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08:22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陳志育
研究生(外文):
CHEN,CHIH-YU
論文名稱:
自刑法違法性之觀點論基本權之開展
論文名稱(外文):
Development of Fundamental Rights - Focus on the Perspective of Violations of Criminal Laws
指導教授:
甘添貴
指導教授(外文):
KAN,TIEN-KUE
口試委員:
謝庭晃
、
段重民
口試委員(外文):
HSIEH,TING-HUANG
、
TUAN,CHUNG-MIN
口試日期:
2016-05-23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
法律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
法律學門
學類:
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1
中文關鍵詞:
言論自由
、
市民不服從
、
抵抗權
、
違法性
、
阻卻違法事由
相關次數:
被引用:
4
點閱:500
評分:
下載:124
書目收藏:0
隨著我國於1987戒嚴令之解除,人民之自由與基本權利之限制才稍稍鬆一口氣,一連串的改革措施,如開放黨禁、國民大會全面改選、第一次總統直接選舉與公民投票法入憲與立法…等,才使得台灣逐漸邁入民主進步的社會。但畢竟解嚴至今(2016年),才短短的30年,與其他歐美民主國家相比,實難以相提並論,尤其是對於人權之保障稍顯不足。
言論自由為憲法之基本權利,為維護個人人性尊嚴之開展所不可或缺,亦為落實促進民主法治邁進之重要權利。倘若國家任意限制人民之言論,將導致個人無法發揮表達自己之思想,整體社會文化停滯。且從歷史的脈絡觀察,當統治者欠缺人民言論之監督時,獨裁者就會產生,進而殘害人權之事實也不勝枚舉。故當國家欲限制言論自由時,必須受到憲法的嚴格限制,避免國家統治者私自決定人民之喜好,剝奪人民之知識及人格之發展。但既然為憲法上之基本權利,倘國家之限制合乎憲法原則,並非無所節制,而刑法為了保護法益,如名譽權或國家法益,也往往會對於人民之言論自由產生限制,其限制妥當與否,是否值得對於違反規範之人動用刑罰,亦為值得深思的議題。
而人民對於國家施政之不滿,除得用言論加以批評外,亦得透過象徵性言論為之,如為表達反戰焚燒國旗、徵兵卡或裸奔…等。然而,此等言論雖可凸顯表意人所欲傳達之想法及吸引大眾注意,但也往往構成刑法或行政罰之要件,而可能受有處罰。而有論者稱上開故意違反法規表達言論吸引目光之手段為市民不服從。另參考德國立法例,有所謂抵抗權,係為反抗國家重大毀憲亂政,人民為了回復憲政秩序,憲法賦予人民之反抗權利,本文一併探討。
而反抗行為或市民不服從,都是典型的象徵性言論,即基本權利之行使。如何將落實國家保護義務及憲法意旨於刑法解釋適用之中,為本文討論之重點。本文整理相關於市民不服從中,得做為阻卻違法事由之學說為討論,並採學者之見解認為,憲法基本權條款,於符合一定要件下,得直接適用做為阻卻違法事由。於後,本文討論近來於社會上較受矚目之市民不服從之案件,其中亦含有行政罰案件, 而將本文所介紹之學說,試圖融入其具體事實為評析,研究是否有別於傳統實務,另闢抗爭行為之解釋途徑,最後做出結論。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本文架構 5
第二章 言論自由與抗爭行為之理論 7
第一節 言論自由之概念 7
第一項 言論自由之內涵 7
第一款 言論自由之定義 7
第二款 象徵性言論之詮釋 8
第三款 言論自由權利之性質 10
第二節 言論自由之理論基礎 12
第一項 保障言論自由之原因 12
第二項 追求真理說 12
第三項 健全民主程序說 14
第四項 表現自我說 15
第五項 我國實務見解 16
第六項 小結 17
第三節 言論自由之保障範圍及審查方式 19
第一項 言論內容與非言論內容之審查基準 19
第一款 言論自由之法律限制 19
第二款 雙軌理論 20
第三款 雙階理論 21
第二項 言論內容之管制審查標準 21
第一款 高價值言論 21
第二款 低價值言論 23
第三項 非言論內容之管制審查基準 25
第一款 時間、地點及方式之管制 25
第二款 次級效果 26
第三款 附帶限制 28
第四項 小結 29
第四節 抗爭行為之理論基礎 31
第一項 市民不服從之概念 31
第一款 市民不服從之概述 31
第二款 市民不服從之定義 32
第三款 市民不服從之要件 33
第一目 觸犯法規範之行為 33
第二目 公開之行為 34
第三目 非暴力之行為 35
第四目 促使法律、政策或社會弊端改變為目的之行為 38
第五目 發自公益之政治、道德或良知為動機之行為 39
第六目 補充性 39
第四款 市民不服從行為行使之原則 40
第一目 法益衡量原則 40
第二目 比例原則 41
第五款 市民不服從之正當化理論 41
第一目 自然法理論 41
第二目 基本權理論 44
第二項 抵抗權之概念 46
第一款 抵抗權之演進 46
第二款 抵抗權之要件 49
第一目 憲法秩序之全面侵害 49
第二目 嚴重公然明顯之侵害 51
第三目 補充性 52
第三款 抵抗權行使之原則 53
第四款 抵抗權之理論基礎 55
第一目 自然法理論 55
第二目 實證法理論 59
第三項 小結 60
第三章 抗爭行為之違法性之判斷 63
第一節 違法性之基礎理論 63
第一項 違法性之意義 63
第二項 違法性與構成要件之關係 64
第三項 違法性之本質 65
第一款 形式違法性與實質違法性 65
第一目 形式違法性 65
第二目 實質違法性 65
第二款 主觀違法性論與客觀違法性論 68
第一目 主觀違法性論 68
第二目 客觀違法性論 69
第三目 新客觀違法性論 70
第三款 行為無價值論與結果無價值論 70
第一目 行為無價值論 70
第二目 結果無價值論 71
第三目 結果無價值暨行為無價值二元論 72
第四項 可罰的違法性之理論 73
第一款 基本概念 73
第二款 理論基礎 74
第一目 刑法謙抑性 74
第二目 違法相對性 75
第三款 理論構成 76
第四款 體系定位 77
第一目 欠缺期待可能性說 77
第二目 構成要件阻卻說 78
第三目 違法性阻卻說 79
第五款 判斷標準 79
第六款 理論實益 80
第七款 我國實務 81
第五項 小結 83
第二節 抗爭行為與違法性 85
第一項 基本權與刑法之調和 85
第二項 市民不服從與抵抗權之概念於刑法中之定位 88
第一款 市民不服從之法律評價 88
第二款 抵抗權之法律評價 90
第三款 抗爭行為於犯罪體系之定位 91
第一目 刑罰裁量說 91
第二目 阻卻罪責事由說 92
第三目 阻卻違法事由說 95
第三節 抗爭行為之違法性判斷理論 97
第一項 以正當防衛為評價 97
第二項 以緊急避難為評價 98
第一款 緊急避難之觀點 98
第二款 必要抗辯之觀點 100
第一目 歷史背景 100
第二目 法律要件 100
第三目 必要性抗辯於市民不服從之適用 101
第三項 以類似緊急避難為評價 102
第一款 類似緊急避難之理論 102
第二款 類似緊急避難之體系 103
第一目 類似緊急避難之類型與原則 103
第二目 類似緊急避難之要件分析 104
第三目 減免罪責之類似緊急避難 106
第四項 以可罰的違法性理論為評價 107
第五項 以基本權條款為評價 109
第一款 援用基本權阻卻違法之可能性 109
第二款 援用基本權條款之妥當性 110
第三款 基本權條款之不明確性 111
第四款 援用基本權條款與分權原則 112
第五款 基本權之個案優位性 114
第六款 以基本權條款作為阻卻違法事由 115
第四節 小結 116
第四章 抗爭行為之司法實例 119
第一節 苗栗縣長被丟鞋抗議案 119
第一項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3年度上易字第1184號判決摘要 119
第一款 主文 119
第二款 事實 119
第三款 理由 120
第一目 被告陳為廷成立刑法第309條第2項之強暴侮辱罪之理由 120
第二目 被告陳為廷犯刑法第309條第2項之強暴侮辱罪免刑之理由 124
第二項 評析 126
第一款 刑法第309條第2項之強暴侮辱罪之附帶限制 126
第二款 市民不服從之實踐 127
第一目 市民不服從之要件 127
第二目 本案法院之科刑 128
第三目 本案阻卻違法之可能性 129
第二節 總統及行政院長被丟鞋案 135
第一項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2年北秩字第47號裁定摘要 135
第一款 主文 135
第二款 事實 135
第三款 理由 135
第二項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3年秩抗字第1號裁定摘要 136
第一款 主文 136
第二款 事實 136
第三款 理由 136
第三項 評析 140
第一款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5條第1款妨害公務處罰之附帶限制 140
第一目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5條第1款妨害公務處罰之保護法益 140
第二目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5條第1款妨害公務處罰合憲疑慮 141
第二款 阻卻不法之可能性 143
第一目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2年北秩字第47號裁定 143
第二目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3年秩抗字第1號裁定 146
第三節 小結 151
第五章 結論 157
第一節 言論自由之憲法價值 157
第二節 抗爭行為與刑法謙抑性 159
參考文獻 163
一、專書(依姓名筆畫排列)
甘添貴、謝庭晃,《捷徑刑法總論》,作者自版,2004年4月初版。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冊,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6月初版一刷。
甘添貴,《刑法各論》下冊,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1月初版二刷。吳庚、陳淳文,《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作者自版,2013年9月初版。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3年8月十二版三刷。
吳信華,《憲法釋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9月初版。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作者自版,2006年4月九版二刷。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冊,作者自版,2004年1月增訂四版。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作者自版,2014年9月四版一刷。
林東茂,《刑法綜覽》,一品文化出版社出版,2007年9月六版。
林子儀,〈言論自由之理論基礎〉,收錄於《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11月初版二刷。
林子儀,〈言論自由與內亂罪〉,收錄於《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11月初版二刷。
林子儀,〈言論自由的限制與雙軌理論〉,收錄於《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11月初版二刷。
林子儀,〈言論自由導論〉,收錄於《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12月初版一刷。
余振華,〈違法性之本質〉,收錄於《刑法違法性理論》,作者自版,2010年9月二版一刷。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12年9月六版一刷。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作者自版,2012年9月五版一刷。
段重民,〈可罰違法性理論與司法實務-兼論英美法上之相當規定〉,收錄於《可罰違法性理論與司法實務》,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出版,1992年10月初版。
陳子平,《刑法總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9月二版一刷。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作者自版,2011年9月七版。
許宗力,〈試論民主法治國家的「市民不服從」〉,收錄於《法與國家權力》,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8月初版二刷。
許宗力,〈談言論自由的幾個問題〉,收錄於《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12月初版一刷。
許澤天,〈刑法規範的基本權審查-作為刑事立法界限的比例原則〉,收錄於《台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第七輯上冊,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出版,2010年12月初版。
黃仲夫,《簡明刑法總則》,犁齋社有限公司出版,2013年9月修訂再版。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12年3月四版一刷。
二、期刊雜誌(依姓名筆畫排列)
尤伯祥,〈公民不服從/II抵抗權的啟動及界限-解析318進駐國會議場事件-〉研討會紀錄,臺灣法學雜誌第248期,2014年5月。
王乃彥,〈從太陽花運動談公民不服從〉,台灣法學雜誌第255期, 2014年9月。
王容溥,〈法秩序一致性與可罰的違法性〉,東吳法律學報第20卷第2期,2008年10月。
甘添貴,〈超法規的違法阻卻事由之理論〉,軍法專刊第27卷第3期,1984年3月。
甘添貴,〈可罰的違法性之理論(上)〉,軍法專刊第38卷第6期,1992年6月。
甘添貴,〈可罰的違法性之理論(下)〉,軍法專刊第38卷第7期,1992年7月。
石世豪,〈釋字第五〇九號解釋的法釋義分析〉,法令月刊第51卷第10期,2000年10月。
吳啓賓,〈保障名譽權與言論自由之衝突〉,司法周刊,2009年12月。
吳耀宗,〈一九九五年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關於「靜坐示威不具有強制罪之可罰性」之判決〉,刑事法學雜誌第40卷第6期,1996年12月。
吳耀宗,〈「可恥」VS.「操你媽的X」-評臺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一〇一年度上易字第二四二號刑事判決及臺南地方法院自字第一四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9期,2013年2月。
李念祖,〈向總統擲鞋抗議的憲法分析〉,台灣法學雜誌第257期,2014年10月。
李仁淼,〈表現自由與名譽毀損-評台灣高等法院九十一年度上訴字第一〇八三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13期,2004年10月。
李惠宗,〈臥軌抗議,該當何罪?-兼論公務員之「守經事應知其宜」原則〉,月旦法學教室第128期,2013年6月。
李惠宗,〈公民不服從/I抵抗權的啟動及界限-解析318進駐國會議場事件-〉研討會紀錄,臺灣法學雜誌第247期,2014年5月。
法治斌,〈保障言論自由的遲來正義-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09號〉,月旦法學雜誌第65期,2000年10月。
法思齊,〈美國刑法中的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以Necessity抗辯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235期,2014年12月。
林東茂〈一個知識上的刑法學思考〉,刑事法雜誌第42卷第2期,1998年4月。
林永謀,〈可罰的(底)違法性〉,法令月刊第43卷第5期,1992年5月。
林鈺雄,〈公民抗爭與不服從運動的刑法評價-兼評三一八運動的佔領議場行為〉,月旦法學雜誌第230期,2014年7月。
林鈺雄,〈基於憲法及公約之類似緊急避難-初探公民抗爭運動的刑法評價平台〉,臺灣法學雜誌第247期,2014年5月。
胡博硯,〈公民不服從/II抵抗權的啟動及界限-解析318進駐國會議場事件-〉研討會紀錄,臺灣法學雜誌第248期,2014年5月。
洪福增,〈犯罪理論體系之構成〉,刑事法雜誌第15卷第5期,1971年10月。
陳樸生,〈可罰的違法性〉,軍法專刊第36卷第5期,1990年5月。
陳新民,〈國民「抵抗權」的制度與概念〉,政大法學評論第37期,1988年6月。
陳新民,〈示威的基本法律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38期,1988年12月。
陳新民,〈「不法」法律及命令服從的困境〉,軍法專刊第54卷第6期,2008年12月。
陳志輝,〈抵抗權、公民不服從與刑事不法-論318進駐國會議場事件的刑法評價〉,台灣法學雜誌第255期,2014年9月。
陳清秀,〈市民不服從與抵抗權問題探討〉,台灣法學雜誌第255期,2014年9月。
張嘉尹,〈公民不服從或抵抗權?-318學運的憲法學詮釋(二)-〉,台灣法學雜誌第250期,2014年6月。
張文貞,〈公民抗爭與不服從運動的法律評價〉研討會紀錄,臺灣法學雜誌第250期,2014年6月。
許恒達,〈服貿抗爭的刑法議題〉,台灣法學雜誌第255期,2014年4月。
許家馨,〈靜坐與強制罪、妨害公務罪:公民抗議的憲法保障與法律界線〉研討會紀錄,台灣法學雜誌第240期,2014年1月。
黃榮堅,〈靜坐與強制罪、妨害公務罪:公民抗議的憲法保障與法律界線〉研討會紀錄,台灣法學雜誌第240期,2014年1月。
黃榮堅,〈國家統治技術演進下的抵抗權概念-兼論其刑法評價上的作用〉,臺灣法學雜誌第249期,2014年6月。
黃宗旻,〈再探勞工抗爭行為阻卻刑事違法問題〉,軍法專刊第56卷第2期,2010年4月。
黃國瑞,〈實質違法性概說-結果反價值與行為反價值〉,法學叢刊54卷第4期,2009年10月。
黃銘輝,〈丟鞋案:一個深化言論自由的契機〉,台灣法學雜誌第257期,2014年10月。
曾淑瑜,〈妨害公務罪之保護客體是「公務員」?還是「公務」?〉,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1期,2007年2月。
曾淑瑜,〈元首蒞臨場合衍生滋(驚)擾或危害事件之法律責任探討〉,軍法專刊第61卷第1期,2015年2月。
詹文凱,〈法律正當性及對法律的不服從〉,憲政時代第15卷第4期,1990年4月。
劉靜怡,〈「言論自由」導論〉,月旦法學教室26期,2004年12月。
劉靜怡,〈言論自由的雙軌理論與雙階理論〉,月旦法學教室28期,2005年2月。
劉靜怡,〈政治性言論與非政治性言論〉,月旦法學教室30期,2005年4月。
劉靜怡,〈猥褻性言論與表現自由〉,月旦法學教室32期,2005年6月。
劉靜怡,〈言論自由、誹謗罪與名譽權之保障〉,月旦法學教室37期,2005年11月。
劉靜怡,〈用丟鞋和辦公祭傳達政治抗議訊息,該受罰嗎?〉,台灣法學雜誌第245期,2014年4月。
蔡宗珍,〈靜坐與強制罪、妨害公務罪:公民抗議的憲法保障與法律界線〉研討會紀錄,台灣法學雜誌第240期,2014年1月。
蔡聖偉,〈公民不服從/I抵抗權的啟動及界限-解析318進駐國會議場事件-〉研討會紀錄,臺灣法學雜誌第247期,2014年5月。
蔡聖偉,〈法治國的太陽花〉,臺灣法學雜誌第248期,2014年5月。
盧映潔,〈向總統丟鞋「致敬」〉,臺灣法學雜誌第257期,2014年10月。
謝庭晃,〈論刑法對名譽感情的保護〉,刑事法雜誌第50卷第3期,2006年6月。
謝煜偉,〈社會抗爭運動與實質違法性判斷〉,全國律師第18卷第11期,2014年11月。
薛智仁,〈淺論公民抗議的刑事法問題〉,臺灣法學雜誌第240期,2014年1月。
薛智仁,〈刑法觀點下的公民不服從〉,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7期,2015年9月。
顏榕,〈論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以實質違法性為中心〉,全國律師第18卷第11期,2014年11月。
三、翻譯著作(依姓名筆畫排列)
卡謬,《反抗者》,嚴慧瑩譯,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4年5月初版二刷。
約翰•斯圖爾特•彌爾,《論自由》,孟凡禮譯,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2月二版
奧比•薩克思,《斷臂上的花朵》,陳毓奇、陳禮工譯,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4年3月初版三刷。
羅爾斯,《正義論》,李少軍、杜麗燕及張虹譯,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11月初版一刷。
四、碩士論文(依姓名筆畫排列)
邱耀德,〈刑法上實質違法性理論之研究〉,臺北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吳培菁,〈從司法實例論妨害公務罪〉,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吳典倫,〈美國法上種族仇恨性言論之研究〉,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孫千蕙,〈「非針對言論內容之規制」的審查標準-以美國最高法院之裁判為中心〉,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劉傳璟,〈言論自由與名譽權之衝突與調和-從憲法與刑法出發〉,高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五、網路資料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http://pnn.pts.org.tw/main/
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
司法院,http://www.judicial.gov.tw/
李茂生,《刑法總則講義綱要》,2007修訂版,http://www.law.ntu.edu.tw/main.php?mod=document&func=show_document&show_edu=main&site_id=0&show_folder=24
自由時報,http://www.ltn.com.tw/
兩岸公評網,http://www.kpwan.com/index.do;jsessionid=EB7210DDBF8C2EF9685C587DC2 47399B
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刑法上實質違法性理論之研究
2.
言論自由與名譽權之衝突與調和—從憲法與刑法出發
3.
美國法上種族仇恨性言論之研究
4.
「非針對言論內容之規制」的審查標準─以美國最高法院之裁判為中心─
5.
從司法實例論妨害公務罪
6.
論妨害公務罪—以社會抗爭行為為中心—
7.
正當防衛原理與過當之處置方式
1.
王容溥,〈法秩序一致性與可罰的違法性〉,東吳法律學報第20卷第2期,2008年10月。
2.
甘添貴,〈超法規的違法阻卻事由之理論〉,軍法專刊第27卷第3期,1984年3月。
3.
甘添貴,〈可罰的違法性之理論(上)〉,軍法專刊第38卷第6期,1992年6月。
4.
甘添貴,〈可罰的違法性之理論(下)〉,軍法專刊第38卷第7期,1992年7月。
5.
石世豪,〈釋字第五〇九號解釋的法釋義分析〉,法令月刊第51卷第10期,2000年10月。
6.
吳耀宗,〈「可恥」VS.「操你媽的X」-評臺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一〇一年度上易字第二四二號刑事判決及臺南地方法院自字第一四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9期,2013年2月。
7.
李仁淼,〈表現自由與名譽毀損-評台灣高等法院九十一年度上訴字第一〇八三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13期,2004年10月。
8.
李惠宗,〈臥軌抗議,該當何罪?-兼論公務員之「守經事應知其宜」原則〉,月旦法學教室第128期,2013年6月。
9.
法治斌,〈保障言論自由的遲來正義-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09號〉,月旦法學雜誌第65期,2000年10月。
10.
法思齊,〈美國刑法中的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以Necessity抗辯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235期,2014年12月。
11.
林永謀,〈可罰的(底)違法性〉,法令月刊第43卷第5期,1992年5月。
12.
林鈺雄,〈公民抗爭與不服從運動的刑法評價-兼評三一八運動的佔領議場行為〉,月旦法學雜誌第230期,2014年7月。
13.
林鈺雄,〈基於憲法及公約之類似緊急避難-初探公民抗爭運動的刑法評價平台〉,臺灣法學雜誌第247期,2014年5月。
14.
洪福增,〈犯罪理論體系之構成〉,刑事法雜誌第15卷第5期,1971年10月。
15.
陳樸生,〈可罰的違法性〉,軍法專刊第36卷第5期,1990年5月。
1.
刑法上實質違法性理論之研究
2.
誤想防衛與誤想防衛過當之研究
3.
論公民不服從及其相關刑法問題
4.
量刑制度之研究─以隨機殺人犯罪為中心
5.
刑法因果歸責的探討
6.
國際刑事法院發展逮捕移交互助整合之研究
7.
幫助犯成立界限之探討─以中性幫助行為為中心
8.
刑法責任內涵之研究
9.
精神障礙犯罪者處遇制度之研究
10.
刑法上之財產概念-探索財產犯罪之體系架構
11.
論刑法第185條之3不能安全駕駛罪—以我國法與日本法為中心
12.
論妨害公務罪—以社會抗爭行為為中心—
13.
論「刑法第315-1條」與「通保法」之適用 —以違法性為中心
14.
論公民不服從之刑事責任–以可罰違法性之相對輕微型為中心–
15.
論刑法不能安全駕駛罪-以醉態駕駛為中心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