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14: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運之
研究生(外文):WANG,YUN-JHIH
論文名稱:消失中的飲食:探究都市阿美族之年長者飲食樣貌─以野菜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Vanishing Diet : Searching for the appearance of Diet of Amis Tribe' s Elders – The case of Wild Vegetable
指導教授:李貴宜李貴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GUEI-YI
口試委員:朱惠玲黃慧君
口試委員(外文):JHU,HUEI-LINGHUANG,HUEI-JYUN
口試日期:2017-11-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餐旅管理學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餐旅服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都市阿美族年長者野菜飲食樣貌
外文關鍵詞:metropolitan amiselderswild vegetablesdiet appear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6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民國50年起,臺灣社會經濟模式由農業經濟轉型為出口導向的勞力密集型產業,使得許多阿美族人陸續遷入都會區居住、工作,因而形成「都市阿美族群」。本研究是以都市阿美族年長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為:1.探究都市阿美族年長者野菜飲食現況;2.探究都市阿美族年長者野菜飲食傳承現況,及探討其中產生的飲食認同感。
本研究取樣範圍為原生於花蓮至台東一帶,50歲以上且為「第一代」到都市的阿美族人。阿美族年長者保留較多部落記憶,對自身文化與認同了解也較深刻。
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設計,選出五位受訪者進行個別深入訪談,以回應研究問題。研究結果發現:自幼受過原鄉文化洗禮的阿美族年長者,飲食習慣仍不失其原住民主體性,都市阿美族年長者依舊保持著「吃草的民族」之雅稱。但其後代從出生到成長均在都市之中,失去了與母文化涵養的機會,其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均與漢人相似,野菜飲食在都市阿美族的日常生活傳承是存在著失傳危機。但是在養生風潮與野菜餐廳的興起,改變了阿美族野菜的內涵與傳承模式。
阿美族野菜飲食代表著一種「精神文化」與「生活智慧」,不同環境,不同族群,有不同的風貌與感動,所衍生的飲食文化,值得我們尊重。研究結果可將阿美族飲食文化與對自然感受力、環境的省思一併傳承下去。
Since 1961, the economic model in Taiwan society has transformed from agricultural economy to export-oriented,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That has made it to have many Ami tribal people, one after another, move into the metropolitan areas for work and living and then those people are to form “metropolitan Amis”. The objec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mi elders. And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1. to explore the Ami elders’ conditions of wild vegetable diets; 2. to explore the existing situations of metropolitan Ami elders’ wild vegetable diets’ heritage and the ethnic identity, derived from both of which.

The sampling area of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ose who are Ami elders, natives of Hualien and Taitung, above 50 years old -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aboriginal people living in the cities. Those Ami elders could remain more tribal memories and more profoundly realize and identify their own culture.

In this research adopting the purposive sampling,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o collect narrative data from 5 interviewees to respond to the research questions. The research result is that Ami elders, having gone through a hometown cultural baptism since young, have still kept their diet habits without loss of aboriginal subjectivity. Therefore, Ami elders still remain an elegant name, called“ethnic people eating grass”, But the Ami young generation, born and growing up in the cities, could lose the chance of being well-bred in their mother culture. Their living and diet habits and Han Chinese’s are similar. There is a crisis of loss of heritage of wild vegetable diets in metropolitan Amis’ daily life. But nowadays the regimen wave and the wild vegetable restaurants are at rise, which has changed the inner meaning of Ami wild vegetable diets and the model of heritage.

The Ami wild vegetable diets represent a kind of“spiritual culture”and a kind of“life wisdom”, in which there are different appearances and inspiration in the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and ethnic groups, and which then derive the diet culture, deserving our respect. The research result is that we can make the Ami diet culture, the sensibility in nature and the reflection in environment be all together passed down.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3
第三節、研究貢獻 4
第二章文獻回顧 5
第一節、阿美族人口現況 5
第二節、原住民年長者 7
第三節、阿美族飲食樣貌 8
第三章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研究架構與流程 25
第二節、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27
第三節、研究信效度 28
第四節、研究與分析方法 29
第四章研究結果 33
第一節、都市阿美族食用野菜現況 33
第二節、都市阿美族野菜傳承 38
第三節、阿美族野菜與飲食認同感 41
第四節、野菜飲食對社會之影響與關係 46
第五章結論 54
第一節、研究發現 54
第二節、研究建議 57
第三節、研究展望 58
第三節、研究限制 59
參考文獻 61
附錄 67


表、圖目錄



表2-1阿美族傳統飲食文化表 17
表2-2阿美族野菜相關書籍表 18
表3-1受訪者背景資料表 27
表4-1食用野菜頻率表 35


圖:
圖2-1麵包樹 11
圖2-2麵包樹 11
圖2-3樹豆 11
圖2-4樹豆 11
圖2-5朝天椒 12
圖2-6朝天椒 12
圖2-7野苦瓜 12
圖2-8野苦瓜 12
圖2-9翼豆 13
圖2-10翼豆 13
圖2-11油菜花 13
圖2-12油菜花 13
圖2-13蕗蕎 14
圖2-14蕗蕎 14
圖2-15芋頭 14
圖2-16芋頭 14
圖2-17山蘇 15
圖2-18山蘇 15
圖2-19龍葵 15
圖2-20龍葵 15
圖2-21咸豐草 16
圖2-22咸豐草 16
圖3-1研究流程圖 26
圖4-1樹豆甜湯 46
圖4-2大鍋菜湯 47
圖4-3黑甜菜湯麵 47
圖4-4鹽漬朝天椒 48
圖4-5川燙地瓜葉 48

中文部分
巴蘇亞‧博伊哲努(1997)。《山海文化》。台北:臺原。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2002)。《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台北市:前衛。
王明珂(2004)。〈歷史記憶與族群關係-埃期溝羌族「歷史」的反思〉。《歷史月
刊》,(196),98-104。
王維政(2008)。《健康飲食手冊》。台北市:健康服務中心。
內政部戶政事務司(2017)。取自內政部戶政事務司網頁
(http://www.ris.gov.tw/zh_TW/674)。
內政部統計處(2017)。取自內政部統計處網頁
(http://www.moi.gov.tw/stat/chart.aspx?ChartID=S0601)。
以撒克‧阿復(2016)。〈飲食‧認同‧文化抵抗:阿美族傳統食物與永續發展〉。《新
使者》,152,24-28。
阮昌銳(1969)。《大港口的阿美族:上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阮昌銳(1969)。《大港口的阿美族:下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1962)。《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怡君、趙憶蒙(2000)。《臺灣原住民創意食譜》。臺北市: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李昭賢(2008)。《原住民傳統飲食的延續與市場調查以花蓮光復鄉馬太鞍阿美族
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朴相美(2007)。〈首爾:飲食、民族認同與國家主義〉。載於James L.Watson(主
編),《飲食全球化:跟著麥當勞,深入東亞街頭》,頁135-155。台北:早安財
經。
何秀蘭、徐國士(1996)。〈阿美族太巴塱社染料植物之研究〉。《東台灣叢刊之四》,
31-52。
宋林飛(2002)。〈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七個關鍵詞問題探討〉。《當代亞太》,(8),14-23。
阿美族野菜復興找回嗜苦的舌頭。(2016,2月16日)。Upaper,6。
吳雪月(1997)。《阿美族的生活智慧: 南勢阿美七腳川社》。臺北市: 順益台灣原住
民博物館。
吳雪月(1999)。〈吃草的民族─阿美族飲食文化的認識〉。《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
訊》,5(2),21-25。
吳雪月(2003)。《從交換到交易─花蓮縣吉安鄉「黃昏市場」阿美族野菜區的民族誌
研究》。慈濟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林鳳珠(2005)。原住民工作世界─阿美族青年的故事(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
學,花蓮縣。
林淑蓉(2006)。客家飲食文化與社會生活:從族群性到族群認同。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之「客家社會與文化及教學資源整合」學術研討會。
林玉芬(2013)。《幼兒園阿美族野菜飲食文化課程之教與學》。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
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洪泉湖(2003)。〈全球化與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公民訓育學報》,
(14),37-53。
范麗娟(2004)。《質性研究─深度訪談》。台北市:心理。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侯俐安(2015,5月4日)。原住民保種田要留住部落野菜。聯合報,A7版。
原住民委員會(2017)。取自原住民委員會網頁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7AD36169AB07E1D0&type=D553881BB72C42C9D0636733C6861689)。
孫大川(2005)。《海的記憶: 臺灣原住民海洋文化與藝術》。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
設委員會。
陳安茹(2009)。〈談野生蔬菜的開發與利用〉。《現代農業科技》,2009(8),P62-
P62。
陳肇堯(2015)。〈年長者休閒活動類型選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南地區為例〉。《體
育學報》,48(3),345-364。
陳麗婷(2016,12月21日)。你知道哪些野菜能吃嗎?到部落輕旅行嘗原味野菜。
聯合報,B3版。
陳麗婷(2017,1月30日)。尚青!花蓮野菜市場當日限定。聯合報,A11版。
徐庭揚(2014,4月10日)。花蓮健康美食阿美族野菜登上新書。聯合報,B1。
黃貴潮(1998)。《阿美族飲食之美》。臺東縣: 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
理處。
黃宣衛(2005)。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
黃宣衛(2008)。《阿美族》。台北:三民。
黃秀閑(2011)。《原住民飲食書寫的文學/化性:以瓦歷斯‧諾幹、亞榮隆‧撒
可努、夏曼‧藍波安為觀察核心》。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
張雯勤(2003)。〈從旅行到田野研究:談田野調查與參與觀察〉。載於齊力、林
本炫(合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73-94。嘉義:南華大學。
張哲民(2017)。〈都會阿美族〉。取自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字典網
頁(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2464&keyword=都市原住民)。
張哲民、林素珍(2017)。〈都市原住民〉。取自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字典網
頁(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2466&keyword=都市原住
民)。
莊英璋(2003)。〈客家社會文化與飲食特性〉。載於楊昭景(主編),《客家飲食文化
輯》,頁10-17,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靳菱菱(2013)。《認同的路徑:撒奇萊雅族與太魯閣族的比較研究》。高雄:麗文。
達西烏拉灣‧畢馬(2001)。《台灣的原住民阿美族》。台北:臺原。
齊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概論〉。載於齊力、林本炫(合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20。嘉義:南華大學。
趙大宣、鄭樹芳(2009)。〈山野菜保健價值及發展前景》。《廣西農學報》,24(1),
P107-P108。
董俞佳(2016,2月16日)。阿美族野菜大復興要出食譜了。聯合報,A6版。
劉芳(2014)。〈野菜的暢想:食相心生的飲食人類學考察〉。《華人應用人類學學
刊》,3(1),13-28。
劉鶴群、龍采綾與房智慧(2017)。《都市原住民族的就業排除經驗與因應:臺中市阿
美族都市部落之個案研究》。《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9)179-211。
臺中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2017)。〈臺中市原住民族人口概況〉。取自臺中市
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網頁
(http://www.ipd.taichung.gov.tw/public/Data/125010/611189331371.pdf)。
蔡明哲(2001)。《都市原住民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蔡春蘭(2005)。《都市原住民後代的族群認同─以十二位都市原住民後代為例》。國
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衛生福利部(2016)。取自衛生福利部網頁
(http://www.mohw.gov.tw/CHT/Ministry/Index.aspx)。
鍾辰英(2004)。《原住民國宴食譜》。屏東市: 屏東縣政府。
瞿海良(1997)。《大自然的賞賜: 臺灣原住民之飲食文化》。台北市:文建會。
嚴雲翔(2007)。〈北京:失「速」的美式飲食文化〉。載於James
L.Watson(主編),《飲食全球化:跟著麥當勞,深入東亞街頭》,頁53-
84。台北:早安財經。
英文部分
Babbie, E.(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8th ed.). Belmont, CA : Wadsworth.
Flyman, M. V., & Afolayan, A. J. (2006). The suitability of wild vegetables for alleviating
human dietary deficiencies.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otany, 72(4), 492-497.
Kershen, A. J. (2002). Food in the migrant experience. Burlinton, VT: Ashgate.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 Alexander, L. (1996). In-depth interviewing: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alysis (2nd ed.). Sydney, Australia: Longman.
Neuman, W. L. (2006).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6th ed.). Boston, MA: Ally & Bacon.
Ogle, B. M. (2001).Wild vegetables and micronutrient nutrition: Studi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wild vegetables in women's diets in Vietnam(Doctoral dissertation,
Acta Universitatis Upsaliensis).
Watson, J. L. (2007). Golden Arches East:McDonald’s in East Asia. Taiwan:Good
Morning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