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尤嫣嫣(1992)。大學生接受B型肝炎疫苗注射行為意圖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方文熙、曹子又、許承先(2013)。大臺北地區健身房運動者的運動傷害預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3), 24-36。王士倫(2009)。臺北市南港市民運動中心人力資源規劃與運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王政杰(2004)。國際觀光旅館之信任、承諾、關係品質與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臺北。王昱琪(2007)。市民運動中心與私人健身俱樂部顧客參與動機與滿意度比較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王振洋(2009)。臺北市內湖運動中心消費者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國川(1999)。計分方式對於信念與態度之關係的影響-兼考慮量表結構與加權方法之角色。師大學報,44(1-2),1-17。
石珀貞(2009)。臺北市士林運動中心消費者體驗行銷與涉入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任曙(2006)。場館營運管理的經驗分享-中山運動中心。臺北體育期刊,4,52-56。
任曙(2007)。場館營運管理的經驗分享-中山運動中心。臺北體育,4,49-53。
朱家賢(2000)。促銷性廣告、產品品牌聯想形象、消費者屬性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牟鐘福(2002)。臺灣地區民眾運動休閒設施需求研究。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艾建宏(2005)。台北市民運動中心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2009)。社會指標統計年報2008。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1)。國民運動中心規畫參考準則。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推動運動休閒服務業主軸措施-活化運動賽會。國民體育季刊,34(2),5-6。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中程施政計畫(99至102年度)。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余宗樺(2010)。由計畫行為理論分析影響國小教師使用自由軟體之因素-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吳明隆(2008)。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吳明隆(2009a)。結構方程模式:AMO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吳松根(2010)。從企業管理觀點探討臺北市運動中心內部服務品質及顧客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吳毓珍(2005)。以計畫行為理論觀點分析消費者索取統一發票行為-以中部六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雲林縣。吳嘉中(2008)。探討影響使用者使用行動部落格意圖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李宗鴻、許正賢(2006)。台灣地區俄文相關系所學生對於赴俄羅斯觀光之行為意向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1,105-120。
李青霞(2009)。臺北市內湖運動中心服務品質及休閒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李柏慧(2004)。成人從事健走行為意圖之研究-以臺中市北屯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李茂能(2009)。圖解AMOS 在學術研究之應用。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李展瑋(2008)。臺北市運動中心委外經營營運績效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淑華、黃美珍、徐茂洲(2011)。大學生參與壁球運動行為傾向模式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4(3),44-63。李瓚德(2008)。臺北市北投運動中心經營現況及經營策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邢逸玲(2002)。預測與解釋國立東華大學學生從事跑步、唱KT V、上網咖三種休閒行為-計畫行為理論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卓明宏(2007)。創新接受度、產品創新認知與行為意向間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臺中。
周旬旬(2004)。國際觀光旅館之服務補救、知覺公平與服務補救後滿意度對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臺北。季力康、許哲彰(2005)。以計畫行為理論預測國小教師健身運動行為之研究。台灣運動心理學報,7,115-129。
林依恬(2008)。臺北縣青少年飲酒意向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驗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林秉毅(2005)。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心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林姵妤(2007)。運動中心使用情形與室內空氣品質之相關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臺北市。林昱君(2011)。臺北市大同運動中心服務品質與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益弘(2012)。以多群組分析驗證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觀賞行為意圖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屏東縣。林益民、余秦魁(2003)。線上學習行為意圖模式建構與實證。資訊管理學報,10(1),205-232。
林凱翔(2009)。運動中心經營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內湖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林智偉(2008)。台北市中正運動中心游泳館之營運模式-以系統思考思考觀點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林新龍(2006)。大學教師的規律運動行為:計畫行為理論的觀點。休閒運動期刊,5,9-19。林新龍(2007)。休閒運動涉入對國人身心健康之關連性探討。雲科大體育學報,10,59-65。林聖倫(2008)。創業意圖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灣外籍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臺南。
林鈺真(2008)。臺北市萬華區市民運動中心使用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臺北市。林輔瑾(1995)。專科學生從事規律運動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衢良、林淑芬(2007)。撞球參與者參與動機、撞球場館滿意度與行爲意圖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70-86。
林靈宏(1999)。消費者行為學,臺北市:五南。
邱姿華(2010)。服務提供、體驗、價值、意象與行為意圖之相關研究-以 2009 高雄世運主場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高雄。邱柏鈞(2009)。運動彩卷購買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邱皓政(2005)。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臺北:雙葉。
邱皓政(2008a)。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版):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邱鴻森(2008)。臺北市運動中心內部行銷對員工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屏東市國民運動中心(2015,10月18日)。http://www.ptsc.org.tw/news.php?m=1
洪連進(2009)。臺北市運動中心參與者休閒運動動機、休閒運動阻礙及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以羽球、健身、舞蹈運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洪連進、韓大衛、盧居福(2010)。臺北市運動中心羽球、健身、舞蹈運動消費者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41(1),27-48。
范莉雯(2001)。大學生參與生態旅遊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東海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倪瑛蓮、施致平(2012)。探析臺北市運動中心之發展現況及未來契機,中華體育季刊,26(2),215-222
徐茂洲(2010)。大學生運動觀光阻礙量表構念效度驗證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 174 -186。徐茂洲、潘豐泉、黃茜梅(2011)。綠島水域運動觀光客之行爲研究-計畫行爲理論驗證。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2), 85-107。徐達光(2005)。消費者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徐嘉伶(2006)。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心委外經營過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徐維聯(2005)。臺北市北投區運動中心營運績效評估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徐慧婷(2001)。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以電子折價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高慈薏(2008)。線上運動商品消費意向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張千培、鄭志富(2009)。高中階段學生運動社團參與意圖模式之研究。體育學報,42(3),95-112。張志銘、翁旭昇(2005)。中部大專院校學生參與桌球休閒運動行為意圖之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驗證。僑光學報,26,35-43。張俊一、許建民(2008)影響學童參與暑期運動育樂營意圖之研究-以新竹市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論叢,19(2),73-88。張偉豪(2011)。SEM論文寫作不求人。高雄:三星統計。
張惠娟(2012)。有機商品消費者之態度、知覺行為控制、主觀規範對購買意圖影響之研究- 以TPB 模式進行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張智涵(2010)。臺北市中正運動中心服務品質、顧客忠誠度及行為意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張智銘(2009)。非吃不可?探討使用膳食補充品行為意圖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張資堂(2010)。市政府委外經營運動中心之績效評估架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張鐸瀚、蔡漢忠(2009)。以計畫行爲理論探討自行車環台之行爲意圖。2009服務業行銷研討會論文集,442-456。
教育部綜合規劃司(2014年,12月06日)。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http://www.sa.gov.tw/saAdmin/gipadmin/site/public/Data/f1392626664065.pdf?ctNode=1140與idPath=
教育部體育署(2015,12月27日)。改善國民運動環境與打造運動島計畫。http://www.sa.gov.tw/wSite/public/Data/f1426503412192.pdf
梁賀迪(2010)。臺北市內湖運動中心服務品質績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莊孝宗(2008)。游泳池服務品質與游泳流暢體驗之研究以臺北市北投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莊茹倩(2010)。遊客涉入程度、活動體驗、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市國際管樂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莊偉廷(2005)。運動中心策略配適與營運績效之研究-台北市中山運動中心之個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許哲彰(1999)。國小教師從事規律運動意圖、行為之預測及影響之探討-驗證計畫行為理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許家真(2009)。運動參與行為、服務品質與忠誠意圖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北投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許珮玲(2008)。台北市民運動中心與商業健身俱樂部顧客選擇因素及滿意度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 臺中市。郭茂景(2013)。大學生觀賞陳偉殷MLB賽事行為意圖之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驗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屏東縣。
郭偉志(2010)。台北市士林運動中心顧客滿意度、忠誠度與再購意願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基隆市。陳秀蓮(2009)。運用計畫行為理論探索準爸爸陪產行為之相關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陳林鴻(2009)。服務品質、關係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俊賓(2006)。台北市中正運動中心參與者之消費者決策型態與購買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 雲林縣。陳建宏(2014)。臺北市中山運動心顧客使用期望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臺北市。陳虹君(2009)。臺北市運動中心使用者參與健身運動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陳書為(2009)。台北市市民運動中心消費者轉換行為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陳泰淵(2013)。中老年人旅遊行為、旅遊吸引力與旅遊行為意圖間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系研究所,南投縣。陳素琴(2007)。生態旅遊者環境行為模式之探討-以洲仔濕地公園為例生態旅遊者環境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真理大學,臺南市。陳順宇(2007)。結構方程模式AMOS操作。臺北市:心理。
陳瑋(2010)。臺北市運動中心服務品質、知覺價值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陳劉哲(2012)。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心消費者行為意向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臺中市。陳寬裕、王正華(2011)。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臺北:五南。
陳簾予(2004)。體驗品質對情緒、價值、體驗滿意度、承諾及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以台灣現代戲劇演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臺北縣。游文平(2008)。臺北市民運動中心消費者運動參與行為、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以士林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童詣雯(2010)。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心公辦民營關鍵課題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黃同慶(2008)。都會老化型社區公辦民營運動設施運動者消費行為研究~以萬華區市民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黃佳慧(2005)。體驗品質、滿意度及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華陶窯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中縣。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五版,台北市,五南。
黃金柱(2002)。體育運動策略性行銷。臺北: 師大書苑。
黃啟明(2002)。國民中學高關懷學生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期望參與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2,215-228。黃富順(1995)。合理行動理論。成人教育辭典。臺北市: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黃義俊、楊敏里、劉德芳(2011)。以計畫性行為理論實證研究女性創業意向,創業管理研究,5(1),33-68。
黃萬益(2002)。企業形象、服務價值、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顧客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雲林嘉南地區汽車代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雲林。
黃翠瑛、黃琇屏、陳霖瑩、陳泓均(2012)。影響消費者購買生技保健食品之因素探討。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6(1),99-121。
黃瀅靜(2010)。大安區市民運動中心使用者參與行為、服務品質認知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楊人智(1996)。會員制休閒運動俱樂部之探討。台灣省學校體育,6(3),4-10。
楊奇道(2010)。遊客對台南市目的地意象、地方依附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臺南。楊素蘭(2004)。環境體驗、體驗價值、顧客滿意與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楊智荃、陳鴻雁(2004)。市民運動中心營運之風險管理。大專體育,72,136-143。楊智善(2008)。知覺服務、服務傳遞系統、關係品質與行為意向之模式驗證—以臺北市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楊慕華(2003)。個性咖啡店顧客之商店印象、綜合態度與忠誠度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 桃園縣。葉公鼎(2006)。2006年運動設施經理人初級證照研習研習會活動手冊。臺北市: 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
葉公鼎譯。Li, M., Hofacre, S., 與 Mahony, D.著(2001)。運動經濟學。臺北:桂魯。
葉美玲(2006)。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探討- 以台北市立北投區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臺南市。葉益吟(2008)。臺北市南港運動中心消費者行為與生活型態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廖敏君(2010)。台北市信義運動中心顧客滿意度與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榮泰生(1999),消費者行為,臺北:五南文化。
榮泰生(2011)。AMOS與研究方法(四版)。臺北市:五南文化。
劉田修(2000)。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心規劃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場。
劉德彥(2010)。銀髮族休閒運動動機、阻礙及參與頻度對活躍老化之研究─以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潘姵文(2007)。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國中生升學意願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三生 選讀技職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蔡宏仁(2000)。渡假俱樂部會員卡購買行為之研究-以小墾丁綠野渡假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中市。蔡岳廷(2009)。臺灣民眾寵物飼養行為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臺北。蔡長清、高淑娟(2011)。觀光工廠遊客之涉入程度、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旅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以高雄橋頭糖廠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6-2,255 - 274。蔣佩真(2001)。虛擬社群的知識分享:認知與行為間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高雄市。鄭心恬(2011)。屏東市居民對健身房之了解度與接受度之研究。休閒運動健康評論,2(2),96-118。
鄭玉珍(2009)。臺北市市民從事休閒運動參與行為與動機之研究-內湖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鄭志富、呂婉蓁、曹校章(2006)。臺灣地區各縣市體育館營運績效評估之實證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 (2),51-56。
鄭豐譯、莊淑如、聶喬齡(2012)。運動改變階段與計畫行為理論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1),122-132。
蕭信余(2005)。運動建築用後評估研究–以台北市中山區市民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賴秀怡(2007)。老人規律運動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秀芬(2009)。探討臺北市信義運動中心使用者之參與特性、参與動機以及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賴其勛、邴傑民、李雅雯(2001)。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百貨業為例。企業管理學報,49,135-158 。
駱碧蓮(2010)。中華職棒虛擬社群參與行為意圖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戴友榆、王慶堂、高紹源、李明儒(2012)。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水域遊憩活動行為之探討-以澎湖為例。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6(1),33-58。
戴佩怡(2009)。臺北市萬華區運動中心消費者生活型態及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戴遐齡( 2 0 0 8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9 7 年年報。臺北: 展售。
謝念慈(2010)。公共設施營運移轉績效評估指標研究-以臺北市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謝欣穎(2001)。使用者之採用意向及行為模式適合度驗證─以網路銀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謝嘉珍(2009)。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老人預防跌倒行為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鍾永貴(2012)。以計畫行為理論驗證蹼泳運動參與者行為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屏東縣顏世冠、徐茂洲、潘豐泉(2012)。以計劃行為理論驗證墾丁地區水域運動觀光客行為意圖之研究。中華理論結構LISREL 學會,5(2),1-32。
顏明政(2010)。運動建築用後評估研究–以台北市中山區市民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羅雯心(2007)。商店印象、遊客體驗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
羅應嘉(2009)。運動中心消費者休閒動機、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北投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蘇瑞蓮、金喆(2008)。旅遊意象、知覺價值、服務品質、知覺風險對遊後行為意圖的影響─以苗栗縣西湖渡假村為例,聯大學報, 5(1),181-200。鍾政偉、曾宗德、劉嘉麒(2015)。以計畫行為理論模型探討遊客參與休閒漁業活動之決策行為,島嶼觀光研究,8(2),1-20。徐茂洲、葉明如、林益弘(2012)。大鵬灣國家風景區遊客觀光行為意圖模式之建構—計畫行為理論之驗證,休閒與社會研究,6,1-25。行政院主計總處(2014年12月06日)。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4616與CtNode=3566與mp=1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4年,12月20日)。國民體育法。http://oldsac.sa.gov.tw/WebData/WebData.aspx?wmid=689與WDID=2504
二、英文部分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ction-control: Formcongition to behavior, Heidelberg: Springer.
Ajzen, I. (1987). Attitudes, traits, & actions: Dispositional prediction of behavior in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 1-63.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jzen, I. (2002). Perceived behavioural control, self-efficacy, locus ofcontrol,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2(4),665–83.
Ajzen, I. (2007). Construction of a stardized questionnaire for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Unpublished manuscript. Retrieved September23, 2011, from http://www.uni-bielefeld.de/ikg/zick/ajzen%20construction%20a%20tpb%20 questionnaire.pdf
Ajzen, I. & B. L. Driver (1991). Predic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from behavior, Normative &Control Beliefs: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Leisure Sciences, 13(3),185-204.
Ajzen, I. & Driver, B. L. (1992).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Leisure Choi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3), 207-224.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ing Attitudes &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NJ: Prentice-Hall.
Ajzen, I., & Manstead, A. S. R. (2007). Changing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K. van den Bos, M.Hewstone, J. de Wit, H. Schut & M. Stroebe (Eds.), The scope of socialpsychology: Theory & applications, 43-63.
Armitage, C. J., & Conner, M. (2001). Efficacy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0, 471-499.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6(1), 74-94.
Baker, D. A. & Crompton, J. 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 Behavioral Intention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3), 785-804.
Bentler, P. M. (1995). EQS structural equations program manual. Encino, CA: Multivariate Software.
Bernard, W. (2000). Attributional thoughts about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7 (3), 382-387.
Bollen, K.A., & Stine, R. A. (1992). Bootstrapping goodness-of-fit measure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21, 205-229.
Boulding, W., A. Kalra, R. Staelin, & V. A. Zeithaml (1993). A Dynamic Process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From Expectations to Behavioral Inten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0,(2), 7-27.
Cho, V. & Cheung , I , ( 2003 ) . Astudy of on-line legal service adoption in hong kong , In The 9 th , Conference of the Academy of Business &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Vancouver , Canada , 24 - 26
Cronin, Jr. J. J. & S. A. Taylor (1992).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Reexamination & Extens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56(4), 55-68.
Daft, R. L. & Noe, R. A.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rl&o: Harcourt.
Downs, D. S. & Hausenblas, H. A. (2005). The theories of reasoned action & planned behavior applied to exercise: A meta-analytic update.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 Health, 2, 76-97.
Dulany, D. (1968). Awareness, rules & prepositional control: aconfrontation with S-R behavior theory, In T.R. Dixon, & D.L.Horton, (eds.), Verbal Behavior & General Behavior Theory, NY:Prentice Hall, 560-589.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 W.(1995). Consumer Behavior 8.New York: The Dryden.
Enger, F. J.,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 W.(1995). Consumer Behavior, New York:Dryden Press.
Eves, F., Hoppe, R., & McLaren, L. (2003). Prediction of specific types of physical activity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Biobehavioral Research, 8(2),77-95.
Fishbein, M. & I. Ajzen(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6.
Fishbein, M., & Ajzen, I. (2010). Predicting & changing behavior: The reasoned action approach.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Godin , G. , & Kok , G. (1996) .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review of its applications to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American Journalo1 f Health Promotion ,11 , 87- 98 .
Hagger, M. S., Chatzisarantis, N., & Bidd1e, S. J.H. (2002). A review of the theories of reasoned action & planned behavior in physical activity:Predictive validity & the contribution of additional variable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4(1), 3-32.
Hair, J. F. Jr.,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2009).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Hair, J. F. Jr.,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Hair, Jr. F., Black, W. C., Babib, B. J., & Anderson, R. E.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A global perspectiv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Harrison, D. A., P. Jr. MyKytyn & C. K. Riemenschneider,(1997). Executive Decisions aboutAdop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mall Business: Theory & Empirical Test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8,(2), 171-195.
Hu, L. T., & Bentler, P. M. (1995). Evaluation model fit. In R. H. Hoyle(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Conceps,issues,and applic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Kline, R. B. (1998).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ine, R. B. (2005).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2nd, NewYork: Guilford Press.
Locklove, C., & Wright, L.(2002). Principlies of service marketing & management. 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utz, R. J. (1991). The Role of Attitude Theory in Marketing, in Kassarjian H. H. & Robertson, T. S. (eds.), Perspectives in Consumer Behavior, 4 317-390,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Milne , S . , Orbell , S . , & Sheeran , P. (2002) . Combining motivational & volitional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exercise participation :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 7 , 1 6 3 - 1 8 4 .
Oliver, R.L (1980). 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 &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7(4), 460-469.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96).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0(2),31-46.
Ryan, M. J., & Bonfield, E. H. (1980). Fishbein's intentions model: a test of external & pragmatic validity.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44(2), 82-95.
Schiffman, L. G. & Kanuk, L. L. (1999). Consumer Behavior, 7, NY:McGraw-Hill Irwin.
Sheeran, P., Ttafimow, D., Finlay. K.A. & Norman, P. (2002). Evidence that the Type Person Affects the Strength of Perceived Behavioural. Control-IntentionRelationship.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1, 235-270.
Sheth, J. N. & Howard, J. A. (1969).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NY: John Willey & Sons.
Stoel, L. Wickliffe, V. & Lee, K. H. (2004). Attribute Beliefs & Spending as Antecedents to Shopping Valu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7, 1067-1073.
Torkzadeh, G., Koufteros, X., & Pflughoeft, K. (2003). Confirmatory analysis of computer self-efficac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10(2), 263-275.
Venkatesh, V. & R. Agarwal (2006). Turning Visitors into Customers: A Usability-Centric Perspectiveon Purchase Behavior in Electronic Channels, Management Science, 52(3), 36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