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04: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淳合
研究生(外文):Chun-Ho Chuang
論文名稱:高雄市教保服務人員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Pre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指導教授:李新民李新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ng-Mi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樹德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兒童保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7
中文關鍵詞:教保服務人員社會支持幸福感
外文關鍵詞:preschool teacherssocial supportsubjective well-be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4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教保服務人員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者以高雄地區的教保服務人員為研究對象,實施問卷調查,有效樣本數共計352 人。研究工具包含「社會支持量表」以及「幸福感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統計分析檢定。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一、高雄市教保服務人員在社會支持屬於中上程度,且以「情緒性支
持」層面得分最高。
二、高雄市教保服務人員對幸福感的整體感覺達中上程度。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高雄市教保服務人員在社會支持上無明顯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高雄市教保服務人員在幸福感上有明顯差異。
五、高雄市教保服務人員社會支持與幸福感具有關聯。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後續研究與實務應用之參考。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pre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was conducted with 352 pre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The obtain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one-way ANOVA,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listed as follows:Educare givers of Kaohsiung City are above average degree in social support needs, especially in "emotional supports" reaching the highest score.
(1) The preschool teachers of Kaohsiung City are above average degree in
social support needs, especially in "emotional supports" reaching the highest score.
(2)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preschool teachers was higher than medium level.
(3) The preschool teachers of Kaohsiung City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have few differences in social support needs.
(4) The preschool teachers of Kaohsiung City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eeling of happiness.
(5) The preschool teachers of Kaohsiung City, social supports are related to happiness .
Based on these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for preschool teachers,schools, and future research were provided in this study.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 謝 iv
目 次 v
表 目 次 vii
圖 目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社會支持的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幸福感的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17
第三節 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2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6
第一節 高雄市教保服務人員社會支持之現況分析 46
第二節 高雄市教保服務人員幸福感之現況分析 48
第三節 不同背景的高雄市教保服務人員在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 49
第四節 不同背景的高雄市教保服務人員在幸福感之差異分析 55
第五節 高雄市教保服務人員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聯分析 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0
第一節 結論 70
第一節 建議 72
參考文獻 74
附錄一 高雄市教保服務人員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調查問卷 84
附錄二 研究工具同意書 87

中文部分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方暄涵(2010)。基隆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特質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基隆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特質與教師幸福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王怡茹(2014)。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幸福感及其關聯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古婷菊(2006)。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關聯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臺北市。
向翠瑛(2012)。臺北市國小已婚女性教師主觀幸福感及其關聯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吳宗立(1993)。國民中學組織結構、教師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吳淑芬(2013)。嘉義縣國小教師社會支持、幸福感、校長領導與教學效能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系,嘉義縣。
吳淑敏(2003)。婦女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學刊,20,119-140。
吳煥烘、林志丞(2011)。國中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與工作倦怠關聯研究以角色壓力為中介變項。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6,25-56。
吳筱雯(2005)。桃園縣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活壓力與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及幸福感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市。
李旺憲(2008)。屏東縣兼任組長教師之人格特質、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耗竭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臺東縣。
李建興(2007)。幼兒教師的自我韌性與幸福感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研究所,高雄市。
李美蘭(2006)。國小資深女性教師幸福感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李清茵(2004)。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屏東縣。
李連成(2011)。新北市國小教師兼任行政人員角色壓力、幸福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李新民(2004)。幼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聯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6,47-48。
李新民(2010a)。正向心理學在學校教育的應用。高雄市:麗文文化。
周上智(2013)。新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臺北市。
周碩政(2009)。桃竹苗區國中兼任行政教師之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林子雯(2000)。成人學生角色扮演、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聯研究。正修學報,13,269-290。
林志丞(2010)。國中教師社會支持與工作倦怠之關聯研究以角色壓力、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林玟玟(1987)。教師A型行為特質、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淑雯(2010)。桃園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臺東縣。
林淑賢(2012)。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湘蓁、張美雲(2013)。臺中市公私立幼兒園教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聯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5,91-110。
林萃芃(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社會支持與教學效能、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曉怡(2005)。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邱筱雯(2011)。國民小學特教教師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研究所,屏東縣。
侯辰宜(2006)。國小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關聯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施建彬、陸洛譯(1995) 。幸福心理學。臺北市:巨流。
洪婷琪(2010)。學前教師工作壓力、工作滿意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臺北市。
胡中宜(1997)。保護管束少年福利需求滿足、社會支持與情緒幸福感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臺北市。
張佩娟(2004)。國中輔導教師社會支持與其輔導角色實踐關聯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張家婕(2012)。幼兒園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以新竹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張嘉玲(2008)。國小單身教師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臺南市。
教育部統計處(2015)。幼兒園概況-學校所在地區。2015年3月21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773&Page=27180&Index=7&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畢若琪(2013)。臺北市國小資源班教師專業承諾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莊富彬(2014)。桃園市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壓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郭月玲(2008)。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屏東縣。
郭珮怡(2008)。高科技產業員工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市。
陳紋瑤(2013)。高雄市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縣。
陳得添(2005)。高雄市普通班與特教班國中教師社會支持、幸福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得添(2006)。高雄市普通班與特教班國中教師社會支持、幸福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關聯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陳銀卿(2008)。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研究所,新竹市。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關聯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編彙: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傅瓊儀、陸偉明、程炳林(2002)。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制握信念及社會支持在國中生壓力知覺的作用。教育心理學報,34(1),61-82 。
單小琳 (1990)。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關聯素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1,123-154。
曾文志(2007)。大學生的樂觀、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的關聯:結構方程模式取向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4),117-146 。
曾艷秋(2002)。已婚婦女生活目標、目標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聯研究~以高雄市育有國小子女之已婚婦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游家玫(2011)。澎湖縣國小教師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為出版之論文)。國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游善慈(2013)。國民小學代理教師工作不安全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新竹市。
黃惠玲(2007)。國小女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系,新竹市。
黃雅琪(2009)。桃園縣國中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雅琪(2010)。桃園縣國中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慧嫻(2013)。國民中學女性兼職行政教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黃寶園、林世華(2007)。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對壓力反應歷程影響之研究: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二計量方法。教育心理學報,39(2),263-294 。
楊芝鳳(2012)。臺中市國小已婚女性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家庭衝突、社會支持、休閒參與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彰化縣。
楊倩華(2010)。臺北市公立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臺北市。
楊國樞(1990)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22,11-24。
葉寶青(2015)。特殊教育教師完美主義與心理幸福感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研究所,高雄市。
劉妙真(2004)。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劉秀枝(2011)。私立幼兒園教師職場幸福感與工作 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6,87-116。
蔡長周(2013)。臺中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鄭伊婷(2009)。國民小學教師幸福感之現況及人格特質、情緒管理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賴威岑(2000)。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做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東縣。
闕美華(2000)。國中小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魏美惠(2011)。幼兒教師幸福感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2),173-194。

英文部分
Andrew,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s perception of life quality. New York, NY: Plenum.
Andrews, F. M., & Robinson, J. P. (1991). Measur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J. P. Robinson, P. R. Shaver, & L. S. Wrightsman (Eds.),Measure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attitudes (Vol. 1, pp.61–114).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UK: Routedge.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74-94.
Boyd, B. (1997). Effects of perceived professional social support on teacher burout﹝CD–ROM﹞. Abstract from:Pro Quest File:Dissertation Abstract Item:1388686.
Bradburn, N. M. (1969).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hicago: Aidine.
Brownell, A., & Shumaker, S. A. (1984). Social support:An introduction to a complex phenomenon. Journalof Social Issues, 40 (4), 1-9.
Brwon, G. W. (1974). Meaning, measurement and stress of life events. In Dohrenwend, B. P. (Eds.), Stressful Life Events: Their nature and effects (pp. 313-332). New York, NY: John Wily & Sons.
Bryant, F. B., & Veroff, J. (1982).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sociohisto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 ology, 43, 653-673.
Campbell, A. (1976). 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31,117-124.
Canter, L .(1994). The high-performing teacher.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 380460).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Behavioral.
Carruthers, C., & Hood, C. (2004). The power of the positive: Leisure & well-being. 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 38(2), 225-245.
Chang, Z., Geert, D., & Li, Y. (2011). Teacher perceptions of school culture and their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well-being in a Chinese school. Asia Pacific Education. 12, 319–328.doi:10.1007/s12564-011-9146-0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data analysis: A global perspective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34-43.
Diener, E., & Myers, D. G. (1995). Who is hap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6(1), 10-19.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2), 276-302.
Emmons. R. A. (1999).The psychology of ultimate concerns: Motivation and spirituality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Felner, R. D. (1984).Vulnerability in childhood: A preventativ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efforts to cope with life stress and transitions. Prevention of problems in childhood. New York, NY: John Wiley and Sons.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 Anderson, R. E.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A global perspective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Holt-Lunstad, J., Smith, T. B., & Layton, J. B. (2010).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rtality risk: a meta-analytic review. PLoS Medicine,7(7),1-20.
Huebner, E. S., & Dew, T. (1996).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positive affect, negative affect,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an adolescent sampl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8, 129-137.
Johnson, J. V., & Hall, M. E. (1988). Job strain, work place social support,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a random sample of the Swedish working population. American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78(10), 336-1342.
Lin, N., & Gina, L. (1995). Urban stress and China.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41(8), 1131-1145.
Lu, L. (2005). In pursuit of happiness: Th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WB.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47, 99-112.
Lu, L., & Shih, J. B. (1997a).Sources of happines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7(2), 181-187.
Myers, D. G., & Diener, E. (1995). Who is hap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6, 10-19.
Ryan, R. M., & Deci, E. L. (2001).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In S. Fiske (Ed),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Vol. 52, pp. 141-166). Palo Alto, CA: Annual Reviews.
Ryff, C. D., Singer, B. H.(1998).Human health: New direction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 Psychological Inquiry, 9, 69-85.
Sarros, J. C., & Sarros, A. M (1992). Social support and teacher burnou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0(1), 55-69.
Toker, S (2011). Getting along with co-workers may prolong life, researchers fi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org/news/press/releases/2011/05/co-workers.aspx
Veenhoven, R. (1991). Is happiness relativ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4, 1-34.
Waterman, A. S. (1993). Two conceptions of happiness: Contrasts of personal expressiveness (eudaimonia) and hedonic enjoy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4), 678-691
Watson, D., & Tellegen, A. (1985). Toward a consensual structure of moo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219-245.
Wilson, W. (1967). 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7(2), 203-231.
Zinn, L. F. (1997). Supports and barriers to teacher leadership: Resource of teacher leader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 40825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淑敏(2003)。婦女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學刊,20,119-140。
2. 吳淑敏(2003)。婦女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學刊,20,119-140。
3. 吳煥烘、林志丞(2011)。國中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與工作倦怠關聯研究以角色壓力為中介變項。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6,25-56。
4. 吳煥烘、林志丞(2011)。國中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與工作倦怠關聯研究以角色壓力為中介變項。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6,25-56。
5. 李新民(2004)。幼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聯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6,47-48。
6. 李新民(2004)。幼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聯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6,47-48。
7. 林子雯(2000)。成人學生角色扮演、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聯研究。正修學報,13,269-290。
8. 林子雯(2000)。成人學生角色扮演、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聯研究。正修學報,13,269-290。
9. 林湘蓁、張美雲(2013)。臺中市公私立幼兒園教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聯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5,91-110。
10. 林湘蓁、張美雲(2013)。臺中市公私立幼兒園教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聯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5,91-110。
11. 傅瓊儀、陸偉明、程炳林(2002)。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制握信念及社會支持在國中生壓力知覺的作用。教育心理學報,34(1),61-82 。
12. 傅瓊儀、陸偉明、程炳林(2002)。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制握信念及社會支持在國中生壓力知覺的作用。教育心理學報,34(1),61-82 。
13. 單小琳 (1990)。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關聯素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1,123-154。
14. 單小琳 (1990)。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關聯素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1,123-154。
15. 曾文志(2007)。大學生的樂觀、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的關聯:結構方程模式取向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4),117-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