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4/02 01: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岳駿哲
研究生(外文):YUEH, CHUN-CHE
論文名稱:從周文中《草書》來看東西方文化的思維與音樂表述/畢業音樂會
論文名稱(外文):East-West Cultural Thinking and Musical Expression from Chou Wen-Chung “Cursive”/Graduation Recital
指導教授:嚴福榮嚴福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m, Fuk-Wing
口試委員:嚴福榮潘皇龍
口試委員(外文):Yim, Fuk-WingPan, Hwang-Long
口試日期:2015-01-0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9
中文關鍵詞:周文中可變調式草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從60年代開始,美籍華裔作曲家周文中(Chou Wen-Chung, 1923-)在他眾多曲子中,皆以易經(I-Ching)的哲學觀為表達手段與創作理念的基礎,從而建構出一套具有個人獨特的音高體系—可變調式(Variable modes)。時至今天,這種可變調式的思維,已漸漸地喚起了許多擁有亞洲身份的後輩作曲家們,開始重視自身「根」、「源」的文化,就如同周文中在自己的談論中一再提到:「一個成功的作曲者必須對本身的文化有所體認,並具省思能力,如此,其作品才能具有獨特性」 。
於此,本論文將擬從周文中相關以可變調式寫作手法所完成的《草書》(Cursive, 1963),作為探討這首曲子的主要切入點,進一步以曲中其他相關的結構要素,不同的視角去分析、研讀曲子中深層的意涵。期盼藉此能了解到此作品聲響背後那份深厚的東方文化精神內涵;與此同時,作曲家又是如何通過東方傳統書法「草書」的形體,融合在西方的音樂語彙裡,進而構成自身獨特的寫作手法。

Since the 1960s, Asian American composer Chou, Wen-Chung (1923- ) used the I-Ching philosophy as both his mode of expression and underlying composing principle. From this, he pioneered a unique pitch system, variable modes. Today, this variable mode of thinking continues to influence Asian American composers, calling on them to draw from their "root" culture. As Chou, Wen-Chung says time and time again, "successful composers must acknowledge, appreciate, and reflect on their own culture. This renders their work unique."
As such, this thesis will analyze Cursive (1963) by Chou, Wen-Chung from the lens of the variable mode technique. This will shed light on other fundamental elements and parlay into analysis of the work's deeper meaning. This enabl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Asian spirit behind the essence of the piece: how the composer integrated Asian traditional calligraphy's cursive form with Western musical vocabulary.

摘要 IV
緒論 1
第一章 《草書》所隱含中國東方文化精神的意涵 3
第一節 草書的歷史淵源及其特色 3
第二章 從音高思維來探討《草書》 5
第一節 周文中的「可變調式」 5
「原型」(Prototypes, 1958-59) 9
「形式一」(Type I, 1960-69) 11
「形式二」(Type II, 1963-) 13
第二節 《草書》的架構 16
第三節 《草書》中的可變調式 18
A段落 18
B段落 23
連接段 27
C段落 29
A’段落 33
B’段落 34
C’段落+Coda 35
第三章 《草書》中的音色 37
第四章 節拍與速度 45
結論 48
參考文獻 49
中文 49
西文 50
【附表一】 51

中文

王婷婷(2008)。〈書法與周文中近期作品的音樂表情〉。《音樂藝術》。第2期。
王新華(1998)。《周易繫詞傳研究》。文津出版社。
朱伯崑(1991)。《易學哲學史》。藍燈文化。
聿思(1996)。〈名震國際樂壇的中國作曲家-周文中〉。《愛樂音樂月刊》。頁170-181。
周文中(1961)。〈論東西音樂合流和世界音樂前瞻〉。《文星雜誌》。第2期。頁24-25。
周文中(2002)。〈文人與文化〉。《音樂藝術》。第3期。
周文中(2005)。〈全球化與中華文藝〉。《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2期。
周文中(2005)。〈亞洲作曲家的音樂〉。《音樂天地》。第8期。
周文中(2006)。〈音樂創作與中華文化〉。《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1期。
周文中(2006)。〈音樂創作與中華文化-我的學習、研究、創作過程和原則〉。《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1期。
周文中(2008)。〈華人作曲家何去何從〉。《音樂藝術》。第2期。
周凱模(2007)。〈周文中對中國音樂發展的思想和實踐〉。《音樂天地》。第1期。
侯惠芳。《我看音樂家》。臺北:大呂出版社。新版。1993。頁33-37。
唐永葆(2003)。〈周文中走向「再融合」的創作理論和實踐〉。《上海音樂學院學報-音樂藝術》。第3期。頁16-23。
陳佩蓉(2012)。從周文中《漁歌》探討東西方文化下的創作理念與實踐。東吳大學音樂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頁5。
陳其鋼(1999)。〈周文中對中國音樂發展的思想和實踐〉。《音樂天地》。第1期。
陳慧鈴(2002)。〈易學思維在周文中作品中的具體實踐-可變調式與作品《變》〉。國立臺灣大學音樂研究所。
曾春海(2003)。《易學的哲學原理》。文津出版社。
閔祥德(2005)。《草書導學》。
潘世姬(1996)。〈回歸中國的創作原點-訪周文中談音樂創作觀〉。《表演藝術雜誌》。第40期。頁30-33。
潘世姬(2010)。〈書評-The Music of Chou Wen-Chung〉。《關渡音樂學刊》。第12期。頁233-235。
嚴福榮(2006)。〈從尹伊桑主幹音技法的探索來看亞洲作曲家在西方文化下的尋根〉。《關渡音樂學刊第四期》。

西文

Chang, Peter M. “Chou Wen-Chung and His Music: A Music and Biographical Profile of Cultural Synthesis. ” B. A. Central Washington University, 1986.
Chang, Peter M. “Chou Wen-Chung-The Life and Work of a Contemporary Chinese-Born American composer. ” The Scarecrow Press, Inc. 2006.
Lai, Eric Chiu Kong. “A Theory of Pitch Organization in the Early Music of Chou Wen-Chung.” Ph. D. Indiana University, 199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