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
林生傳(1994)。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巨流。
洪福財、陳幗眉(2001)。兒童社會行為的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北:巨流。
黃德祥(1999)。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楊國樞(199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臺北市:東華。
賈馥茗編(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空大。
蔡文輝(1985)。社會學。臺北:三民。
蔡文輝(2000)。社會學。臺北:三民。
二、期刊論文
王光旭(2015)。社會網絡分析在公共行政領域研究的應用。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34,67-134。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1。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李美華、蔡瓊月(1999)。非理性信念、父母親教育職業水準、父母管教態度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之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0,37-66。
李偉斌(2012)。國小學童在班級人際友誼網絡之初探分析。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8,387-416。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知識經濟。教育資料與研究,37,100。
吳秋燕(1998)。理情行為治療法在個人自我實現之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6,243-258。
吳裕益(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6,1-31。
周麗芳(2002)。華人組織中的關係與社會網絡。本土心理學研究,18,175-228。洪若和(1995)。國小學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東師院學報,6,91-134。
孫清山與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郭丁熒(1990)。從學生次級文化:談國中生之同儕關係。國教研究雙月刊,12,54-58。
許永熹(1997)。同儕輔導的功能及兩種方案模式。學生輔導,52,45-51。湯 堯(2004)。從社會福利經費分配看弱勢族群教育之推動。台灣教育,626,10-16。
曾建勝(2001)。學童體適能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中華體育,15(1),131-138。黃政傑(2001)。台灣教育改革的政策方向。教育政策論壇,3(1),26-53。黃淑貞、王敏華、洪文綺、吳齊殷(2010)。青少年同儕社會網絡和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4,33-54。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6,386-486。
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71-110。雷庚玲、曾慧芸(1999)。誰說我不聽話,我聽朋友的話─談青少年社會同儕順從行為之發展現象與成因。測驗與輔導,153,3178-3182。
趙文衡(2001)。國際組織與知識經濟之發展:以APEC為例。亞太經濟合作評論,7,51-65。劉明松等(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家庭教育資料文摘,42(3),123-140。賴景昌、林國仕(2004)。知識經濟。科學發展,377,58-63。
謝雪娟(2008)。新移民女性的社會網絡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16,22-29。
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之相關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蕭阿全(1984)。國小兒童智能、學習成就、師生關係對學校態度之研究。輔導月刊,20(2),26-28。
羅寶鳳(2005)。從字體心理學的理論分析施生關係及其對人格建構的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28(2),325-352。三、專書論文
李駱遜(2005)。兒童的同儕關係;老師怎麼說。載於林錦英(編),道德與健康:國民小學課程與教學(69-79頁)。臺北:師大。
張建成(2000)。同儕團體。載於賈馥茗(編),教育大辭書第三冊(188-190頁)。臺北:文景。
陳世芬(2010)。社會取向的學習論與教學。載於葉玉珠等著,教育心理學(第二版)(295-355頁)。臺北:心理。
四、研討會論文
林鉦棽 邱建璋(2003年10月)。組織內同儕關係類型、形成歷程及其互動內容之質性研究:社會網絡之觀點。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文、科技、e世代人力資源發展」學術研討會,高雄。
熊瑞梅(1999年5月)。核心網絡的性別特質:台灣社會的個人網絡。第三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五、學位論文
方慧民(1985)。離婚因素、親子關係及學童之適應。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高雄。
何金樺(2003)。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何姿嫻(2004)。影響國小學童家長送子女參加課後補習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桃園縣中壢市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李佳霙(2009)。高中生親子關係、性別平等觀念及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吳美琦(2003)。國中學生父母管教策略、社會能力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何彩瑜(2010)。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豐原市葫蘆墩國小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淑娟(2014)。班級氣氛、同儕關係對校園霸凌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周百營(2002)。國民中小學學生認知扭曲、生氣情緒與攻擊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周新富(199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邱建璋(2004)。組織內同儕關係類型、形成歷程及其互動內容之研究:社會網絡之觀點。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南。洪雅雯(2001)。國小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徐士翔(2008)。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唐經硯(2010)。台灣跨族群工具性交友網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玉茹(1997)。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怡貞(1998)。國小兒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張芳榕(2004)。當前國中學生社交技巧現況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張慧儀(2004)。台灣地區高中生社會網絡、學業成績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陳玉珠(2008)。國小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一以台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秀卿(2008)。青少年刺激尋求動機、同儕關係、休閒阻礙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陳怡華(2001)。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玲玲(1990)。兒童友伴選擇、友誼概念與友誼知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陳榮德(2004)。組織內部社會網絡的形成與影響:社會資本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郭春悅(2006)。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郭淑玲(2004)。台灣現行融合教育國中普通生與身心障礙生同儕關係之探討。天主教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莊雅涵(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許修龍(2006)。家庭社經地位、教育資源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三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許雅嵐(2001)。國中班級同儕互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黃仁峰(2003)。老榮民鄰里社會網絡支持、社區意識與台灣地區意識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奕佩(200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參與、父母期望與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家儀(2001)。以人際關係論與計畫行為論探討網路交友之現象。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劉國安(2013)。同儕接納課程對ADHD兒童同儕關係與同儕接納態度之成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劉蕙晴(2004)。理情團體諮商對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理性信念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鄭淵全(1997)。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蔡麗雪(2006)。國民小學學生內外控傾向、學生能力與外表吸引力對同儕關係之影響—社交技巧的調節效果。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賴鑫城(199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業成就師生關係對學校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孟穎(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謝雅麗(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
繆敏志(1990)。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顏光正(2010)。臺北市國中導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蕭彩琴(2004)。台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六、譯著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Shaffer, D. R.原著)。臺北:心理出版社。
七、報紙
李家同(2002)。窮孩子一上國中就放棄英文。聯合報。民意論壇。
八、網路電子化資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a)。雙語辭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6年2月26日,取
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766/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b)。雙語辭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6年2月26日,取
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68/
貳、英文部分
Bott, E. (1955). Urban families: Conjugal roles and social networks. Human Relation, 8(4):345-384.
Freeman, Linton C. (1979).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Social networks, 1(3):215–239.
Lair, J.(1984). Change induction groups,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grity groups, peer counseling.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l(2):493-494.
Marsh, H. W. (1994). Using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1988 to evaluate theoretical models of self-concept:The 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86,439-456.
OECD. (1996).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ris:OECD.
Selman,R.L., Jaquette.M., & Lavin, D.R. (1977). Interpersonal AwarenessinChildren: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47(2), 264-274.
Wentzel, K. R.,&Cadwell,K.A.(1997).Friendships, peer acceptanceand group membership:Relations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middle school. Child Development,68,1198-1209.