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7 18: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歆
研究生(外文):Hsin Hung
論文名稱:父親缺席的秘密:一段貼近自我的旅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ecrets of Father who was absent: A journey to encounter with myself
指導教授:李島鳳李島鳳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胡瑞芝張志豪
口試日期:2016-01-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實踐大學
系所名稱: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家庭諮商與輔導碩士班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兒童保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6
中文關鍵詞:自我敘說父女關係家庭秘密
外文關鍵詞:self-narrativethe relationship of father and daughterthe secrets of famil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6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這篇自我敘說研究,是一趟探索家庭秘密的旅程。
當我選擇踏上這一段用文字書寫自我療癒的旅程,在經驗我、文本我和詮釋我之中互相移動,書寫對爸爸早期的記憶卻發現很匱乏,因而勾起揭開秘密的混亂內在,當我再次回到敘說的初衷、覺察內在的衝擊,也喚起了傷痛的早期回憶,重新說出來,重新經驗了我內在深處的恐懼。
此時此刻,研究歷程最後的再反思,我看見自己從掩埋到揭露,從掙扎到釋懷,從退縮逃避到面對自己,重新認識我的爸爸和我自己,當我開始經驗家庭秘密對我的影響,不只掩蓋了秘密事實,也掩埋了某部分的真實自己。我想,無論秘密說,或是不說,它仍舊存在,但說出來,就有可能再重新被認識的機會,認識他人,也重新認識了自己。

關鍵字:自我敘說,父女關係,家庭秘密
This research is a self-narrative method and a journey to explore the secrets of my family.
When I make this tough choice to join this journey of self-healing in writing, walking between experienc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 find out the lack of memory about my father, therefore it creates the huge chaos of myself when revealing the secrets of my family. After that, I go back to review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n writing this, I sense the conflict inside my mind, but by sharing the memory of my father with the family, they help me to understand him again by different angles and to realize how I miss him in my heart. Now I review all the process, I get to know more of myself again.
At this moment, after reviewing the process of this research, I see my true self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family secrets and bring back the memory of struggles, conflicts and anxieties. This whole process is like digging out the mysterious black box which is buried long time ago, and from that I experience the influence from the family secrets. I, from hiding to open-hearted, from struggle to relief, from escape to facing myself, understand my dear father and me again. When I redefine the secrets of my family, I find out that no matter telling the secrets or not, they remain somewhere, but if choose to tell, there will be a chance to know myself and people around me.

Keywords: self-narrative, the relationship of father and daughter, the secrets of family

目 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尋尋覓覓 1
第二節 諮商與我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5
第二章 研究方法 6
第一節 為自己書寫 6
第二節 研究方法 8
第三節 研究者的位置 12
第三章 開始旅程前的我 13
第一節 遺忘 13
第二節 逃避 15
第三節 父親 17
第四章 不能說的秘密 20
第一節 英雄 20
第二節 被帶走的家人 21
第三節 家庭的秘密 23
第四節 多了一個家庭 26
第五節 變調 28
第六節 孤立 29
第七節 不知何時停止的吵鬧 33
第八節 另一個家 34
第五章 他的缺席 37
第一節 鑰匙 37
第二節 媽媽的勇敢 38
第三節 我們也離開了 40
第四節 新的開始 42
第五節 新的危機 46
第六節 愛是怎麼一回事 46
第七節 來不及的最後一面 49
第八節 繼續走下去 52
第六章 揭開秘密時 57
第一節 揭開的痛 57
第二節 揭開的羞 59
第三節 揭開的傷 62
第四節 揭開的懼 64
第七章 他的再現 68
第一節 媽媽欣賞的他 68
第二節 重情義的他 70
第三節 他是好男人 72
第四節 三姊妹和爸爸 74
第五節 么女和爸爸 76
第六節 他的孤單失落 79
第七節 他的無奈無助 82
第八節 爸爸在我心中的位置 86
第八章 旅程中的我 90
第一節 失去他們的我 90
第二節 離開後的我 92
第三節 一個人的勇氣 95
第四節 默默不語的我 99
第五節 勇敢放聲的我 103
第六節 自私與自愛 106
第七節 旅行中的現在 109
第八節 再憶我的爸爸 112
再反思 116
參考文獻 121
中文文獻 121
西文文獻 125


圖 次
圖2-1 再現歷程模型 9
圖2-2 本研究歷程 11

一、中文文獻
丁興祥(2012)。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的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56,15-18。
王家軒譯(2012)。新日記:藉由寫日記,發掘煥然一新的自己。新北市:遠足文化。Rainer, T. (1979). The new diary: How to use a journal for self-guidance and expanded creativity. New York, NY: Penguin Books.
朱孟勳譯(2001)。吻了再說。台北市:先覺出版。De Botton, A. (1996). Kiss & Tell. London, England: Picador.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吳青峰(2013)。再遇見[蘇打綠,秋:故事專輯]。臺北市:環球唱片。
吳宸希(2014)。透過基督信仰尋找自我認同與生涯轉換之自我敘說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台南市。
岑偉宗(2015)。奇書[捉妖記電影主題曲]。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ly405jG2CU
李安軒(2013)。基督教內在療癒對酒癮者影響探究:以全人關懷協會趕路的雁為例。未出版博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8)質性研究導論。台北市:五南。Flick, U. (2002).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2th ed.). London, England: Sage.
周志健(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台北:心靈工坊。
孟祥森譯(2010)。愛的藝術。台北市:志文。Fromn, E. (2003). The art of loving. New York, NY: Harper & Brothers.
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譯(1998)。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台北:張老師文化。
侯維之譯(2001)。秘密,說還是不說。台北市:張老師文化。Imber-Black, E. (1998). The secret life of families. London, England: Bantam Books.
洪莉竹、陳秉華(2003)。諮商員專業發展歷程之文化反省經驗。教育心理學報,35(1),1-17。
洪媖琳譯(2010)。敘事研究與心理治療。台北:心理。Speedy, J. (2007). Narrative inquiry and psychotherapy. London, England: Palgrave Macmillan.
洪麗雅(2012)。「真實!你在哪裡?」一個諮商專業學習者尋找真實自我的敘說旅程。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台南市。
胡丹毓(2011)。基督徒心理師之信仰對諮商工作的影響。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志豪口述、陳舒榆撰稿(2010)。不需演技的真我演出。張老師月刊,389,101-105。
張美惠譯(2006)。當綠葉緩緩落下。台北市:張老師文化。Kubler-Ross, E. & Kessler, D. (2005). On grieve and grieving. London, England: Simon & schuster.
張婷婷譯(2015)。父親這種病。台北:時報出版。Okada, T. (2014). Father disease. Tokyo, Japan: Poplar Publishing.
張華甄(2011)。淺談父母離異對其子女的影響。家庭教育雙月刊,35,29-36。
張碧華(2004)。國小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信宏譯(2010)。機場裡的小旅行:狄波頓第五航站日記。台北市:先覺。
De Botton, A. (2009). A week at the airport: A heathrow diary. London, England: Vintage.
陳信昭、崔秀倩譯(2002)。渴望父愛:失去父親及其影響。台北市:五南。
Erickson, B. E. (1998). Longing for dad: Father loss and its impact. Deerfield Beach, FL: HCI.
陳愉雅、張高賓(2012)。諮商心理師五大人格特質、壓力因應策略與專業耗竭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3,1-23。
黃婷蔚、陳慈樸(2014)。諮商師專業耗竭與自我界線的覺察之倫理議題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50,26-31。
黃筱芸(2013)。父親缺席與女兒心理分離:個體化之關係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淑瓊譯(2009)。抱緊我:扭轉夫妻關係的七種對話。台北:張老師文化。
Johnson, S. (2008). Hold me tight: Seven conversations for lifetime of love. London, England: Little, Brown Book Group.
劉鴻徽(1999)。酒癮的社會文化成因初探:一個本土的質性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台北市。
歐陽羽譯(2015)。走出受傷的童年:理解父母,在傷心與怨恨中找到自由。台北:啟示出版。Fields, L. L. & Hubbard, J. (2014). Forgiving our fathers and mothers: Finding freedom from hurt and hate. Nashville, TN: Thomas Nelson.
蔡宗晃、鄭瑞隆、吳岳秀(2005)。男性憂鬱、酒癮及暴力之相關性與評估。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1(2),163-186。
蔡美娟(2011)。書寫自療:深度書寫作為一種方法。應用心理研究,49,137-175。
鄧伯宸譯(2015)。一日浮生:十個探問生命意義的故事。台北:心靈工坊。
Yalom, I. D. (2014). Creatures of a day: And other tales of psychotherapy.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鄭玉英(1990)。家庭歷史回顧在心理治療上的應用:另一取向的系統思維活動。應用心理研究,3,19-23。
鄭玉英(1998)。走過傷痛。台北市:光啟。
鄭玉英、趙家玉譯(1997)。家庭秘密:重返家園的新契機。台北市:張老師文化。Bradshaw, J. (1995). Family secrets: What you don’t know can hurt you. London, England: Bantam Books.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元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謝哲青(2013)。歐遊情書:因為太美,一定要說給你聽的風景。台北:圓神。
謝哲青(2014)。在夢想的路上。台北:天下文化。
饒慧冰(2016)。樂作人生[鍾漢良,樂作人生專輯]。臺北市:花花草草工作室。
顧瑜君譯(2008)。質性研究寫作。台北市:五南。Wocolt, H. F. (1990). Writing up qualityative research. London, England: Sage.

二、西文文獻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V (5th ed). Washington, DC: Book Promotion & Service LTD.
Freud, S. (1955).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London, England: Hogarth Press.
Hsu, Min-Tao, Kahn, D. L. & Huang, Chun-Man (2002). No more the same: The lives of adolescents in Taiwan who have lost fathers. Family community health, 25(1), 43-56.
Nielsen, L. (2014). Young adult daughters’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fathers: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50, 360-372.
Satir, V., Banmen, J., Gerber, J., & Goromi, M. (1991).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Satir, V. (1983).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Sarbin, T. R. (1986). 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s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Ed.). New York, NY: Praeger.
Shavelsky, Y. L. (2007).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e fathe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exual behavior of woman with emotionally available and unavailable fath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assachusetts School of Proffesional Psychology.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304817294/
abstract?accountid=31330
Speedy, J. (2000). The ‘storied’ helper: Narrative ideas and practices in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Counselling and Health, 3(3), 361-37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