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10: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潘承延
研究生(外文):Cheng-Yen Pan
論文名稱:世界羽球男子雙打頂尖選手前三拍擊球技術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First Three Shots Hitting Skill of Top player in World Class Badminton Men''s Doubles Players
指導教授:林秉毅林秉毅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樹德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經營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5
中文關鍵詞:羽球雙打前三拍擊球技術
外文關鍵詞:First three shotsHitting skil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羽球雙打比賽中前三拍主宰了全場的主動性,通過前幾拍的壓制與回擊,通常可以迅速讓對手露出破綻,製造得分的契機。本研究以韓國李龍大與柳延星、印尼塞提亞萬與阿山、大陸傅海峰與張楠,以及臺灣李勝木與蔡佳欣這四組世界羽球男子雙打頂尖選手為研究對象,採用系統觀察法蒐集近兩年國際羽球赛事,記錄各組隊伍比賽過程發接發落點、回擊技術及得失分資料,利用卡方檢定等統計方法分析不同選手前三拍擊球位置及技術之差異,並探討前三拍擊球技術與得失分之間的關聯性。歸納本研究結果發現四組雙打選手發球位置均以1號位置頻率最高,而對戰對手接發球回球技術與位置均以回放網前球2號位置為主,韓國選手柳延星第三拍使用切放網前球的比例顯著高於李龍大,印尼塞提亞萬第三拍使用平推中場技術的次數顯著高於阿山,大陸傅/張與臺灣李/蔡兩位選手第三拍使用的技術無明顯差異。透過本研究得知各組選手前三拍慣性的擊球位置與使用技術,相關數據可提供羽球教練針對特定雙打對手擬訂訓練計畫,以及比賽對戰策略的參考依據。

First three shots in badminton doubles dominated the whole game imitative, by passing and stroke back the first previous shot, often make opponents show surprising flaws quickly, create scoring opportunities. In this research, took Lee Yong Dae and Yoo Yeon Seong from Korea; Setiawan and Ahsan from Indonesia; Fu Hai Feng and Zhang Nan from China; Lee Sheng Mu and Tsai Chia Hsin from Taiwan, as the objects of study. Using systematic observation method to collect the informations of serving, receiving placement; returning skills; scoring and losing points, from each team in the international badminton tournament in the recently two years.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ose players’ first three shots placement, returning skills by Chi-squared test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 furthermore discus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kills of the first three shots and gaining/losing points. Summarized results of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ose four doubles players serve most frequently in position No. 1; the skills and placement of opponent receiving serve mainly by drop shot in position No. 2. Korean player Yoo Yeon Seong uses sliced drop shot in his third shot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Lee Yong Dae; Indonesia player Setiawan returning flat into the midfield in his third shot notably morn than Ahsan; Chinese players Fu and Zhang, Taiwanese players Lee and Tsai have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ir third shot stroking skills. Through this study, we can found that each player’s customary first three shot, returning placement and stroking shill. Related data are available for badminton coaches to draw up particular training program, and reference basis of setting the game strategies.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一、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1.4 研究流程與論文架構 5
二、文獻探討 7
2.1 羽毛球規則 7
2.1.1 羽球賽制 7
2.1.2 羽球發球與接發球 7
2.1.3 羽球得分與違例 11
2.2 羽毛球基本動作與戰術 12
2.2.1 羽球基本打法 12
2.2.2 羽球基本戰術 13
2.3 羽球雙打技術相關研究 18
三、研究方法 26
3.1 名詞定義 26
3.2 研究對象與工具 27
3.3 研究方法 29
3.3.1 卡方檢定 29
3.3.2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30
3.3.3 相關分析 30
四、結果與討論 33
4.1 李/柳前三拍位置、品質與使用技術分析 33
4.2 傅/張前三拍位置、品質與使用技術分析 36
4.3 阿山/塞提亞萬前三拍位置、品質與使用技術分析 39
4.4 李/蔡前三拍位置、品質與使用技術分析 42
4.5 上下半場前三拍交叉分析 45
五、結論與建議 58
5.1 研究結論 58
5.2 未來研究建議 61
參考文獻 62
附錄:雙打前三拍(發接發)記錄表單 65


王文教 (1995).中國體育教練崗位培訓教材-羽毛球,北京: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亓延奎、賈銳(2009).羽毛球運動的健康價值及發展趨勢。西安體育學院報,(1),1-4.
丘玉芳(1992).對羽毛球男子雙打第三拍的探討,國家體訓優秀教練員訓練著選編三,63-72。
田俊寧(2004).羽毛球男子雙打發球方通過第 3 拍爭取主動的研究。南京體育學院學報,3(4),37-39。
石翔至、陳智仁、姜金龍、李秀華(2004).羽球運動對青少年骨質密度增進之效果。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創刊1號,99-106。
向明珍與陳敏(1994).世界級羽球女子雙打前四拍之技戰術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誠志(1994).教練訓練指南,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李森(2005).中國羽毛球男雙與國外優秀選手發接發技戰術的比較研究。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9(6),84-86。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廣州體育學院,26(1),72-76。
李敏華(2007).規律羽球運動對40-50歲男子身體適能及骨質密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邱憲祥(2007).新修訂與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115-121。
房巍(2006).羽毛球新規則的特點及對策探析。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2(3),50-51+56。
凃國誠(2008).男子羽球單打比賽戰術分析-以2009中華臺北羽球公開賽前十六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市:國立體育大學。
翁志成(1989).年臺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發球技術分析。78 年大專學術專刊,87-101。
陸宜山、金廣江(1992).羽毛球本知識講座。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6,17-20。
陳俊汕(2000).世界級羽球男子雙打選手發球及接球之研究。體育學報,30,343-354。
陳俊汕(2000).羽球男子雙打最後一拍技術探討。中華體育,54,81-88。
陳俊泊(2000).世界級羽球男子雙打選手第三拍技術探討。體育學報,31,239-248。
陳鈺芳(2001).羽球雙打移位。北師體育,7,84-90。
張家昌(2004).羽球雙打短發球技術探討。彰化師大體育學報,4,7-12。
陳昶昇(2013).羽球男子甲組雙打發中位短球技術測驗編製(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黃郁琦(2000).羽球雙打技術探討與分析--以2000年臺北羽球公開賽男子雙打決賽為例。政大體育研究,12,63-72。
程嘉彥(1984).羽球雙打發球與接發球之探討。臺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費英(2006)。淺析羽毛球21賽制對比賽的影響。遼寧體育科技,28(6),64-69頁。
溫卓謀(2000).慣用右手棒球初學者站立不同打擊區揮棒擊球反應時間、動作時間與擊球準確性之比較研究。東師體育,(7),53-64。
廖威彰(1998).羽球雙打接發球效率的提升。臺灣省學校體育,48,29-34。
蔡佳欣(2011).男子羽球雙打比賽戰術分析-以 2009中華臺北羽球公開賽前八強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蔡佩玲(2014).2011 世界羽球錦標賽之女子雙打羽球技術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鄭勵君、郭哲余、陳淑麗(2014).規律性運動對慢性病患者健康生活型態與體適能之影響。休閒產業管理學刊,7(2),19-45。
黎俊彥、林威秀、黃啟煌(2004).規律運動訓練對踝關節本體感覺的影響(橫斷面研究)。體育學報,第37輯,頁57-68。
盧正崇與呂芳陽(2006).2006年羽球落地計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盧正崇與黃奕仁(2008).羽球雙打前三拍技術之淺析。大專體育,95,25-29。
Larish, D.D., & Stelmach, G.E. (1982). Preprogramming, programming, andreprogramming of aimed hand movements as a function of age.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14, 322-340.
Rosenbaum, D.A. (1983). The movement precuing technique: Assumptions, applications, and extensions. In R.A. Magill (Ed), Memory and control of action ,231-274. Amsterdam: Elsevier.
S. Biddle and N. Mutrie (2001).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Determinants, Well-being, and Interventions. Routledge, London.
Badminton World Federation (BWF) 官方網站: http://bwfbadminton.or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石翔至、陳智仁、姜金龍、李秀華(2004).羽球運動對青少年骨質密度增進之效果。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創刊1號,99-106。
2. 石翔至、陳智仁、姜金龍、李秀華(2004).羽球運動對青少年骨質密度增進之效果。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創刊1號,99-106。
3. 邱憲祥(2007).新修訂與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115-121。
4. 邱憲祥(2007).新修訂與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1(1),115-121。
5. 陳俊汕(2000).世界級羽球男子雙打選手發球及接球之研究。體育學報,30,343-354。
6. 陳俊汕(2000).世界級羽球男子雙打選手發球及接球之研究。體育學報,30,343-354。
7. 陳俊汕(2000).羽球男子雙打最後一拍技術探討。中華體育,54,81-88。
8. 陳俊汕(2000).羽球男子雙打最後一拍技術探討。中華體育,54,81-88。
9. 張家昌(2004).羽球雙打短發球技術探討。彰化師大體育學報,4,7-12。
10. 張家昌(2004).羽球雙打短發球技術探討。彰化師大體育學報,4,7-12。
11. 黃郁琦(2000).羽球雙打技術探討與分析--以2000年臺北羽球公開賽男子雙打決賽為例。政大體育研究,12,63-72。
12. 黃郁琦(2000).羽球雙打技術探討與分析--以2000年臺北羽球公開賽男子雙打決賽為例。政大體育研究,12,63-72。
13. 溫卓謀(2000).慣用右手棒球初學者站立不同打擊區揮棒擊球反應時間、動作時間與擊球準確性之比較研究。東師體育,(7),53-64。
14. 溫卓謀(2000).慣用右手棒球初學者站立不同打擊區揮棒擊球反應時間、動作時間與擊球準確性之比較研究。東師體育,(7),53-64。
15. 黎俊彥、林威秀、黃啟煌(2004).規律運動訓練對踝關節本體感覺的影響(橫斷面研究)。體育學報,第37輯,頁5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