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依作者姓氏筆劃多寡排列)
王嘉驥(2004),〈創意的絕對價值V.S產品的相對價值-視覺藝術創作與產業的結盟〉,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編) ,《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台北市:商周出版:城邦文化發行,p.273-277。
王炳南(1994),《商品包裝設計》,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p.12。
朱如幸 ( 2002 ),《地方特產包裝設計對品牌形象之影響》,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p.10。朱陳春田(1996),《包裝設計》,台北市: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p.12。
何明泉、蔡子瑋(1995),《產品意象語言研究-以本土性意象為例》,成功大學學報第三十卷,p.99-113。李河(1998),《文化是一個故事-畫說哲學》,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p.9-11。
李麗華(2004),《新東陽創意包裝產品設計》,設計,6月號,p.12-13。
吳振榮(2012),《台灣節氣意象伴手禮概念包裝設計創作》,國立台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p.11-13。吳振榮(2012),《台灣節氣意象伴手禮概念包裝設計創作》,國立台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p.19。
吳振榮(2012),《台灣節氣意象伴手禮概念包裝設計創作》,國立台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p.29。
林榮泰(2005),〈文化創意˙設計加值〉,《藝術欣賞》,7月號,p.6,台北市:台灣藝術大學。
林幸蓉(2000),《傳統及本土設計資源之應用》,台灣工藝季刊第二期。
官政能(1994),《企業產品的文化理念》,〈產品設計與包裝雜誌,第55 期〉,p.46-55。周澄瑋(2005),《文化創意產業之包裝設計形象塑造》,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p.22-23。周慈菁(2009),《uni咖啡品牌形象建立之視覺設計與應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p.20。周素娥(1999),《包裝設計管理》,技術與材料,包裝工業雜誌社,p. 16-19。
耿鳳英(2005),《文化品牌與地方風格之建立:以日本吉普立美術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19卷,第4期,p.23-31。許杏蓉(1996),《探討包裝範圍》,台灣美術,第8卷,第3期,p.41-47。
許杏蓉(2003),《現代商業包裝學》,台北市:視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19-22。
許毓容(2005),《主題式意象轉化於文化商品造形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p.16。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台北市:城邦文化發行,p.185。
賀預惠(2011),《台灣文創的新亮點》,台灣工藝季刊,p.26-31。
張光民(2008),《DESIGN設計》,台北市: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第140期,p.27。
楊仲民(2009),《以創新手法詮釋伴手禮包裝設計—以淡水地區特產包裝為例》,私立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p.14。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p.40。楊敏芝、辛晚教(2001),〈文化產業與都市發展互動意涵〉,《亞太四域發展論壇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p.71-81。
劉維公(2003),〈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的時代意義〉,《典藏今藝術》,第140期,p.135-136,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龍冬陽(1982),《商業包裝設計》,台北市:檸檬黃文化事業公司,p.56-58。
龍冬陽(2006),《視覺傳達藝術卷:形象包裝-台灣藝術經典大系》,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p.12。
潘江東(2009),〈台灣伴手禮的習俗及未來發展〉,《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5卷,第4期,p.4-10。陳其南 ( 2001 ),〈文化政策研究的發展〉,《典藏今藝術》,第102期,p.104,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陳俊宏、楊東民(199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p.156。
陳威羽 ( 2002 ),《產品意象統合策略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p.18。陳佩君(2005),《地方文化商品之參與式研究創思研究-以草屯的稻草商品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p.18。陳美瑜(2003),《航空公司品牌定位研究-以台灣飛往美洲航線與歐洲航線之FIT旅客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碩士論文,p.5。顏惠芸、林榮泰 (2012),〈從文創產業的感質商品到商業模式的設計加值〉,《藝術學報》,91:p.127-152鄧成連(1992),《現代商品包裝設計》,台北市: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p.34。
蘇明如(2004),《解構文化產業》,高雄市:春輝出版社,p.26。
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即包裝中心(1974),《包裝技術大全的13輯-包裝圖案設計》,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即包裝中心,台北市。
英文部份:
Davis, S .(1995),A Vision for the Year 2000: Brand Asset Management,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2(4), p.65-82.
Garnham, N. (1979),Contribution to a political economy of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 p.123-146.
Joan, Ockman. (1993),Architecture Culture 1943-1968: A Documentary Anthology.New York:Rizzoli.
Rettie Ruth & Carol Brewer(2000),The verbal and visual components of package design, the journal of product and brand management, Vol.9, p.56-70.
Schmitt, B.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5(1-3), p 53-67.
網頁部份: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8C%96#.E5.AE.9A.E7.BE.A9
維基百科:內政部臺灣行政區域圖-屏東縣崁頂鄉。
崁頂鄉行政區劃圖:http://www.pthg.gov.tw/TownKto/Default.aspx。
崁頂鄉位置圖: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4%81%E9%A0%82%E9%84%89
OTOP台灣地方特色網:https://www.otop.tw/。
台灣伴手禮排行榜top20:
http://www.6pe8.com/%E5%8F%B0%E7%81%A3%E4%BC%B4%E6%89%8B
%E7%A6%AE%E6%8E%92%E8%A1%8C%E6%A6%9Ctop20.html。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
行政院文建會「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取自網頁:http://cca.gov.tw,瀏覽日期2015.10.05。
行政院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劃」。取自網頁:http://cca.gov.tw,瀏覽日期2015.10.12。
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組織(2003),文化創意產業專屬網站:
http://www.cci.org.tw/portal/plan/what.asp,流覽日期20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