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丁林、鄧建中,「運動員之生涯規劃」,亞東學報,第29期,第341-346頁,2009年。[2]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心理衛生與適應(第二版)」,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3]王光輝,「台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4]王鍾和、李勤川、陽琪譯,「適應與心理衛生」,大洋出版社,1991年。
[5]江柏緯,「高中體育班學生升學意願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6]何宜純,「高中生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7]吳芝儀,「生涯輔導與諮商」,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8]吳芝儀、李奉儒,「質的評鑑與研究」,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9]吳春秋,「臺北市高中職運動選手學校適應與生涯發展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10]吳聖乾,「我國高中職射箭隊選手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研究」,體育大學競技與教練科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11]李坤培,「高中體育班實施成效評估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第8卷,第1期,第33-46頁,2006年。[12]李敏嘉,「高中學術性向資優生生涯決定與生涯輔導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13]李貴美,「高中體育班轉學生學校適應、因應策略與轉學因素之研究-以新北市某高中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4]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生涯輔導」,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15]林淑馨,「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16]金樹人,「生計發展與輔導」,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17]柯依妏,「高中原住民資優學生生涯發展及生涯決定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資賦優異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18]洪子晴,「臺灣大專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影響因素之探討」,成大體育學刊,第43卷,第1期,第43-55頁,2011年。[19]洪立,「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生涯阻隔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20]洪宜綾,「臺北市高中職聽覺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探究」,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21]洪煌佳,「影響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發展之因素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第 2期,第15-26頁,2010年。[22]洪煌佳,「優秀學生運動員運動退出意圖之社會因素探究」,中華體育季刊 ,第30卷,第1期,第1-7頁,2016年。[23]洪煌佳、唐慧媛,「生涯十字路口的徘徊:臺灣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生涯選擇現況」,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第1卷,第2期,第17-24頁,2011年。[24]荊永琴,「高中職學生生活智能、學校適應與遭受霸凌行為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25]高淑清,「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麗文文化有限公司 ,2008年。
[26]張芬芬,「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第35期,第87-120頁,2010年。
[27]張芬芬譯,「質性研究資料分析」,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5年。
[28]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29]張祐慈,「優秀女子桌球選手生涯發展之質性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30]張添洲,「生涯發展與規劃」,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31]教育部體育署,「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取自http://law.sac.gov.tw/wSite/np? ctNode=226&mp=11&idPath=214_226,2013年。
[32]教育部體育署,「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取自http://law.sac.gov.tw/wSite/ct? xItem= 14767&ctNode=248&mp=11,2015年。
[33]許瑞蘭,「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34]郭家齊,「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樣本資料分析」,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35]郭蓓蓉,「臺北市高中生生涯自我概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36]陳又琪,「運動績優保送大學非體育科系女性排球選手學校適應與生涯發展之敘說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37]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38]陳怡帆,「游泳運動績優生就讀體育/非體育科系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39]陳玫玟,「臺北市高職補校學生生涯決定程度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40]陳建彰 、吳俊鴻,「優秀運動員選擇升學管道與職涯規劃之探討:以2011年青少年桌球國手為例」,交大體育學刊,第10期,第13-24頁,2015年。[41]陳逸政、李欣靜、陳建樺,「運動選手生涯規劃之策略與探討」,淡江體育,第12期,第48-53頁,2009年。[42]鈕文英,「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5年。
[43]黃小熒、楊宗文、陳靜玲,「運動員生涯轉換之個案研究-運動員的守護天使」,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第9卷,第1期,第57-70頁,2015年。
[44]黃玉枝,「國中資優學生輿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1991年。[45]黃志維,「臺灣地區學校體育班制度初探」,臺南大學體育學報,第8期,第11-19頁,2013年。
[46]黃彥翔、王瓊霞、彭國平,「雲嘉地區高中職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學習滿意度對升學意向與職涯規劃之影響」,運動休閒管理學報,第11卷,第2期,第33-42頁,2014年。[47]黃盈傑,「大專學生運動員生涯發展狀況與生涯輔導需求之質化研究」,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48]黃虹薰,「台北地區高中生父母教養方式、生涯自我概念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49]黃崇儒、余雅婷、洪聰敏,「檢視大學運動員的生涯轉換:生涯發展模式之觀點」,大專體育學刊,第16卷,第2期,第192-201頁,2014年。[50]黃惠瑄,「高中資賦優異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發展及生涯決定相關因素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51]黃逸懷、闕湘潓、邱于筑、吳芝儀,「系統理論在青少年生涯決定與探索之應用」,諮商與輔導,第357期,第45-49頁,2015年。[52]黃鈺萍,「影響技專校院美容美髮科系學生生涯決定因素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53]塗大慶,「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54]楊承勳,「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未來升學意願相關研究-以臺北市高中體育班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55]楊家鑫,「高中學校合球運動績優生生涯發展與生涯阻礙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56]詹敏邑,「高中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57]趙莉霞,「高雄市公立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生涯決定現況分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58]劉志偉,「高中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準備度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59]劉志偉、倪子翔,「我國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第12期,第151-162頁,2013年。[60]歐聰俊,「城市與鄉村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探討」,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61]潘淑滿,「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62]黎美玉,「家庭系統分化、共依附特質與高中生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3]蕭智仁,「體育班學生升學壓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探討-以雲林縣高中為例」,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技術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4]謝雅棻,「高中職獨生子女學生知覺父母支持、生涯自我效能、自我認定與生涯決定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5]韓楷檉,「我國空中大學學生生涯輔導需求及其輔導方案建構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66]簡君倫,「大學生性格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7]羅明屏,「臺北市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適應與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8]Zehra Certel, Duygu Aksoy, Erkan Çalışkan, Tennur Yerlisu Lapa, Mehmet Ali Özçelik, and Gülsün Çelik, “Research on Self-Esteem in Decision Making and Decision-Making Styles in Taekwondo Athlete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Vol. 93, pp. 1971-1975, 2013.
[69]Suzanne Cosh and Phillip J. Tully, ““All I Have to Do Is Pass”: A Discursive Analysis of Student Athletes' Talk About Prioritising Sport to the Detriment of Education to Overcome Stressors Encountered in Combining Elite Sport and Tertiary Education”,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Vol. 15, No. 2, pp. 180-189, 2014.
[70]Nadine Debois, Aurélie Ledon, and Paul Wylleman, “A Lifespan Perspective on the Dual Career of Elite Male Athlete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Vol. 21, pp. 15-26, 2015.
[71]L. Kristine Dobson, Michael K. Gardner, A. J. Metz, and Paul A. Gore Jr.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ests and Value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 The Need for an Alternative Method of Measuring Value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Vol. 22, No. 1, pp. 113-122, 2014.
[72]L. Fraser, G. Fogarty, and M. Albion,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Transition to Retirement from Elite Sport: Athletic Identity, Life Satisfaction and Career Indecisio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Vol. 12, pp. e174, 2010.
[73]L. Fraser and G. Fogarty, “An Investigation of Athletic Identity, Career Choices and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of Australian Elite Athletes”,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Vol. 14, pp. e84-e85, 2011.
[74]Pianpian Guan, Alessandra Capezio, SimonLloyd D. Restubog, Shari Read, Jennifer Ann L. Lajom, and Min Li, “The Role of Traditionality i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arental Support,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Adaptabilit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Vol. 94, pp. 114-123, 2016.
[75]Maureen O’Neill, Bill Allen, and Angela M. Calder, “Pressures to Perform: An Interview Study of Australian High Performance School-Age Athletes’ Perceptions of Balancing Their School and Sporting Lives”,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 Health, Vol. 2, No. 3, pp. 87-93, 2013.
[76]Christopher D. Slaten and Thomas W. Baskin,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Peer and Family Belongingness on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of Young Adults: A Path Analytic Approach”,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Vol. 22, No. 1, pp. 59-74, 2014.
[77]Janja Tekavc, Paul Wylleman, and Saša Cecić Erpič, “Perceptions of Dual Career Development among Elite Level Swimmers and Basketball Player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Vol. 21, pp. 27-41, 2015.
[78]Hui Xu, Zhi-Jin Hou and Terence J. G. Tracey, “Rel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Self-Career Exploration with Career Decision Making Difficulties in Chinese Student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Vol. 22, No. 4, pp. 654-665,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