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中央健康保險局高屏分局(2010)。中央健康保險局高屏分局補助經濟弱勢者自付保險費政策宣導手冊。
王方(2003)。貧窮歸因、社會階層、保障態度與快樂感受之間的關係。2004
王慶福、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2006)。社會心理學(原作者:Brehm, S. S. & Kassin, S., & Fein, S.)。台北市:雙葉書廊。(原作出版年:2005)
王篤強(1996)。「普遍且均等給付之殘障津貼」的道德基礎─檢視與替代。思 與言,34(4),121-148。
包承恩、王永慈(譯)(2011)。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原作者:Reamer, F. G.)。台北市:洪葉文化。(原作出版年:1999)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暨走過台灣-世代、歷史與社會研討會。清華大學主辦。
石泱、孫健忠(2008)。對貧窮者與社會救助的態度:基層社會救助行政人員的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22,159-182。余正麗(2010)。社區獨居老人健康狀況與社會資源利用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何伶娟(2011)。脊髓損傷患者社會資源應用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吳老德(2000)。正義理論與福利國家。台北市:五南文化。
吳怡蓉(2004)。當社工碰到濟公─社會工作員將民間信仰視為社會資源之初探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吳盛(2003)。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資訊人員的知識分享行為(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中山大學,高雄市。
呂朝賢、王德睦(2000)。1960s以降的美國貧窮理論:回顧與整合。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1),149-195。李宗派(2000)。探討社會資源之開發與管理原則。社區發展季刊,89,53-61。李建興(1994)。運用社會資源協助社區發展可行途徑之研究。台北市:內政部。
李昭蓉(1995)。老人福利資源運用與社工人員服務績效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李美枝(1997)。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市:大洋出版社。
林威成(2005)。旅運者觀點討論態度、涉入程度、群體影響力、行為意向與運具選擇行為的關連性:以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萬億(1992)。社區資源整合與運用。社教雙月刊,51,5-9 。
林萬億(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文化。
林慧甄(2006)。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特殊需求子女社會資源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姚淑芬(1994)。少年逃家與資源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柯芝叡(2010)。國軍心輔人員運用社會資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台北市。洪敏琬(譯)(2013)。社會工作實務理論:整合運用取向(原作者:Beckett, C.)。 台北市:洪葉文化。
孫莉琳(2006)。花蓮縣國中輔導工作運用社會資源之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秦燕(2009)。醫務社會工作。台北市:巨流圖書。
高淑清(2001)。家庭生活教育與社區資源。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 家庭生活教育,83-112。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英陣、朱小綺(2000)。社區資源網絡建構的原則與方法。收錄於張英陣(主編),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實務工作手冊(社區資源網絡建構篇)。台北:內政部。
張清富(1993)。台灣省貧窮趨勢與致貧因素之研究。台北市:豪峰。
張滿玲(譯)(1999)。社會心理學(原作者:Taylor S.E., Peplau L.A. & Sears D. O.)。台北市:雙葉書廊。
莫藜藜(1998)。醫務社會工作。台北市:桂冠文化。
莫藜藜(1999)。全民健保與醫院社會工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莫藜藜(2002)。醫療福利。台北市:亞太文化。
莫藜藜(2013)。台灣醫務社會工作發展與變革。「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三十週年慶暨第一屆華人地區醫務社會工作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院國璽樓。
許臨高(2008)。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文化。
陳武宗(2009)。醫院社會工作部門社會資源運用與倡導經驗回顧。社區發展季 刊,126,20-33。
陳武宗、劉姵均、陳冠含、陳錦雯(2011)。醫院醫療補助與社會工作實務。社區發展季刊,136,136-148。陳郁日(2006)。社會工作者將算命視為社會資源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慈濟大學,花蓮縣。陳琇惠(2000)。醫療補助,引自社會工作辭典。臺北市: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印行。
陳瑛怡(2002)。國軍心輔官處遇自殺未遂個案運用社會資源網絡之研究-以南區心理衛生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台北市。曾華源(2004)。「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兩難與抉擇辨明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曾華源、劉曉春譯(2000)。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原著者:Baron, R.A. & Byrne, D.)。台北:洪葉。(原著出版年:1997)
黃光國(1988)。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市:巨流圖書。
溫信學(2012)。醫務社會工作。台北市:洪葉文化。
詹火生(譯)(1987)。社會政策要論(原作者:Jones, K., Brown, J., & Bradshaw, J.)。台北市:巨流圖書。(原作出版年:1983)
廖榮利(1992)。醫療社會工作。台北市:巨流圖書。
劉聖煖(2010)。從老年人觀點探討在地老化之社會資源需求(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長庚大學,桃園縣。潘淑滿(2000)。社會個案工作。台北市:心理文化。
蔡明璋(1996)。臺灣的貧窮:下層階級的結構分析。台北市:巨流圖書。
黎小甄(2012)。資源分配探討大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同理心、個人集體主義傾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蕭秋棋(2010)。國中體育教師自我概念、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教學自我效能線性結構關係之實徵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謝孟雄(1990)。社會工作與醫療。台北市:桂冠文化。
韓元勤(2004)。醫務社工者運用社會資源處遇軍職病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台北市。韓玉瑛(2006)。社工人員在人情情境中資源運用原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東海大學,台中市。鍾佳伶(2006)。少年觀護所收容人偏差行為與社會資源運用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台北市。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圖書。
羅正杰(2007)。國軍心理衛生中心與公部門社福組織之資源連結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台北市。英文書目:
Bagihole, B. (1997). Equal Opportunities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NY: Longman.
Benabu, R. (2000). Meritocracy, redistribution, and the size of the pie. In: Arrow, K., Bowels, S., and Durlauf, S. (eds.), Meritocracy and Economic Inequality(pp.317–339).New Jersey,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uz, S., Ontas, O. C. & Hatiboglu,B. (2012). Opinions of social Work students from Turkey on social justice.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56(6), 724-742.
Cowles, L. (2003). Social Work in the Health Field(2nd ed.). New York, NY: Haworth Social Work Practice Press.
Deutsch, M. (1975). Equity, Equlity and Need:What Determines Which Value Will Be Used as the Basi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1, 137-149.
Franzoi, S. L. (2006). Social psychology (4th ed.). Boston, MA: McGraw-Hill.
Halley, A. A. (1992). Delivering human services(3rd). New York, NY: Longman.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NY: Wiley and Son.
Kelley, H. H. (1973). The processes of causal attribu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2), 107-128.
Kutchins, H. (1991). The Fiduciary Relationship: The Legal Basis for Social Workers' Responsibilities to Clients. Social Work, 36(2), 106-113.
Miller, D. (1999). Principles of Social Just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orman, J. (1987). The 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elfare pluralism. Massachusetts , MA: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Reamer, F. G. (1995). Social Work Ethic and Values.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akefield, J. C.(1988). Psychotherapy,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social work. Part 1:Distributive justice a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ocial work. Social Service Review, 62(2), 187-210.
Wallander, L. (2011). Measuring social workers’ judgements: Why and how to use the factorial survey approach in the study of professional judgements.Journal of Social Work , 12(4),364-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