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大肚鄉誌》,臺中:大肚鄉誌編纂委員會,1993。
《我的家鄉是大肚》,臺中縣政府:臺中縣政府教育局,1999。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全世 (2000a)。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 。資訊與教育,80,23-31。王美文(2000)。臺南市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王慧蘭(2004)。鄉土教育與國際視野:迷思與觀照。國立屏東師院舉辦之「現代教育論壇」論文集(75-78),屏東。
王靖宜(2004)。資訊科技融入幼兒教學之參與式行動研究-以臺中縣一所私立幼稚園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市。王珮珊(2006)。應用電子地圖於國小鄉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王慧娟(2006)。社區資源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王怡方(2007)。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用在國小學童鄉土教學之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之碩士論文,臺南市。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第16版)。臺北:五南圖書。
王智弘、王文科(譯)( 2009)。Henning,J.E.,Ttone,J.M.,& Kelly,J.L.(2011)。精進教學使用的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呂淑芬(2004) 。臺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呂昭韻(2007)。資訊科技融入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李振任 (2001)。國民小學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感之研究―以萬丹鄉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李美珍(2010)。臺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人格特質、學習態度、鄉土知識與鄉
土認同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杜玥潾(1999)。國小鄉土教學課程實施現況與教材評鑑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杜思慧(2014)。社區資源運用於國小低年級學生環境教育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吳連賞(1997)。鄉土地理教育推動與教材編撰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8,頁207-232。吳明清(1998)。學校生活與鄉人教育。北縣教育,23,頁14-17。林生傳(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林秋萍(1998)。臺北市野鳥學會協助國小戶外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家元(2003)。鄉土教學對學童的鄉土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之影響研究-以臺中縣后里國小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臺中市。林佳玫(2012) 。社區資源融入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天母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之碩士論文,臺北市。林萩燕(2007)。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生活的安排」單元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之碩士論文,屏東。林進材(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復文書局。
周梅雀(1999)。鄉土教學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與不變的意義。國教之聲,32(4),頁2-6。周杏樺(2006)。資訊科技融入家政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卓世宏(1998)。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的鄉土知覺與鄉土認同―以臺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市。姜添輝(2012)。國民小學社會四上第三冊教師手冊。臺南市:南一。
姜添輝(2013)。國民小學社會四下第四冊教師手冊。臺南市:南一。
姜添輝(2014a)。國民小學社會三上第一冊教師手冊。臺南市:南一。
姜添輝(2014b)。國民小學社會三下第二冊教師手冊。臺南市:南一。
廖衾儀(2003)。資訊科技融入幼稚園教學之研究--以臺北市一所公立幼稚園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姚誠(1996)。認同自我,尊重他人─從鄉土教育到多元文化教育。國小鄉土教學教材教法論文研討會論文集(89-115頁)。花蓮: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教學資源中心。
姚誠(2000)。從「意識」到「認同」-論臺灣鄉土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季刊,3(3),頁1-16。范熾文(2013)。新世紀的學校教育革新方向。教育與行政管理學刊,3,1-9。
洪瑞佑(1999)。戶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兒童在鄉土地裡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耿志華(1995)。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的觀察和討論。國民教育36:1,頁22-30。姜孟佑(2004)。 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關係之研究-以新店市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秦葆琦(1998)。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與「鄉土教學活動」關係的探討。載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社會學科教育之趨勢(頁1-15)。臺北市:教育部。
莊東星(1999)。國小教師實施「鄉土教學活動」之行動探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莊智鈞(2008)。竹東鎮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環境知識、鄉土認同態度與鄉土環境行為意向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許麗菁(2010)。運用社區資源進行戶外環境鄉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東縣鹿野鄉為例。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陳玉玲(1998)論鄉土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143-164。陳朝陽(1999)。鄉土教育的意義與特質。教師之友,40(1),頁34-43。陳素琴(2000)。社區資源運用在國小鄉土教育課程之研究-以臺中市南屯老街為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臺北:學富。
陳麗紅(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陳添城(2006)。鄉土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中學生鄉土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臺南市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市。陳怡均(2013)。電子書運用於國小一年級校外教學實施情形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黃玉冠 (1994)。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朝恩(1999)鄉土教學的環境教育意義及其範例。環境教育季刊,40,7-14。黃義添(2005)。宜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黃啟源(2009)。運用 Google地球於國小五年級地理教學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之碩士論文,新北市。單文經(譯)(2002),Robert Heinich, Michael Molenda, James D. Russell & Sharon
E. Smaldino 著,ASSURE 模式,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7/E)),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喻如妘(2009) 。臺中縣大雅鄉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學位論文,臺北市。
賀雅蓉(2003) 。臺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地理知識與鄉土認同態度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楊宜芬(1997)。嘉義市國小兒童鄉土史地知識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楊思偉(1997)。日本中小學有關鄉土教育之教材概念與教學實施之分析。史聯雜誌,30,3-20。楊雲龍(1997)鄉土教學活動之探討。竹縣文教,16,19-25。楊銀興(2000)。傳統評量與新式評量之比較及國小教師對實施新式評量相關問題覺知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楊淑詩(2014)。國小高年級社區資源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淡水古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之碩士論文,臺北市。溫振華(1996)。村廟與鄉土史教學。載於國立臺南師範學院主編: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7~294。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桂芳(1998) 。高雄縣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地理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臺南市。
張智遠(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前鎮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屏東市。
張育欽(2005)。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潮州鎮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張秀燕(2010)。應用GPT於國小五年級地圖能力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張淑芳(2013)。 空間資訊教育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之碩士論文,臺中市。蔡明芬(2007)。三重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環境認知與鄉土認同態度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蔡慶忠 (2009)。 社會領域應用社區資源之課程與教學研究─以板橋市西州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T&D 飛訊,118 ,頁1 -20 。
歐用生(1995)。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10-22。臺北:漢文書店。
歐用生(1996)。培育多元文化觀的教師。國民教育,32(3),4-11。鄧天德(2000)。九年一貫課程與鄉土教育。課程與教學季刊,3(3),頁17—30。劉得煒(2001)。主題式網路學習環境系統平臺之建構與評鑑。國立花蓮師範學
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鄭振志(2004)。資訊科技融入鄉土教育之行動研究-建構以學校為本位之鄉土教育網站。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鄭玉平(2006) 。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鄭秀卿(2009)。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製作簡報式電子書為方法。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鄭禮慶(2014)。新北市三重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對電音三太子之文化認同與鄉土認同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臺北市。盧建勳(2003)。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主題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顏大欽(2015)。資訊科技結合社區資源以提升國小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臺南市。蘇永明(1996)。唯實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55-80頁。臺北:師大書苑。
蘇建誠(2005) 。臺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情感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蘇國章(2005)。 電子地圖運用於社會領域地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空間認知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之碩士論文,嘉義市。韓景春(1996)。實用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81-120頁。臺北:師大書苑。
二、西文部分
Carr, W., & Kemmit, T.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tearch. Philadelphia, PA: Falmer Prett
Dexter, T. L., Anderton, R. E., & Becker, H. J. (1999). Teachert' viewt of computert at catalyttt forchanget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of Ret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3), 221-239.
Diat,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tome thingt you thould know.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 (3), 10-13, 21.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N.Y.: acmillan, Inc.
Franklin, T. & Ttrudler, N.(1989). Computer Integrated Inttruction Intervice
Notebook: Elementary Tchoo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Tervice NO.
ED325105).
Mourtund, D. (1992). The technology coordinator. Eugene.Oregon: International
T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McClure, C.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t.13(2), 115-125.
Mehlinger, H. D.(1996). Tchool refor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hi Delta
Kappan, 77(6), 400-407.
Roblyer, M. D. ,& Edwardt, J.(2000).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2nd Ed). New Jertey :Prentice-Hall,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