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08: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婉茹
研究生(外文):Syu,Wan-Ru
論文名稱:台灣中部地區醫務社會工作者醫療補助原則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principles of medical social worker for making judgement with the financial subsidy assessment
指導教授:王篤強王篤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Du-Chiang
口試委員:龍紀萱呂朝賢
口試委員(外文):Chi-Hsuan LungChao-Hsien Leu
口試日期:2016-01-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2
中文關鍵詞:醫務社會工作者資源分配醫療補助原則
外文關鍵詞:medical social workerresource allocationmedical subsidy principl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推行,在表面上看醫療補助需求似乎下降了,但實際上經濟弱勢民眾無力就醫的問題依然存在,引入資源,協助經濟弱勢者就醫,保障其權利,解決病患及其家屬相關問題,仍然是醫務社會工作者的重點工作之一。
然而當醫務社會工作者在面對這些經濟弱勢的病人及其家屬需要引入社會資源,進行資源適當之分配,實質上來說進行資源分配也就是在指進行醫療補助的分配,但在有限的資源裡,究竟要按照什麼樣的原則來進行醫療補助的分配呢?故本研究主要探討中部地區醫務社會工作者從事醫療補助時資源分配之原則及影響中部地區醫務社會工作者從事醫療補助時的資源分配因素。
本研究以中部地區醫務社會工作者為母群體,採普查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215份紙本問卷,回收205份紙本問卷,有效問卷計199份,有效回收率為95.35%。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 中部地區醫務社會工作者從事醫療補助時採用的資源分配原則為需求與平等原則。
二、 影響中部地區醫務社會工作者從事醫療補助時的資源分配因素為國中學歷、高中學歷、大專學歷、扶養未成年子女數、具有債務及評估補助比例。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 學校教育應多開設倫理價值、華人文化課程以培養社會正義與華人文化敏感度。
二、 實務上應多開設醫療補助相關教育訓練,定期舉辦職前訓練、在職訓練並鼓勵社工人員能去參加,以促進醫療補助資源分配的一致性及公平性。
三、 建立督導制度,以增加服務品質。
關鍵字:醫務社會工作者、資源分配、醫療補助原則

The needs for medical subsidies seem to have reduce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however, the issue of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people not being able to receiving medical treatment has actually persisted. Introducing resources, assisting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people for medical treatment, ensuring their rights and solving relevant problems for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are still the priorities for medical social workers. When dealing with the needs of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medical social workers have to introduce social resources and further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essenc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refers to the allocation of medical subsidies. However, due to the fact that resources are limited, the allocation of medical subsidies must be determined by certain principles. Therefore,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principles used by medical social workers in central Taiwan for medical subsidy allocation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allocation.
In this study, medical social workers in central Taiwa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population. By using the general survey method, a total of 215 paper-based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205 were collected, among which 199 were valid questionnaires with a recall rate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of 95.35%.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The principles adopted by medical social workers in central Taiwan for medical subsidy allocation were based on the level of needs and equality.
(2) The factors that would influence medical social workers in central Taiwan during the medical subsidy allocation included: education level (junior high school, senior high school or college), the number of dependent minor children, with debts or not, and the assessed proportion of the subsidy.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ded:
(1) To foster the sensitivity to social justice and Chinese cultures,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the courses related to ethical values and Chinese cultures.
(2) To promote the consistency and fairness in the allocation of medical subsidies, the educational training related to medical subsidie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practices, and social worker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attend relevant pre-service training and in-service training.
(3) A proper supervision system must be established to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Keywords: medical social worker, resource allocation, medical subsidy principl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陳述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界定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醫務社會工作與醫療補助 8
第二節 社會資源分配原則及影響資源分配因素 13
第三節 相關研究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問題 24
第二節 研究設計 26
第三節 研究測量工具設計 28
第四節 研究分析與統計方法 32
第五節 研究倫理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34
第一節 社會工作者個人基本資料之描述 34
第二節 中部地區醫務社會工作者從事醫療補助時的資源分配原則 42
第三節 影響中部地區醫務社會工作者從事醫療補助時的資源分配因素 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3
第二節 討論 55
第三節 研究建議 57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59
參考文獻 61
附錄一………………………………………………………………………………..67

中文書目:
中央健康保險局高屏分局(2010)。中央健康保險局高屏分局補助經濟弱勢者自付保險費政策宣導手冊。
王方(2003)。貧窮歸因、社會階層、保障態度與快樂感受之間的關係。2004
王慶福、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2006)。社會心理學(原作者:Brehm, S. S. & Kassin, S., & Fein, S.)。台北市:雙葉書廊。(原作出版年:2005)
王篤強(1996)。「普遍且均等給付之殘障津貼」的道德基礎─檢視與替代。思 與言,34(4),121-148。
包承恩、王永慈(譯)(2011)。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原作者:Reamer, F. G.)。台北市:洪葉文化。(原作出版年:1999)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暨走過台灣-世代、歷史與社會研討會。清華大學主辦。
石泱、孫健忠(2008)。對貧窮者與社會救助的態度:基層社會救助行政人員的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22,159-182。
余正麗(2010)。社區獨居老人健康狀況與社會資源利用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何伶娟(2011)。脊髓損傷患者社會資源應用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
吳老德(2000)。正義理論與福利國家。台北市:五南文化。
吳怡蓉(2004)。當社工碰到濟公─社會工作員將民間信仰視為社會資源之初探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吳盛(2003)。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資訊人員的知識分享行為(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中山大學,高雄市。
呂朝賢、王德睦(2000)。1960s以降的美國貧窮理論:回顧與整合。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1),149-195。
李宗派(2000)。探討社會資源之開發與管理原則。社區發展季刊,89,53-61。
李建興(1994)。運用社會資源協助社區發展可行途徑之研究。台北市:內政部。
李昭蓉(1995)。老人福利資源運用與社工人員服務績效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李美枝(1997)。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市:大洋出版社。
林威成(2005)。旅運者觀點討論態度、涉入程度、群體影響力、行為意向與運具選擇行為的關連性:以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萬億(1992)。社區資源整合與運用。社教雙月刊,51,5-9 。
林萬億(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文化。
林慧甄(2006)。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特殊需求子女社會資源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姚淑芬(1994)。少年逃家與資源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柯芝叡(2010)。國軍心輔人員運用社會資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台北市。
洪敏琬(譯)(2013)。社會工作實務理論:整合運用取向(原作者:Beckett, C.)。 台北市:洪葉文化。
孫莉琳(2006)。花蓮縣國中輔導工作運用社會資源之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秦燕(2009)。醫務社會工作。台北市:巨流圖書。
高淑清(2001)。家庭生活教育與社區資源。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 家庭生活教育,83-112。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英陣、朱小綺(2000)。社區資源網絡建構的原則與方法。收錄於張英陣(主編),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實務工作手冊(社區資源網絡建構篇)。台北:內政部。
張清富(1993)。台灣省貧窮趨勢與致貧因素之研究。台北市:豪峰。
張滿玲(譯)(1999)。社會心理學(原作者:Taylor S.E., Peplau L.A. & Sears D. O.)。台北市:雙葉書廊。
莫藜藜(1998)。醫務社會工作。台北市:桂冠文化。
莫藜藜(1999)。全民健保與醫院社會工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莫藜藜(2002)。醫療福利。台北市:亞太文化。
莫藜藜(2013)。台灣醫務社會工作發展與變革。「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三十週年慶暨第一屆華人地區醫務社會工作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院國璽樓。
許臨高(2008)。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文化。
陳武宗(2009)。醫院社會工作部門社會資源運用與倡導經驗回顧。社區發展季 刊,126,20-33。
陳武宗、劉姵均、陳冠含、陳錦雯(2011)。醫院醫療補助與社會工作實務。社區發展季刊,136,136-148。
陳郁日(2006)。社會工作者將算命視為社會資源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慈濟大學,花蓮縣。
陳琇惠(2000)。醫療補助,引自社會工作辭典。臺北市: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印行。
陳瑛怡(2002)。國軍心輔官處遇自殺未遂個案運用社會資源網絡之研究-以南區心理衛生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台北市。
曾華源(2004)。「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兩難與抉擇辨明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曾華源、劉曉春譯(2000)。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原著者:Baron, R.A. & Byrne, D.)。台北:洪葉。(原著出版年:1997)
黃光國(1988)。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市:巨流圖書。
溫信學(2012)。醫務社會工作。台北市:洪葉文化。
詹火生(譯)(1987)。社會政策要論(原作者:Jones, K., Brown, J., & Bradshaw, J.)。台北市:巨流圖書。(原作出版年:1983)
廖榮利(1992)。醫療社會工作。台北市:巨流圖書。
劉聖煖(2010)。從老年人觀點探討在地老化之社會資源需求(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潘淑滿(2000)。社會個案工作。台北市:心理文化。
蔡明璋(1996)。臺灣的貧窮:下層階級的結構分析。台北市:巨流圖書。
黎小甄(2012)。資源分配探討大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同理心、個人集體主義傾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
蕭秋棋(2010)。國中體育教師自我概念、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教學自我效能線性結構關係之實徵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謝孟雄(1990)。社會工作與醫療。台北市:桂冠文化。
韓元勤(2004)。醫務社工者運用社會資源處遇軍職病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台北市。
韓玉瑛(2006)。社工人員在人情情境中資源運用原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鍾佳伶(2006)。少年觀護所收容人偏差行為與社會資源運用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台北市。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圖書。
羅正杰(2007)。國軍心理衛生中心與公部門社福組織之資源連結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台北市。


英文書目:
Bagihole, B. (1997). Equal Opportunities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NY: Longman.
Benabu, R. (2000). Meritocracy, redistribution, and the size of the pie. In: Arrow, K., Bowels, S., and Durlauf, S. (eds.), Meritocracy and Economic Inequality(pp.317–339).New Jersey,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uz, S., Ontas, O. C. & Hatiboglu,B. (2012). Opinions of social Work students from Turkey on social justice.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56(6), 724-742.
Cowles, L. (2003). Social Work in the Health Field(2nd ed.). New York, NY: Haworth Social Work Practice Press.
Deutsch, M. (1975). Equity, Equlity and Need:What Determines Which Value Will Be Used as the Basi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1, 137-149.
Franzoi, S. L. (2006). Social psychology (4th ed.). Boston, MA: McGraw-Hill.
Halley, A. A. (1992). Delivering human services(3rd). New York, NY: Longman.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NY: Wiley and Son.
Kelley, H. H. (1973). The processes of causal attribu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2), 107-128.
Kutchins, H. (1991). The Fiduciary Relationship: The Legal Basis for Social Workers' Responsibilities to Clients. Social Work, 36(2), 106-113.
Miller, D. (1999). Principles of Social Just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orman, J. (1987). The 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elfare pluralism. Massachusetts , MA: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Reamer, F. G. (1995). Social Work Ethic and Values.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akefield, J. C.(1988). Psychotherapy,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social work. Part 1:Distributive justice a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ocial work. Social Service Review, 62(2), 187-210.
Wallander, L. (2011). Measuring social workers’ judgements: Why and how to use the factorial survey approach in the study of professional judgements.Journal of Social Work , 12(4),364-38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