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09: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奇誠
研究生(外文):CHI-CHENG LIN
論文名稱:工作生活品質對工作活力影響之研究-以矯正署某監獄及看守所戒護管理人員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fluences of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on Job Vigor: Case Study of a Prison and Detention Center Guard Officers,Agency of Corrections
指導教授:陳武雄陳武雄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樹德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經營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中文關鍵詞:矯正戒護管理人員;工作生活品質;工作活力
外文關鍵詞:Guard Officers;Quality of Work Life ;Job Vig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3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矯正署某監獄及看守所戒護管理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活力之現況,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下之戒護人員在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活力的知覺差異情形,並探究戒護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活力兩者之相關性,進而分析工作生活品質對工作活力的預測力。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矯正戒護管理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活力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矯正署某監獄及看守所為研究對象,採用普查的方式進行,總計有效樣本共308份。問卷填答所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
ㄧ、矯正戒護管理人員工作生活品質滿意度屬適中程度。
二、不同婚姻狀況、子女、值勤方式及職位的矯正戒護管理人員所知覺的工作生活品質有顯著的差異。
三、矯正戒護管理人員工作活力的知覺屬中高程度,以「情緒能量」最高,「身體強健」最低。
四、不同教育程度、值勤方式、職位及年資的矯正戒護管理人員所知覺的工作活力有顯著的差異。
五、矯正戒護管理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活力有顯著正相關,表示管理人員工作生活品質滿意度愈高,其工作活力就愈大;而工作生活品質滿意度愈低,其工作活力就愈小。
六、矯正戒護管理人員之工作生活品質對工作活力具有顯著的預測力,亦即戒護管理人員工作生活品質的高低,可以預測工作活力的程度。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以供矯正署、矯正機關、矯正戒護管理人員及未來研究之參考,期裨益於政策之制定、推動獄政的進步與發展。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s of Quality of Work Life on Job Vigor for a Prison and Guard Officers Agency of Corrections Ministry of Justice. In cas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guard officers’ perceptual differs from Quality of Work Life and Job Vigor. Beside,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Work Life and Job Vigor, in which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Job Vigor based on Quality of Work Life.
Questionnaire was used in the study. This study designs “The Questionnaire consider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rections Officers’ Quality of Work Life and Job Vigor” as research tool. The study focuses on a Prison and its Guard Officers at Agency of Corrections in Ministry of Justice, adopting census method with 308 effective sample size.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survey wa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by way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s. The major findings derived from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described below.
1. The stratification on the Quality of Work Life for
Corrections and Guard Officers was regarded as an intermediate at a certain degree.
2. The perception attitude on Quality of Work Life for
Corrections and Guard Officers perceiv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under different marital, children, duty mode,
job, years of service.
3. The perception attitude on Job Vigor for Corrections and
Guard Officers was “above average”, which showed the
highest degree of recognition toward “emotion energy”
and “physical robustness”.
4. The perception attitude on Job Vigor for Corrections
and Guard Officers perceiv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under different education, duty mode, job, years of
service.
5.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 Corrections and Guard Officers’ Quality of Work Life
and Job Vigor, which means the more Job life
stratification the bigger Job Vigor and the less Job life
stratification the smaller Job Vigor.
6. There ar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powers in Job Vigor
based on Quality of Work Life. That is, the quantity
level of managers’ Quality of Work Life could predict the
degree of Job Vigor.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are also provided to help Agency of Corrections, Correctional Facilities, Corrections and Guard Officers, and further studies in the future. Also, 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be conducive for the policy stipulation and promotion, advancement, as well as development of corrections in Prison.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誌謝 v
目錄 v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i
一、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1.1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動機 2
1.2 研究目的 4
1.3研究流程 5
二、 文獻探討 6
2.1矯正機關與戒護管理人員之意涵及概況 6
2.1.1 矯正機關概況 6
2.1.2 戒護管理人員 9
2.2 工作生活品質 11
2.2.1 工作生活品質的起源及發展 11
2.2.2 工作生活品質的意義 13
2.2.3 工作生活品質的相關研究 15
2.2.4 工作生活品質的構面 21
2.3 工作活力 27
2.3.1 活力的理論基礎 27
2.3.2 工作活力的理論模型 28
2.3.3 工作活力的定義 33
2.3.4 活力和倦怠的探討 34
2.3.5 工作活力的相關研究 35
2.3.6 工作活力的衡量構面 39
三、研究方法 40
3.1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40
3.2.研究假設 41
3.3 研究對象 42
3.4 研究工具 43
3.4.1 編製問卷初稿 43
3.4.2 預試問卷內容分析 45
3.4.3 編制正式問卷 53
3.5 資料分析方法 55
四、統計分析 57
4.1 個人背景資料分析 57
4.2 研究變項之描述性統計 60
4.2.1 矯正戒護管理人員對工作生活品質知覺情形分析 60
4.2.2 矯正戒護管理人員對工作活力知覺情形分析 64
4.3 個人屬性對工作生活品質及工作活力知覺的差異分析 66
4.3.1 個人屬性對工作生活品質之差異來源分析 66
4.3.2 個人屬性對工作活力之差異來源分析 79
4.4 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活力之相關分析 90
4.5工作生活品質對工作活力之預測分析 94
五、結論與建議 96
5.1 結論 96
5.1.1研究假設驗證結果 96
5.1.2研究發現 96
5.2 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2
附錄一 專家效度 112
附錄二 矯正戒護管理人員工作生活品質及工作活力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119
附錄三 矯正戒護管理人員工作生活品質及工作活力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22
附錄四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彙整表 125


中文文獻:
孔維愉(2005)。殯葬禮儀服務人員之人格特質、殯葬管理條例知覺、工作生活品質、專業承諾、工作倦怠、工作士氣與留職意願之關聯性研究:以臺北市殯葬禮儀服務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方曉慧(2013)。公務員自我決定動機影響工作活力、專注之因果模式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王永大 (1996)。公部門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稅務人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田佳杰(2008)。職場霸凌對空服員工作活力影響之相關研究–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任靜嫻(2002)。國際航線空服員工作生活品質對服務態度的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護理學院,台北市。
考選部(2015)。中華民國103 年考選統計。台北:考選部。
余世銘(2007)。政風人員工作品質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司法院及所屬政風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台東縣。
吳文持(2008)。犯罪矯正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關係之探討--以中部地區監獄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明隆(2005) 。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隆(2011)。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新北市:易習。
吳素月(2005)。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倦怠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吳偉琦(2007)。台南地區私立大學校院行政人員職場壓力對工作活力影響之評估
  —以情緒智力為調節變向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吳慧君(2009)。大學行政人員知覺組織支持、組織創新、工作活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獲教學卓越計畫大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宋家明(2014)。企業社會責任與倫理氣候對工作活力與顧客導向行為的影響性研究以苗栗地區中華電信營運處的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李金泉(2007)。精通SPSS 統計分析實務與應用。台北:全華。
李建慧(2002)。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聯性之研究-以國產
  實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李彥廷(1997)。工作生活品質對服務品質與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汽車修
護保養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力中山大學。高雄市。
李昭儀(2011)。銀行從業人員個人-組織契合度對留任意願之影響-以工作活力
  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林文蔚(2015年2月13日)。監所管理員的觀察:台灣監獄超收,值班別死人就
是萬幸了!天下每日報。取自http://www.cw.com.tw/home.action
林昇輝(2007)。監獄管理人員輪班制度及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倦怠關聯性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林智雯(2014)。臺中市公立國民中學導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台中市。
林靜黛(1987)。自動化對工廠員工工作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徐冬曲(2006)。北部地區游泳教練之工作動機、工作生活品質對工作倦怠之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翁文正(2007)。輪班對工作生活品質滿意度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張宏梅(2008)。中高階主管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轉職後工作生活品質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張惠郎(2002)。揭開監獄管理的神祕面紗--戒護管理制度與人員離職因素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許呈綱 (2015)。工作價值觀、勞資關係氣氛與工作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陳台堅(2007)。輪班人員工作生活品質、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電力公司火力發電廠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陳俊傑(2014)。二因子理論對組織承諾、工作活力與離職意圖的影響性研究---以南部電信業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陳美志(2001)。工作生活品質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關務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書梅(2001)。圖書館組織之創新行為。圖書資訊學刊,16,146。
陳素芳(2011)。護理人員執業環境知覺對員工忠誠度之影響-以工作活力為中介
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陳慶瑜(2013)。僕人式領導與工作活力對留任意願之影響-以南臺科技大學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程言美(2002)。主管領導行為、工作生活品質及人格特質對工作倦怠與工作士氣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軍訓教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子紜(2014)。新竹市國小兼任行政教師情緒智力與工作活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黃永東(2007)。人力資源管理者提升員工工作和生活品質之作法」。品質月刊, 43(9),17-20。
黃永順(2001)。刑事羈押被告自殺傾向危險因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黃建華(2006)。調查局調查員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黃昭正(1999)。犯罪矯治-問題與對策。台北: 五南。
黃徵男(2007)。21世紀監獄學:理論、實務與對策。台北: 一品。
楊蟬鴻(2007)。職場社會心理需求危害對護理人員工作活力之相關研究-以工作
-家庭衝突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溫豐存(2011)。角色壓力與工作活力對留任意願之影響-以法務部矯正署臺南監獄戒護管理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鄒啓勳(2012)。脫胎換骨矯正新象。矯正期刊,1(1),2-17。
廖宗宏(1995)。我國刑事警察人員人員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廖怡婉(2002)。輪班對工作生活品質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A公司飛機修護人員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監察院(2010)。監獄、看守所收容人處遇、超收及教化問題之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台北:監察院。
趙國斌(2015)。科技大學教師組織公平知覺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以職場
友誼、工作活力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銓敘部(2014)。銓敘部辦理公務人員退休人數按年別分【原始數據】。未出版之
  統計數據。取自http://www.mocs.gov.tw/pages/detail.aspx? Node=1153
  &Page=4653&Index=4
歐陽玲(1994)。工作生活品質與臨床護理人員離職意願之研討-以台南地區綜合
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潘士銘(1998)。工作生活品質之核心構面與影響因素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潘立山(2010)。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績效關聯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蔡月英(2012)。輪班護理人員職業疲勞與工作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科技大學,桃園縣。
蔡宗憲(2010)。工作生活品質與服務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國境證照查驗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鄭玉山(2013)。組織變革認知與組織政治知覺對工作活力、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性研究-以改制後臺南市各區公所第一線為民服務公務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鄭安雄(2005)。作業能力與競爭策略對供應鏈管理績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台南市。
簡振杰(2002)。電廠運轉人員生活品質、工作適應與輪班制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
蘇建榮(2012)。志願役士兵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以陸軍部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管理學院,台北市。
王妙如、林宜君(2009)。消防人員工作生活品質支初探-以高雄市基層外勤消防   
  人員為例。災害防救學報 ,10(1),1-31。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14)。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林茂榮、楊士隆(2007)。監獄學-犯罪矯正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鉦棽、李彥廷(2004)。工作生活品質對服務品質與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東吳經濟商學學報,46,1-30。
孫本初、王永大(1997)。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人事月刊,24(3),20-39。
連淑君、龍李坤(2013)。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
  海軍軍士官為例。航運期刊,22(1),65-86。
陳家聲、樊景立(2000)。我國國人工作生活品質經驗之研究。管理評論,19(1),31-79。
韓翼、陳翔(2014)。工作中的活力:理論基礎、概念與理論模型。珞珈管理評論,2,92-96。
英文文獻:
Ahmed, N. (1981). Quality of work life: A need for understand. Indian Management,
20(2), 29-33.
Bernstein, P. (1980). Workplace Democratization: Its Internal Dynamics,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Transaction Inc.
Graber,B. (1983). Let’s get a handle on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Supervisory management, 28(6), 26-34.
Guest,R.H. (1979). Quality of work life-Learning from Tarrytow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57, 76-87.
Havlovic,S.J. (1991). Quality of work life and human resource outcome. Industrial Relations, 30(3), 469-479.
Hobfoll, S. E. (1989).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3), 513-524.
Hobfoll, S. E. (1998). Stress, culture, and community: The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tress. New York: Plenum Press.
Kirkman, F. (1989).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Robertics and The Professional Engineer Management Decision, 27 (4), 48-54.
Lukas,J.A. (1993). Improving the project controls work environment at Kadak.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st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11-18.
Nachmias, D. (1988). The quality of work life in the federal bureaucracy: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8(2), 165-173.
Russell, J. A. (2003). Core affect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emo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10(1), 145.
Schuler, R. S. (1987).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hoices and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10(1), 1-17.
Seashore, S. E. (1973). Job satisfaction: A dynamic predictor of adaptive and defensive behaviour. Studies in Personnel Psychology.
Shirom, A. (2003). Feeling vigorous at work? The construct of vigor and the study of positive affect in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stress and well-being, 3, 135-165.
ShiromA. (2006). Explaining vigor: On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vigor as a
positive affect at work. In C. L. Cooper & D. Nelson (E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ccentuating the positive at work. 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 p 91.
Sun, B. (1988).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programs:An empirical. unpublished doctoral.
Taylor, J. C. (1978).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dimensions of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Omega, 6(2), 153-160.
Walton, R. E. (1975). Criteria for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in Davis, L.E. & Cherna, A.B. (Ed.),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1: Problems, Prospects and the State of the Ar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Walton, R. E., (1979). Quality of Work Life Activities: A Rresearch Agenda. Boston: Division of Research,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Bakker, A. B., & Schaufeli, W. B. (2008).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gaged employees in flourishing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9(2), 147-154.
Delamotte,Y. & Takezawa, S.I. (1984).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in International. I Perspective, Geneva,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Fredrickson, B. L., & Joiner, T. (2002). Positive emotions trigger upward spirals toward emotional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2), 172-175.
James, K., Brodersen, M., & Eisenberg, J. (2004). Workplace affect and workplace
creativity: A review and preliminary model. Human Performance, 17(2), 169-194.
Levine, M. F., Taylor, J. C., & Davis, L. E. (1984). Defining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Human Relations, 37(1), 81-104.
Efraty, D., & Sirgy, M. J. (1990). The effects of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QWL) on employee behavioral response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1), 31-47.
Nadler, D. A., & Lawler, E. E. (1983). Quality of work life: perspectives and direction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1(3), 20-30.
Shamir, B., & Salomon, I. (1985). Work-at-home and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0(3), 455-464.
Stanton, A. L., Parsa, A., & Austenfeld, J. L. (2002). The adaptive potential of coping through emotional approach.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48-158.
Terry, P. C., Carron, A. V., Pink, M. J., Lane, A. M., Jones, G. J., & Hall, M. P. (2000). Perceptions of group cohesion and mood in sport teams.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3), 244.
Charles E. Perkins, Elizabeth M. Royer. (1999). Ad-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IEEE Workshop on Mobile Computer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Haas, Zygmunt J., Halpern, Joseph Y., Li, Li. (2006). Gossip-Based Ad Hoc Routing.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14(3), 479 - 491.
Johnson, David B., Maltz, David A. (1996). Dynamic Source Routing in Ad Hoc Wireless Networks Mobile Computing (pp. 153-181): Kluwer Academic.
Karp, Brad, Kung, H. T. (2000). Greedy perimeter stateless routing (GPSR) for wireless network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MobiCom ''00.
Kennedy, J., Eberhart, R. (1995).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Perth, WA, Australia.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工作生活品質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關務人員為例
2. 主管領導行為、工作生活品質和人格特質對工作倦怠與工作士氣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軍訓教官為例
3. 工作生活品質之核心構面與影響因素之關聯性研究
4. 自動化影響企業員工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
5. 輪班人員工作生活品質、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電力公司火力發電廠為例
6. 國際航線空服員工作生活品質對服務態度的影響之研究
7. 大學行政人員知覺組織支持、組織創新、工作活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獲教學卓越計畫大學為例
8. 殯葬禮儀服務人員之人格特質、殯葬管理條例知覺、工作生活品質、專業承諾、工作倦怠、工作士氣與留職意願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殯葬禮儀服務人員為例
9. 職場霸凌對空服員工作活力影響之相關研究–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
10. 政風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司法院及所屬政風機構為例
11. 組織變革認知與組織政治知覺對工作活力、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性研究-以改制後臺南市各區公所第一線為民服務公務人員為例
12. 電廠運轉人員生活品質、工作適應與輪班制度關係之研究
13. 刑事羈押被告自殺傾向危險因子之研究
14. 工作生活品質與服務態度關係之研究-以臺灣桃園國際機場國境證照查驗人員為例
15. 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績效關聯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