)。教師成長手冊。台北:信誼基金。
張美雲(1998)。工作價值觀對幼兒教保人員離職或異動之影響。中台學報,10,89-103。
張秀玲(2001)。高屏地區學前教育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張良蕙(2005)。高中高職餐飲管理科及觀光科教師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張峰旗(2006)。工作滿意、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關聯性之研究—以中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張淑貞(2007)。台中市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台中。張凌瑜(2009)。幼兒園已婚女教師工作壓力與家庭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張美瑤、張景棠(2010)。幼教師工作滿意度、工作投入與離職傾向相關研究-以高雄縣鳳山地區幼稚園為例。正修學報,23,285-300。張錦弘(2013)。學歷加分又加薪 中小學教師近半碩博士。聯合報聯合新聞網。
粘純鳳(2009)。技專校院教師工作特性、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台中。郭淑珍(2010)。正向心理學的意涵與學習上的應用。銘傳教育電子期刊,2,56-72。
常雅珍、毛國楠(2006)。以正向心理學建構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21-146。
黃寶園、林世華(1997)。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對壓力反應歷程影響之研究: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二計量方法。教育心理學報,39(2),263-294。黃義良(1999)。國小兼任行政工作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黃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黃德祥、謝龍卿、薛秀宜、洪珮圓(2003)。國小、國中與高中學生希望、樂觀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5,33-61。
黃淑嫆(2004)。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南。黃璟蕙(2004)。規律運動對老人樂觀之影響:以自我效能和理性行動理論觀點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北。黃文三、沈碩彬(2010)。國小教師宗教心理、正向心理、工作壓力對生活適應之影響探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6(21),1-38。黃淑嫆(2013)。幼兒園教保人員情緒管理能力量表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嘉義。廖敏志(1993)。工作壓力之理論基礎與模式及其管理方法。中國行政,53,23-28。
楔子(2007)。正向思維帶來力量。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向陽花木導師通訊,18。
楊蕙欣(2011)。國小學童樂觀解釋風格量表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台中。楊有生(2012)。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正向心理、休閒行為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楊朝鈞(2010)。幼稚園教師的角色壓力、幸福感與離職意向之關係:以東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花蓮。楊靖芳(2011)。高雄市幼教老師對少子化壓力認知及其工作滿足、工作投入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高雄。楊一峰、陳效淳、陳清燿(2012)。台灣觀光產業之員工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之研究:探討工作滿意度為干擾影響因素。管理科學研究,8(2),47-66。楊珮(2013)。嘉義縣某國中父母管教方式與學生解釋型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台北。趙康伶(2011)。Relationship among Job Characteristics,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Intention within Kindergartens: An Empirical Study in Taiwan. 幼兒教育研究,3,1-40。潘淑珍(2009)。幼兒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樊景立(1978)。紡織女性作業員離職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研所,台北。蔡坤宏(1998)。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回顧:Meta分析。輔仁管理評論,6(1),21-36。蔡馨慧(2007)。勞務負荷、情緒智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幼兒園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蔡廣憲(2010)。情緒勞動對工作產出之影響-自我監控與社會支持調節效果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桃園。
鄭呈皇(2006)。正面思考的威力。商業週刊,974。
鄭媛文(2005)。桃園縣國小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鄭青青(2011)。品質保障方程式:幼稚園+托兒所=幼兒園=幼兒教育品質提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49-51。
鄭文正(2013)。國民中學教師人格特質、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相關性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劉妙真(2004)。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屏東。劉建宏(2005)。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兼行政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劉凱偉(2008)。一般大學合格幼教教師生涯選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台北。
劉玉華、張傳琳(2013)。正向思考與行動的建構之學習歷程分析研究:以某大學「幸福行動歷程記錄」方案為例。國家與社會,4(13),157-183。賴俞妏(2011)。幼兒教師工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學程,新竹。歐慧敏、曾玉芬(2009)。學前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幼兒教育研究,1,144-177。蕭兆宜(2004)。高雄縣市學前教師工作滿足感與工作價值觀對其任教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高雄。蕭淑華、孫銀苓(2012)。工作壓力、情緒管理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幼教師為例。中華創新發展期刊,1(2),80-94。藍采風(1982)。生活的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文化。
蘇昭菁(2008)。什麼是壓力?義大醫訊,27,19-22。
英文部分:
Abelson, M.A. (1986).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urnover: A model of the health service administrator. 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 11, 61-71.
Arnold, H.J. & Feldman, D.C. (1982).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determinants of job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7, 350-361.
Buchanan, G. M., & Seligman, M. E. P. (1995). Explanatory style. Hillsdale, NJ: Erlbaum.
Blau, G. & M. Lunz (1989). Testing the incremental effect of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on intent to leave one’s profession beyond the effects of external, personal, and work-related variabl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2(2), 260-269.
Cannon,W.B. (1932). The wisdom of the body. New York: W.W.Norton.
Carver, C. S. & Scheier, M. F. (1998).On the self-regulation of behavio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rver, C. S., Pozo, C., Harris, S. D., Noriega, V., Scheier, M. F., Robinson, D. S., Ketcham, A. S., Moffat, F. L., & Clark, K. C. (1993). How coping mediates the effect of optimism on distress: A study of women with early stage breast canc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5, 375-390.
Carver, C. S., & Scheier, M. F. (2002). Optimism, pessimism and self-regulation. In E. C. Chang (Ed.), Optimism and pessimism: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31-51).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 Publication.
Chang, E. C., D’Zurilla, T. J. & Maydeu-Olivares, A. (1994). Assessing the dimensionality of optimism and pessimism using a multimeasure approach.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8, 143-160.
Cooper, C.L. (1977). Managing workplace stress, Stage Publication Inc.
Cooper, C.L., Sloan S.J. & Williams, S. (1988). 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 management guide. Windsor:NFER-NELSON.
Folkman, S., (1984) ,Personal control and stress and coping proces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839-589.
Hill N. (2001). Success Through a 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Simon & Schuster, Inc.
Lazarus, R.S. & FolKman, S. (1984). Stress,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Luo Lu, Cary L. Cooper, Yen Ching Chen and Chia Ho Hsu, Hung- Luan Wu, Jian Bin Shih and Chi Hua Li. (1995). Chinese version of the OSI: a study of reliability and factor structures. Stress medicine, 11, 149-155.
Luo Lu, Cary L. Cooper, Yen Ching Chen and Chia Ho Hsu, Hung- Luan Wu, Jian Bin Shih and Chi Hua Li. (1997). Chinese version of the OSI: a validation study.Work & stress, 11(1), 79-86.
Luo, Lu & Chi, Shiau(1997). Occupational stress in clinical nurses.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10(1), 12-39.
Martens, R. (1987). Coaches guide to sport psycholog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cGrath, J.E. (1976). Stress and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In M.D. Dunnette (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pp. 1351–1395). Chicago: Rand McNally.
Michaels, C. E., & Spector, P. E. (1982), Cause of Employee Turnover:A test of the Mobley, Giffeth, Hand and Meglino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7(1), 53-59.
Miller, V. D. and F. M. Jablin (1991). Information seeking during organizational entry : Influences, tactics, and a model of the proc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6(1), 92-120.
Mobley, W.H. (1977). 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hychology, 62(2), 237-240.
Mobley, W. H., Horner, S. O., & Hollingsworth, A. T. (1978). An evaluation of precursors of hospital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3(4), 408-414.
Pascarella, (1982). Job stress: A state of mind. Industry Week 215, 29, 49-51.
Peale, N. V. (2003). The amazing results of positive thinking. New York, NY: Simon & Schuster.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P.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orter, L. W. and Steers, R. M. (1973). Organizational, work, and personal factors in employee turnover and absenteeism.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0(2), 151-176.
Price, J. L. & Mueller, C. W. (1986).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measurement (pp.123-127). Marshfield, MA: Pitman.
Price, J. L. (2001). Reflections on the determinants of voluntary turnov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22(7), 600-624.
Robbins, P.R.,& Tanck, R.H. (1978). A factor analysis of coping behavier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34(2), 379-380.
Robbins S. P., (1989).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 ations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u Hall.
Robbins, S.P. (1993). Organizational Behavier:Concept, Controversis, and Application, 6th Eds., Prentice-Hall, Inc.
Schuler,R.S. (1980). Definition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Stress in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25(2), 184-215.
Scheier, M., & Carver, C. (1987). Dispositional optimism and physical well-being:The influence of generalized outcome expectancies on healt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5, 169-210.
Scheier, M. F., Carver, C. S., & Bridges, M. W. (1994). Distinguishing optimism from neuroticism(and trait anxiety, self-mastery, and self-esteem): A reevluation of the Life Orient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 1063-1078.
Scheier, M. F., Carver, C. S., & Bridges, M. W. (2002). Optimism, pessimism,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E. C. Chang (Ed.), Optimism and pessimism: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189-216).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Carver, C. S., Scheier, M. F., & Segerstrom, S. C. (2010). Optimism.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0, 879-889.
Schulman, P., Seligman, M. E. P., & Amsterdam, D. (1987). The 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 is not transparent.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 25, 391-395.
Sely H.(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Selye, H. (1976). Stress in Health and Disease. West Yarmouth, Mass.: Butterworths. (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Science and Spirit, 9, 6-19.
Segerstrom, S. C. (2001). Optimism and attentional bias for negative and positive stimuli.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 1334-1343.
Seligman, M. E. P. (1991). Learned Optimism. New York: Knopf.
Seligman, M. E. P. (2002). Positive psychotherapy,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 In Snyder, C. R., & Lopez, S. J.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3-9).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gestrom, K., Bjerle, P., Graffman, S., & Nystrom, A. (1992).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incidence of brachial edema after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Scand J Plast Reconstr Surg Hand Surg, 26, 223-227.
Snyder, C. R., & Lopez, S. J. (2002).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ephan, J. M., Michael, R. M. & John, S.P.(1986). Occupational Stress: It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for job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4), 618-629.
Steer, R. M. (1994). Work and stress, 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al. New York: Addison-Wes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