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45cf:c86b:e393:b18b)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09: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美玲
研究生(外文):WANG MEILING
論文名稱:青少年線上遊戲行為、人際關係與自我認同之關係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Impacts of Adolescent Online Game Behavior、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elf-identity
指導教授:蕭銘雄蕭銘雄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樹德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系碩士班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8
中文關鍵詞:青少年線上遊戲行為、人際關係、自我認同
外文關鍵詞:Teen online game behavior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self-ident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5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是否影響青少年線上遊戲行為,而其線上遊戲行為是否影響其人際關係與自我認同;並分析青少年線上遊戲行為、人際關係與自我認同之間是否具有顯著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屏東鄉村地區某完全中學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304份。主要研究工具為:採自編之青少年線上遊戲使用行為、人際關係量表和自我認同量表,以敍述性統計、信度分析、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根據統計分析結果,本研究獲得結論如下:一、青少年普遍使用線上遊戲,地點以家裡占多數。遊戲類型以模擬遊戲最多。二、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和人際關係屬於中等程度。三、青少年的性別會影響線上遊戲類型和使用情境。四、青少年的性別會影響人際關係及自我認同。五、青少年人際關係,對其自我認同具有相當程度的預測力。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具體的建議供家長、教師、學校行政機關往後輔導學生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whether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fluence adolescent online games behaviors and whether their behavior affects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elf-identity. Moreover, this study also aims to analyze the behavior of teenager online game, and whether there is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and self-identity. This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students of a complete secondary school in Pingtung rural areas for the empirical study. Finally, a total of 304 vali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he main instrument this study applied covered teen online game usage behavior mining of self, self-identity and relationships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liability analysis, statistical methods, chi-square 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etc. analysis.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obtained, this study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widespread use of teen online games site to family is the majority for most simulation game types.
2. The effect of self-identity of young people and relationships is moderate.
3. Adolescent sex will affect online game type and context of use.
4. Teen gender will affec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elf-identity.
5. Te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ir self-identity predictive power with a considerable degree. Finally, according to empirical study results, this study provided specific advice for parents, teachers, school administrators, students and authorities for future Research.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致謝 ⅳ
目 次 v
表 次 ⅶ
圖 次 ⅸ
一、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3
1.3 研究目的 6
1.4 研究流程圖 6
二、 文獻探討 8
2.1 線上遊戲 8
2.1.1 線上遊戲的定義 8
2.1.2 線上遊戲發展歷程 9
2.1.3 線上遊戲的類型 9
2.1.4 線上遊戲的內容 11
2.1.5 線上遊戲的特性 12
2.1.6 線上遊戲的使用者動機 13
2.1.7 線上遊戲對青少年的影響 14
2.2 人際關係 18

2.2.1 人際關係的定義 18
2.2.2 人際關係的內涵 22
2.2.3 人際關係的理論 24
2.2.4 青少年人際關係相關影響因素 29
2.2.5 人際關係與線上遊戲之關聯 32
2.3 自我認同理論與相關研究 34
2.3.1 自我認同的定義 34
2.3.2 自我認同的理論 35
2.3.3 影響自我認同之相關因素 41
2.3.4 自我認同與線上遊戲之關聯 44
2.3.5 自我認同與人際關係 50
2.4 線上遊戲、人際關係及自我認同相關理論 51
三、 研究架構與方法 53
3.1 研究架構與假設 53
3.2 研究變量之衡量 55
3.3 資料收集方式 63
四、 研究結果與討論 64
4.1 樣本結構描述 64
4.2 敘述性統計分析 68
4.3 信、效度分析 73
4.4 卡方 75
4.5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7
4.6 迴歸分析 83
4.7 資料分析結果彙整 88
五、 結論與建議 91
參考文獻 99
附錄一:青少年線上遊戲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認同之研究調查問卷

105


壹、中文文獻
1.方瑀紳,2006,青少年在網咖線上遊戲自我認同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
2.王丹芸,2015,雲林縣國中特教學生臉書使用行為於人際關係發展與學習動機之探討。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3.王盈惠,2002,國中生電子遊戲經驗與學習參與、人際關係、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4.王淑女,1996,電動玩具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犯罪學期刊。
5.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6.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5,2015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台網中心電子報。http://www.myhome.net.tw/2012_08/p01.htm
7.甘子美,2013,國中學生臉書使用與班級及網路人際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8.余思潔,2008,國小高年級電視收視行為與其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高雄市。
9.吳欣潔,2013,高雄市國小年級學童線上遊戲經驗、自我概念與生命意義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10.呂欣怡,2006,國小學童網路人際關係與現實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
11.宋佩芳,2013,國中生自我認同感對社群網路使用方式之探討-以Facebook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
12.李少禛,2015,國小高年級學童LINE的遊戲經驗、自我認同與人際關係之初探研究—以台北市中山國小為例。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13.李書堯,2014,國中生正念、網路成癮與人際關係-以台中市某國中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班。
14.李翊豪,2012,電子遊戲發展歷程探討。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15.李逢堅,2001,中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16.李雪芳,2011,國中生社群網站的使用及參與對於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的影響:以Facebook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17.李鴻傑,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涉入線上遊戲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18.孟繁中,2010,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人際關係與攻擊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19.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20.林佳蓉,2012,高中職生自我概念、真實及網路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21.林佳縈,2014,網路遊戲使用動機、遊戲涉入程度對人際關係之影響探討-以大學生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所。
22.林偉傑,2008,馬祖地區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23.林唯斯,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瑞芳附近地區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24.林嘉章,2013,高職學生對職業類科的自我認同及社會認同。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
25.邱珠蘭,2014,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 探討~以臺中市某國小為例。僑光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26.侯蓉蘭,2003,角色扮演的網路遊戲對少年自我認同的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27.洪儷瑜,2000,青少年社會行為評量表。台北:心理。
28.徐文堂,2015,國中學生LINE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網路霸凌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
29.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3,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51)。台北:心理。
30.徐怡凌,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臉書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認同之研究----以台中市大甲區為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31.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
32.張玉珮、邱秋雲,2010,台灣線上遊戲產業興起的社會脈絡。2010年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1-8,新竹:交通大學。
33.張玉鈴,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34.張邦玲,2006,異國婚姻家庭親職型態、子女自我認同與行為適應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35.張佳蓉,2012,高雄市國中生網路遊戲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36.張春興,1987,心理學。台北:東華。
37.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38.莊馥華,2012,高雄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39.許明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0.郭明裕,2005,宜蘭地區青少年線上遊戲經驗及其相關變項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1.陳立昇,2014,制度化壓力下國小導師使用班級網站之行為探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2.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
43.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44.陳美君,2014,國小學童Facebook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學業成就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45.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46.黃玉蘋,2004,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47.黃志航,2014,人格特質、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關聯性研究-以台東地區大專院校學生為例。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48.黃宗賢,2013,國中生Facebook使用情形及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
49.黃素貞,2002,高中(職)階段視覺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相關家庭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50.黃慧雯,2002,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活動經驗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51.楊心惠,2014,青少年次文化與自我認同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2.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53.詹淑欽,2010,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及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
54.鄭雅芬,2009,台南市國中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55.盧欽銘,1979,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的發展。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2。
56.蕭伯諺,2011,青少年線上遊戲使用動機、網路社會支持與線上遊戲成癮傾向之研究-以台中縣私立弘文高級中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
57.諶淑真,2011,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經驗與自我認同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58.薛國致,2010,屏東地區大學生網路使用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
59.謝孝岳,2013,國中學生網路沈迷程度與人際關係及學習成就之影響。康寧大學數位應用研究所。
60.謝欣縈,2012,新移民子女家庭生活經驗、自我認同與價值觀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61.謝龍卿,2012,青少年臉書成癮、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62.鍾佩育,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貳、英文文獻
1.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Erikson, E. H. (1980).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3.Erikson, E. H., Erikson, J. M., & Kivnick, H. Q. (1997). Vital involvement in old age: The experience of old age in our time. W. W. Norton and Company.
4.Eun Young Song, B.E. Pruitt, James McNamara, Brian Colwell(2000) A Meta-Analysis
5.Examining Effects of School Sexuality Education Programs on Adolescents’
6.Griffiths, M.(1997),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XLlll.Some Comments on Addictive Use of the Internet, Psychological Reports, 80(1), 81-82.
7.Griffiths, M.(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NY:Academic Press. Griffiths, M. (1997),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lll. Some Comments on Addictive Use of the Internet, Psychological Reports, 80(1), 81-82.
8.Griffiths, M.(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NY:Academic Press.
9.Recordings and Tests.
10.Hsu & Lu (2004), Why do people play on-line games? an extended TAM with social influences and flow experienc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Volume 41 , Issue 7, 853 – 868.
11.Sexual Knowledge,1996-1997.Journal of School Health70 (10): 413-415 Fitts, W. H. (1965).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cale. Nashville,TN: Counselor
12.Turkle (1998).虛擬化身(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潭天、 吳佳真譯)。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