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Sonia Sumar著、黃金源譯,「特殊兒童瑜珈」,台中市:晉驊文化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2]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關於唐氏症。取自http://www.rocdown -syndrome .org.tw/ap/index.aspx,檢索日期: 2016年3月20日。
[3]王志中、黃茂雄、汪宜霈,「增進唐氏症兒童體適能之研究」,職能治療學會雜誌,第30卷第1期,第68-86頁,2012年。
[4]王虹蓁,「敘說臺灣強力適能瑜珈創辦者的教學理念」,臺北教育大學理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5]王淑珍,「瑜珈教學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王儀之、宋惠,大紀元時報。http://news.epochtimes.com.tw/7/3/22/51158.htm,
[7]王慧儀,「運動訓練對唐氏症青少年身體組成、肌力與動作功能之成效」,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8]朱凱麟,罕見遺傳疾病中文資料庫-唐氏症。http:/www.genes-at-taiwan.com.tw /genehelp/Default.asp ,檢索日期: 2016年3月20日。
[9]朱碧梧,「強力適能瑜珈在大專體育教學的應用」,大專體育,第64期,第1-6頁,2003年。[10]李玉琪,「瑜珈運動對智能障礙兒童健康體適能與人際互動之影響」,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11]李玉琪、林欣儀,「瑜珈運動對智能障礙兒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小特殊教育,第50期,第82¬¬-90頁,2010年。[12]李聿,「瑜珈提斯對中高及高齡者平衡能力與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國立體育大學教練研究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13]李宗派,心智遲緩與唐氏症候群」,身心障礙研究季刊,第1卷,第1期,第43-55頁,2003年。[14]李勝雄,「體適能教學策略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15]李德仁,「瑜珈對兒童身心適應能力之發展」,中華體育,第80期,第27-31頁,1995年。
[16]杜春治,徐康良,黃郁玲,「瑜珈運動對身、心靈及體態的影響」,成大體育,第43卷,第2期,第67-74頁,2011年。[17]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取自disable.yam.org.tw ,檢索日期: 2016年3月10日。
[18]卓俊伶、許晉祿,「唐氏症者的特質及適應體育教學設計」,中華體育季刊,第18卷,第3期,第121-129頁,2004年。[19]林秀娟,「唐氏症」,中兒醫誌,第35卷增刊A,第20-25頁,1994年。
[20]林秀娟、胡淑貞、許世芬、侯家瑋、邱寶琴、趙美琴、王作仁,「台灣地區唐氏症之身高體重調查及試作生長曲線」,中兒醫誌,第32卷,第158-164頁,1991年。
[21]林炫沛,「唐氏症的照顧與處理」,健康世界,」第206期,第43-48頁,2003年。[22]林美汝,「瑜珈體位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與平衡能力之影響」,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23]林湘琪,「瑜珈對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分心行為之影響」,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早期療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24]邱耀群,「腹式呼吸與運動」,中華體育季刊,第10卷,第1期,第73-78頁,1996年。[25]洪睿聲、陳坤檸,「瑜珈之生理心理功能」,大專體育,第69期,第147-155頁,2003年。[26]唐睿謙,「瑜珈按摩」,中華勇者瑜珈服務協會,2011年。
[27]涂湘玫,「Kinect遊戲機對提升智能障礙學童健康體適能成效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體育教學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28]紐文英、吳裕益,「單一個案研究方法¬-研究設計與後設分析」,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29]高芳瑜,「適應體育教學對提升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成效之研究-以特教班籃球運動教學為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教學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30]張少熙、呂宏進,「學校教育-活絡校園體育增進學生活力」,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國民體育季刊,第42卷,第4期,第3-4頁,2013年。[31]張佩君,「彰化縣國中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現況之研究」,彰化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32]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於認知功能嚴重缺損學生之應用手冊」,2011年。
[33]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http://www.k12ea.gov.tw/ap/sid17_law.aspx,2008年。
[34]教育部體育署,「102學年度體適能統計年報彙編」,2014年。
[35]教育部體適能網站,體適能指導。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檢索日期: 2016年2月20日。。
[36]教育部體適能網站,體適能常模。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檢索日期: 2016年2月20日。。
[37]教育部體適能網站,體適能測驗。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檢索日期: 2016年2月20日。。
[38]梁玉秋,曾明郎,「循序漸進的學瑜珈」,大專體育,第81期,第8-11頁,2005年。[39]郭堉圻、李蕙君,「2015瑜伽運動對呼吸機能與舒壓之影響」,運動研究,第24卷,第1期,第67-74頁,2015年。[40]郭鈴苑,「Wii Sports運動介入對唐氏症者動作技能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身心障礙轉銜及休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41]陳文修、林金定,「唐氏症者日常生活功能及生活品質相關因素分析-文獻回顧」,身心障礙研究季刊,第12卷,第2期,第120-129頁,2014年。[42]陳玉燕,「新式健身操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影響之研究」,臺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43]陳玉蘭,「唐氏症與游泳運動」,中華體育季刊,第19卷,第5期,第17-25頁,2005。[44]陳玉蘭,「游泳訓練對唐氏症學生體適能之影響」,2003國際適應體育研討會論文手冊,第188-194頁,2003年。
[45]陳秋萍,「兒童瑜珈課程介入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改善注意力之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46]陳啟森、林曼蕙,「青少年階段智能障礙者休閒活動阻礙因素之探討」,臺灣體育學院學報,第8期,第123-136頁,2002年。
[47]湯雅婷、王慧儀,「唐氏症患者上肢肌力表現與身體結構之相關性」,http:// www.caeip.org.tw/html/fhtml/index.php?load=read&id=500,2014年。
[48]黃鳳怡,「唐氏症青年垂直跳躍動作形式之探討」,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2001年。[49]黃潔茹,「瑜珈運動對智能障礙學生身體意識及體適能之影響」,體育大學體育學院適應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50]葉娟娟、丁兆齡,「媽咪,我愛玩瑜珈」,台北市:自然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51]葉清華,「瑜珈運動對產後婦女生理與心理健康之影響」,新竹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52]葉燕琪,「學齡階段唐氏症學生體適能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彰化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53]劉建恆,「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新課程新使命-提升體適能降低肥胖與近視比例」,學校體育,第11卷第7期,第14-19頁,2001年。[54]劉美珠,「瑜珈¬-身心合一的科學」,中華體育,第13卷,第45-50頁,1990年。[55]劉美珠,「體育課的新方向¬¬¬-瑜珈課程的身心探索之旅」,東師體育,第9期,第36-45頁,2003年。[56]劉鶯玲、陳正奇,「瑜伽體位法對增進運動表現效益之初探」,大專體育,第97期,第162-166頁,2008年。[57]鄭雅菱,「瑜珈運動對幼兒動作協調能力之影響」,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58]賴量均,「跑步機活動訓練對唐氏症幼兒心肺功能、肌力、肌耐力及體脂肪之影響」,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59]謝幸珠,「由健康體適能談動能瑜珈」,淡江體育,第14期,第17¬-24頁,2011年。[60]謝豐舟,「唐氏症的挑戰」,當代醫學,第34卷,第5期,第45-52頁,2007年。
[61]闕月清,「體適能課程活動設計」,學校體育,第9卷,第3期,第28-33頁,1999年。
[62]顏莞華,「圖解瑜珈自然健康法」,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63]蘇純瑩,「唐氏症和X染色體脆折症的神經心理特徵與治療策略之探討」,職能治療學會雜誌,第19卷,第43-59頁,2001年。[64]Baynard. T., Pitetti, K. H., Guerra, M., Unnithan, V. B., & Fernhall, B. O., “Age-related Changes in Aerobic Capacity in Individual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 20-year Review”,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Vol. 40, No.11, pp. 801-820, 2008.
[65]Bertoli, M., Biasini, G. Calignano, M.T., Celani, G., De Grossi, G., Digilio, & M. C., et al. “Needs and Challenges of Daily Life for People with Down Syndrome Residing in the City of Rome, Ital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Vol. 55, No. 3, pp. 801-820, 2011.
[66]Block, M. E., “Motor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 ith Down syndrom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Vol. 8, No. 3, pp. 179-209, 1991.
[67]Carmeli, E., Ariav, C., Bar-Yossef, T., Levy, R., & Imam, B, “Movement skills of Younger Versus Older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Down syndrome”,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Vol. 33, No. 2, pp. 165-171, 2012.
[68]Chin-Chung Wang, Mao-Hsiung Huang, & Yee-Pay Wuang, “Improving Physical Fitness in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 Journal of Taiwan Occupa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 Vol. 30, No. 1, pp. 68-86, 2012.
[69]Cooley, W. C., & Graham, J. M., Jr., “Common Syndromes and Management Issues for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Down syndrome-An Update and Review for the Primary Pediatrician”, Clinical Pediatrics, Vol. 30, No. 3, pp. 233-253, 1991.
[70]Downs, P. “An Introduction to indusive pratices”, Australian Sports Commission, 1995.
[71]Kirkendall, & Brunk, “Relationships of Perceptual-motor Ability and Intellectual Abil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Vol. 24, No. 3, pp. 967-970, 1997.
[72]Latash, M. L., D. J. Weeks, R. Chua, & D. Elliott, “Perceptual-motor Behavior in Down syndrom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p. 199-243, 2000.
[73]Lawrence, D., “Enhancing Self-esteem in the Classroom”, London: Paul Chapman, 1996.
[74]Roizen, N. J., “Down Syndrome.In M.L. Batshaw (Ed.),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Baltimore, ML: Paul H.Brookes, 5thed, pp. 307-308, 2002.
[75]Sherrill, C.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 Crossdisciplinary and Lifepan”, New York: WCB/McGraw Hill, 5thed, 1998.
[76]Tawney, J. W., & Gast, D. L., “Single Subject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 Columbus, OH: Charles E. Merrill, 1985.
[77]Williams, H. G., Woollacott, M. H., & Ivry, R, “Timing and Motor Control in Clumsy Children”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Vol. 24, No. 2, pp. 165-172, 2010.
[78]Winders, P. C., “Cross Motor Skill in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 A Guide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 Bethesda, MD: Woodbine House, 3thed,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