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2009)。教學導師運用認知教練提升初任教師心智能力之策略初探。銘傳教育電子期刊,1,32-50。
江政嫻(2009)。教師專業成長—以二位中學POWER 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吳宗立(2002)。班級經營:班級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9)。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5)。班級經營:策略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1998)。班級經營。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福源(2000)。國民小學優良教師與一般教師之班級氣氛比較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0,171-196。吳麗娟(2013)。一個家校合作互動的金鑰匙—如何有效、輕鬆的進行親師溝通(上)。諮商與輔導,326,48-58。宋美貞(2004)。淺談現代導師如何班級經營。中正高工學報,5,49-60。汪榮才(2006)。國小班級創造氣氛量表之發展與效度研究。致遠管理學院學報,1,1-22。李思宏(2006)。台東縣國民中學初任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周崇儒(1999)。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師溝通。教育實習輔導,5(3),1-8。周新富(2006)。班級經營。臺北市:華騰。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吟霞、林欣怡(2009)。臺北都會區教師之班級經營—經驗教師親師溝通策略探討。國教新知,56(3),86-97林宜玄、翁美惠(2008)。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初任教師工作困擾及解決方式之研究。學校行政,53,101-121。林宜玄、劉怡萱(2009)。高級中等學校初任教師導入輔導需求及導入方案內涵之研究。銘傳教育電子期刊,1,51-72。
林奕成(2011)。教師互動之微觀政治分析:以初任教師為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 27,113-140。林政逸(2013)。班級經營核心實務與議題。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香吟(2014)。國中實施代幣制對班級常規與班級氣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香河、林進材(2015)。圖解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林素卿(2003)。協同行動研究─以班級經營之常規改善為例。師大學報,48(1),91-112。
林進材(2005)。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9)。有效班級常規的經營。師友月刊,501,55-60。林舒晴(2016)。大型學校的國中初任教師之工作困擾探究—以台南市一所大型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林鳳婷(2010)。親師溝通對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胡久樹(2006)。國民小學初任教師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姜政光(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對親師衝突知覺與親師溝通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徐顥恩(2004)。國民中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3)。國民中學訓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班級經營達人-國中導師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發揚師道、百年樹人。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2014)。國民教育,54(4),103-104。
桃園縣立幸福國民中學導師遴選辦法(2011)。2015 年11 月30 日,取自http://www.hfjh.tyc.edu.tw/hfjh/pro/4.pdf 。
郭明德(2001)。班級經營:理論、實務、策略與研究。臺北市:五南。
粘絢雯、程景琳(2010)。國中班級經營與班級氣氛相關因素之探討:關係攻擊與關係受害。教育實踐與研究,23(1),57-84。康玉琳(2007)。鴻溝的跨越—五位國中初任教師教學實踐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永發(1999)。談班級常規的建立。教育資料文摘,43(6),157-163。陳志勇(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怡靜、林吟霞(2013)。初任教師與經驗教師課堂發問技巧之個案分析。國教新知,60(3),95-104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靜音(2002)。班親會在一所國小實施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張民杰(2007)。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民杰(2008)。中小學專家教師班級常規策略之分析與比較。教育學刊,31,79-119。張秀敏(1998)。國小班級經營。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素偵、張德銳(2008)。提升國小初任教師班級常規經營之教學輔導歷程分析。初等教育學刊,30,35-62。
張新仁(2005)。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臺北市:五南。
張碧蘭(2002)。國小初任教師工作困擾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張德銳(2003)。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困境與專業發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29-144。
張德銳(2003)。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輔導與考核。課程與教學季刊,6(3),67-86。張德銳、高紅瑛(主編)(2009)。同儕輔導專業成長故事集。臺北市:五南。
曾玉娣(2010)。輔導新手教師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曾寶儀(2003)。國民中學教師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淑華(2009)。都會地區教師親師關係的營造與親師溝通。國教新知,56(3),96-103。黃源河、符碧真(2009)。一樣軌跡兩樣情:美國與我國師資培育機構轉型與教師質量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4),171-200。楊嫊薰(2007)。國民中學教師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法規認知、權利態度與親師溝通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寧嘉齡(2014)。國中導師對少年藥物濫用的認識與防治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蔣秀華(2010)。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導師僕人領導、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培村(1996)。我國實施中小學教師職級制度的基本構想。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155-189 頁)。高雄市:麗文。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
蔡雅玲(2004)。國小初任教師教學檔案對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歐用生(1999)。國民小學社會科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劉曜睿(2004)。導入階段國小教師生涯發展遭遇之問題與問題因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盧富美(2003)。班級常規經營:常規與教學雙人行。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韓玉芬(2004)。初任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歷程之質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謝州融(1984)。國民中學導師角色的研究。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謝旻晏(2003)。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現況、困擾與改善成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蕭伊伶(2009)。高雄縣國民中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導入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
二、外文部分
Barlow, D. L. (1985). Education Psychology, Vol.64, p15-29.
Berliner, D. C. (1988).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in pedagog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 for Teacher Education.
Cangelosi, J.S. (1998).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Gaining and maintaining students’ cooperation. New York: Longman.
Doyle, W. (1986).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M.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N. Y.: Macmillan Edwards, C. H.
Edwards, C. H. (Ed.). (1993). 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 NY: Macmillan.
Emmer, E.T.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M. J. Dunkin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Froyen, L. A. (1993).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 reflective teacher-leader. New York: Macmillan.
Gilbert, L. (2005). What Helps Beginning Teachers? Education Leadership, 62(8),36-39.
Good, C. V. (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Y: Mcgraw-Hill.
Hamachek, D. E. (1995). Psychology in teaching, learning, and growth.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Hertzog, H. S. (2002). When, how, and who do I ask for help? : novice’s perceptions of problems and assistance.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29(3),25-41.
Pogodzinski, B., Youngs, P., & Frank, K. A. (2013). Collegial climate and novice teachers’ intent to remain teaching.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20(1), 27-54.
Sagor, R. (1992). How to conduct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agor, R. (2010).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Schaefer,L. (2013). Beginning teacher attrition: A question of identity making and identity shifting. Teachers and Teaching, 19(3), 260-274.
Stronge, J. H., & Tucker, P. D. (2003). Handbook on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Larchmont, NY: Eye On Education.
Tattum, D. P. (1986). Consist management-school and classroom concerns and issues. In D. P. Tattum (Ed.) Management of disruptive pupil behavior in school(pp.51-68). Chichester, England: John Wiley.
Unruh, A. & Turner, H. (1970). Supervision for change and innovation.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Urzua, A. (1999).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of beginning teacher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0(3), 231-233.
Veenman, S. (1984). Perceived problem of beginning teacher.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4(2), 143-178.
Veenman, S. (1987). On becoming a teacher: An analysis of initial training. Paper present at the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of the World Basque Congress, Bilbao, Spain.
Waldsorf, K. L., & Lynn, S. K. (2002). The early years: Mediating the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The clearing house,75(4),190-194.
Weinstein, C. S. (1988). Preservice teachers’ expectations about the first year of teach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1),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